關於中國地理500字論文
A. 小論文【生活中的地理】不少於500字
生活抄中的地理——有趣的民諺識天氣
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長期的觀察,積累了豐富的看天經驗,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氣象民諺。這些氣象民諺語言生動形象、內容豐富多彩,人們運用它來預測天氣並指導農事。至今,這些氣象民諺仍有不少實用參考價值。
江蘇有句諺語「十里不同天」,就反應了當地的氣候特徵。 我國屬於大陸性氣候,夏天的雨大多屬於熱雷雨或陣雨。熱雷雨的發生,基本上是因為地面受熱,發生對流運動,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雲而發生的降水。但是由於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狀不同,對於熱力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氣溫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區溫度低,不毛之地溫度高;柏油大道溫度高,煤渣馬路上溫度低。所以在極小范圍之內,空氣對流的強弱,可以有很大差別。這里的對流,可以發生雷雨雲,那裡就不可能。再因為雷雨雲的面積,普通不過幾平方公里,所以我們常看見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還留著些夏天的景象,所以還有「秋雨隔灰堆」之說。
B. 地理500字論文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再加上你的看法想法!就OK拉!
C. 一篇中國地理的小論文
一、中國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內西岸
(2)疆域
陸地面積:960萬平容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帶位置: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北回歸線穿過台、粵、桂、雲四省區
優 越 性:緯度位置和南北氣候差異,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條件
(3)瀕臨的海洋
領海:海岸基線至12海里的海域,領土的一部分——約300萬Km
D. 觀《地理,中國》有感500字
觀《地理中國》有感
今天,我們一家人又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地理中國。這次專的故事講得屬是自海航建造一來,自古至今都有巨輪葬身於大洋之中,近代,此類事故更是時有發生,甚至會有成百上千人遇難的慘故。經專家研究在正常情況下,造成此類事故發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氣情況。
那麼,洋流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海洋與大氣的聯系非常緊密,他們都受地球運動的影響。當地球繞它的軸線自轉時,也讓空氣和水旋轉形成漩渦和旋風,洋流的運動同樣遵循這樣。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環境又不同,洋流形成運動時,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海洋上空的大氣情況,海底地形,海水的溫度、鹽分等。
看!這樣的節目可以讓我們增加很多知識,讓我意識到﹕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與其相比,人類的力量是那麼渺小,縱然科技的力量是偉大的,但我們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與自然和諧相處。
E.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 500字 ,急!要原創的
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志。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臟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戶川工程。盡管東京的台風、暴雨平凡地勢低窪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溫不火。書上寫「這哪裡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 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泛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鑒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F. 中國文化地理賞析有感500字文章
寫作思路:圍繞《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和意義來進行展開描寫。
賞析:《中國文化地理》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逐步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
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6)關於中國地理500字論文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識對於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美好情感有著天然的、不可替代的優勢。愛家鄉、愛祖國是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一個人情感發展的重要方面。
讓幼兒了解一些簡單的地理知識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通過地理這個直觀的窗口可以讓幼兒對家鄉、對祖國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進而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
地理可以極大地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通過認識、了解家鄉和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富饒物產等。激發幼兒認同家鄉、認同祖國的內在感受,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積極的、牢固的情感。
G. 誰有關於地理的小論文關於地理的就行!500字哦!
1、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2、論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於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規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並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
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
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著生存競爭。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
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國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黑風暴」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以至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
當然,有對立,必有統一。從古人類的被動適應,到現代人的有意識地改造環境,使之能適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不體現出人與環境的統一關系。人類從樹棲到穴居,從穴居到屋居,從採集自然食物到發展農耕、畜牧等,這些都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應該說,這也是人與環境的統一過程。隨著危及人類生存的現代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開始反省自己,並作出了一系列的反應,諸如封山、造林、種草、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視對資源的控制開發和對環境的治理等等,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規律。特別是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地改造著環境,創造出更能適應人類生存發展、又與環境協調的空間,以達到統一關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國的「霧都改觀」、美國的「死河復活」、日本的「花園工廠」、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帶和700多處自然保護區等等,都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的統一和改善。
值得慶幸的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與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同年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6年以來,針對大氣臭氧層空洞問題,曾多次召開國際會議探討解決的辦法,聯合國也通過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烴」的決議;1992年聯合國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有各國首腦參加的「環境與發展」會議。這些對策,可以說是促進人類社會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統一的新舉措。
必須看到,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始終貫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增長,這個關系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要解決人類同環境對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實現人與環境的高度的協調。因此,理順下列幾個關系非常必要: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即人類當前的行為或目標要與整體的長遠利益和命運相一致,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必須有利於生存環境,並獲得最大的效益;
②人類的活動能夠源源不斷地從環境中獲得物質和能量,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長久利益,能夠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③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相互補償的良性關系,達到協調系統各要素的有機結合,互成一體;
④人類文化必須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必須促進人對自然界利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⑤在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工程中,人類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必須健全,全民參與意識必須加強,主體的決策必須正確;人與環境的協調必須是全方位的協調,必須使人類一直處於地球的最大環境容量或承載量之內,必須一直處於最佳的生存環境狀態之中。
總而言之,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強化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否則,那些只考慮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不考慮環境的質量,甚至只考慮眼前,不考慮長遠的作法,結果只能是破壞了統一,強化了對立,人類發展的需求既不能滿足,兩者的關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環境破壞後的遺患,還會殃及子孫後代。
3、——「非典」引起的對環境問題的思考
——「非典」引起的對環境問題的思考
摘要:近30年來,由於人類破壞森林、環境污染、工程建設不當等原因,改變、破壞了生態環境,使病菌處於活躍狀態,繁殖速度加快,傳播范圍擴大,新疾病層出不窮,正給人類自身的健康帶來災難性後果。本文意在喚起人們更多的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關鍵詞:生態環境的改變 危害 健康
200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非典」占據了大部分新聞頭條,但它並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監控的唯一怪病。非典型肺炎、非洲中部持續肆虐五個多月的致命的埃博拉、正席捲比利時和荷蘭養雞場,並感染人的禽流感……駭人的新疾病層出不窮,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新增疾病約30種,導致上千萬人死亡。美國醫學研究所警告說,傳染性疾病將不斷出現。生態學家在研究疾病出現的原因時發現,人類大多數新疾病的起源是從動物那裡感染的,這個過程受偶然因素的影響,甚至受天氣、氣候的影響。但是,相比之下,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大得多。幾乎所有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如改變土地的利用方式、環境污染、大型工程建設不當等,都會打破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改變病菌與病媒的生態,提高致病微生物的流動性,從而產生災難性後果。
首先,人類破壞森林,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給病菌提供可乘之機。20世紀80年代,委內瑞拉波圖格薩州的農民把數百萬公頃森林夷為平地,改造成農田。這些農場引來的老鼠和田鼠與人一樣多,而這些嚙齒動物也把一種名為「瓜納里托」的病毒帶到這個地區,這種病毒導致發燒、休克和出血,100多人受感染,其中1∕3的患者死亡。1999年,馬來西亞的養豬農民砍伐森林擴大養殖業規模,致使無家可歸的果蝠開始棲息在棚頂的椽子上,它們身上攜帶的「尼巴」病毒污染了豬的飲用水,使豬患上一種被稱之為「一英里咳」的劇烈咳嗽(因為在那麼遠都能聽得到)。這種病毒迅速從豬身上傳播到養豬人身上,導致嚴重的大腦炎,感染者死亡率達40%。馬來西亞政府關閉了8家農場並屠宰了100萬頭豬,才最終撲滅疫情。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爆發的萊姆病(其病原菌是布氏疏螺旋體菌,通過寄生於鹿和鼠體表的蜱傳播)也是如此:人們在郊區的開發活動中破壞了森林,導致狐狸和山貓失去了棲息地,攜帶布氏疏螺旋體菌的老鼠失去天敵數量激增,從而使人感染致病。
與森林的減少相似,大量濕地的消失、草原被開墾等其它盲目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的行為,也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誘發多種疾病。
其次,環境污染給病菌提供了繁殖、傳播的溫床和渠道。人類生存離不開水、大氣、土壤等生態環境,而這些環境一旦受到污染或破壞,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危害,導致「現代病」和環境怪病增多。世界銀行1997年對中國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後指出,由於中國環境污染加劇,使得環境事故迭起,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上升。
熱污染除了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加快生物物種瀕臨滅絕外,還對人體健康產生許多危害。它全面降低了人體機理的正常免疫功能,包括致病病毒或細菌對抗菌素越來越強的耐熱性,以及生態系統的變化降低了肌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從而加劇各種新、老傳染病並發、流行。熱污染使溫度上升,為蚊子、蒼蠅、蟑螂、跳蚤和其他傳病昆蟲以及病原體微生物等,提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條件和傳播機制,形成一種新的「互感連鎖效應」,導致以瘧疾 、登革熱、血吸蟲病、恙蟲病、流行性腦膜炎等病毒病原體疾病的擴大流行和反復流行。特別是以蚊子為媒介的傳染病,目前已呈急劇增長趨勢。最近美國紐約又新發現一種由蚊子感染的「西尼羅河病毒」導致的怪病。
海岸污染與海洋變暖相結合,可能促使有毒赤潮出現,引發其他疾病,例如浮孵生物體內寄居霍亂菌。有人認為,20世紀末美國佛羅里達沿岸出現的儒艮死亡現象,與海水的富營養化和海水表面溫度升高導致的有毒赤潮有關。
另外,有毒物質或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活垃圾尤其是醫療垃圾污染以及環境衛生狀況差等方面,還會引起其它嚴重危及人體健康的疾病。
第三,大型工程建設不當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為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條件。如:埃及整治尼羅河修建阿斯旺水壩,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徵,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增大了尼羅河下游沿岸人們感染血吸蟲病的機率。血吸蟲病原來只在尼羅河河水充沛的季節流行,自從阿斯旺大壩修建後,由於大壩阻隔,下游本來奔流不息的河水不復存在,尼羅河下游的活水變成相對靜止的「湖泊」,提供了蚊蟲滋生、傳染疾病的環境,致使水庫下游的居民深受瘧疾和血吸蟲病威脅,發病率急劇上升。
無數事實證明,改變生態環境的人類活動可能給人類自身健康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人口膨脹、濫施化肥農葯、濫開濫采、入侵熱帶雨林、開墾濕地、生活環境不潔……大大小小的環境因素,都會給各種病毒提供可乘之機。「非典」肆虐再次告訴我們,人類控制傳染病的斗爭遠未結束。面對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生存的挑戰,需要全球採取共同行動,不僅從衛生防疫上,更要從生態系統的恢復以及環境保護上尋找解決途徑。
太多了,你自己選擇吧
H. 關於中國地理的論文有哪些方面可以寫
氣候.自然特徵.交通..我國風土人情..出口產品最多.礦產.資源.江河流域.
I. 地理中國觀後感 500字 急用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