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什麼是中國地理格局

什麼是中國地理格局

發布時間: 2021-02-28 01:26:33

1. 分析評述中國在當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絕對是不能輕視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作用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長,對外經濟交往和國際貿易發展迅猛,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戰略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大大增強。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核心大國之一。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現行的內外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這一切使得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不斷擴大。表現在:(1)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推動著人類進步事業的前進與發展。(2)中國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國,對第三世界有著重大影響。(3)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穩定國際局勢,抑制戰爭力量,維護世界和平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對世界經濟政治生活,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的影響。(5)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中正確地利用自己在聯合國的影響和否決權,力爭使聯合國擺脫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控制,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言,在未來的多極格局中中國必將成為獨立一極。現在,無論是在地區問題上,還是在世界問題上,我國都在發揮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這也是任何國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維護世界和平是鄧小平為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工作確立的一項重要目標和任務。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中國的壯大是世界維護和平力量的壯大。因為:(1)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發展,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總原則和總目標。(2)中華民族是酷愛和平的。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飽嘗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區穩定。中國一直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持正義、倡導和平,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3)中國現在正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的安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保持周邊穩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經濟上那更不用說了,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的,現在不是很多國家都在中國投資,這個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2. 中國地貌格局的特點自然地理學

中國地貌格局的特點: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2)什麼是中國地理格局擴展閱讀:

中國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與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中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1、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中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3. 概述中國山地格局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山脈構成了祖國大陸的骨架,我們一般把地形劃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版盆地五種類型權,而我國的山地、高原主要集中於西部,這就構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其對我國的地理意義在於:

  1. 使得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滾滾東流,聯系、溝通了東西交通;

2.產生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3.由於西高東低,導致我國的降水量是東多西少,來自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逐步被抬升,體現出了由東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內陸荒漠的漸進過度。

4. 什麼是經濟地理格局

由於經濟的原因而形成的地域差異,比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些就是典型的經濟地理格局,還有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

5. 中國山地格局的地理意義

山脈構成了祖國大陸的骨架,我們一般把地形劃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五種類回型,而我國的山地答、高原主要集中於西部,這就構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其對我國的地理意義在於:1.使得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滾滾東流,聯系、溝通了東西地區;2.產生了豐富的水能資源;3.由於西高東低,導致我國的降水量是東多西少,來自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逐步被抬升,體現出了由東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內陸荒漠的漸進過度。

6.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分異格局,分異過程和原因

四大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以熱量(積溫)和降水分異為基礎進行劃分。
比如:北方/南方 以秦嶺淮河線為界(800mm年等降水量線和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

7. 中國自然地理格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1.中國自然地理格局種類多,對發展多元化經濟非常有利
2.地勢西高東低回,有利於西部答自然資源的運送,西部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舒緩東部能源緊缺問題,有利東西部的發展
3.中國南北分化明顯,南部可發展海洋漁業,基塘農業,水稻等農業,北部宜發展畜牧業,種植小麥等。南部有色金屬多,宜發展專屬煉金業,北部煤礦多,石油工業發達,南北交易資源,促進南北平衡發展。

8.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9. 中國地貌格局形成過程

我國現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徵和地貌類型分布格局,是在內外營力綜合作用下長期發展演化的結果。影響我國地貌發育的內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質構造因素、氣候因素、地表組成物質因素、人類活動因素等。
一、地質構造對中國地貌形成的影響
我國地貌的宏觀分布與排列方向均與地質構造運動密不可分。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我國西部地區受南北向擠壓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東西向的山脈南麓均有向北傾斜的規模巨大的逆沖斷層,形成褶皺斷塊山地。各個山地的形成時代雖不同,但上述斷層在新構造時期均有明顯活動且規模巨大。其長度可達300—700千米,最長可達2000—3000千米,且多為逆沖斷層或逆沖走滑斷層。在青藏東南部地區,由於南北向擠壓力的作用,派生出向東擠壓作用,使川滇菱形塊體向南移動,因而形成一系列向東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斷裂,它們常控制山脈的走向,形成一些規模巨大的擠壓弧形山地,山嶺之間為深切的河谷。
在持續的擠壓環境下,西部各大古陸塊皆發育成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從上新世晚期開始,盆地周圍山地急劇上升,盆地本身也隨之抬高,而且盆地邊緣的第三系、第四系都產生最新褶皺的長垣緩崗,褶皺強度有從南向北減弱的趨勢。
中國東部受太平洋板塊對亞歐板塊作用的影響,處於弧後盆地的引張應力狀態,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和北東走向的山脈。中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的分異和相對運動較為復雜。早侏羅紀,太平洋板塊開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東部大陸俯沖,因此,在仰沖側大陸產生廣泛的拱形隆起,並有頻繁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而其後方則產生大規模拗陷,形成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代表的華夏向第一沉降帶。晚侏羅紀,由於海洋板塊的向北運動,前期對東部大陸正面擠壓的強大壓力消失,使東部廣闊的隆起帶應力鬆弛,在其中央地帶產生裂陷構造,形成松遼、華北與江漢盆地,即華夏式第二沉降帶,其西側為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第一隆起帶,其東側形成華夏式第二隆起帶。
始新世中末期至漸新世,東部海洋板塊重新分異,太平洋板塊擴展,向西俯沖,對東北、華北施加較大的推擠力,松遼平原抬升,此外,隨著日本海開裂所產生的側向推擠力,使長白山地翹升。在南方,台灣作為島弧與大陸碰撞的典型場所,其擠壓力可對福建、廣東大陸產生影響,而南海東緣是西太平洋唯一向東傾斜、反轉的俯沖帶。
二、氣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發育過程中,外營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氣候的作用更為鮮明,不僅表現出現代氣候對地貌的深刻影響,而且也遺留有古氣候條件下的地貌痕跡。降水與氣溫的變化,影響著風化、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與強度。
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臨近海洋,降水豐沛。東南沿海地帶降水量高達2 000毫米以上,華北、東北地區也在400—800毫米之間。河流眾多,徑流豐富,流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占絕對優勢。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區,以坡面沖刷和溝谷下切的侵蝕作用為主;地勢低平的平原、盆地、窪地,主要進行著堆積作用,廣泛發育了各類流水地貌,如溝谷、河流階地、山麓洪積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於東部地區溫度狀況的南北差異,以流水作用為主的外營力的活動方式和強度也存在南北的變化。秦嶺—淮河以南屬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濕熱的環境,使得流水作用強烈,化學風化作用及碳酸鹽岩類分布區的岩溶作用均很顯著。地表河網稠密,侵蝕切割強烈,丘陵低山廣布。江南一帶由於淋溶作用旺盛,風化物中鐵、鋁富積,紅色風化殼發育。濕熱的環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對碳酸鹽岩的侵蝕作用加強,這使得雲貴高原、廣西一帶喀斯特地貌發育,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地區,為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許多地方的年蒸發量大於年降水量,河網密度比南方小,徑流量也較秦嶺-淮河以南河流銳減,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流水作用強弱的季節變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侵蝕與河流泥沙的搬運和堆積都很強烈。黃河中游地區,黃土分布廣泛,質地疏鬆,抗蝕力差,在夏季降雨的沖刷下,坡面、溝谷侵蝕旺盛,溝壑縱橫。河流攜帶大量泥沙輸往下游,黃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長期在下游堆積,從而形成了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屬溫帶和寒溫帶地區,東南部的長白山地,降水量豐富,流水地貌發育。西北部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地處我國北部高緯地區,氣候寒冷,凍土層分布廣,在凍融作用下,形成凍土和冰緣地貌。中部地勢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積為主,形成廣闊的東北平原。另外,東部沿海海岸地帶,由於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等海岸地貌。
西北內陸乾旱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劇烈。風力強勁,乾燥剝蝕作用和風力作用成為重要的地貌外營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風蝕、風積地貌。西北內陸盆地外圍的高峻山脈,外營力隨氣候的垂直變化也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山麓為乾燥剝蝕作用帶,山腰為流水作用帶,山頂為冰川、冰緣作用帶。由於山脈坡向和所處的地段不同,一般來說,從北疆至南疆,隨著水汽的減少,乾燥剝蝕帶幅度逐漸加大,雪線逐漸升高,冰川規模相應變小,外營力的垂直分帶界線也相應發生變化。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乾燥環境。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和阿爾金山,同氣候乾旱的西北地區相鄰,也是全國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乾燥剝蝕作用與風蝕、風積作用為主要外營力,形成乾燥剝蝕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類型。藏北地區主要是地勢高峻導致的高寒低溫環境,使地下保存著廣泛的多年凍土。高山上則是我國現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因此,由凍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緣、冰川地貌現象分布廣泛。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鄰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富,流水作用居主導地位。但高山頂部,白雪皚皚,以冰川、冰緣作用為主。
以上所述地貌類型及其分布與我國現代地理環境是完全相適應的。此外,在近代地質發展史上,我國氣候曾有過不同程度的變遷,古氣候條件下所產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區遺留下來,表現著與現代外營力作用不相適應的形態。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地區,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華北地區普遍堆積有第三紀三趾馬紅土層;在雲貴高原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內蒙古、新疆乾旱區有與近代流水侵蝕作用不相適應的寬闊河谷、湖濱和河流階地、發育良好的水文網等地貌形態;我國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還常可見到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的遺跡等。這使得我國地貌更加復雜。長江以南地區,基本上繼承了第四紀以前濕熱的熱帶、亞熱帶環境,塑造地貌的地表營力中,化學淋溶作用得以繼續進行,流水作用也從未間斷,使得紅色風化殼深厚,紅層地貌與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發展。我國其餘地區,由於氣候的變遷,地表營力和地貌形態在地質時期(主要是第三紀及第四紀初期)都有所變化。
三、地表組成物質因素
我國地表的組成物質千差萬別,分布復雜錯綜。由於地表物質的不同,抗風化、侵蝕的強度不一,在一定的外營力作用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
我國山地眾多,岩漿岩和變質岩常大面積出露,由於岩性緻密堅硬,或經再結晶使剛性增強,常構成崇山峻嶺、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崗岩分布面積最廣,山地中多有分布,與多旋迴岩漿頻繁活動密切相關。花崗岩堅硬緻密,抗蝕力強,經斷塊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嶺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東的嶗山、浙江的天目山、廣東的羅浮山均為花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黃山和華山,因系花崗岩株構造,山勢更顯挺拔。
地表出露的噴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廣。多為第四紀火山頻繁活動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一帶分布最廣。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常構成階梯狀的熔岩台地,如長白山地、張北高原、海南島北部等。此外還分布著火山錐、火口湖、熔岩壟崗等多種火山地貌。
各類沉積岩分布廣泛,占我國陸地面積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態。在長江以南地區,從白堊紀直至現在,氣候濕熱,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積了一套陸相為主的紅色岩系。堅硬而層厚的礫岩、砂礫岩,因流水沿裂縫和節理侵蝕,形成許多峭壁懸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形;而岩性比較松軟的砂頁岩,因流水侵蝕而形成比較低緩的紅色丘陵,構成了江南獨具一格的紅層地貌。在雲貴高原、廣西一帶,古生代碳酸鹽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類型。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的第四紀黃土,構成了獨特的黃土地貌區。黃土未經充分膠結,質地疏鬆,易被雨水沖刷和流水切割,溝壑十分發育,地表支離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態。其中以甘肅中部和東部、陝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黃土高原最典型。我國北方內陸,沙漠面積廣大,沙丘累累,這固然與地處內陸,氣候極端乾燥密切相關,但和第四紀疏鬆沉積物分布廣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沖積、洪積、湖積物質也有密切關聯。
四、人類活動因素
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類不斷地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影響,同時也使地表形態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爭中,對地貌的影響較為深刻。我國國土面積中除了約佔19%的沙質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積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跡罕至的地方外,其餘81%均為城市、工礦、交通、農、林、牧、漁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態無不打上人類活動影響的烙印。
人類興建的一些工程設施對地表形態有明顯的改變作用。早在秦代,我國先民就已在南嶺修建了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區域河流地貌發生了變化。黃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龐大宏偉,形成高於華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構成華北平原上明顯的分水嶺。南北各地陸續開鑿運河,特別是貫穿華北平原和長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運河,在世界運河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它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東西向水系溝通起來,改變了東部平原地區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開挖、河道堤壩的修築以及截彎取直、堰閘修建等都影響和改變著河川流量、水文特徵,使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導致地貌形態的變化。另外,廣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築的層層梯田,沿海地帶興建的護岸海塘、防波堤壩以及移山填溝、圍湖造田等都顯著地改變著地表的地貌形態。大的建設項目,如開山劈嶺,築路架橋,開挖礦山,興修國防設施等巨大工程,挖墊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斷改變著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礦的開挖,常要剝掉煤層上的蓋層,大量土石運往他處堆積,對地表形態影響顯著;選礦地礦碴與煤矸石堆積起來的小山,起伏相連,也非常醒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愈來愈深刻,對地貌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導致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破壞,造成災害性地貌過程的發生和發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黃土高原植被的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遊河床淤塞填高,頻繁發生河流決口、改道,釀成水患。尤以黃河、永定河下遊河道決口改道次數最多,在華北平原上遺留了許多古河道的遺跡。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也很嚴重。氣候濕熱,風化物深厚,當地表植被破壞後,侵蝕速度范圍迅速增大。如貴州省,隨著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水土流失面積已由1964年的3.5萬平方千米增加到了現在的5萬平方千米,全省每年通過河流外泄泥沙總量達5800萬噸。除了毀林、毀草外,盲目開墾也是水土流失加劇的重要原因。貴州省很多大於30—40度的坡地都曾被開墾,這無疑使其地表侵蝕作用趨於增強。在我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長期以來,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濫墾、濫牧、濫伐現象加劇,沙區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壞,使風沙危害越來越嚴重。許多無沙地區被風沙吞沒,固定沙丘變為流動沙丘。據史料記載,陝北榆林、靖邊一帶的毛烏素沙地,至少在唐代以前還是水草豐美的地方,經過明、清兩代不適當的耕墾,草原被破壞,流沙南侵,使長城以外數十千米的地帶流沙廣布。近些年來,我國沙漠化過程又有所加劇。我國對於治沙工作重視,個別地區的沙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包蘭鐵路線上的沙坡頭,吐魯番盆地中的五星鄉等地,採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又使原來的流動沙丘變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10. 概述中國山地格局的地理意義。

山脈構成了祖國大陸的骨架,我們一般把地形劃分為:山地、平原、專高原、丘陵、盆地五種類型,而我國的山屬地、高原主要集中於西部,這就構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其對我國的地理意義在於:

  1. 使得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滾滾東流,聯系、溝通了東西交通;

2.產生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3.由於西高東低,導致我國的降水量是東多西少,來自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逐步被抬升,體現出了由東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內陸荒漠的漸進過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