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夜郎金山
❶ 中國的古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夜郎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仡佬、土家、彝為原生態夜郎系民族;布依、侗、水、苗、瑤和未定態漢族為融合態夜郎系民族。遁水聖母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義赤水河流域為夜郎文化的核心輻射區域;黔、湘、桂、川、鄂、滇為強輻射區域;中原和越南為次輻射區域;東北亞、東南亞一線為遠輻射區域。夜郎文化的歷史長河長流至今。竹文化、竹筒文化、蘆笙文化、復原大夜郎國古樂舞綱要。從民族語言的語族、語支分為四類。實際可復原夜郎祭祀、巴楚樂舞、竹筒古樂、八音古、中華古樂。
一、夜郎的族屬諸問題
1.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
古夜郎國問題眾說紛紜,延於今日。較主要的文獻有餘宏模的 <<古夜郎境內的彝族先民>>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和王子堯、劉金才主持編譯的<<夜郎史傳>>。對於夜郎研究來說,漢文典籍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惜自司馬遷始,語焉不詳。故不得不參以現存少數民族典籍與民間傳說,並證以地下考古材料。試觀何光岳<<南蠻源流史>>①,可知「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簡而言之,即「夜郎」為古南越人口語的譯音,「夜」本作「謝」。即古代的「謝」民族。戰國中期,「西南夷君長以什計,夜郎最大。」②據<<水經注·江水注>>稱之為「大夜郎國」,疆域在今川東、川南的資陽、安岳、 自貢、樂山、仁壽、眉山,黔北的遵義,桐梓、赤水,且「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③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東與滇東北部,和桂西北部。幅員遼闊,經濟、文化、軍事已相當發達,擁有精兵十萬,乃至於敢於同西漢中央相抗衡。漢初積貧積弱,皇帝都配不齊五匹顏色一致的馬拉的車駕。乘牛車上班的王朝嫉妒富庶的夜郎。漢人「夜郎自大」之謂,實系狂妄的大國沙文主義。今日觀之,並無貶義。
成語「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含金量不可評估。
夜郎因強大而致禍,天鼎六年以後,為漢武帝遣唐蒙殺之。竹王的三個兒子被降為列侯。④但夜郎仍保持其民族特性,西漢在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只得恢復了夜郎王的稱號。至漢成帝時,夜郎王興同牂柯太守「舉兵相攻」,被將軍王鳳設計斬首。此後,夜郎族人遂以酋長身份臣服於中央王朝。西漢的夜郎國境在川則僅余今之珙縣,在黔則有今之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在滇則有今之宣威至路南、陸良一線。都城為夜郎縣。秦朝置所在今之桐梓,漢在今之貞豐,晉在今之石阡,陳在今之辰溪,唐置夜郎郡在今之桐梓,又置夜郎縣在桐梓、思州(岑鞏)、⑤新晃⑥、與思南、黎平、鎮遠。治所顯然是以黔北桐梓為中心, 向黔東、黔東南和湘西擴展。這一點,有信史與今之考古遺跡與地名作證。<<丹鉛錄>>雲:「夜郎在桐梓驛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楊氏錄據目見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廢縣時所立,是今之夜郎壩,即唐珍州治所。」又<<遵義府志>>雲: 「桐梓縣城北七十里夜郎壩,城跡方圓里許,中有獅子碣,大樹蓊蔚,人不敢伐,相傳為夜郎縣,亦為竹王城。」亦即今日桐梓之夜郎鄉所在。唐貞觀八年,置郎州(今遵義市西)。由此可知,從戰國到唐宋,夜郎國境實包容了今之貴州全境,治所在今遵義之桐梓和紅花崗區,遵義者,夜郎也!遁水者,赤水也!
目前,夜郎文化的考古成果主要有普安銅鼓山,赫章可樂和威寧中水,還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有關的考古工作顯然還應當在面上加以擴大。
2.夜郎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
創建夜郎文化的主要民族是仡佬,土家、彝,這三個民族稱為原生態夜郎系民族;次為布依、侗、水、苗、瑤和未定態漢族。他們一般是在某個時期融入了夜郎的一個支系,因此,這六個民族稱為融合態夜郎系民族。
眾所周知,一部中華民族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今日大西南身高一米六左右的男女,實際上都是古代夜郎族或巴族的後裔,只不過他們的古民族族源失落了,從而無可奈何的融入了大雜燴的漢族。這部分漢人姑且稱為未定態漢族。
前文已述,「夜」即古之「謝」族;「郎」既古之「狼」族,到夏商時其一支遷徙至中原,到周朝時還建立過不羹國;此處還有古之僚族(古濮人之後裔)。這三個民族為夜郎之本色,而夜郎文化的發祥地則是遵義的桐梓。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雲;「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 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 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後遂殺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郡國志》、《華陽國志.南中志》同。這是繼《史記》之後關於夜郎的信史所載;前為7000多年前的一個美麗的圖騰傳說,後為2000多年前的史實。這個傳說指示了夜郎竹崇拜的淵源,值得注意。竹王誕生的「三節大竹」就是隱指竹王所代表的「謝」、「狼」、「僚」三族也。而三族均源於那位「浣於遁水」的女郎,這就直指母系氏族時代一女多夫的婚姻關系。今桐梓至赤水之間的赤水河兩岸,仍舊修篁撲面,長筏如龍。楠竹林場,浩瀚無邊。這舉世矚目的水鄉竹海,便是夜郎聖女魚水歡歌的故鄉!西漢初年的那位「竹王多同」,通「多筒」。仍強調其「多筒同一」的族源背景。後竹王為武帝所殺,「夷僚」(彝族、土家、仡佬)仍奉之如神,「甚重之,求為立後」,顯示了對竹圖騰異乎尋常的認同。
這是一首民族團結的翠竹青枝的悲歌。
夜郎各族似乎始終同「三」有不解之緣, 「三節竹筒」之外,如唐朝牂柯蠻有東謝、西謝、南謝三個部落;據《華陽國志》,漢晉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祠。史志 證明,三郎祠遍布黔、桂、鄂、川、滇、湘各省。
據《酉陽直隸州志》稱白帝廟供奉的三人為「母感龍產三男者,或日竹王江氏」。這是赤水聖母傳說的又一版本。赤水下通長江,鏈接巴楚文明。聖母有感於江龍之奔騰,遂清凈受胎,生下三個大胖小子。由此可見,「三節竹筒」確系「三男」,即三個民族。何光岳認為江氏即「金竹公多同」,可從。巴人所崇祠者為白帝,故巴人江氏為夜郎的一支。著名的竹枝歌,應即夜郎竹王之歌。由此可判夜郎為今之土家族先民。
今遵義方言慣稱「竹」為「金竹」,鴨溪天旺有名為「金竹」之地。
建議在遵義制高點的竹林中塑立高大而美麗的遁水聖母雕像,手擎聖物——三節竹筒。政府年八月卯日公祭之,民間四季香火不斷。其實遵義百姓崇祠的「送子娘娘」也者,實系遁水聖母。媒體可加大宣傳力度,讓遁水聖母之名聲,不亞於聖母瑪麗婭和媽祖!為此,可採用開通夜郎網站,舉辦國際夜郎文化節暨學術研討會等措施。文學藝術界對此大有可為。
夜郎的一支融合於僚人,《苗防備覽》所記仡佬語稱「竹」為「蓋腦」,其音同「仡佬」。可見今之仡佬族正是《漢書》所謂的「以竹為姓」的道地的夜郎後裔。
謝氏的一支融入彝族為「金竹金氏」「自謂夜郎竹王之胄也」「久之以金為氏」⑦。王子堯主持編譯的《夜郎史傳》為夜郎史研究的新創獲。如余宏模所評,該彝文手抄本年代最遲不晚於清朝,上限無考。是書詳細記述了彝族先民中武部族夜郎家支歷史。可補漢文典籍之不足。
謝氏一支融入瑤族,成為瑤族十二姓之一。一支融入了湘西、貴州的苗族。
夜郎的一支融入今之侗族, 稱為 「龍標之夜郎」⑧ 。一支融入貴州宋家之苗族,稱為「浪宋人」⑨。
一支傳入貴州布依族大姓之謝氏。
今遵義地區族屬待定的土著漢人,多為夜郎後裔。
總之,「夜郎」一詞的本義是「團結的多筒」,夜郎人就講究民族團結與融合,是為真夜郎之風采。她肯定不屬於今之哪一個少數民 族。她的一枝曾遠播於中原,影響了中華文明。遁水聖母是今之仡 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瑤、待定漢人等諸民族共同崇拜的 祖先。一節竹筒一民族,多節竹筒多民族;竹竿多節拔地頂天,坐 斷西南傲霜雪!這當然僅屬個人見解。
由於歷史資料、考古資料、口碑材料之局限,欲充分確證夜郎之族屬,的確困難。因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民族的雜居、通婚、以及大大小小幾未中斷的兼並戰爭與民族的遷徙等等,故欲考核其間變遷之詳情,往往無從下手。是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斷,理還亂!」故能從宏觀把握一大致結論足矣!
有一點我想提請學界予以關註:即夜郎族屬問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民族團結與融合的問題,那麼,有關族屬的學術研究乃至政策審視,也應當落實到民族團結上面。同時,我們抓夜郎文化,就是抓生產力。
二、夜郎文化的傳播與交融
1.夜郎文化的四大輻射區域
各代夜郎國和夜郎部落的疆域並不能劃定夜郎文化的地圖。因夜郎文化偏能以其獨有的魅力,光芒四射,超越時空,為其他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包容和消化吸收,從而為中國文化、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狼人從黔北遷至中原,其在中原必然留存它的影響;如良人在甲骨卜辭中為商王宮的美女,在良鄉之北的昌平縣北有狼山等⑩。這是前夜郎文化。有人以貴州至今尚有跳花桿的風俗,認為甲骨文「華」即花桿,中華文明源於夜郎,可參。今仁懷王志良的花桿蘆笙曾獲全國民族體育金獎,故此說信非虛言!
大約距今7000年前,黔北赤水河流域翠竹青枝的海洋中,誕生了遁水聖母的夜郎竹文化。遁水聖母的前人在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發掘、鑒定中,被命名為「桐梓人」,這是中國華南地區用火最早的古人類。遵義遂為夜郎文化的核心輻射區域。今天,桐梓的「夜郎壩」應成為遵義的品牌。
夜郎在先秦占據川東、川南,那裡自然留存了豐富的夜郎文化。遍及黔、桂、川、滇、湘各省的三郎祠,證明這五省有濃郁的夜郎文化。這些地區是為夜郎文化的強輻射區域。
據《通典》卷184所載,越南古』代曾有文郎國,學界多認文郎即夜郎。因此,中原和越南為夜郎文化的次輻射區域。
美麗的竹王傳說和竹子生人的故事遠播於東南亞、東北亞、南洋群島和日本列島。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夜郎文化的遠輻射區域。
夜郎文化的四大輻射區域,決定了它是一個全國性的和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和研究課題。
2.夜郎文化的歷史長河長流至今
夜郎文化猶如歷史的長河,它從遠古的遁水流來,同多種文化交融,由娟娟細流匯集成大江,奔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以昂揚的風姿,走向未來。
竹王多筒離我們已十分久遠了,但竹文化中的竹筒文化卻就在我們身邊。中國南方火車上都能吃到小小的竹筒肉,西南餐桌上的大竹筒湯羹。貴州山地民族男女青年的「竹筒情歌」,一次又一次的演繹著遁水女郎的愛情故事。三節竹筒制的芒筒在姑娘們手中朝天吹著持續的低音,而男青年手捧著或抬著長短不一的竹製蘆笙沸天地地吹奏著竹王的頌歌。以致於在竹筒文化中又衍生出一個毫無爭議的重要概念——蘆笙文化。蘆笙文化是葫蘆文化與竹筒文化相交匯的產物。
夜郎文化說到底就是竹文化。竹文化對中國音樂史的貢獻,就是先秦八音樂器的分類(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中的「竹部樂器」。即排簫、篪、相、言、管、龠』應、雅等。至於竹弓、竹席、竹樓、竹筏之類的竹文化的經濟意義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貴州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竹為家神的傳統。中國文人以竹為「歲寒三友」之一,便是竹文化與儒文化交融的產物。
1990年, 出於研究的需要,我曾給一個的侗族蘆笙隊的隊長商量,打算購買他們全隊的全套蘆笙。我開始以為只要隊長點頭便成交了,豈料他卻說要召集全隊的成員開會商議此事。該隊有60多歲的老人和十一二歲的娃娃,十來個人坐在一起商議此事,人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小娃娃的意見和老人的意見同要重要,只要有一個人反對此事便告吹,我遠遠的看著那兩個小孩一臉嚴肅地同成人們討論著,真有幾分擔心。 侗族蘆笙採集到了,我也從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民主精神。現在想來,這不就是古夜郎國「議朗制」的遺風么!
總之夜郎文化的主體是竹文化,它在經濟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意義均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夜郎與巴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交融關系,巴文化是夜郎文化的一個分支。
到唐朝,黔北的夜郎文化又與佛教文化碰撞,相互影響和綜合。史載唐朝牛騰在貴州大布佛教,大興佛寺。寺廟建築與苗侗吊腳樓懸空與寺廟的穩重相融合,如鎮遠青龍洞便是(11)。此後隨著中央政權對貴州統治的加強,以文廟為載體的儒家文化也大舉進入貴州,與夜郎文化交相輝映。因此,夜郎文化是兼容性極強的開放性文化。2000多年來,以黔北為中心區域,不斷向周邊輻射。
謹建議四大班子呈報將遵義市名恢復為「夜郎市」,將桐梓恢復其名為「夜郎縣」。
所以,中國的古夜郎國在今貴州省桐梓縣境內!只有他才是中心,其它地方號稱夜郎的只不過是夜郎國的附屬地,只不過是從夜郎國延伸出去的一小塊范圍!!!!
❷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
夜郎古王國是中國商周時代的產物,是貴州古代史中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徵,它在西部民族史中,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這里筆者從安順地區關嶺:紅岩天書是貴州夜郎王國界碑;夜郎國是商武小幫和周武盟服;楚擴展夜郎國秦漢縮編夜郎侯。由三個方面來闡述夜郎國的演變。依據紅岩碑古文字中的形、音、義研究和序說夜郎古王國的歷史和文化,讓人們清晰地了解貴州紛繁曲折的夜郎演進史,藉此推動和促進貴州貧困地區民族旅遊文化事業的發展。夜郎國是商武小幫和周武盟服 歷史上的獨立王國,其成活率極低,當世界處於強、弱、貧、富懸殊的年代,要使該社會長期平穩的鞏固,該獨立體只有加入平等相待的盟幫夥伴,才能取到相互支持,共同促進,自強不息,推波助瀾,永恆發展的效果。現在從紅岩界碑文意外延,即順理成章的考訂與推斷夜郎古王國演變史跡。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災荒和戰亂時期,由於陸路交通不便,人們的通行和遷徙一般都沿著江河,順著海湖迂迴的往返,相互通融。特別是西南雲、貴、川等地少數民族群體,有相當大數量的人口,是通過長江流域遷徙,到達自然物質較為豐富的地域聚居生活。《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砂、石、鐵、銅、竹木之器。」促成巴蜀地區經濟在西南首先走向繁榮,形成得天獨厚的天府之國美稱。人們俗說:「巴蜀殷富」。古籍《竹書紀年》記載商:「武丁三十四年,克鬼方,氐羌來賓。」《庫方氏所藏甲骨卜辭》也同樣記載:「貞王勿乎婦好征伐鬼方。」商朝武丁重用武才夫人婦好,用兵征伐西部氐羌部族。《後漢書》敘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當然西部氐羌氏族中,有一部分人群的祖先是三苗族,然而多數人群仍屬高源土著民族。商婦好征伐氐羌氏族之後,轉而又征服西南荊蠻,總計為三年爭戰光景。迫使西域部分少數民族通過水域,遷往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偏僻地帶。貴州文物考古部門曾經於1984年秋,在畢節縣境內,發現瓦窯古文化遺址,出土銅器、石器和陶器,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對窯址火孔內殘存木炭進行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有2950土125年。剛好與公元前十三世紀商武丁征伐西南鬼方時期吻合。貴州西北部彝族,原系中國西北部以牧業為生的氐羌部族,由於災荒和戰亂等諸多原因,部分游牧民通過岷江遷徙西南地域。史書《釁文叢刊·帝王世紀》和《西南彝志》記載貴州彝族遷徙史,彝族一世祖為希母遮,開始由西北往西南遷徙傳宗到元代明宗時期,共傳114代,平均每代按23歲推算,剛好是公元前十三世紀。在商武丁征伐鬼方時期,彝人先民遷徙到雲南北部僰道地帶生活,爾後有部分移民又溯橫江遷徙到漢陽,即現今貴州的威寧、赫章、水城和畢節等地,以牧業為主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更為驚訝的是:在彝文古歌詞中,記敘著《夜郎史傳》、《夜郎恆說》、《夜郎篤則說》、《夜郎斯器》、《夜郎則說》等史跡。更為重要的是在《夜郎竹王》一書里記敘有:「竹王在與濮人的作戰中,建立了九十九座城,……」。以此說明,夜郎國竹王屬外來氏系有很大的關聯。 古籍《書經備旨》記載周武丁意欲:「建立大幫小幫,各設都在其中。」商武為要控制西南疆土,扶持大小幫國,其中夜郎古王國就包括在該小幫之內。竹姓郎官護衛婦好征伐鬼方,受誥封為「夜郎」,即夜幕郎官打鬼,是商武讓夜郎官有截地赴荊州西南隅漢陽自立小幫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夜郎者,初……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商代竹姓曾經向商王提供畜牧技術人員的奴隸,被商朝封為竹侯,都邑設在河北盧龍為孤竹國,墨改著以國為竹姓。武丁征伐荊州、巴蜀之前,西南地域沒有竹姓部族,因此夜郎侯到漢陽之後,民間傳為夜郎竹王是無娘養的國王,往後夜郎王世系與當地族人通婚,經過多代人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當地少數民族隊伍的成員。 古稱漢陽的威寧、赫章、水城地區,是貴州高原屋脊,海撥2200米左右,高寒氣候,夏朝為梁州地,商朝屬荊州西南隅,該地域草地資源豐富,有天然的草海資源,其經濟優勢適宜發展畜牧業。《新唐書·兩釁傳》記載:「土多牛馬,無布帛」、「皆衣牛馬皮」。古時有相當一部分人身穿牛馬皮衣抗寒。該地常年批量性的出產畜牧產品,與巴蜀商賈交換生活所需物質。這時期夜郎古王國政治中心,設在一江兩河即橫江、六沖河、三岔河源頭交叉地,赫章可樂與威寧輔處之間。貴州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赫章可樂地帶古墓遺址中,發掘出漢代前後期間的大量文物,說明了該地域曾經作為夜郎古王國都邑。那時期夜郎古王國的族群是多元群體組合。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說:「國家和舊的氏族織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那時夜郎古王國的主體部族有:濮、夷、僚、越、羌、僰、叟、苗人、土著人等,多數是外來移民與土著族之間的組合。那時期夜郎古王國領地,約占現今貴州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商末時期,商紂王殘暴無道,失去民心,公元前1027年西伯侯周武王要討伐商紂王,這時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各路諸侯紛紛響應,並通過水、陸兩路到達河南盟津與周結盟,發起「收野之戰」。《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那時夜郎古王國與巴蜀通好,和周結盟,贊同推翻商紂王朝。於是夜郎古王國借機動武,沿著三岔河流域,用兵擴大自己的疆域,由漢陽擴展到現在的六枝、納雍、織金、普定、安順、鎮寧、關嶺、平壩、清鎮等地。使這些地域都歸屬夜郎古王國。《華陽國志》記載:「竹王以竹為姓,後有大功,故立祠。」 夜郎國竹王在與周朝結盟征討商紂當中,立下大功,使夜郎國疆土擴展達到現今貴州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於是夜郎古王國的生產工具是以銅、石、木、骨並用,從牧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到以生產糧、棉為主體的農業經濟。其農業糧食生產物資,不斷地運往西北僰道地區,與牧業生產國進行物質交換。這時期夜郎古王國的都邑政治中心,由漢陽轉移到糧棉生產地域的安順。在這期間各地立祠紀念,由夜郎竹王玄孫輩,在安順地區關嶺曬甲山書寫夜郎國界碑,向鄰國明示夜郎領地的權屬疆域范圍。近年來貴州省文物考古專家在安順市西南郊寧谷鎮,發現上百座漢墓,說明該地域很早就建立了夜郎古王國都邑。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傳》記載:「夜郎者,臨 江,江廣百步,足以行船。」從狹義上說,夜郎古王國關嶺地域疆界臨近北盤江;從廣義上說,夜郎國東南地區屬古且蘭 邑領地, 地域南部諸水四匯流向廣州(番禺)通航入海,俗稱 江。三、楚擴展夜郎國秦漢縮編夜郎侯 戰國時期的統治者,其擴展自己,是為了地域權力的增加;秦漢期間的統治者,其削弱對方,擴展自己,是為了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施加其社會政治影響。公元前279年秦國大兵圍攻楚國秭歸、丹江等地,開長渠引水灌鄢,數十萬楚民被水淹沒。同年在危急情況下,楚傾襄王派遣苗將庄蹻,領兵溯沅水伐且蘭、夜郎和滇國。《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庄蹻溯沅水伐夜郎,釋 矣。」楚軍征服且蘭之後,改且蘭名為 ,繼續進兵降夜郎,爾後西進佔領滇國。楚軍征服且蘭、夜郎、滇國全部歸屬楚疆。《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庄王取得夜郎國:「分侯支黨,傳數百年」。庄蹻重用楚軍執掌夜郎國權力,統管滇黔兩地,把黔中郡部分領地納入 ,擴大 邑統管領地,使其 地域東至錦屏、黎平、南到荔波,西南有望謨,西面為長順,北抵息烽。並遣送夜郎竹王赴 (且蘭)邑為君長,給現在的福泉鳳山留下了竹王城遺址,歷史從此劃分竹王與夜郎王之分。公元前280年秦國大軍假借楚道通行,突然攻破楚邑江陵、火燒楚都宜昌城。公元前277年秦軍阻住庄蹻歸路,這時庄蹻折 轉回滇自立楚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夜郎國東接交趾(應是東南),西有滇、北有邛都國,各主君長。」經再次擴展的夜郎國地域,相當於現今貴州全省的整個土地面積。《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這時期的大夜郎國東到湖南靖州,南到廣西田林,雲南文山,西到雲南昆明,北到雲南昭通,整個大夜郎國形成鳳字形地域。 自楚莊王建立大夜郎國,相隔50多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掉楚國。《史記·西南夷傳》記載:「秦時,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史焉。」秦派常頞帶兵從巴蜀的宜賓出發,溯橫江沿岸開五尺道通夜郎國。「置使」設立郡縣。萬戶以上為縣令,萬戶以下為縣長史。秦把夜郎國地域劃分為六縣,即鐔成縣(黎平)、毋斂縣(獨山)且蘭縣(福泉)、夜郎縣(安順)、漢陽縣(威寧)、彆縣(遵義)等地,統歸犍為郡管理。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西南夷諸郡、縣又恢復楚前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秦滅漢興之後,相隔80年即公元前130年(漢元光五年),漢武帝派郎中將唐蒙率數萬兵卒,打通夜郎道。《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土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這時期漢軍從四川宜賓起步,准備修一條五尺僰道,經由昭通、魯甸,然後順牛欄江直達昆明。在修築過程中多耗費人力和錢物數萬,二年未修通,爾後改修路線經威寧、過宣威。略通夜郎國境的時候,唐蒙會見夜郎侯多同,以漢武帝的威德厚賜,約為置使即夜郎的侯王特權不變,在不擴大夜郎地域的同時,讓其子為縣令。公元前129年漢朝獨置南夷大縣(興義),設夜郎(安順)、且蘭(福泉)三縣一都尉(畢節),設彆(遵義)作犍為郡首府。近年來遵義地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漢代文物資料,證實該地曾經是漢朝的郡邑地。 公元前112年即漢元鼎五年,南越 呂嘉起兵謀反,唐蒙向武帝獻言。《漢書·西南夷傳》記載:「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 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次年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上使馭義侯以犍為郡命令發南夷兩處軍隊,安順夜郎君應命出發,且蘭竹王君則恐遠行,邑內空虛左右鄰國趁機事襲,於是與眾商議謀反,殺死犍為太守。夜郎兵行至半途,因南越反叛已被路博德、楊仆大軍平息。《漢書·西南夷傳》記載:「中郎將郭昌、衛廣引兵還,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漢軍隔滇道行,另溯都柳江回程巢滅且蘭。《華陽國志》記載:「因斬竹王,……後夷濮阻城,咸怨,訴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立後嗣。」在眾人的請求下,漢王朝「封其三子列侯」,移往興義邑供職。《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因斬竹王,置 郡,以吳霸為太守。」且蘭君滅,漢以內服方式在且蘭邑設置 郡,擴大 郡的統管權力,領縣十七。《漢書·地理志》記載 郡有:「縣十七:故且蘭、鐔封、彆、漏卧、平夷、同並、談指、宛溫、毋斂、夜郎、毋單、漏江、西隨、都夢、談稿、進桑、句町。」在十七縣中貴州佔八縣。《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南粵已滅,還誅反者,夜郎入朝,上以為夜郎王。」南越國被滅,夜郎侯迎降,漢軍宣夜郎侯多同入朝受封為夜郎王,並賜王印。夜郎侯雖然封王,但只是名譽上的提升,權力仍縮小為縣令王侯,受 郡制約。 相隔84年即公元前27年,漢成帝河平二年,《華陽國志》記載興義邑:「有竹王者興於豚水。」竹王興與句町王禹及漏卧侯俞,為爭奪豚水地域起兵爭戰。《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夜郎王興與句町王禹,漏卧侯俞舉兵相攻。 太守請發兵誅興等,議者以為道遠,不可擊,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張匡特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像漢史,立道旁射之。」太中大夫和 太守經調解竹王不服,反而用木頭刻制漢史肖像,立在路旁隨時用箭射擊,藐視朝庭,侮辱朝官。於是竹王興被朝庭捉拿,在 郡邑遭到宰殺,王興之子迫使二十二邑反抗朝庭,這時漢朝起兵滅掉竹侯王。再相隔80年公元107年,東漢永初元年,漢朝置夜郎郡在興義州地,夜郎郡太守領四縣,即夜郎、談指、廣談、談樂。近年貴州省文物工作者在興義州地發掘出土大量漢代文物資料,證實該地曾經是夜郎郡都邑,總之貴州夜郎古王國起始沿革是從商周開始,經過戰國後期的擴展,再到秦、漢的縮編與消亡,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演變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貴州各族人民始終堅持團結奮進,艱苦創業的互助精神,創造省內數千年來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多少年來永保光輝、燦爛、文明的多彩貴州。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望採納)
❸ 中國歷史上的古夜郎文化到底在哪裡
你可以查一查成語字典中(夜郎自大)里邊有點資料.
❹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國在哪裡
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夜郎自大》是出自我國古代的一個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夜郎古國因被人們所熟知。歷史上的「夜郎國」曾是一個國富兵強的泱泱大國。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
(4)地理中國夜郎金山擴展閱讀:
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的夜郎。李白所說夜郎,為唐玄宗天寶年時在今貴州桐梓一帶所設的夜郎郡,時間上距夜郎滅國已700多年。此前晉朝也曾在貴州設置過夜郎郡,地點大約在今貴州北盤江上游,距夜郎滅國也已300多年。歷史上用夜郎作縣名更出現過多次,上述前後兩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縣。
此外,唐初在今貴州石阡一帶曾設置過夜郎縣。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帶又設置過夜郎縣。宋代也短時間在湖南新晃設置過夜郎縣,這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叫夜郎的縣名。進入21世紀後,貴州數縣市及湖南有關縣市曾爭相更名為夜郎。
湖南新晃縣2010年宣布,將斥資50億元人民幣重建「夜郎古國」,貴州則證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追溯到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存在約300年後神秘消失。由於其歷史原貌與都邑所在史籍少有記載,近年關於夜郎古國屬地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❺ 夜郎是現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原居地為今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國貴州省桐梓縣夜郎鎮(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詩人李白流放之地)
❻ 地理中國金山神水觀後感
相傳,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曾經發現過一種能夠治病療傷、快內速恢復容體力的水,成吉思汗將這種水命名為「天汗聖水」,時至今日,當地仍然流傳著有關「天汗聖水」的傳說。為了徹底揭開「天汗聖水」的神秘面紗,《地理·中國》攝制組,與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員王飛騰,來到新疆阿勒泰地區展開考察。
相傳,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曾經發現過一種能夠治病療傷、快速恢復體力的水,成吉思汗將這種水命名為「天汗聖水」,時至今日,當地仍然流傳著有關「天汗聖水」的傳說。為了徹底揭開「天汗聖水」的神秘面紗,《地理·中國》攝制組,與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員王飛騰,來到新疆阿勒泰地區展開考察。(《地理中國》 20150713 新疆好地方·金山神水(上))
❼ 」夜郎自大」 問 夜郎國今是什麼地方!
夜郎囯,是中國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夏商時屬百濮地,夜郎成名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庄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
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後約300年。
(7)地理中國夜郎金山擴展閱讀
根據彝族的傳說可知,夜郎興起於夏朝時期,歷經武米夜郎、洛舉夜郎、撒罵夜郎、金竹夜郎4個朝代,於後漢時在王朝終結,歷時大概有兩千餘年。
夜郎時期,夜郎國只是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君長國。從國王采默即位開始,以夜郎為首,四周的小國建立起了聯盟,並與周朝建立了聯系。采默夜郎統治的聯盟有5個成員國;多同夜郎統治的聯盟有6個成員國;興夜郎統治的聯盟有10個成員國,其中有7個歸其直接統治;
蘇阿納夜郎統治的聯盟有9個成員國;蘇阿納之後,夜郎盟長轉移到佐洛舉部落,是為洛舉夜郎。洛舉夜郎曾經統治了10個方國。但這一代夜郎王朝在首領佐洛舉死後就斷了香火,來自於武部分支的撒罵繼任盟主,建立撒罵夜郎。
撒罵夜郎曾經非常強大,但頻繁的戰爭消耗了這個王朝的實力,它統治下的句町部的幕帕汝舍磨部逐漸強大起來,首領金竹於是掌握了夜郎的軍政大權,成為夜郎盟主,建立金竹夜郎。
❽ 古夜郎地理環境如何
夜郎,又稱作夜郎國,是中國漢朝時所謂西南夷中的一個國家,夜郎的中版心位置,至今尚無權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有學者認為位在今天貴州六盤水畢節一帶。關於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因為牂牁江是今六盤水市與普安縣的交界處,所以六盤水和畢節赫章可樂遺址這一片被認為是夜郎古國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
畢節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季風氣候比較明顯,降雨量較為充沛,立體氣候突出,全市各區縣多年(1951~1998)平均溫度在10℃~15℃之間,最高為金沙縣,最低為威寧縣;年日照數在1096~1769小時之間,最多為威寧縣;無霜期245~290天,金沙、織金兩縣最長;年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間,最多為織金縣,最少為赫章縣。
海拔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熱各異,利於多種動植物生長。2010年,年平均氣溫在12℃~15.4℃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在995.2小時~1631.6小時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727.3mm~1193.2mm之間。
❾ 夜郎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啊
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國貴州省桐梓縣夜郎鎮(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詩人李白流放之地)
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原居地為今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
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系。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
西漢初,竹王多同興起於遯水(今貴州北盤江),自立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撫多同,並於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數縣,屬犍為南部都尉。漢對西南夷的經營從此開始。元光六年,漢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驛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馬相如等又奉使宣撫。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聽調遣,乃於翌年發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設牂牁郡(治今貴州關嶺境)與夜郎等十餘縣,同時暫存夜郎國號,以王爵授夜郎王,諸部族豪酋亦受冊封。西漢末,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卧侯俞連年攻戰。河平二年(前27),牂牁太守陳立殺夜郎王興,夜郎國滅。夜郎立國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國者究系何族,眾說紛紜,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傳世貴州古彝文經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來撫育」,「多同權威高,多同天宮主」,「祖宗變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記載;傳說多同亦稱金竹公,可見彝族視多同為祖先。又據,今在威寧縣出土的漢代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四十多個,其中二十八個一般認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則漢代貴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並具較高文化,夜郎國或即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諸部落自戰國時代以來便與秦、楚、南越諸地有貿易關系,至西漢成為漢郡縣後,日益受到漢文化影響,中原的鋼鐵製品、手工業品、生產工具與灌溉技術等都很快輸入夜郎地區,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挖掘的很多漢墓中的遺存足資證明。但這些遺存同時證明一部分土著習俗文物也遺留了下來。
夜郎人的青銅矛 貴州清鎮玡瓏壩出土
夜郎國之謎
公元前122年,西漢使者到滇國(今雲南省),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而當時漢朝皆以夜郎稱呼西南各國,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實乃千古之冤。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兒,史書並無詳細記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只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兒?
據《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專家指出,夜郎沒有一個固定地點,是不斷變化的。那麼夜郎在哪兒,夜郎古國的文明中心在哪兒……
探尋古文明: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歷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漢孰與我大?」讓世人貽笑千年。「夜郎自大」作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幾乎成了貴州人的代名詞。
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夜郎作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度,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人文價值正在為世人看重。一段時間以來,湖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在搶「夜郎」。夜郎國究竟在哪裡?
可樂,揭開千古之謎一角
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梁太鶴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梁太鶴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壇壇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說,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里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貴州何處是夜郎
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專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樂時,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
梁太鶴說,從可樂「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說明可樂當時的繁榮,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處,疆域有多大,發掘才剛剛開始。目前除了可樂遺址外,在周邊地區發掘的遺址中,還陸續出土一批夜郎時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
梁太鶴感慨地說,夜郎文化與周邊發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於經費、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古夜郎文化的發掘、研究進展遲緩。
貴州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學家們因此殷切呼籲,希望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對夜郎歷史文化發掘的力度,這不僅對貴州文化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為填補中華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古國沉睡「沅陵」
近日,由中科院長沙土地構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湖南沅陵窯頭村一帶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初步確認位於沅陵縣城南窯頭村的古遺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遺址。那40餘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規格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遠遠超過了當年震驚世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20米×17米的規格。
有專家認為在古墓沒有開啟前,尚無法完全確定窯頭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書記錄表明,這一帶的確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區所在。沅陵縣古稱辰州府,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貫穿全境,構成大小910多條復雜的河汊水系。
歷史上,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這一帶在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曾產生過史載的以「五溪蠻」苗人勢力為主的夜郎古國,當地土著力量的轄區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圍重合。此發現有望揭開「夜郎文明中心之謎」。
沅陵考古專家夏湘軍告訴記者,黔中郡轄現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貴州東北部地區。沅陵與貴州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長江的必經之路,是兵家必爭之地。傳統上認為古夜郎主要在貴州境內,但是據史書記載,夜郎當時有10萬精兵,這么龐大的隊伍,需要一個廣闊的領域來支持,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同時他又指出,唐代這里曾叫過「夜郎縣」。據考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嗎?
熊宗仁所長告訴記者,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志。
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系。「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於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當地老百姓稱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場還可看到殘牆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牆,分成內外城牆,用土石築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
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後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後裔大都姓金。
據史書記載,永樂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後由長子金庸赴京承襲安撫使職,次子金鑒分襲後苑土司(今貴陽金築鎮),三子金鐸分襲谷通土司(今羅甸)、四子金鈞分襲揚義司(今福泉)。在當時社會里長子應掌管中心統治區,其他後裔分襲其他邊疆之地,可見當時廣順是處於政治中心地位的。
著名學者莫友芝告訴記者,據清朝著名史學家鄭珍認為,夜郎縣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東面1公里處的九龜下灘處還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專家們認為整個古都城的布局與設置,都與史書記載的十分吻合。但此處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還有待進一步研考。
夜郎水運的起點是夜郎王國的首邑嗎?
熊宗仁說,貴州的牂牁江被中外專家譽為「夜郎都邑之鄉」,木城郎岱古鎮被譽為「夜郎國都前宮」,很多的學者都認為這里是夜郎國的首邑。牂牁江區境內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層山的來歷,就與夜郎國興起來的牂牁國都有關。相傳,夜郎王希望選擇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牁江打鐵關一帶山峰重重疊疊,雲遮霧繞,恰似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業氣勢,於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頭上數山峰,數來數去只有99個,哪知他竟將腳下站著的一個漏數了,為此他只好非常遺憾地將夜郎國都建在美麗壯觀、氣勢磅礴的牂牁江畔。
從這一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牁江、大補王寨、古驛道、古驛站、牂牁古國的女陰圖騰、牂牁江畔碩大的王子墳、古烽火台、「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古石碑,無不顯示出夜郎王侯的氣勢和風度。
另外,茅口一帶的老百姓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青銅酒杯、青銅手鐲、銀質針線盒,月亮洞中發掘的夜郎王、王妃遺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證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鎮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時發掘了連片鋪道路的大青磚。不難想像,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中心,絕不會用在當時算是高檔豪華的大青磚來鋪道路。賀國鑒先生告訴記者夜郎王國的首邑也可從水道進行對照考察。
據《安順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屬而入茅口河。郎岱、鎮寧、歸化(今紫雲)之西北,蓋屬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來,夜郎國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區月亮河流域,並根據「夜郎臨牂牁江」的文獻記載,茅口是夜郎水運的起點。
憑面相能認定夜郎王室後裔
據熊宗仁介紹,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後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間,右傍老王山,左臨牂牁江,依山傍水。這個村有100多戶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須有8.5米長。
這里民風淳樸,好客熱情,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端莊大方,言談舉止優雅得體。更令人驚奇的是,牂牁江一帶屬亞熱帶氣候,海拔低,日照強,這一帶的人們膚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臉桃腮,身段優美,長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們柳眉杏眼,水靈動人,白玉般的牙齒和仙桃般的紅唇再配上淺淺的酒窩,一顰一笑氣度不凡,大顯王室遺風。
旅遊開發專家汪朝陽先生經多次實地考察認為,這里三面環山,惟有險峻的打鐵關地勢險要。牂牁江解決了古代水運和生產生活用水,兩岸土地肥沃,盛產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確是利用天險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從各方面情況看,這一帶具有建立都邑的條件。再說這里的姑娘,長相氣質與牂牁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樣,這可能是遺傳基因和宮廷遺風形成的。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後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變
貴州民族學院的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從研究來看,夜郎的國都好像到處都是,除了沅陵、廣順、茅口等3個地方,牽涉到貴州省境的還有安順、鎮寧、關嶺、貞豐、桐梓、貴陽、石阡、黃平、銅仁和雲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陽等地方。於是有的學者就獨辟蹊徑,指出:既然在各地都發現有相關文物,證明該地為夜郎古都,這是否說明夜郎都邑處在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
王教授認為,夜郎國時期戰爭頻繁,疆域不斷變動,其國都也不可能長久地固定於一地,應該是不斷變遷,經常變化的。
背景資料: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們現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戰國秦漢時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與它有關的古柯,下延至夜郎滅國以後漢晉直至當今。
夜郎是我國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或曰部族聯盟。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庄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其存在的上限似難確定,下限則被認為是在漢成帝河平年間(約公元前27年)。這一年,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盡管過早地凋謝了,而它的影響卻歷久不衰。
夜郎人幾乎都是侗族人,只是因上一代不知什麼原因弄錯了,幾乎全被變成了漢族。
❿ 中國歷史上樓蘭,夜郎兩大神秘古國都是如何憑空
樓蘭國原名鄯善國,《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此外唐玄奘在其旅行末尾也做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在漢代西域是一個非常強悍的民族,樓蘭人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繁華的城邦。樓蘭國雖躲不過最終被黃沙掩埋的命運,但曾經它的身邊有煙波浩渺的羅布泊,有茂密的胡楊林。
西漢王朝的衰落導致樓蘭與中原漸漸失去了聯系,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樓蘭城的消失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絲綢之路」的改道
兩晉之後,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其二、缺水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塔里木河中游的主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水資源的缺乏使得人們的衛生狀況惡化,抵抗力減弱,於是瘟疫爆發,樓蘭古城居民為了生存只得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
其三、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
樓蘭處於絲綢之路的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爭導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時因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開荒需要大量燒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這個說法也是最為流行的說法。
樓蘭國消失後的千百年,它只存在於零星的典籍記錄中,當它再度回到人們的視線,是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西方探險家偶然發現了消失千年的樓蘭古城,由此掀起了各國考古探險家對樓蘭古國新一輪的探查。
那麼樓蘭人到底源於哪裡呢?有人說樓蘭人屬於印歐部落人種後裔;有人說屬於雅利安人;甚至有學者提出樓蘭人更接近阿富汗人。無論如何,這個問題註定撲朔迷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