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人類地理學筆記
㈠ 人文地理學 任務
當代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的關系的學科。
作為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一般來說,根據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不同,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者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自然地理學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為此,人文地理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指不包括經濟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學;廣義的是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人文地理學。本書――《現代人文地理學》採用的是廣義人文地理學的概念和內容。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地理學把地球表面作為人類活動的空間來研究,地球表面是人類生存活動最直接、最重要的場所,人和地理環境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影響著地理環境,由於科學技術進步,人類利用環境的范圍擴大了,強度不斷提高,人對地的干擾和影響越來越大,出現了危害人類社會的各種環境問題,如人口過度膨脹,資源在地域上和時間上的供應失調,環境污染擴大而且質量惡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城市擴展失控等。人類在關注自然環境在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中的基礎地位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到人類自身在其中的主體作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體制等因素改變了自然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統一的綜合體。人文地理學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及其演變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代地理學更趨於深入研究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人文地理學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發展重點。
㈡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㈢ 在概述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的基礎上,論述現代人文地理學發展的主要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闡述人文地理學來...人口、資源、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1、說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主要特徵。
2、什麼是生產關系決定論?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3、對人地相關論與人地協調論進行分析比較。
4、試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5、什麼是人地相關論?詳細闡述人地相關論的代表性觀點,並加以分析和評價。
7、建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8、為什麼說人地關系論是人類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有何特徵?
第二章
1、 什麼是文化景觀?詳述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3、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何聯系?
4、 簡述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5、 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6、什麼是環境感知?舉例說明環境感知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7、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有什麼區別。
第三章
1、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是什麼?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徵及一般規律是什麼?
3、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4、人口的空間移動有什麼社會經濟意義?
㈣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㈤ 人居地理學 和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抄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襲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居地理學:從地理學學科領域來看,針對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即住的研究,雖然產生了聚落地理學學科,但聚落地理學更多的是研究群體人居地理,而對個體人居地理的系統研究近幾空白:其次,隨著今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住宅產業和房地產業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發展勢態,但其發展始終缺乏一個獨立的理論指導體系加以指導。鑒於上述考慮,為了能給當前我國的住宅產業和房地產業等行業的更好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也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人地關系,建立一門系統的、將群體人居地理和個體人居地理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樣一門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㈥ 1,什麼是人文地理學其研究對象,特徵及其內涵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人文地理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內、不容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特徵: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中的社會科學,他既有社會科學的特徵,又有地理學的特點,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人文地理學的內涵是: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㈦ 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
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7)人文地理學人類地理學筆記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㈧ 王恩涌的《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闡述人文地理學...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1、說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主要特徵。
2、什麼是生產關系決定論?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3、對人地相關論與人地協調論進行分析比較。
4、試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5、什麼是人地相關論?詳細闡述人地相關論的代表性觀點,並加以分析和評價。
7、建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8、為什麼說人地關系論是人類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有何特徵?
第二章:
1、 什麼是文化景觀?詳述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3、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何聯系?
4、 簡述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5、 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6、什麼是環境感知?舉例說明環境感知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7、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有什麼區別。
第三章:
1、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是什麼?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徵及一般規律是什麼?
3、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4、人口的空間移動有什麼社會經濟意義?
5、現代國際人口遷移有什麼特點?
6、現代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7、人口遷移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第四章:
1、人口增長有何地區差異?其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2、試分析中國的人口增長轉變模式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3、試分析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具體表現及其引發的問題。
4、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5、農業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6、 蘭迪的人口轉變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第五章:
1、分析農業起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分析比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條件。
3、闡述原始農業的特點及區域分布。
4、比較東西方傳統農業的特點。
5、闡述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及其地域類型。
第六章:
1、分析現代工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3、從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變化,分析現代工業的空間格局有什麼特點。
4、工業發展對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
第七章:
1、比較分析東西方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差異。
2、闡述鄉村聚落發展的基本特點。
3、試以具體城市為例分析城市區位及自然環境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
4、城市地域結構形成和發展的機制是什麼?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模式有什麼特點?
5、分析比較不同類型鄉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影響國家權利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4、為什麼需要對國家實力進行綜合分析?
5、試說明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點。
第九章:
1、 導致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國的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 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3、 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資源的類型。
4、 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共識主要有哪些?
5、 我國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6、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分析比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類型。
㈨ 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
地理學中的人地關系中的。人。是指社會的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中,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從事保種生產和生活活動的人。人地關系的地指的是地理環境,即與人類各項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要素,通過空間相互結合的整體。地理環境表現為一個以人為中心事物的系統。
人地關系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簡稱。該關系是以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的相到作用為基礎,以人地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為紐帶建立起來的。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關系都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如生產關系,血緣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對於這些,你可以自己舉例加以說明)
自然環境處於永恆不斷、合乎規律的變化和發展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以不同的速度變化著,而人文環境比自然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更大的變動性,所以,人地關系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關系,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環境條件中,其人地關系的特徵並不相同,人地關系的平衡只是一定狀態下的平衡,這種平衡過程就是不斷打破各種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自然環境所建立的某種平衡,未必有利人類的長遠發展,在人地的對象性關系中,人是主體,在人地構成的調控體系中,人是控制者,她不僅能調節人地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而且還能跳出這個系統,有目的、有意識干預和管理人地關系,通過植樹造林、設立自然保護區、制定各種法律法規,消除自然的負面影響。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適度管理和干預下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高度統一,使各種平衡能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的經濟利益和環境效益。人地關系協調實質上是一種有序化過程,是對無序、混亂的不斷克服,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