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文中國國家地理
㈠ 2010年的海地地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用地理的角度來回答
海地位於太平洋(加勒比)板塊和大西洋(北美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區。回
世界上其他答地方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而此次強震卻是兩大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並能釋放巨大能量。此次地震的震源僅位於地下10公里左右,因此造成了巨大損失。
㈡ 分析說明北京古城城址變遷與水源的關系
答:有一點需要明確,在中國古代的都城建設中對於水源的考慮,首先要保證宮廷園林的用水,其次要保證漕糧運輸的水道便利。正是這兩點,使得水源成為北京城市建設和變遷的關鍵因素。
解釋:歷史上,遼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於今天北京廣安門外附近。它們的地表供水,主要來自今
北京城西南郊的蓮花池(一個天然小湖泊)。可蓮花池水源畢竟有限,雖然供應遼代和金代這樣的地方政權都城內部宮廷園林用水有餘,但隨著北京逐漸成為全國性
的政治中心,運河用水的吃緊就成為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金中都與元大都位置比較從元朝建大都城開始,北京的城址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在金中都的東北郊,有著比較豐沛的水源,可以統稱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積的湖泊(積水潭)和清澈的泉流。這既為城市新址的建設提供了優美的環境,同時也為新城的水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元大都對水源的利用其實,自元朝之後一直到明清,為解決北京城市水運問題,歷代都在尋求著新的途徑。最著名的是元
朝郭守敬所開鑿的通惠運河。由於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證都城漕糧運輸,郭守敬勘探地形,將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區的泉流水源,都設法引入今天北京頤和園
中的昆明湖,然後疏通運渠經大都城再至通州與南北大運河相接,這一段運河稱之為「通惠河」。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總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職能的不斷豐富,水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址的變遷。
㈢ 我學習比較被動,但是想考研mmpacc,不知道南昌太奇輔導機構的主叫老師能不能督促我學習
選擇MBA預科機構公布
網路投票和數據分析,在過去的3個月內,經調查後,8月3日宣布MBAhome ,2004-2005年MBA輔導機構選擇在北京考試,包括北京太奇,北京太奇華虹,上海,深圳新陽光,北京華章的大力支持,包括選擇名單上的MBA預科機構的數量自2005年5月15日以來,多數的候選人,朋友和許多國內知名的咨詢機構,這是一個符號MBA預科機構的成熟,和一些咨詢機構也擔心自己的力量導致排名組委會拒絕提供歷史數據的咨詢機構不會選擇的結果。
「上海區域排名獎,上海太奇MBA預科機構,成立於1999年太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那年成功地舉行了密集的課程和試用他把類,打破了政府辦的輔導班在上海一統天下的格局,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2003年,快速發展的上海太奇,入學率超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輔導班,上海地區最具影響力的MBA預科機構之一,在2003年,上海太令人吃驚了,學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入學考試考生北大,清華的考生上線率達到100%。太奇的學生線率78.5%(東部地區的國家線220分)。全國MBA聯考,復旦大學在2004年和2005年的高考狀元億韓元(2004劉傑,周輪胎撒拉族)2005上海泰祺的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在2005年,上海泰祺上線率96%(165米),東中央銀行。
「中國MBA華南預備機構」稱號深圳市陽光成立於2002年,同樣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的MBA考生現場深圳MBA准備邀請知名教授。學校在過去三年,的累積交付的新陽光大學600餘名人在過去三年中,超過10所高校,第一個陽光的學生,前十名的學生中,絕大多數的新校友的太陽,高考的成功,在2005年重新傳輸的新太陽,整條生產線率70%以上的高校人才200餘人。輔導機構太陽教學基地在深圳,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南山,太陽有一個專門的教學基地(教室,學習室和更衣室),深圳MBA預科或獨特的。同時,因為的優秀教育管理和問責認真,太陽是一個國家一流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其他學校指定的候選人在學院MBA考前輔導班。
排名,教師和課程設計值的MBA備考生「獲得了兩個獎項太奇,北京,深圳華傑,因為在網上投票的出色表現被授予」最佳選擇獎老將MBA預科輔導機構在鹽源領域提供廣泛的服務,審查的考生和「最佳服務獎」收入囊中,MBA考生最關心的輔導班排名的因素,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北京,上海太奇,捧得「最佳獎」的合作,真正實至名歸北京華虹訪問的信息和情報,同意參與候選人的選擇,該機構的「最博學獎」MBA輔導領域躬耕號復旦大學MBA補救類考生創造一個獨特的學習氛圍,被評為「最良好的學習氛圍」獎。
同時,我們感到遺憾的是,由於不同程度的認可的候選人,選舉候選人MBA面試輔導MBA面試輔導效果是不妥協,到最後面試輔導獎空缺,這是值得深思的所有從業者選擇明年的代理公司贏得了最佳的遠程輔導獎「發出相同的職位空缺,足夠復雜的候選人反映最集中的課件課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上傳,有需要的遠程服務,提高效率等問題,從業機構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為MBA的考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教師甄選,輔導教師的MBA候選人的調查和網路投票結果並沒有太多的差異,陳健,李永樂,其中包括6名教師收到標題為「最優秀的數學輔導老師,邵寧鼎佳的匯率老師無可爭議的冠軍最好的英語輔導老師寫作輔導員劉青梅,趙昕贏得收歸囊中不畫的MBA聯考揚武,朱召華老師最好的邏輯輔導員老師,一直拍手叫好。
在這一點上,歷時近3個月至2004-2005年的MBA預科機構投票結束,投票,選擇MBA MBA考生准備的初衷Notes類指標,規范和促進MBA考前輔導機構的良性發展,以及主要的商業學校的參考標准選擇合作夥伴,堅持「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MBAhome推出了這款期待已久的候選人名單和商業學校名單,我們的目標帶來的整??體反應MBA預科機構,從而有利於規范領域的MBA的准備情況和進度,並採取的MBA學校在中國未來的運輸更多的准MBA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BR />
附:2004-2005年MBA預科的機構名單
:區域排名
最擅長的太奇MBA預科機構:(空缺)
前最好的MBA院校:上海
前最好的MBA在中國南方的機構:深圳陽光
第二部分:排名
最好的老師:太奇
最好的課程設計:北京太奇
最好的服務:北京燕園
:上海太奇
最好的面試輔導:(空缺)
最好的學習氣氛:復旦大學MBA輔導班
最明智的:北京中國宏觀
最好的遠程輔導:(空缺)
第三部分:教師排名(betical順序)
最好的數學輔導大師:陳健,黃先開,李永樂,王,尤其是成業,趙的傷口
最好的英語輔導老師:Caoqi月1日,邵寧
最好的寫作輔導老師柳青梅,趙昕
邏輯輔導員:楊進,朱呼叫
2005年,太奇教育集團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完整性在北京地區的咨詢機構,這太奇教育集團的品牌知名度,10年的輝煌肯定教育集團。
太奇太奇今天的成績,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開放智慧光芒四射」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從來都不是我們的使命,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堅持的精神,卓越的學校的態度,要真正的服務質量,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帶來了最好的教育,成就未來,這個獎項太奇種鼓勵和鼓勵,但也付出了很多的怪
太奇教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教育機構,在超過10年的風風雨雨,始終堅持以「誠信,責任,細化,創新「的校風,」事實上,實力雄厚的有效性的教育理念贏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努力,為祖國和教育的偉大事業,我們相信每一個太奇怪的「只要太陽仍然是,那麼我將能夠創造奇跡。「
教育太奇幾十個在北京,在全國各地的校園,教學教師個人的價值,可以選擇周圍太奇教育機構的教師候選人,畢竟,教師是最重要的因素相關的候選人就行了。太原太奇應該不錯!
㈣ 北京古城址變遷與水源的關系
國家文物局階段的重要工作紀要(1977-1985)
1. 國家級保護單位北大紅樓抗震加固設計紀要及後記(另詳);
2. 1978年4月給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的信。有感於梁思成先生《營造法式注釋序》手稿中對研究傳統所受到的打擊、從而產生的對謬誤觀念的屈從和自我批判,所以盡自己親知親歷的認識全面說明研究傳統對現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文物古建在「古為今用」方向的廣闊途徑(此信被羅哲文扣押了五年,可能王冶秋生前並未見到)——附梁先生手稿原件;
3. 根據文革我國面臨的現實條件及文物古建本身的價值,闡述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必然性,皆有實例為據,絕非概念游戲和抽象的詭辯和空談,更不是意氣之爭——附已發表文章;
4. 文革後文物古建損壞嚴重急需清查,因而組織北京市規劃局、園林局、文管會(北京市文物局前身)、國旅北京分社(北京市旅遊局前身)、建工部建研院、中國建築學會等六個單位對北京地區的重要古建園林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由北京市規劃局列印20份傳閱——附原件;
5. 古北口明長城被拆毀三千米,城磚用於修營房和豬圈,還在《人民日報》上宣傳拆用長城磚是「廢物利用」,因而北京文管會文物處長趙學勤找我去現場調查後,因此前長城並未定為任何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僅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被定為第一批國家級保護單位),所以「無法可依」,因而緊急向李先念同志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經先念同志批示後,全面保護歷代長城才有據可依;
6. 恢復與重建圓明園的調查報告,並以僑委副主任林修德的名義向中央提出建議。新華社記者周建英在《內部通訊》(高級內參)上寫了報道,新華社長曾濤也與我見面,因而圓明園這一棄置已久的廢墟得到中央及社會人士的關注。在圓明園介紹情況的會議上認識時任全國文聯秘書長的金紫光同志,不久他即調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因而當時還不是任何一級保護單位的圓明園在國家文物局受到關注。在眾多「神仙會」七嘴八舌暢所欲言的結果,其可謂「木匠多了蓋塌房」,圓明園被毫無根據地定位為「遺址園」(此前我查閱了若干日本遺址園的實例,後來又考察了歐洲龐貝、厄科蘭諾、奧斯提亞、邁亞尼、德爾菲、(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科諾索斯和菲斯塔斯(歐洲最古老的5000年前遺址)等著名遺址以及與圓明園相當的古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別墅和狄華麗園等,反觀圓明園根本不夠格也不宜於成為遺址園,因而本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結合當時中央大力開展旅遊事業的需要,大有發展前景的五千餘畝廢墟被「遺址園」的頭銜和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虛名作繭自縛,不能有所作為,根本實現不了「以園養園」、「以園建園」的設想,反而成為收支不能相抵、填不滿的無底洞,但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理念卻在浙江普陀山得到實現(另詳);
7. 清東陵是一個成功的「以文物養文物」和「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保護與管理的實例。在調研階段還在裕妃陵發現容妃(即香妃)墓,經過考定新疆喀葉傳說中的香妃墓,實為香妃家族墓。香妃本人葬於東陵,骷髏上維吾爾族發辮也可證明是香妃本人的骸骨。兼談明十三陵、清西陵的保護管理問題;
8. 浙江普陀山是佛教的大名山之一,為觀音菩薩道場。文革時萬余尊佛像一掃而光。島上原有三大寺、六大庵、72茅蓬。除三大寺尚完整外,其餘皆殘破不堪。如按照常規修復,難以想像。更嚴重的是文革破四舊的遺毒遠未「撥亂反正」、文物與「四舊」混淆不清。所以首先應明確區別歷史文化與封建迷信的不同本質,歷史地說明三大宗教傳入我國後並非全為迷信,也帶來了文化、藝術和哲理,特別是佛教傳入後與傳統的儒家、道家融為一體,豐富了傳統文化,而作為傳統文化當然有不少糟粕,所以區別其精華與糟粕,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完全必要的,不能混為一談。
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需完整地保存其原貌、原狀才能進行具體分析。古建築、廟宇等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物質地保存了其精神內涵的原貌,使後人得以進行分析研究,這就是保存文物的重要意義和目的。當時陪同我一起考察的有一個舟山地區組成的包括普陀山當地的徐書記在內的「五人小組」一路邊看、邊談、邊議,最後除一位(大約是木材公司經理)堅持反對恢復外,其餘四人皆同意恢復,當然還有更重要的現實利益問題。借「改革開放」的東風,以普陀山在佛教世界的聲譽開展旅遊事業是非常有益的。在此前提下,我提出按照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因陋就簡、修舊利廢,邊修復、邊開放、邊受益的原則「滾動發展」。投入少、收益快、盡早起步、盡快脫貧(1978-1988年間我多次去江浙一帶,魚米之鄉的江浙當時卻飢民遍地)。
按此實施的結果,第二年再去時即有收益,第三年去時已大見實效,但也出現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破壞文物及環境的苗頭,以後我未再去,但我認為很值得從全過程「解剖一個麻雀」認真總結一下,和圓明園也是個鮮明對比。
這是又一個以其本身固有的價值,實現「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成功例證,但要避免片面性,防止走向反面,我認為所謂「可持續發展」只有進入良性循環才能達到。——附《建築學報》關於普陀山規劃一文;
9. 保存德勝門箭樓始末:當時二環規劃要拆除德勝門箭樓,為了保證二環路國慶通車,拆除德勝門箭樓的施工隊已進場,北京市的趙學勤緊急來找我。我到現場後根據崇文門交通問題的經驗教訓,不能單純的「力保」德勝門箭樓不拆,而不顧解決現實交通的問題,所以我首先到市政設計院看了德勝門立交方案,並在原方案的基礎上將立交橋一分為二在箭樓兩側繞過。這樣就可以既保存了箭樓又不影響二環通車。
所以我認為規劃工作的實質是以藝術的手段統一矛盾,而不是片面地按照一方面的意見(長官或專家)強行貫徹片面的主觀意圖,如果矛盾得不到統一,不僅不是完善的方案,而且會產生後遺症,甚至惡性循環;
10. 古觀象台塌毀後,因正好斜對外交公寓,所以外國通訊社率先報導。剛上任的局長齊光要我馬上去現場勘察原因。我首先組織人將台上的天文儀器搶救下來置於安全地帶(有照片),實地觀察是由於修地鐵環線時沒有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只有一個國家文物局與地鐵簽署的由地鐵負責加固基礎的協議而沒有提出加固方案,羅哲文經辦),所以在元、明城台接縫處產生滑坡……據此提出大、中、小三個修復方案(後由鳴謙負責實施其中的『大』方案),並統籌考慮修復後的完整性,向當時負責科技工作的副總理方毅提出收回被某單位佔用的紫微宮,最後由方毅報小平同志批示收回;
11. 與金紫光副局長赴江西考察文物古跡及革命文物,撥款修繕寧都暴動遺址。因陶淵明墓的遷建及新建陶淵明祠以及重建滕王閣、潯陽樓等問題,江西省提出紀念以陶淵明為首的江西十大歷史文化名人,是為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因滕王閣原址已沒入贛江,論證是否恢復、為何恢復等問題,我提出文物古跡的價值並不限於其本身是否為原物或原構,實質問題是其反映的內涵的價值。如北大紅樓其價值並不在於其本身設計或建造的優劣,而在於其作為紀念「五四運動」的物質載體。其後我在中國文化報上發表《建築作為藝術和歷史文化的載體》,即舉江南三大名樓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其為三篇歷史文獻的載體,所以屢毀屢建,新建者仍應作為文物,有紀念意義的現代建築也將作為文物;
12. 1980年蕪湖會議上(建築學會、歷史理論學會),我和同濟大學的羅小未先生議論並提出文物建築不應只限於傳統木石結構體系,也應包括西風東漸後的西式建築體系。最早可溯源於乾隆在圓明園中建設的西洋樓,及其後流行於北京的「圓明園式」建築以及洋務運動後產生的新建築類型,如諸多的「製造局」和外國建築師設計的仿古建築,如北京圖書館、燕京大學、協和醫院等,也包括租界區的純西方建築。其後我去負責編寫《北京城建史跡》擴大提綱時,將這類建築納入北京近現代建築一章中,所以哄傳的所謂梁先生主張原封不動地保存明清北京城作為大個博物館是完全訛誤的。因為北京城是不斷發展、演變的,所謂「明清北京城」如何斷代?實際上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始、興、盛、衰的過程,應妥善保留和保護的是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和傑作,而不是單純的以建築的年代和形式、風格等界定其是否為文物。
蕪湖會議上還首先提出民居及民間建築亦應選定有代表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會議赴安徽歙縣考察並提出「老屋角」等若干民居報批為保護單位,兼及山西及景德鎮等處的民居;
13. 與伊-沈(伊頓和沈堅白(原長城飯店總裁))合作廣東佛山「中國古代文化游樂中心」的選址規劃與可行性研究並共同參觀考察清東陵、圓明園、河南中州旅遊區等。兼談6個W在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及當時我國立項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14. 河南開封「宋城整建委員會」咨詢顧問及河南「中州旅遊區」規劃招商引資;洛陽龍門石窟漫水橋的鑒定;
開封宋城整建規劃:由於宋開封城的遺址、遺跡已深埋於地下6-9米處,地上的宋街只是仿照《清明上河圖》而建的一條仿古街,所以在營造地上建築時如何與地下遺址結合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應邀作了一個宋城整建規劃方案,其中:
1) 關於「包府坑」的疏浚及污水排放問題,引起普遍的城市污水排放及污染問題的研究,後來證實開封的污水排放一直影響到安徽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水體,所以污水處理及再生問題是必需解決的,反映到北京(原市委公交城建部長佟錚同志),導致北京高碑店(建國後第一個)污水處理廠上馬。兼談污水再生及城市垃圾、各種尾氣處理變廢為寶等幾個問題(附1985年給萬里同志信中的有關段落和1998年給朱鎔基信中有關污水處理及再生的圖解部分,以及1964年北京和平北路規劃中關於污水排放和市政攤銷等問題的記述);
2) 關於開封猶太人的問題:羅馬帝國滅猶太國後,被打散的十個部落流亡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支於我國東漢時期進入中國。宋真宗時有一支猶太人流入開封,宋真宗接納了他們並賜給他們七個漢姓,號稱「七姓八家」(另詳),要他們遵守祖制在開封定居,名為「一賜樂業」(以色列)教,這一支猶太人是流亡的猶太人中唯一被漢化了的,其餘流散到各地的猶太人越受壓迫,越團結、越堅持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形成獨立的猶太人社區,而開封猶太人由於不受壓迫還要他們「遵守祖制」,反而逐漸融入華夏文明。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即派人尋找他們的族長,要幫助他們恢復並學習希伯來文,反被拒絕。198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沃倫斯基(猶太人)等多次到開封尋找這支猶太人的後裔,結果已「無影無蹤」。1983年我陪同沈堅白(同為宋城整建委員會顧問)到開封時,沈受託尋找這批猶太人的後裔,結果通過開封有關部門找到六個人,他們已完全漢化,根本不懂希伯來文,也不再遵守猶太人習俗(如男子成年要行「割禮」等),只是有些卷發和鷹鉤鼻等(皆有照片),開封市長方略寫了一封委託信給沈堅白,托他到加拿大多倫多找回或復制一套開封猶太人的重要文物(七部羊皮經中有一部被帶到開封),寫《開封猶太人》的加拿大神甫懷特(Bishop White)把這些文物包括『一賜樂業』教碑及匾帶回到加拿大多倫多(或渥太華)博物館。後因中國反對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支持阿拉伯,所以省外辦壓下了(方略原信仍在我處)。實際上開封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被同化的事例,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不僅體現華夏文明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對內部各民族團結共處,而且對化解當今伊斯蘭與以色列的矛盾有重大的啟示借鑒作用。(我國56個民族中沒有猶太族,但我去開封猶太人族長家中看到1953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少數民族代表的大照片中有開封猶太人的代表(即該族長);
3) 沈堅白談引入和利用外資及對我國當時的優惠政策的幾點意見和建議(另詳)』
4) 關於洛陽龍門漫水橋的鑒定:當時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了有利於保護龍門石窟,修了一個小平橋(漫水橋)。水經過龍門石窟前引入對岸北上,以便封閉龍門石窟前的通道。本是一個有利之舉,但被某個在龍門蹲點的文保所幹部告到國家文物局,說小平橋破壞了龍門石窟的環境,又轉到國務院由副秘書長艾知生下令河南省停工,並組織了12位專家到龍門現場開了五天會,批判了五天,最後決議廢除小平橋。我與金紫光副局長去河南時,一位副省長岳肖霞對我說:「我們好心辦了錯事,希望你們去看看,幫助解決一下龍門石窟的保護問題,因為龍門北面的關林(關羽墓地之一)經常有集市,南面的百姓趕集都經過龍門石窟,東面的唯一通道對保護龍門很不利,如果不建橋將人流引開,還有什麼可行的有效方案(12位專家提出的建議如在龍門石窟後面開鑿隧道等不但耗資巨大而且施工過程中如開山放炮更易破壞石窟,故不可行)我到現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龍門北端的鐵路大橋,震動很大,相比之下龍門南端的小平橋安靜的卧在河床中是個只能走行人和人力車的漫水橋(水大時漫過橋面)我問陪同我們的河南負責文物的文化廳副廳長張家泰,如果說環境景觀受影響,首先應遷移鐵路大橋,如果說震動對石窟的影響,更應遷移鐵路橋。(據說後來鐵路橋已遷建)為什麼對鐵路橋視而不見,卻要停建對保護龍門石窟有益無損的小平橋?由於是國務院下令停工,所以直到後來胡耀邦總書記和喬石到河南視察時由省委書記劉傑陪同視察龍門,對小平橋進行現場鑒定也認為對龍門石窟沒有什麼影響才下令復工。但經過「神仙會」評定的停工、撤點、再復工已平白無故的損失了30萬元(1983年時30萬元不是小數,有河南省的記錄資料);
15.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考察並參觀「包產到戶」樣板。兼談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的幾點體會。(明中都遺址與《北京城建史》有關)
16. 揚州會議:第一次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會。發表《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的戰略問題》。主旨是,歷史文化名城也要發展。會上關於歷史文化名城要不要現代化問題與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有一段「對話」。他首先向我發難,我反詰他使他無話可說。後來他畫了三根竹子並題款送我,又說他見過我祖父,就算「和解」了。但是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現代化的問題,既不能「搶殘守闕」又不能「面目全非」,這是個普遍的問題,不同的城市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這個問題至今仍在爭論,我認為仍然是「以藝術的手段統一『古』與『今』的矛盾」,不應該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
17. 南京大會:紀念中國建築學會30周年。由戴念慈作報告,我與第二任建築學會理事長、原建工部楊春茂部長及蘭州副市長任震英談論了建築學會的任務與方法等問題。我在學會中無任何「頭銜」,因為我是參加成立大會的創始會員,所以應邀參加這次大會。會議期間同時進行改組,所以我對學會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簡述如下:根據1953年成立建築學會的主旨,學會應成為「行政」的助手,凡是不宜由行政規定或決定的問題都應在學會展開充分討論。例如,在建國初期關於建築藝術風格和民族形式問題都不應由行政機關作任何硬性規定,包括重大工程的藝術、技術問題都首先由學會組織討論,但是歷次運動都首先從學會開刀,因為議論多,容易抓辮子、打棍子,這是應該注意糾正的。如果沒有不同意見的爭論和討論,認識如何能發展或深化,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如果都是「一邊倒」、「一刀切」,我們的行政決策如何能避免片面性。時至今日關於嚴肅的學術性問題都不再學會正經的討論,而是由媒體組織形形色色非本專業的「名流」哄炒,如何能正確導向?
18. 在南京時學會的同志介紹會見南京林學院教授陳植,並應邀參加《中國造園史》的編寫工作。這個課題是由建設部園林局出資組織的。另一為《中國園林史》因觀點不同由汪菊淵主持。陳植因我祖父曾校刊明代造園古籍《園冶》所以約我參加。但《園冶》是研究江南士大夫「文人園」的,陳老先生因為我當時在國家文物局,所以分給我石窟寺和帝王陵園及名人墓園。由於沒有首先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兩個課題(造園史、園林史)以及亦由建設部出資的中國建築史皆未完成。
——附《關於史學研究中史料與史觀的辯證關系》、《基礎資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兼談國家文物局的資料問題(另詳);
19. 赴烏魯木齊參加先土建築學會會議(《民居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言稿),同時考察西北五省石窟寺、古城址、清真寺、藏傳佛教寺院、陵、墓、古長城等文物古跡。
大西北之行同時考察西北環境變遷及古澤枯竭等問題。根據有關碑記及文獻記載,西北環境惡化、水源枯竭,不過600-1000年之間的過程,結合以後去大西南和內蒙(穿越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等幾個沙漠)的考察,環境的惡化主要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在大西南主要為最近半個世紀內造成的)引起河流季節化和湖泊乾枯,又引起氣候變化和雨量減少等一系列惡性循環,所以治理環境、植樹造林是重要手段,但「為植樹而植樹」常流於形式,效果甚微。必須著眼於從根本上使環境產生良性逆轉,形成持續的良性循環。其規律性不難認識,關鍵在於有效舉措,從古文獻中(如《言守邊備塞疏》漢·晁錯)得到的啟示,扼要地說:必須採取綜合性舉措(另詳)
——附1985年給萬里同志信中有關「環境問題」部分;1998年給朱鎔基信中有關「以新觀念經營林業」的部分。
總之:一方面環境惡化十分迅速,以大西南為例,不過半個世紀雅礱江已成為季節河,但另方面也可看出使環境產生良性逆轉的可能性。當然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但必需有個正確的開始和長遠的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重之台始於累土」!
20. 北京市委公交城建部城建史書編委會編委,編寫《北京城建史跡》擴大提綱,組織十個編審小組;論文《燕都薊城考》(附原文),《北京城建史跡》對北京文物古跡保護利用及歷史文化名城規劃都是基礎性研究,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翔實的歷史演變的典籍,圖文並茂作為贈送貴賓的主要禮品,而北京對其起源和演變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都缺乏系統的實物證明和史料的記載。《史跡》一書的擴大提綱本想達到這一目的,但在如何正確對待歷史和「古」與「今」的辯證關繫上,觀念難以統一,所以停頓下來至今仍未能繼續,這是十分遺憾的,像奧運會這樣的盛舉,介紹北京歷史的典籍本應成為首要的禮品和宣傳品以代替寓意不清的宣傳口號!
21. 日本建築史綱(已有綱目,缺乏考察實物)。日本建築文化源於我國卻保存著比我國最早木建築還早的古建築(相當於隋唐),「禮失而求諸野」,所以若按梁先生所主張的根據實物來剖析建築史,則必不可少的要研究日本古建築。
22. 浙江河姆渡遺址、寧波、紹興、杭州、雁盪山、天台山、臨海、新昌、桐廬及安徽黃山、九華山等文物古跡及風景名勝區的調查、旅遊網規劃。恢復「文革」時被毀的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岳墳、岳廟的幾點說明;
23. 古建維修中的問題:
1) 不能僅僅以「整舊如舊」概括一切,要分門別類判定「律」與「例」;
2) 古建防火問題,不能僅靠高壓水龍,大多數有內部裝修和雕塑壁畫的文物不能使用高壓水龍;
3) 梁先生對趙州大石橋「整舊如新」的批判要具體分析。如原來的構件是否可移至博物館的問題,歐洲的諸多石質古建中的精緻雕塑構件已移置於博物館,用硅橡膠復制的構件代替原件置於建築上;
4) 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加固方法和材質的耐久性等方向要認真投入;
5) 施工過程中的各種保護舉措(包括防火)。
24. 古建基礎資料調查整理問題
1) 基礎資料調查整理、使用應有全盤考慮;
2) 應採用新的科技手段代替人力測繪。我參加過一次建築學會活動(美國女建築師代表團)其中紐約負責文物古建的女建築師C. Tayler介紹紐約一地、一次普查就是20萬例。如果用原始觀念和方法測繪、整理、篩選,如此巨大工作量難以想像,但應用新的儀器和電腦處理則很快完成;
3) 基礎資料調研和歷史理論研究工作密不可分——附梁先生關於《中國建築史》編寫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性問題的講述;
4) 文物工作是個既古老又新穎的工作,因為對其應用於當代的需要,范疇是十分廣闊的,所以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相關的科學方法,制定「行為規范」,最後才能有合格的人選標准、假冒偽劣分子只能敗壞事業和國家的聲譽!!!
——附關於所謂羅哲文到重慶美軍司令部畫軍用地圖的幾個明顯的謊言(另詳);
5) 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建設亦首先需要翔實的文物資料。
㈤ 李四光做出了什麼貢獻
五、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㈥ 求推薦一些好的高三網課老師
過來人的經驗吧!推薦有道精品課app的英語老師李輝老師和地理老師包易正老師!自己是文科生18年畢業的。英語從71.5一模到高考130!地理是從一模選擇題錯了八個到最後只錯了一個選擇題!
因為一次特別的機會認識到了有道精品課的老師,最開始覺得這個平台老師不是很靠譜,但是後來通過聽公開課,然後又通過朋友的介紹,覺得這個課是非常有利於我的高三的學習的,我報名英語和地理這兩門課。在高三的那一年寒假的時候,我報名了英語還有地理,然後我特別喜歡李輝老師講的閱讀理解的主題方法,以及完形填空的十大解題線索,讓我覺得高中的英語並不是那麼的難!
看到那麼多學長學姐把自己的英語從很低的分數提到了很高的分數上,我是最開始不相信的,我覺得我的能力是不能夠使我自己進步的,我也是一個比較自卑的人,但是通過學習方法之後,我發現我就是並不是那麼的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輝哥的閱讀理解,最開始我做閱讀理解的時候就是先去看文章,我發現文章我看不懂,因為很多單詞都不認識其次每一次在找答案都要從開頭一直看到結尾,就會浪費很長時間,之前做閱讀理解,要花去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後來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接觸,用主題做閱讀理解的方法之後,我發現閱讀理解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最開始我嘗試著用主題的方法是先把文章每一段的第1句話和最後一句話畫下來,然後認真的看第1句話,然後仔細的看第1段和最後一段,然後再去看每一個題目的第問題,然後把選項大致的看一遍,然後就開始去尋找,我會定一下大概這個文章大概講了什麼,因為它的主題一般單詞不會特別的多,然後也不會特別的難,我把主題定下之後我會去做每一題目的第1題,第2題第3題,然後做到後面我發現我的做題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然後高考的時候我記得20分鍾左右就把4篇全部做完。
地理學習我喜歡有道精品課的包易正老師,當時非常親切的叫他包包,我是文科生,我覺得地理最難受的,因為我覺得地理有一點偏理科性的思維,覺得自己不是很好然後就想辦法去補,然後就想辦法去補這一門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於包包老師總結的大題主觀題的答案,他當時做了很多的模板,然後讓我們去背,對於我這種地理不好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然後對於選擇題的回答,我覺得老師的思維以及他的方法讓我們記憶的時候也是非常簡單的。讓我覺得地理沒有那麼的難,然後也是那麼讓我在高三最後的一兩個月裡面提高了很多!
我現在已經是大二的學生了,我覺得有看到知乎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熱情的想告訴大家我的一些經驗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特別是現在網課越來越流行,我覺得讓自己提分的老師,對自己負責的老師,有突破性思維的老師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為現在教育水平也不是很均勻,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得到好的教育資源的話,還是通過報名網課這個東西還是比較好!
㈦ 楊凌高新中學的學校領導
黨總支書記
李筱英,女,漢族,中共黨員,1973年3月出生於新疆伊犁。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木材工業系木材機械加工專業,同年留校工作。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園藝學院黨委副書記、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國際學院副院長兼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曾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進工 作者」、「巾幗建功」等榮譽稱號。李筱英同志具
有多年豐富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經驗,於2006年創造性地開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面對面約談工作」,建立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對面約談制度」。參加的《大學生素質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榮獲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主編新疆「綠證教育」《現代農業經濟管理與法規》教材一部。李筱英 黨總支書記主持學校全盤工作
常務副校長韓黨衛,男, 1965 年 7 月出生,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聘為陝西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兼職副教授,楊陵區教育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理事,歷任原陝西省農科院子校教導主任、校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榮獲陝西省農業廳「優秀團幹部」、楊凌示範區「優秀校長」、陝西省教育廳「十五」專項課題研究優秀個人、楊凌示範區高考工作優秀管理者等榮譽稱號。
韓黨衛常務副校長歷史高級教師分管高中部工作
副校長張書民,男, 1963 年 8 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先後擔任原陝西省農科院子校教務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兼高三語文課教學工作。被聘為陝西
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兼職副教授,楊陵區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參加陝西省校長高級研修班學習並被評為優秀學員。曾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政管理先進工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黨員」「楊凌示範區優秀教育工作者」「楊凌示範區優秀教師」「陝西省農科院先進工作者」「楊陵區中考優秀管理者」「武功縣優秀教師」「武功縣高中語文優質課評比第一名」「武功縣學雷鋒先進個人」「楊陵區高考會考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多篇論文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參與多項省級課題研究。
張書民副校長語文高級教師分管初中部工作
校辦主任劉傑,男,漢族,1967年11月生,中共黨員,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物理系,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陝西省物理學會理事。多年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曾多次榮獲「優秀教師」、「優秀德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獎。多次在學校作德育和法制報告,受到師生一致好評。
劉傑校辦主任物理高級教師主持校辦日常工作
教務處主任王聯科,男, 1959 年 10 月出 生,畢業於陝西省教育學院,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職稱。多年從事初中、高中數學教學和管理工作,曾獲國家奧賽「優秀輔導員」、省級優秀班主任、陝西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市、縣「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教育教學工作顯著,曾擔任過政教主任、副校長等職務。王聯科教務主任數學高級教師負責初中教務工作教研室主任 寇建國 1982 年元月畢業於陝西師大政教系。正高級教師職稱。陝西省特級教師。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中副校長、黨支部書記、第一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代會代表、第一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代會代表。多次被評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進工作者。1995年任中學高級教師以來,14次獲得校、區級高考、會考先進個人稱號,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7篇,其中有3篇發表在《教學與管理》等核心期刊上,主持、參與多項省級課題,被評為陝西省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擔任學校教研室主任以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區新課程改革先進集體(2010.11)、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2010.12)、全省教育學會系統2009—2010年度先進集體(2011.1)、特色建設先進學校(2011.5)、全省中小學校百佳網站(2011.9)、第一批辦學特色示範學校(2012.12)、區教科研工作先進集體(2012.2)、全省校本研修工作先進集體(2015.1)寇建國教研室主任高中政治教師 市級學科帶頭人主要負責學校教學研究和校園網管理工作
總務處主任李華,男,漢族,1960 年 10 月生,中學高級教師,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大學本科學歷。多年從事教學和行政後勤管理工作,並作出顯著成績,具有豐富的後勤管理工作經驗,曾擔任政史地教研組組長, 多次獲得先進獎勵。
李華總務主任歷史高級教師負責學校後勤工作
教務處副主任曹發祿,男, 1962 年 5 月出生,畢業於寶雞師范學院數學系,理學學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 多年從事初中、高中數學教學和管理工作,曾榮獲 「陝西省農科院先進青年」、陝西省數學竟賽委員「優秀輔導教師」、中國數學會奧林匹克委員「數學會奧林匹克貳級教練員」、「高考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曹發祿教務副主任數學高級教師主要負責高中部教務處工作
藝術活動中心主任王曦卓,男,漢族, 1962 年 5 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陝西省外語教學研究會會員。多年從事英語教學和管理工作,擔任學校團委書記多年,具有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獲得多項榮譽,被學生稱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王曦卓藝術活動中心主任英語高級教師負責學校藝術工作
教研室副主任陳軍,男,漢族, 1970 年 8 月生,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畢業於漢中師范學院化學系,大學本科學歷。多年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工作,具有扎實的基礎教育理論,能專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課堂的重難點分明,條理性強。工作刻苦、認真,實踐能力強,能及時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積極撰寫學科論文並在刊物中發表,在課題研究中也有較好的成績。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多次被評為「楊凌示範區教學能手」、「楊凌示範區優秀班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教師」。
陳軍教研室副主任化學高級教師負責學校教研工作
政教副主任 王忠俊,男,漢族,1977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畢業於渭南師范學院數學系,1999年7月開始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善於鑽研,積極思考,教學成績突出,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多年擔任畢業班數學教學,獲楊陵區「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骨幹教師」;陝西省初中數學青年教師錄像課評比活動二等獎,第七屆全國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觀摩與評比活動獲三等獎,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
王忠俊政教副主任數學一級教師主要負責初中部政教工作
質量保障室主任王 旭,男,本科學歷, 1980 年參加工作,數學高級教師,陝西省高中數學教學研究會理事,現任學校質量保障室主任。從事教育事業以來,擔任教研組長 16 年,年級組長4年,擔任高三畢業班教學工作 25 年。教育教學成績優秀,培養的學生高考數學單科成績達到全省最高分,多次獲得高考先進個人。在省級以上教學刊物上發表論文 12 篇,撰寫出版高中數學同步輔導叢書12本,共計240多萬字。多次擔任校、區青年教師賽教評委。
王旭質量保障室主任數學高級教師負責學校教學質量監控工作
團委書記徐恆明,男,漢族, 1976年1月出生,1999畢業於漢中師范學院數學系數學教育專業,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1999年7月開始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工作,2004年至2006年在陝西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2006年至今兼任學校團委書記。曾獲「數學競賽優秀輔導教師」、「楊陵區新課程優秀執教者」、「楊陵區中考優秀班主任」、、「楊凌區高考先進個人」、「陝西省第四屆中學數學青年教師優秀課評比與觀摩活動中榮獲說課一等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團幹部」等榮譽。
㈧ 劉傑文的介紹
劉傑文來,作家,探險者。網名為:「以源下簡稱劉某」、「電子工程師劉某」。2001年徒步絲綢之路,2002年徒步去西藏,2015年在藏地秘境,荒野生活49天,著有《小劉美國游記》,長篇小說《去西藏》,短篇小說集《劉道士》,旅行隨筆《雪山烏托邦》,散文集《火車火車》等。《蟲草江湖》《松茸傳奇》《神山下的訪客》《梅里外傳》《藏家舊飾》等文章發表於《中國國家地理》《旅行家》及《中國國家旅遊》。他的小說散文,大都以個人成長經歷或旅行生活為素材,擅用口語、短句,簡潔有力,風格獨特,既血性浪漫又充滿詩意。敘述語言通俗幽默,細膩活潑,擅於捕捉人物內心的感情波動,挖掘潛藏在平凡生活中朴實、柔軟的心靈關懷。
㈨ 完整的中國近代史上宗教侵略,如曹州教案之類的教案
宗教自古有之,恩格斯認為,世界古代社會的基督教,是奴隸和被壓迫者的宗教。大約從公元
2世紀起,統治階級成員加入基督教,基督教逐漸成為國家的宗教,基督教亦就逐漸成為統治
階級賴以馴馭人民大眾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壓迫工具。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少數傳教土以「傳教」為幌子,執行本國政府的意志,推行其對華文化侵略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在華的傳教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了這場戰爭。1840年3月,英國政府決定遠征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狂妄地宣稱:「時間已到,中國必須屈服或失敗。」~2j(七天主教南京教主艾維克為朴鼎查提供大量軍事、政治情報。1844年,法國強迫清政府籜訂《黃埔條約》,使列強獲得保護天主教堂的條款;1858年,列強通過《天津條約》,取得了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的特權。
在條約制度的保護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教士紛紛涌進中國。從1846年起,天主教
在澳門、南京、北京設三個主教區,在陝西、山西、山東、湖廣、江西、雲南、香港等地設立代主教區。到19世紀末,在華天主教傳教士達800人,教徒達70萬人;在華的基督教士由牆44年的
31人,發展到19世紀末的1500人,教徒約8萬人。此外,沙俄的東正教士亦紛紛涌進我國東
北地區。傳教七在華所製造的「民教」沖突事件,其本質是侵略與反侵略、奴役與反奴役、壓迫
與反壓迫、征服與反征服的斗爭,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文化沖突」。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國,首先是建畝:教堂。建市教堂包括「還堂」與「建章」。所謂「還堂」,即強迫交還鴉片戰爭前被清政府沒收的天豐教等教堂、幾十年過去,原有的教堂不復存在,傳教士依仗特權,或對紳民擁有的「高華巨窒,硬指為當年教堂,勒逼民間讓還」,或將「會館、公所、庵堂」,「抵作教堂」。這類事件在山東濟南、泰安等地時有發生。
所謂「建堂」,即傳教士所到之處建立新的教堂。傳教士「謀田地房產,不先稟商地方官,硬立契
據」的事件幾乎遍及全國各省。最典型的事例要算「充州教案」。80年代末,德國聖言會教主
安治泰企圖在儒家思想的發源地魯南地區建立兗卅l教堂。德國傳教士的「建堂」舉動,理所當
然地遭到山東人民的反抗,他們憤怒地驅逐了安治泰及其德國領事。德國在兗州建堂一事,直
至1897年巨野教案發生後,依仗本國的軍事力量才得吼實現。
附:1 兗州 教案:山東省曲阜師范兗州校區北校院的所在地,原來是兗州教堂的地盤,當年的兗州教堂面積據載南北長 368米,東西寬216米。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現如今保留的兗州教堂殘留建築,只是其北端的教主樓一小部分,教堂的豪華壯麗,堪稱當年兗州及周圍地區的一道風景。正是這座兗州教堂,在歷史的建造過程中,曾經暴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兗州教案。也寫下了古地兗州人極有血性的一頁。
兗州教堂最初是有一名德國傳教士安治泰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創意建造。他先在兗州城裡偷偷買了一戶姓呂人家的住宅用作傳教場所。此事被當地發現後,以兗州明賢湯誥等人為首,在兗州城裡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風潮,他們不但組織人四處張貼標語「斬殺漢奸以清內亂,驅逐洋教以靖外憂」,還拿起棍棒四處巡邏,揚言見到傳洋教的就割耳、斷手。嚇得安治泰等人還沒來得及做更大的動作便落荒而逃。
一年之後安治太再次來到兗州買房建教堂,這一次買了一戶人家的房基地准備建教堂,結果是百姓們知道後封鎖起城門,高喊著要捉拿買房的漢奸,不但沒讓教堂建成,還用最快的速度在建教堂的房基地上建起了一座考棚。
對於兗州人堅決不讓在城裡建教堂,當時的總理衙門也就是清政府的外交部是這樣解釋的:「中國信從孔聖之教,備極尊崇,兗州孔子故里,亦儒教根本之地,若欲在該處建立教堂,非但本地人忿忿不平,即天下之人亦聞而驚駭」。用當地老百姓的說法是:洋教屬於歪門斜教,是專門鼓惑人心、離經叛道的禍害。所以無論如何在地靠孔聖人故里的兗州,決不能讓他們隨便建成教堂。所以盡管數次籌劃、想各種方式在此建教堂,但要麼來人被痛打一頓趕出城外,要麼臨時傳教場所被一夜拆除。
一直到1890年,安治太回德國受到徳皇的接見,並取得了在山東的護教權。為此德國公使司艮得專程趕到兗州,以威脅恐嚇提出要在這里硬建教堂。結果兗州城裡立刻又颳起了一場反建教堂的風暴。城裡和鄉下老百姓知道消息之後,「街上的人群數也數不清,,,,,就像滾滾海水震盪起伏,洗馬地就象黃蜂窩一樣,人們拚命往那裡鑽,那裡是分發武器和策劃陰謀的地方口,」震耳欲聾的粗野叫罵聲和鑼鼓聲此起彼伏,嚇得德國公使連話也沒說幾句再一次狼狽逃竄。
一直到後來,安治太在一干大員的陪同下領著一夥人到了兗州,地方百姓根本不理那一套,又是蜂擁而至,將他們團團圍住。就連地方要員兗沂曹濟道員姚協贊也不敢當面應承。結果出門時安治太的一個隨從表示不滿,引發眾怒,隨從當場被群眾打的鼻青眼腫,縣太爺被直接推倒在桌子底下,安治太硬是被人從轎子里拖了出來,挨了一頓臭揍。用當時地方官的話說,「百姓並為一心,勢有蹈死不悔之勢」。
兗州教堂的對峙一直持續了十年,當地老百姓硬是沒有讓洋人在此建成教堂。後來到了1895年。那時德國正在尋找瓜分中國的理由,在一份報給徳皇的公文中,公開表示兗州不讓建教堂,就可以成為進攻的理由。軟弱的清王朝腐敗統治者在德國武裝佔領了青島之後,不得不做出讓步,再加上當時又發生了殺死德國傳教士的巨野教案。德國取得了在山東的殖民地權利。1897年,歷時十年的兗州教堂案終於落下了大幕。伴隨著國弱和屈辱,在清政府的武裝保護下,德國統治者終於在兗州城裡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天主教堂。
2 曹州教案:1897年山東曹州巨野縣群眾與德國傳教士發生沖突而釀成的案件。又稱曹州教案。為當時重大教案之一。案發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19世紀90年代,德帝國主義積極向遠東擴張。1890年,它從法國手裡奪得魯南德籍傳教士的保護權,並竭力利用傳教士為其侵略服務。1896~1897年德國兩次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均遭拒絕。德皇威廉一世意欲訴諸武力,首相荷享諾勸其忍耐,認為一二年後教案問題可以作為德國行動的借口。
曹州公眾對德國傳教士唆使教民欺壓民眾,素懷不滿。1897年11月 1日夜大刀會惠潮現、雷繼參等人到巨野縣磨盤張家莊教堂,殺死在該堂留宿的德國聖言會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與此同時,壽張、濟寧、單縣、城武等州縣,亦發生毀堂、毆逐教士、教民事件。案件發生後,清政府立即派司道大員前往查辦。但德國於11月6 日命令駐扎吳淞的德國海軍提督棣利士率艦隊開到膠州灣,佔領要隘、城市及其他據點。11月10日德駐華公使海靖向清政府提出六點無理要求,清政府全部接受,並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山東巡撫李秉衡撤職;賠償教堂損失白銀3000兩,中方代建教堂3 座(每座造價白銀6.6萬兩),教士住宅7處(造價共白銀2.4萬兩);降諭保護德國教士;惠潮現、雷繼參兩人處死,蕭盛業等3人監禁5年;允許德國租借膠州灣99年,並享有修築膠濟鐵路和開采沿線30里的礦產特權。從而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