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我國疆域

中國地理我國疆域

發布時間: 2021-02-27 16:52:35

1. 中國疆域

我國領土的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我國的臨海:自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專海和南海。
渤海的屬范圍在渤海海峽以內;東海與黃海的分界線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在台灣海峽的南端。黃海、東海和南海屬於邊緣海;渤海和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
鄰國 俄羅斯、蒙古、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朝鮮。
海陸位置 位於亞洲東部,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最南端: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上,4°N附近;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135°E多;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73°E附近。
半球 東半球;北半球

2. 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有哪些

1、中國領土面積遼闊,發展有資源環境等空間方面的經濟縱深優勢。

2、海洋資源豐富,魚米蝦鹽較為富足,為內陸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

3、海岸線長,沿海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便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便於同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4、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更方便了陸地邊界貿易。

5、南北跨度大,東西距離長,地域地形差異大,形成不同的景觀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6、氣候復雜多樣,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經濟,生產特色農產品,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

(2)中國地理我國疆域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是世界第三大國家。中國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西相距約5200公里,在地圖上的形狀像一隻雄雞。

中國大陸疆域遼闊,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沿海島嶼數量眾多,台灣島是最大島嶼。中國有許多河流湖泊,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疆域遼闊,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3. 中國地理位置和疆域對中國自然地理基本特徵的形成有何作用

一,緯度位置
絕大多數國土處於北溫帶,氣溫適宜,有利於農業(其實也不咋的,同緯度還有好多國家)
二,海陸位置
東臨海洋,海岸漫長,港口眾多,能方便與世界各港口交流與聯系(其實世界級港口也沒幾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注意這里的用詞,因為總有人要說成「位於亞洲東邊、太平洋的西部」,注意體會「太平洋西部」,給人的感覺是在水中漂著,雖然是一字之差,但肯定是不準確的,「亞洲的東邊」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究竟有什麼優點呢?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單純這樣理解其優越性,是困難的。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把幾個面積大國來比一比,就一目瞭然了。看俄羅斯和加拿大。它們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地區。雖然也是大部分在北溫帶,但它們的北溫帶是在北溫帶北部靠極圈這邊,我國在北溫帶南部靠回歸線這邊。而且,它們還有相當大的地區在北寒帶。這就決定了它們兩個國家要比中國在平均氣溫上低得多。
先說俄羅斯,俄羅斯是位於歐洲東部和北亞的跨兩洲國家,面積四分之三在亞洲,卻是傳統上的歐洲國家,為什麼呢?因為俄羅斯大部分的人口在歐洲部分、經濟重心在歐洲部分、首都也在歐洲部分。所以俄羅斯傳統上是歐洲國家。那麼它的亞洲部分是怎麼了呢?其實,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叫西伯利亞,即位於烏拉爾山脈以東。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又可以分為西中東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西伯利亞氣候寒冷,曾是俄羅斯流放犯人的地方,全境地廣人稀。在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沒有在北極附近的北冰洋中,而是在東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曾測得-73℃。可見,這個西伯利亞的許多地方比北冰洋還冷。所以,西伯利亞雖然地域遼闊,但自然環境惡劣,很不適合人類的生存。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東歐平原好得多,因為受北大西洋和西風帶的影響,它氣候條件要好得多,所以以俄羅斯四分之一的面積承載了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但說總人口,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大國家,面積接近我國面積的兩倍,人口卻只有中國的11%,為什麼,環境起了主要作用。
再說加拿大,加拿大比中國面積大,人口只有3000多萬,差不多與中國的重慶市相當。為什麼,和俄羅斯一樣,氣溫低是主要原因。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分布最北的居民叫因紐特人,也叫愛斯基摩人,主要就分布在加拿大北部,他們住冰屋,狗拉雪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冰天雪地,天寒地凍,90%的人口分布在南部美加邊境附近,即邊界西段的北緯49°附近和邊界東段的五大湖和聖勞倫河河谷地區。這一地區畢竟緯度更低,氣溫相對要高一些。
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是氣溫太低了,再來看另一個擁有850萬平方千米的巴西,卻是另一番景象。巴西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只有南部一小塊地區才在南溫帶,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都幾乎在熱帶范圍內。以我們原來的經驗,平原地區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比如我國的三大平原,印度的恆河平原等。但千萬別認為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區,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就是最好的例子。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人煙稀少。巴西高原海拔較高,人口也不多。那麼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裡呢?巴西主要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里相對更高,再加上是沿海地區,沒有那麼熱了。世界上人口稀疏區主要有四類:熱帶叢林區、乾旱沙漠區、高緯嚴寒區、高山高原區。
分析了這三個國家,再看我看國,又怎麼樣呢?革命先烈方誌敏在他寫的《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是這樣描述中國的:「中國處於溫帶,既不十分熱,也不十分冷,好像母親的體溫不高不低,正適宜於孩兒們的偎依」。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形象的比喻。看了俄羅斯、加拿大和巴西的情況,再讀一讀方誌敏的文字,我們再清楚不過了。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世界上的國家可以以海陸位置分為三類:沿海國、內陸國和島國。我國屬於沿海國,即海陸兼備。這樣的海陸位置,其優越性我們對比一下蒙古和日本。
蒙古和我國相比,缺點是氣候乾燥。蒙古沒有一寸海岸線,是個擁有150多萬面積的內陸國,人口2300多萬。人口密度大約15人/平方千米,和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差不多,環境和也和我國內蒙古差不多。它與我國相比,距海較遠,明顯要乾燥得多。因為空氣中的水份大約90%來自於海洋水蒸發,所以,一般來說,距海較遠的地區,空氣自然就乾燥一些,降水就明顯要少一些。蒙古東部還好一些,距海較近一些,有一定的降水量,能夠長草,發展畜牧業,西部地區距海相對更遠,降水更少,沙漠、戈壁廣布。
日本和我國相比,缺點是火山、地震頻繁。因為日本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匯處,由於兩大板塊的擠壓,平靜的西太平洋,出現了東亞島弧和一系列的海溝,日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多山的群島國家。當然日本和我國相比其優勢是多優良的港灣,便於進口原料和出口工業產品,對外貿易發達。
中國、日本、蒙古相比,蒙古沒有海運,日本依賴海運,中國海陸兼備。
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分析: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對外交往與合作方面,可以通過陸地同中亞、南亞、西亞、歐洲等地直接往來,如古代的「絲綢之路」,也可以通過海洋同海外各國往來,如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等。在發展海洋事業方面,可以發展海上航運、海水養殖、開發海洋資源等等。其他方面還有像修建港口、碼頭,建設海上娛樂設施等等。
分析了這么多位置的優越性,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優越性,就一定有不足之處。我國地理位置的不足之處,東部地區由於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風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台風災害也比較嚴重,西部地區大陸性較強,地勢較高,距海太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於是我國東西差異非常明顯,東部的上海已經與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兩樣,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還近似於原始社會。
充分認識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同時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響,才能在祖國的建設中揚長避短,更好地為建設祖國服務。

4. 初二地理上冊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是什麼

中國地處東亞,為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中國海岸線長多優良港口回,利於我國近海漁答業的發展;中國鐵路公路網四通八達,加上水運空運等形成了立體交通,方便了各地交流往來;中國幅員遼闊多地形,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氣候資源及自然資源
東部為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
有利於耕種
海岸線長且曲折,適宜建較多港口
有利於航運
東部海域大陸架寬闊,對開發海洋石油資源十分有利
從海陸分布來看,我國位於全球最大陸地和最大的海洋之間,因而季風氣候顯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響,使季風氣候更加發達,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形成及地域差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東部海洋性濕潤氣候至西部大陸性乾旱氣候間的水平變化使得自然景觀的經度方向的干濕性差異顯著。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地理位置比較優越。
我國海岸線長,有利與發展漁業,船舶,航海,港口多有利於發展海上運輸業和對外交流,陸地幅員遼闊資源種類多數量大,處於東亞,比鄰多個國家,有利有發展政治外交和中外合作,引進外資等。

5. 中國疆域的地理事物

(1)黃海;東海;朝鮮;俄羅斯 (2)5500;5000 (3)我國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屬於熱帶,缺少寒帶南北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6. 我國領土東西南北四端的地理位置及名稱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

(6)中國地理我國疆域擴展閱讀: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國幾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2座山峰中國就有7座;山脈多呈東西和西北一東南走向。

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橫斷山等山脈,與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為最低點。

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為面積最大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進得去出不來。

7. 中國地理位置和疆域對中國自然環境基本特徵的形成有何

我國位於約4°N——約53°N之間,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有小部分熱帶.東部臨海,海岸線綿長版
對自然環境的權影響:形成小面積熱帶氣候,較大面積的亞熱帶氣候和溫帶氣候;我國東部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地形和氣候復雜多樣.

8. 中國地理位置和疆域對中國自然地理基本特徵得形成有何作用

(復1)利於濕潤的海洋氣流給制我國東部地區帶來豐沛降水;
(2)有利於發展海洋漁業、造船業,以及開發海洋其他資源;
(3)有利於發展海洋交通,便於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
(4)有利於我國沿海地區接受來自國外的信息、技術,接受來自國外的產業轉移,發展我國經濟。

9. 介紹我國遼闊的疆域

歷史: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了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績。

商朝:東到大海,西到陝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秦朝: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唐朝:東到大海,西到鹹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的范圍之內。

清朝: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縱觀中國歷史,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統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後期,落後腐敗導致了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

地理:了解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古代疆域的變化狀況,並能正確識圖,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圖上正確識別我國現行行政疆域,特別是南海諸島、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歷代疆域的變遷,要求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各族人民,更加珍視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破壞祖國統一大業的行徑。

在新時期,我國通過平等友好的談判,與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根據我國政府與英國、葡萄牙政府達成的協議,香港、澳門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

我國政府多次聲明:南海諸島、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容許侵犯。

9.古代都城

歷史: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

六大古都及當時名稱:

西安:西周(鎬京);西漢、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長安)。

洛陽:東周(洛邑);東漢、曹魏、後唐、西晉、北魏(洛陽)。

開封:魏國(大梁);後梁(開封府);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東京)。

北京:燕國(薊);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東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南唐(江寧府);明(應天府)。

杭州:吳越(杭州);南宋(臨安)。

在古代歷史上,統治者從統治需要出發,有過七次重要的遷都:

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宋金議和以後,金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中都。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遷到北京。

後金奪取了遼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後,把都城遷到沈陽。

公元1644年清政府遷都北京。

地理: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西安、洛陽、開封這三個早期古都皆位於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平原廣大,土地疏鬆,便於早期開發。唐代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自唐後期五代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所在。南方由於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也便於控製作為國家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則主要是在民族斗爭的背景下產生的。明政府遷都北京,也與民族斗爭的背景分不開。

政治:值得欣慰的是,六大古都經過許多次重建再重建的艱難歷程倖存下來,有的發展成為我國今天重要的大城市。

古都及其文化古跡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產物,是殘留至今的古老文化的精華。

古都的旅遊資源日益得到重視和開發,古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海內外遊客。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我國經濟的又一增長方式。

河南省利用旅遊資源優勢而開展的鄭州、洛陽、開封「三點一線」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中原大地又一閃光的經濟增長點。

10.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

歷史: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這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我們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今天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

科技: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政治:古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勞動,這對我們現代化經濟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農業發展首先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加大農業的資金和物質投入,還要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

工業發展主要是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增強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體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當前要突出抓好幾個環節:繼續推進政企分開,進一步理順政企關系;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的有效管理形式,對大中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場著力轉換經營機制。企業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經營管理者。同時還要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聯系有關時事,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正確理解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困難以及應如何加以解決。
11.歷代經濟政策

歷史:縱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統治者如能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及發展生產的政策,就能調動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促進古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秦國: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

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士兵復員生產,歸還逃亡者田宅;釋放奴婢為平民;減輕田租。

東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

三國:蜀國諸葛亮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曹魏重視保護農桑。

南北朝;劉宋比較注意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

明朝;明初獎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

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政治: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原理分析認識古代的經濟政策:歷代經濟政策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時,則促進當時生產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運用主現動機與客觀效果的辯證關系分析認識歷代經濟政策:從動機上看是為發展封建經濟,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符合人民和國家利益,因此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聯系:「十五」期間,我國實施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相關政策。理解我國農業政策的得當與穩定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聯系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稅費改革,理解稅費改革體現的政治、經濟、哲學原理。

農村稅費改革體現的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體現國家的對內職能;體現黨和國家依法治國的原則;體現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的組織活動的原則。

農村稅費改革體現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體現稅、費作為國家財政收入形式的區別與不同;體現國家宏觀調控職能。

農村稅費改革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原理;體現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的原理;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的原理。

12.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發展

歷史: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尺度,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質標志。舊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誕生,實質上是古代生產力進步的具體表現。

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氏族公社:使用磨製石器、弓箭,人工取火。

夏朝:用木製耒耜播種,用石刀、蚌鐮收割莊稼。

商周:製造和使用青銅器。

春秋:鐵器用於農業生產,出現牛耕。

戰國:更多地使用鐵農具,推廣牛耕。

西漢:普遍使用鐵農具、耦耕,出現馬耕,使用犁耕法,用耬車播種。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鼓風冶鐵,製造農器。

三國:曹魏馬鈞發明翻車,用以灌溉、排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