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國家地理
❶ 誰能介紹一下國家地理雜志
國家地理是美國的一個雜志
另外有一個 中國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
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學會成立於1888年,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學會資助了對世界最遠的角落的探索,同時還發行了數百種獲獎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艦出版物-《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贏利性組織和教育機構之一,它擁有一千萬會員。
美國國家地理在一個世紀中的探索與發現,覆蓋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各項主題,比如:陸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學-從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圖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貴的瞬間和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這些極富魅力的圖片展現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
國家地理頻道於1998年在亞洲成功開播後,業績卓著,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其24小時收視戶已突破3900萬,成為亞洲有線電視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頻道之一。
在中國內地,國家地理頻道與國內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這些節目均為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中的精華製作,他們以其卓越的品牌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感染並吸引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集合國家地理電視的精華之作,國家地理頻道將國家地理深造廣博的資源,無與倫比的質量和真正的英雄帶給全世界。其黃色長框標識己成為探險發現的代名詞,深入千家萬戶。迄今為止,該頻道的節目已用25種語言、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現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5年4月,印尼版的國家地理雜志開始被雅加達發行。
現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但只有繁體和英文版,現在還沒有簡體中文版。而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雜志則會從每一期的《國家地理》雜志中選擇文章發表。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什麼是「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一種刊物類型,適合高素質成年讀者的閱讀需求。許多國家都創辦了這類雜志,如《地球》(GEO、德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地球》(The Earth、美國)、《地理》(Geographical、英國)、《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亞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學與生活》(Science et Vie、法國)、《世界》(World、美國)、《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美國)、……。這些雜志都是以傳導自然關懷和人文情感為己任,精美絕倫的圖片、生動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會的主流階層。
《中國國家地理》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雜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為了適應時代轉變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國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南京大學地理系教師,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南京分會的領導下,經與中學地理教師多次座談,一致認為需要一份知識性和自我教育的學習刊物。這個刊物首先要刊載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彌補當時缺乏完善地理教科書的不足;其次為各級幹部和大中學生、廣大群眾提供必需的地理新聞和必須具備的地理知識;第三,作為廣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學習的園地。
但在當時,百業待興。要創辦一個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幾位熱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吳傳鈞、高泳源、施雅風、李旭旦、胡豁成、楊紉章、王熙檉等,經過多次熱烈的商討,決定編輯出版定名為《地理知識》的普及刊物。推選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編。在出版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出版印刷費沒有著落。在當時工資很低的情況下,大家自願捐款,並物色價格低廉的小印刷廠印刷,同時以科協地理組的名義向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申請了登記證。經過緊張的籌備,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識》創刊號終於在1950年1月問世了。這份「創刊號」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訊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風寫的發刊詞。創刊號僅印刷了600冊,形式簡陋,但出版後,立即受到地理學界和中學地理教師的歡迎和好評。隨著刊物影響的不斷擴大,文章質量和編輯水平的不斷提高,得到上海亞光輿地學社社長金擎宇的青睞,主動表示願意出資承印。於是從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亞光輿地學社出版銷售,印數擴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長為《地理知識》題寫刊名,後改名為《地理》,1966年又恢復原刊名
亞光輿地學社接印不久,由於印刷質量得到提高,備受讀者歡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視。1951年初編輯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來函,盛贊這個刊物辦得好,並索要已經出版的各期。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徐特立同志還約見施雅風面談,對《地理知識》給予極大的鼓勵和鞭策。編輯部每月召開1-2次編委會,商量組稿、審稿事宜。參與辦刊的幾位積極分子,積極寫稿,充實稿源,以保證稿件的質量,外來投稿數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開明書店及其後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識》編輯部掛靠在地理研究所內。郭沫若院長親自為《地理知識》題寫了刊名。從1954年第1期起正式啟用郭老題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學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識》主要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國民經濟建設。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大量刊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五年計劃的實施情況以及介紹東歐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作者隊伍不斷擴大。
在全黨全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號召下,《地理知識》的編輯方針已跟不上形勢的需要,於1960年8—12月停刊整頓。1961年1月,《地理知識》以新的面貌出現,並改名為《地理》。整頓後的《地理》成為一份中級刊物。經過5年的實踐,認為未能認真貫徹以普及為主、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的編輯方針,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專,既不像中級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讀物。有一段時期,還採取由各地理機構輪編的形式,各機構之間又缺乏緊密的溝通,致使刊物質量下降,讀者為此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他們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對冗長繁瑣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為此經有關部門批准,於1966年第2期起又恢復《地理知識》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識》和其他刊物一樣,遭到停刊的厄運。
文革中最早復刊的刊物之一,發行量曾高達40萬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識》,頂著「文化大革命」後期的風浪,率先復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的領導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張慶祥、鄭平、李志華組成編輯部,高泳源任主任負責進行籌備,首先兵分兩路,到京廣、京滬沿線各?⑹形
❷ 東帝紋國家地理位置,地方多大人口多少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英語:Democratic Republic of T東帝汶民主共和國imor-Leste);德頓語:Timor Lorosa'e;葡萄牙語及英語:Timor-Leste)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1999年8月底在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通過公投決定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時獨立,成為世界第193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家。首都帝力氣候炎熱,終年高溫,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帝力港是一個深水良港。
人口117.6萬(世界銀行2012年數據),其中78%為土著人(巴布亞族與馬來族或波利尼西亞族的混血人種),20%為印尼人,2%為華人。德頓(TETUM)語和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印尼語和英語為工作語言,德頓語為通用語和主要民族語言。約91.4%人口信奉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1.7%信奉伊斯蘭教。
地理位置
位置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東帝汶風光欣賞(19張)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全長735公里。
折疊地形地貌
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3/4。最高峰塔塔邁勞山的拉瑪勞峰海拔2495米。
自然氣候
資源
主要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帝汶海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帝汶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氣候
高溫多雨,無寒暑季節變化。大部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濕度為 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沿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 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區6月至12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區年降水量為 2500-3000毫米。
旅遊景區
阿陶羅島
阿陶羅島是東帝汶最大的島嶼,是小巽他群島的一個島嶼,位於首都帝力以北25公里阿洛島和韋塔島之間,小島阿陶羅島長25公里、闊9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現在這個小島上的人口大約有8000,大多數都是漁民和朴實的農耕者,分布在稀稀落落的山地小村落里,儼然一座世外桃源,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阿陶羅島是一片風景如畫、悠閑僻靜之地,它的與世隔離使之成為了天然的「監獄」,在過去是葡萄牙和印尼政府的驅逐地。島上最主要的村落集聚地沿東海岸而建,Makili是人工雕刻中心,Vila有茂密的樹林襯染和很多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殘敗不堪的建築群落,而在Beloi就是出進出港口了。在山脈之間就是Macadade村落。
❸ 國家地理歷險頻道的收視狀況
該頻道覆蓋4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
非洲 澳大利亞 香港 印度 印尼 以色列專 義大利 中東 菲律賓 新加坡 泰國屬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馬爾地夫 蒙古 尼泊爾 斯里蘭卡 巴基斯坦 巴布亞紐幾內亞 越南 韓國 帛琉 澳門 柬埔寨 日本 台灣
❹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首都:雅加達
面積:190.4443萬平方千米
人口:2.15億(2004年)
民族:全國有100多個民族,歷來是種族遷徙的橋梁。主要民族有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馬來族等。華人900多萬。
語言:通用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是在馬來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還有爪哇語、巽他語等民族語言200多種。
貨幣:印度尼西亞盧比(通稱盾)
國家地理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位於東亞與西亞、亞洲與大洋洲之間的十字路口,是橫卧於兩大洲(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千島之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尼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海岸線長54716千米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境內土地肥沃,加之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植被豐富、四季常青,整個印尼群島就像掛在赤道上的一串綠寶石。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接壤,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境內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僅沿海有平原,多火山。地震頻繁,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國家,全國有400座火山,其中100多座活火山,有火山之國之稱譽。主要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南部、伊里安島西部、蘇拉威西島等。蘇門答臘島為世界第六大島。伊里安島的查亞峰海拔5029米,為全國最高點。印尼有河流短、海水深的特點。印尼除努沙登加拉群島的平原、山谷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高溫、多雨、風小、潮濕的特點。無寒署季節變化。
印度尼西亞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希臘語中「印度」和「群島」二詞,合在一起即「印度群島」。20世紀20年代印尼青年集會通過《誓詞》喊出:我們是「一個民族,一個祖國——印度尼西亞;一種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的口號。從此「印度尼西亞」逐漸代替了「荷屬東印度」,成為國名。
雅加達
雅加達是印尼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沿岸,是一座充滿熱帶風光的美麗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雅加達是印尼的海陸空交通樞紐。亞洲南部與大洋洲的航運中心。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公園與旅遊景點日益增多。位於莫迪廣場中央,有一座高達137米的大理石塔,塔頂的火焰部分是用30公斤的純金打造而成的,象徵著印尼的獨立和自由。
萬隆
西爪哇省省會,是座群山環抱、花木繁茂、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山城。萬隆有全國最大的天文台,頗具規模的地質博物館和數十所高等學府。世界聞名的、印尼唯一的奎寧工廠,生產專治瘧疾的金雞納霜(奎寧),約佔全國產量的90%,暢銷世界。萬隆是歷史名城。具有深遠意義的1955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曾在此舉行。林邦、倫邦湖、達哥瀑布、巽他山下的溫泉浴池和覆丹火山口等,均為著名景點。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舉世聞名的歷史遺跡,其工程之浩大。建築之壯觀。可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婆羅浮屠」意為「千佛壇」,位於日惹市西北約30千米處的一座丘陵上。建於公元850年。高42米。壇分9層,外形是階梯狀的錐體。上3層為圓形,下6層似方形,最上面為昂然矗立的鍾形塔,全部用石塊砌成。塔的每層都有迴廊。塔的第一至第五層迴廊的左右壁面有2100多面浮雕,刻著精美的《佛傳》、《本生事》和《華嚴五十三參之圖》等。四方形的階層上安放著432尊佛像,第六層以上小塔林立。計72座小塔。每小塔內罩一佛像。環繞著大塔而立。構圖精美。氣勢磅礴。這是古代中爪哇夏連特拉國王利用90萬名奴隸花了10多年時間修成的。在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竟然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塔,至今令人費解。
巴厘島
巴厘島面積5623平方千米,95%的人信奉印度教。巴厘島環境優美,風景如畫。有菜松巫火山和阿貢火山,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擁有廟堂寺院4000多座,神廟中最著名的是柏沙基陵廟。巴厘島還是詩之島、舞之島,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❺ 一個外國探險節目,應該是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之類拍的片子。講的是印尼巴布亞省新幾內亞島食人族。
愛奇藝上面有的。在它的紀錄片分類里
❻ 國家地理頻道的空難紀錄片
說真的,我也特別喜歡看空難片!但是我昨天看了沒有空難片呀,星期二。我很煩惱呀!!!!!!!!!!
❼ 印尼這個國家人口這么多,有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
很難,如果從紙面數據來看,印度尼西亞完全是個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億、世界排名第4;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雖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領土面積令人艷羨:雖然這方面並無准確排名數據,但作為參照,中國這樣的一等世界大國,所主張的海洋領土也不過300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南海、東海、黃海等地區的爭議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積卻是多達316.6萬平方千米——還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有著如此豐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馬六甲海峽這個巨大的區位優勢,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這樣的土豪,但與印度、巴西並肩,一個准大國的資格,應該還是比較穩當的。
但在現實中,印尼的國際地位卻與它紙面上的基本數據全不相符:經濟上,印尼2014年GDP總量剛剛過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號稱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第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政治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比不過中美俄也就罷了,連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矚目的多;甚至就是東盟內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著體量優勢,在開會爭吵時嗓門大些而已,完全無法駕馭局勢。
為什麼有著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終只能在二流國家中徘徊?我們不妨從其地理上制約說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全境由17508個島嶼組成,號稱「千島之國」。
在海洋文明時代,群島國家的一大好處,就是不愁沒海岸線和港口——這是發展外貿的最重要條件;但壞處也很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海洋的隔離作用,眾多島嶼之間的交通聯系會受到極大影響,反應在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經濟上的整合難度較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群島國家都如此,比如英國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過英國雖號稱群島,但大不列顛島本部面積已佔據國土面積的80%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四大島嶼,但島嶼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最狹窄處僅寬10公里左右,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最狹窄處甚至1公里不到)。這點子距離,即便是在農耕時代,其地緣阻斷作用都十分勉強;到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則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礙,隨便一座跨海大橋,便可將諸島連接在一起。
但印尼則不一樣。印尼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之間僅直線距離就長達5000餘公里;本部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過於遙遠的海上距離,極大的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通往來,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可以通過修建跨海大橋,將二者用公路、鐵路連接到一起外;其餘各島之間,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航空雖則便捷,但費用高昂,只適合高價值貨物運輸;海運雖則量大且費用低廉。但速度過慢,且貨物上下船的裝卸程序復雜,不適合做小批量運輸。這一交通運輸的先天劣勢,決定了印尼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內部經濟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夠隨時滿足爪哇工廠多少不等的貨量需求。
而帶狀的國土分布,同樣也限制了其經濟實力的發揮。相對於相同面積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邊緣地區與中部核心地帶的距離過長,即便是在公路、鐵路相連接的情況下,從蘇門答臘西北部向爪哇運輸貨物距離也實在過長,導致了成本的拉高,各邊緣地區彼此間的溝通更是不便。至於其他主島,與爪哇核心區的溝通更是受到極大限制。
除了地緣上的支離破碎,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比較糟糕。除了核心主島爪哇外,其餘四島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亞島,其內陸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體而言,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證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徵——在一個降雨和日照均十分豐沛的地方,人類通常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塊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規模發展工農業的最基本條件。印尼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平原較少。而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平原,還分布在五大主島,以及數以千計的零散小島上。
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現代工業通常大規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那些支離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難形成大規模產業鏈。而唯一以低地平原為主的核心主島爪哇,面積不過區區13萬平方公里——僅憑這點子地盤,顯然不足以將擁有準大國體量的印尼帶入現代化。
而最後,印尼的氣候也限制了其工業的發展。印尼國土位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對於農作物生長來說或許是個福音,但對於現代工業製造,則是個大大的麻煩。
高溫氣候條件下,人類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效率,其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印尼在農耕時代未能形成較發達的文明國家,其原因便在於此。
❽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系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
❾ 國家地理位置如何劃分
常用國家地理位置劃分
歐洲:政治上的東西歐是按冷戰時,受美國控制的是西歐,受蘇聯控制的是東歐。南歐是按多瑙河和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劃分。北歐是按波羅的海分的。 現在地理上的劃分是這樣的: 北歐國家: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 西歐國家:英國、法國、愛爾蘭、比利時、荷蘭、盧森堡。 中歐國家:瑞士、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列支敦斯登。 南歐國家: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門特內哥羅Montenegro)、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匈牙利是南歐國家。 其中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門特內哥羅Montenegro)、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匈牙利這些巴爾干國家往往又被稱作東南歐國家。 剩下的是東歐國家,其實也就是所有由前蘇聯獨立的歐洲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後三者在地理位置上應該在亞洲,但和在經濟、文化、政治上亞洲關系不密切,所以往往還算在歐洲)。美洲:北美洲:格陵蘭(丹)、加拿大、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美利堅合眾國、百慕大群島(英) 中美洲:墨西哥合眾國、瓜地馬拉共和國、貝里斯、薩爾瓦多共和國、宏都拉斯共和國、尼加拉瓜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共和國、巴拿馬共和國、巴哈馬國、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古巴共和國、開曼群島(英)、牙買加、海地共和國、多明尼加、波多黎各自由邦(美)、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安圭拉(英)、安地卡及巴布達、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羅普(法)、多米尼克國、馬提尼克(法)、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荷屬安的列所、阿魯巴(荷) 南美洲:哥倫比亞共和國、委內瑞拉共和國、蓋亞那合作共和國、蘇利南共和國、法屬蓋亞那、厄瓜多共和、秘魯共和國、巴西聯邦共和國、玻利維亞共和國、智利共和國、阿根廷共和國、巴拉圭共和國、烏拉圭東岸共和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東南亞: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其中東帝汶是經全民公決後,於2002年5月20日從印尼獨立出來的,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 東南亞總面積4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3億,大部分為黃種人,包括有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的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緬族、老族、高棉族、蘇祿族等。華僑、華人約3000萬人,是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人數也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加坡的華人比例占 70%以上,其次是馬來西亞,約佔30%。東南亞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於沿海平原、大河兩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區和島嶼,雨林地帶則人口稀少。 東南亞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尼,其面積約有19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是東南亞名副其實的大國,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新加坡,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其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東西南北的寬度和長度都只有約三十公里,駕車一天可以跑遍全國。新加坡雖然面積是最小的,但人口卻有401萬,比擁有5767平方公裡面積的汶萊要多得多。汶萊只有30多萬人,是東南亞人口最少的國家。拉丁美洲(拉美)(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總稱為拉丁語.美洲所有說拉丁語和附近幾個國家組成拉丁美洲,也就是南美和北美除美國\加拿大\格零蘭的國家 委內瑞拉 宏都拉斯 哥斯大黎加 巴西 阿根廷 牙買加 蘇利南 薩爾瓦多 聖露西亞 安地卡及巴布達 智利 巴哈馬 巴拿馬 玻利維亞 厄瓜多 尼加拉瓜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古巴 貝里斯 烏拉圭 巴貝多 格瑞那達 多米尼加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海地 蓋亞那 巴拉圭 哥倫比亞 瓜地馬拉 多米尼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非洲國家
非洲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
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其中埃及、蘇丹和利比亞有時稱為東北非。其餘國家和地區稱為西北非。北非的面積8 2 0 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 2 0 0 0 萬,阿拉伯人佔7 0 %左右。西北部為阿特拉斯山地,東南部為蘇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其餘地區大多為撒哈拉沙漠。本區不少農礦產品佔世界重要地位,原油佔世界總產量5 %,磷酸鹽佔2 2 %,棉花約佔5 %,阿拉伯樹膠佔8 0 %以上,其它還有栓皮、油橄欖、柑橘、葡萄、椰棗、無花果等。
東非: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有時也把蘇丹作為東非的一部分。東非面積約3 7 0 萬平方千米,人口1 3 0 0 0 萬,主要是班圖語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阿姆哈拉族,蓋拉族和索馬里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原,東非大裂谷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區所產咖啡約佔世界總產量1 4 %,劍麻約佔2 5 %以上,丁香供應量佔世界丁香供應量的8 0 %以上。茶葉、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
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面積約6 5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1 5 0 0 0 多萬,其中黑人約占總人口的8 5 %,其餘多為阿拉伯人。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為上幾內亞高原,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本區所產金剛石約佔世界總產量1 2 %,鋁土礦約占非洲總產量9 0 %以上,可可和棕櫚仁均佔世界總產量5 0 %以上,棕櫚油約佔3 8 %,花生約佔1 1 %,咖啡、天然橡膠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中非:通常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時也把尚比亞、辛巴威和馬拉維作為中非的一部分。面積5 3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5 6 0 0 多萬,其中班圖系黑人約佔8 0 %,分布在南部。其餘為蘇丹語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 3 7 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 0 0 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 0 0 0 米以上。所產金剛石佔世界總產量3 0 %左右,錳礦石佔1 2 %,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產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
南非:通常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面積6 6 1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為一億,其中班圖語系黑人佔8 5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佔9 %,歐洲白種人佔5 %以上:南非高原為本區地形的主體,高原中部地勢低窪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為高原和山地,本區所產金約佔世界總產量71.83%,金剛石、鉻礦石約佔28.17 %,銅、釩、鋰、鈹、鈹、鈷,石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亞太地區: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泛指太平洋沿岸的大國。
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紐西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中國、墨西哥、智利、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台灣、香港兩個地區。
❿ 印尼的咖啡怎麼樣,有什麼特點
印尼咖啡生產和出口位居世界第四,但其咖啡種植面積排名世界第二,種植面積達130萬公頃。印尼咖啡每年每公頃產量792公斤,哥倫比亞為1220公斤,巴西1000公斤,越南1591公斤。目前印尼農業部正採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提高咖啡產量及質量。
印尼最好的咖啡種植區在爪哇島、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島三個島,創立了三大咖啡品牌,其中印尼蘇門答臘曼特寧咖啡酸味適度,帶有極重的濃香味;爪哇咖啡屬於阿拉比卡種咖啡;蘇拉威西島咖啡顆粒飽滿、香味濃郁。占總產量90%的是羅布斯塔種咖啡,質量號稱世界第一。
對喜愛咖啡的人來說,喝上一杯牙買加的藍山並無特別,但倘若能喝到一杯Kopi Luwak(又名麝香貓咖啡),那可真是此生無憾了。
這種咖啡有個別稱,叫做「有屎以來最香的大便」,名字雖然不太雅,卻是事實。它是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一種叫做「麝香貓」的樹棲野生動物拉出來的便便,當地的農民通常把發現「麝香貓」便便當作是上天的恩賜,因為並不是所有「麝香貓」的糞便都能被幸運地找到。一旦找到幾顆這樣的「咖啡豆」,當地人就會彎腰躬身地把它們撿起來,小心地收集,再經過挑選、晾曬、除臭、加工烘焙等數道工序,製造出全世界最稀有、最獨特、也最昂貴的咖啡。
對喜愛咖啡的人來說,喝上一杯牙買加的藍山並無特別,但倘若能喝到一杯Kopi Luwak(又名麝香貓咖啡),那可真是此生無憾了。
這種咖啡有個別稱,叫做「有屎以來最香的大便」,名字雖然不太雅,卻是事實。它是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一種叫做「麝香貓」的樹棲野生動物拉出來的便便,當地的農民通常把發現「麝香貓」便便當作是上天的恩賜,因為並不是所有「麝香貓」的糞便都能被幸運地找到。一旦找到幾顆這樣的「咖啡豆」,當地人就會彎腰躬身地把它們撿起來,小心地收集,再經過挑選、晾曬、除臭、加工烘焙等數道工序,製造出全世界最稀有、最獨特、也最昂貴的咖啡。
在印尼文當中「Kopi」的意思就是咖啡,「Luwak」是印尼人俗稱的「麝香貓」的名字。據說這種咖啡一年的產量不超過500磅,每磅的價格則由300美元至800美元不等,視年份而定,因為並不是每一年都有固定的產量的。
在國際市場上,Luwak咖啡始終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製造這種咖啡的不是人而是野生動物。傳統上的咖啡果子採用水洗或日曬處理法,除去果皮、果肉和羊皮層,最後取出咖啡豆而成,但Luwak咖啡卻是利用野生動物體內自然發酵的過程製得。更何況,這些野生動物只有印尼這些小島上才有,它們出沒的時間、地點神秘莫測,且數量在日益減少。雖然印尼當地曾經宣稱經過保護和人工哺育已經讓「麝香貓」的數量得以穩定回升,但是這種靠其消化系統才能造就的誘惑人類味蕾的東西,究竟是不能夠與工業化時代的產品相比擬的。
「物以稀為貴」,由此而導致Kopi Luwak這個稀世珍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喝一杯這樣的咖啡,恐怕你要准備50英鎊,並且還不一定隨處都能找得到。
「麝香貓」屬於雜食動物,它們生性孤僻,喜歡夜行,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山地灌叢或者丘陵、山地、草叢等地。它的食物包括小型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甲殼類、昆蟲和植物的果實、種子等等。「麝香貓」喜歡挑選咖啡樹中最成熟香甜、飽滿多汁的咖啡果實當作食物,而咖啡果實經過它的消化系統,被消化掉的只是果實外表的果肉,那堅硬無比的咖啡原豆隨後被「麝香貓」的消化系統原封不動地排出體外。這就是曾經被美國人所嗤之以鼻的「自然發酵法」,據說美國人聽說有這樣做咖啡的方式的時候,很當作天方夜譚,直到被《國家地理》雜志報道了之後才對它產生了興趣。
這樣的消化過程,讓咖啡豆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神奇變化,風味趨於獨特,味道特別香醇,豐富圓潤的香甜口感也是其他的咖啡豆所無法比擬的。這是由於「麝香貓」的消化系統破壞了咖啡豆中的蛋白質,讓由於蛋白質而產生的咖啡的苦味少了許多,反而增加了這種咖啡豆的圓潤口感。
專家稱印尼「麝香貓」的性器官附近有一個腺體,分泌乳白色油脂,這種油脂一直是香水業珍貴的原料,連莎士比亞的劇作《李爾王》中也有這樣的對白:「請給我一點麝香貓的香油,刺激我的靈感。」還有人這樣說:「這種咖啡獨一無二,是印尼的特產。喝到它,這就像在石頭中找到了鑽石。」 因為野「麝香貓」顯然更善於挑選好的咖啡果實,從而讓這種咖啡有著卓爾不凡的特點。
據說品嘗過這種咖啡的專家,對於其味道的品評可是走了兩個極端,一種形容該咖啡是「人間極品」,味道非比尋常,難以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帶點土腥,略帶嗆味和內臟味,在嘴裡久久不去,直到最後一滴。」而另一種評價則全然相反:「難以下咽,完全是噱頭,不值得花錢買臭咖啡。」
對於口味上這樣大相徑庭的說法,可真是見仁見智了,咖啡專家的意思是,Luwak咖啡大部分是產於低海拔的羅布斯塔豆,這說明「麝香貓」偏好羅布斯塔豆的程度,遠甚於偏好高海拔地區的阿拉比卡豆。而印尼咖啡本身就帶有泥土味和中葯味,稠度也高居各洲咖啡之冠,但是Luwak咖啡中的土騷味和稠度則更勝一籌,尤其稠度幾乎接近糖漿,香味很特殊(倘若能用香味來形容的話)。所以,如果你原本就不喜歡印尼咖啡的味道,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你會更討厭Luwak咖啡;但倘若反之,你喜歡印尼陳年豆或印度風漬豆的土腥味,可能會愛上風味類似的Luwak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