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民族特點
A. 論述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一、強調倫理
二、內向保守
歷史發展變化的速度遠遠快於自然地理因素。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完全分開。
1、領土和行政區域
從秦朝到清朝,清朝是鴉片戰爭前最繁榮的地區。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唐代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代以魯州縣三級制為主,元代實行省制,明清兩代相繼實行,以省政府縣為基本形式。
2、國籍、人口
中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國,各民族共同開發和鞏固了中國的領土。公元初期,有六千多萬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到19世紀中葉達到了4.3億人。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較大變化;水道和水系的變化,如黃河的變遷,海河水系的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逐漸變為陸地,另一些則落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張或范圍變化。
4、氣候
氣溫的變化反復多次,由冷轉暖,由暖轉冷;濕潤條件的變化,由濕轉干,乾旱加劇。
(1)中國地理民族特點擴展閱讀
一、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階梯有柴達木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B. 地理,中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 傣族 朝鮮族 蒙古族
D
C.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 特點
少數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分布圖】: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3)中國地理民族特點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總原則的指導下,實際工作中主要依據兩個具體原則開展民族識別:
一是依據民族特徵。民族特徵是識別民族的基本依據。任何一個人們共同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徵。我國民族識別工作,從我國民族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了斯大林關於民族的四個特徵。
在我國,有些人們共同體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分化或融合的現象,構成民族特徵方面,呈現出不平衡性。在民族的諸特徵中,顯得比較突出的,有時是這個特徵,有時是那個特徵,有時又是另一個特徵。
因此,在民族識別過程中,不能孤立地看民族的每個具體特徵,而應歷史地把民族諸特徵,包括分布地域、族稱、歷史淵源、語言、經濟生活、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質等,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地、綜合地進行分析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一謹慎地確定一個人們共同體的族屬和族稱。
二是尊重民族意願。民族意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民族意識,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族體究竟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究竟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觀願望的表現,也是對人們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反映。
當然,這種意願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具備有一定的民族特徵的科學依據基礎上的,是民族特徵的一種總的反映。因此,在民族識別中,應當尊重民族意願,堅持「名從主人」的原則。
D.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甚麽特點
大雜居,小聚居,西南民族種類最多,其次是西北,東部少數民族最少,但東北較多,中國最多的少數民族為壯族,有2000多萬人,有大約二十各民族人口在10000人一下。
E. 我國少數民族的地理位置分布有什麼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的來分布特徵,主要包括三自個方面。第一,從全國范圍來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陸地邊疆地區。第二,從地區分布來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第三,從具體分布來看,各民族分布是「大雜居、小聚居」。前兩個特徵和第三個特徵中的「小聚居」,在我國民族分布圖上可直接讀出來;「大雜居」的特徵需要輔助文字說明,例如,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由單一的民族構成。
F. 中華民族的性格特點
【中華民族】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
【中華民族】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1、時間范圍: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約2580年以前的原始部落社會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代;
——2、疆域范圍:歷史上中華民族的疆域都一直是不斷變化的,一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二是隨著新民族的不斷融入而至疆域隨之擴展。中國現在的領土為960萬平方公里,這一約定俗成的說法一直沿用了半個世紀;
——3、地理環境:中華民族是一個由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構成的國家,分布在西高東低、西靠世界屋脊、東臨西太平洋的地理環境之中。
——由上可知,中華民族如下的性格特點:
——1、包容:
——包容的意思就是寬容、容納。 中華民族歷史上就是多民族雜居的民族。很早就學會了不同民族、種族間的和睦相處。從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境內各民族各自享有自身獨特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由此避免了不同文化的沖突。在長期的多民族共處中也產生了許多相互間的文化滲透與交換,彼此間都接受了對方的一些文化價值觀念,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念;
——2、勤勞:
——勤勞是指人們為了獲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改善自身生活水平而進行持續的勞動、生產活動。由於中華民族身處復雜的地理、氣候環境之中,因此要獲取生活資料就必須以不斷持續的勞動、生產活動才能獲得可持續的延續和發展;
——3、睿智: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這個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認為聰明多智慧的人,不要彰顯自己的智慧,而要謙虛謹慎,甚至給人以「愚」的形象,就是所謂「大智若愚」了。相對的話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意思是林子里最好長得最高的樹,最先被風颳倒,引申意思就是讓人不要太彰顯自己的能力,以免招來禍患。
——4、堅韌:
——堅韌,在遭遇身體及精神困難、壓力時,堅持而不放棄的忍受力,即面對危險與災難時精神的堅定、堅強的耐受力、勇氣和後勁。只有性情堅韌不屈的民族才有勇氣和能力去排除進行道路上的痛苦與勞煩,去創造屬於自己精神和物質財富。
G. 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回少數民族聚居答,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7)中國地理民族特點擴展閱讀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我國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狀況,是在各民族幾千年不斷交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這種民族分布有利於各民族間的交往學習,有利於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參考資料:網路-56個民族
H. 中國地理特點
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國地圖 我國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中國地理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分部圖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氣候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的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我國最大的外流河是長江。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中國地理教科書》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I. 中國民族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中國民族的基本情況: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也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除外,全國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團結的、統一的國家。
我國少數民族雖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區很廣,居住的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和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貴州、廣東、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灣等省區。
中國民族的特點:
1、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將取得更快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民族地區將進一步融入全國的發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區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廣大少數民族將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和支援將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2、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將日益增多,民族間的雜居現象將更為普遍。隨著各民族之間聯系、交往日益頻繁,規模日益擴大,各民族之間人口流動數量也將日益增多,從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點上的變化:人口的雙向流動,即內地人口因工作、經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區。
同樣,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將更多地流向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城市化進程將加快,使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個城市擴散,這些少數民族仍將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
3、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時期。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學習、交流中,各民族問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
在社會主義時期,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愈來愈多,但並不會因此失去民族的特點。民族之間在擴大交往的時候,各民族將繼續保持著本民族特徵。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各民族帶著自身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共性進入了新世紀。
中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有:當代中國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護各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促進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各民族共同繁榮,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作為在校學生,我們要堅定正確的立場,擁護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堅持黨的領導。應該尊重學校的少數民族同學的風俗習慣,不發表違反民族政策的言論。熱心幫助生活學習上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同學。
(9)中國地理民族特點擴展閱讀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新中國實行的民族政策維護了中國共產黨自土地革命時期開始和少數民族結成的政治統一戰線,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