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行政區怎樣呢

中國地理行政區怎樣呢

發布時間: 2021-02-27 13:16:03

A. 怎樣記住中國地理行政區輪廓

陝西像一個人跪拜的側截面,雲南像孔雀,湖南和江西像兩個人在接吻,廣東像大象的頭和鼻子,甘肅像玉如意。江蘇記住長江入海口有個分叉,青海是兔子,山西四邊形,吉林像寶塔。山東記住伸出來的半島。
自己找特點記

B. 中國目前的地理狀況如何

信息檢索,個i詳細介紹:中國地理概況

中國政府網

中國地勢(點擊放大)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國家測繪局網站提供)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中國地形部分數據

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

海洋平均深度:961米

海洋最大深度:5377米

海岸線總長度:32000公里

大陸岸線長度:18000公里

島嶼岸線長度:14000公里

島嶼個數:5400個

島嶼面積:3.87萬平方公里

註:島嶼面積未包括台灣省和港澳地區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C.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中國地理行政區怎樣呢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D. 中國區域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具體行政區域劃分:專

1、華北地區:北京、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行政區域劃分又稱行政區劃,既可以表示對國家領土進行劃分的國家行為,又可以表示這種國家行為的結果。現行憲法規定的我國行政區劃是: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3)縣、自治縣分為鄉、名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

(5)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按照憲法的規定,我國行政區域基本上劃分為三級,即省級、縣級和鄉級,有些地方劃分為四級。

E. 地理:如何背中國政區圖

地理:如何背中國政區圖?

要輕松學好中國地理,背熟中國政區圖是基礎,一定要下點功夫。

中國政區圖上要識記的多些比較多:中國的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省會、位置和板塊輪廓。特別記住:川、陝、雲、黑、魯、內蒙古、甘、遼、粵、鄂等省的輪廓,另有台、瓊、新、晉等。——這些記好了,後面的很多東西學起來就輕松多了。

下面著重介紹點省級行政單位的記憶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1)歸類記憶:
①逆時針有鄰國的9省區:遼吉黑、內蒙古、甘和新、藏雲桂;
②從北往南14個臨海省市區:遼冀津魯、蘇滬浙閩、粵港澳桂台瓊;
③黃河流經9省區:青川甘、寧內晉、陝豫魯;
長江流經11省市區:青川藏雲、渝鄂湘贛、皖蘇滬。
④四川的鄰省:陝甘青藏雲貴渝
⑤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的省區:雲桂粵台
⑥有鄰國又是沿海省:遼桂。 臨兩個海:遼魯(蘇閩)台;
⑦有兩個簡稱的省:雲貴川陝甘…滇黔蜀秦隴;
⑧祖國四端省區:北黑東黑、南瓊西新;
⑨用河流作簡稱:湖南…湘江、江西…贛江、福建…閩江等(另外黑、遼也可算);
用名山作簡稱:安徽…皖山等;
用湖泊作簡稱:雲南…滇(滇池)(另青海也可算);用古國名:蜀秦晉魯
用歷史名作簡稱:晉冀魯豫秦隴蜀。
⑩14個含有方位詞的省區:兩湖兩廣兩河山、北雲西海江和陝;

(2)形象記憶:川像樹葉,黑像天鵝,雲像孔雀,粵像象頭,晉像平行四邊形,台島狀似紡錘,青像兔子,陝像跪地的秦俑,湘像大爺頭,贛像太婆頭台像紡錘(香蕉),瓊像菠蘿。另魯遼粵有半島,還有的省區與河湖相關。

(3)分區記憶:①東北三省…黑吉遼。②北部一區…內蒙古。③西北五省區…陝甘寧青新。④西南五省區…雲貴川渝藏。⑤黃河中下游六省市…魯陝、冀豫、京津。⑥南部沿海七省區…閩/台、粵/瓊、港/澳、桂。⑦長江中下游七省區
鄂湘、皖贛、蘇浙、滬。

(4)口訣記憶: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陝甘,雲貴西四北上天,內蒙台海福吉安,港澳重慶好河山。(註:新疆包含在「五江」中)

總之,方法很多,也不是一一都得用,不管什麼方法,解決得了問題就是好方法。誠如一樓所說「看的多了就熟了,沒必要刻意去死記」。

F. 地理的中國行政區問題

廣東——火腿
廣西——貓臉
湖南——老女人頭
湖北——回沖鋒槍
河南——彎答弓搭箭
河北——拳頭
山東——伸出的大母指
山西——平等四邊形
新疆——野豬
黑龍江——天鵝
浙江——
江蘇——武松打虎
江西——女人頭
雲南——孔雀開屏
貴州——獅子狗
福建——小孩子頭
吉林——恐龍(趴著的駱駝)
安徽——
四川——毛牛頭
西藏——鞋子(魚)
寧夏——十字架
遼寧——指角鉗
青海——兔子
甘肅——啞鈴
陝西——跑著的兵馬俑
內蒙古——巨龍
台灣——大蕉
海南——菠蘿
重慶——人字形

G.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瀕臨太平洋,面積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占亞洲面積的四分之一,差不多等於整個歐洲的面積。

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領土最北端位於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南端在北緯4度附近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跨緯度近50度。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會合處,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上,東西相距5200多公里,跨經度60多度,東西時差4個多小時。

我國陸上疆界線長達2萬多公里,與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俄羅斯等15個國家相鄰。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

個省是:河北(冀)、山西(晉)、遼寧(遼)、吉林(吉)、黑龍江(黑)、陝西(陝或秦)、甘肅(甘或隴)、青海(青)、山東(魯)、江蘇(蘇)、浙江(浙)、安徽(皖)、江西(贛)、福建(閩)、台灣(台)、河南(豫)、湖北(鄂)、湖南(湘)、廣東(粵)、四川(川或蜀)、貴州(黔或貴)、雲南(滇或雲)、海南(瓊)。

個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藏自治區(藏)。

個直轄市是:北京市(京)、上海市(滬)、天津市(津)、重慶市(渝)。

H. 中國地理34個省級行政區如何牢記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陝,瓊渝內台北上天,還有港澳在海版邊。雲、權貴、川、滬、蘇、浙、皖、湘、閩、鄂、粵、桂、豫、冀、魯、晉、贛、滇、黔、黑、新、藏、寧、遼、青、甘、陝、蒙、京、津、瓊、渝、港、澳、台…

I. 中國的區域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市、自治州、縣、自治縣;

3、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市、縣、自治縣。

二、具體劃分如下:

1、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2、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3、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4、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6、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8、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9)中國地理行政區怎樣呢擴展閱讀

區劃體制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是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

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行政區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