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蒙古國人文地理

蒙古國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7 13:10:11

❶ 哈密人文地理的研究領域是什麼

哈密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版國內地的要道,自古權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東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與吐魯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
截至2013年,哈密地域遼闊、人口少(人口約58萬)、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轄伊州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伊吾縣。[1]

❷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2001年以來:
1.李秀敏:我國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2000年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論文集》,2001年2月。
2.李秀敏:論我校世界經濟地理課的多媒體教學,《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1年增刊。
3.李秀敏:世界經濟地理教學與改革,《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4.李秀敏、劉麗琴,入世後吉林省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趨勢及其對策研究,《經濟地理》,2002年6期。(重點刊物;CSSCI)
5.李秀敏:東北地區農業協調發展研究,《「中國東北論壇」2001——跨世紀的中國東北經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秀敏、劉麗琴,「增長三角」的形成發展機制探討,《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3年3期。(重點刊物)
7.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
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
9.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教育教學專刊。
10.李秀敏、徐海玲:中國貿易流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5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6月。
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13.李秀敏、李淑艷、杜亞書: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及對策研究,《「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
14.李秀敏、朱艷艷:論日本郵政民營化改革,《當代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重點刊物;CSSCI)
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
16.李秀敏、孟昭榮:沿邊開放與沿邊開放城市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7.李秀敏、吳曉青:圖們江地區空間結構演進機制及調控對策研究,《地理科學》,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8.李秀敏、安燁:科學測算我國地區間的實際差距,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2月21日。(國家級)
19.劉麗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區域模式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增刊。
20.吳曉青、李秀敏,增長三角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探討》(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
24.李敏、李秀敏:就業量決定模型的建立及對東北的實證研究——考慮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聯合影響,《「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5.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縣域經濟優勢產業的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8期。
26.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地區優勢產業選擇,《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點刊物)
27.安燁、李秀敏:東北地區工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障礙分析及對策,《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第9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5年12期。(重點刊物;CSSCI)
會議論文:
1.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與出口區位選擇:基於面板數據的分析,入選「東亞產業發展與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國際研討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2.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入選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3.李秀敏、杜亞書、張麗莉:我國地區購買力平價對地區差距測算結果的修正, 入選2005年中國經濟學年會,並在區域經濟學分會場發言,2005年12月。
2001年之前:
1. 袁樹人、李秀敏,試論圖們江陸橋樞紐共同體特點、模式及其演進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點刊物)
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紀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2000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經濟》,2000年7期。(重點刊物;CSSCI)
3. 左世紅、李秀敏,圖們江地區開發進程預測與模式選擇,《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4期。
4. 李秀敏,蒙古的經濟發展與東北亞經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點刊物)
5. 袁樹人、李秀敏、楊曉慧,中國圖們江地區大宗貨物輸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
6. 李秀敏、陳才,東北亞經濟區與我國東北國際河流的合作開發和協調管理,《地理學報》,1999年增刊。
7. 李秀敏,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學科二)
8. 李秀敏、袁樹人、楊曉慧,圖們江地區大宗貨流及其流向研究,《東北亞論壇》,1998年2期。
9. 李秀敏,圖們江地區空間開發模式研究,《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0.李秀敏,東北亞新大陸橋的建設與蒙古的經濟發展,《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1. 李秀敏,淺談世界經濟地理課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學科二)
12. 李秀敏:吉林省對蒙貿易潛力分析,《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
13. 李秀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問題的幾點思考,《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國東部內陸中心城市郊區城市化趨勢分析—以長春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學科二)
15. 王榮成、李秀敏: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圖們江地區開發,《外國問題研究》,1995年1期。
16. 李秀敏:中國東北資金供需格局,《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增刊。
17. 李秀敏:蒙古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基本特徵,《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學科二)
18. 王士君、李秀敏: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基本特點,《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學科二)
19. 李秀敏、高莎麗:大海參崴自由經濟區規劃與圖們江地區規劃的銜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
20. 李秀敏: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由擴張到收縮的對外政策,《外國問題研究》,1992年2期。
21. 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對開辟阿爾山中蒙地方貿易口岸,建設中蒙蘇第二條國際聯運線合理性的探討,《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1年6期。
22. 李秀敏、馮玉芝:吉林省對外經貿戰略新議,《經濟縱橫》,1991年6期。李秀敏:蘇聯的經濟特區,《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3期。
23. 張達明、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中蘇、中蒙經貿新途徑,《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1期。
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鎮發展在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幾個問題,《東北三省城市規劃優秀論文集》,1991年1月。
25. 李秀敏:東北經濟區城市化發展水平研究,《城鎮經濟研究》,1987年5期。
(二)著作
1. 張曙霄、李秀敏:《國際貿易理論·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李秀敏參編:《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 丁四保、王榮成、李秀敏、劉力、趙偉:《區域經濟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
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雙、王秋蘭:《中外增長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長春,2004年。
5. 袁樹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網路全書》(上、下),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楊青山、高莎麗、李秀敏:《蒙古國地理》,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內陸邊境地區對外開放的區域模式研究》,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8. 李樹藩、張宗諤、……、李秀敏等:《世界通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❸ 甘肅最北端和外蒙接壤處,將新疆和內蒙分開,是人文地理因素,還是軍事政治因素或者兩者皆有吧難道怕

甘肅北端就是現在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地區,自古就是中原政權的邊防要塞。自漢到元回至明答清,在那片土地出現過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也出現過很多戍邊的要塞。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個問題。那時新疆和蒙古地域都是西域諸國的領地。也是中原與西域紛爭交界的地方。在那片土地,黑河古城就是歷史的見證。自元以後。這些地方已盡歸中國版圖,而其甘肅地界分劃的因素主要還是依照秦時郡圖。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各地人口流動的一些動向,比如寧夏地域在解放後的劃歸,但大致省域變化不大,
以肅北馬鬃山地區至星星峽,也就是甘肅省唯一的邊界和省界地帶,與外蒙新疆交界,這里是長期存在的無人區,目前只有采礦人員和游牧蒙古族人員偶爾存在。從現今的軍事角度,這片地域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從?邊防站到?邊防站這片區域目前只有{涉密以下。。。。。。。省略}數個空軍雷達站。而新疆地區的軍事住房地帶離甘肅最近也到阿克蘇地區。所以這片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因素都已成過去。目前只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所引發的經濟價值成為這里未來的希望之星

❹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文地理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省會為呼和浩特。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2010年9月全區常住人口2436萬人。由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人口為1870.3萬人,占總人口的78.38%;蒙古族人口為421.1萬人,占總人口的17.6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94.7萬人,占總人口的3.97%。在總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126.2萬人,占總人口的47.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59.9萬人,占總人口的52.8%。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包頭市 、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年均氣溫-1~10℃,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
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內蒙古南部定居。中國秦朝、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後內蒙古南部大部從北朝北魏直到隋朝是中國領土。唐朝前中期時統轄全境,直到唐朝中後期內蒙古東部、南部大部仍為中國唐朝統轄。後為遼朝版圖、金朝領地。中國元朝時全部是中華領土,分屬元朝的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中書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明朝前期內蒙古東部、南部大部受明政權管轄。清朝時再次開始全部是中華領土。清朝的內蒙古沒有省會,直屬清朝中央政府,清朝的內蒙古范圍包括今內蒙古中部部分、東南部、外蒙古東部、南部部分地區。元朝時和中華民國前期時、新中國前期時內蒙古西部屬甘肅,改革開放後內蒙古范圍擴大。成吉思汗陵在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至東經97度10分,北起北緯53度20分,南至北緯37度2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即為內蒙古高原。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本區除興安嶺山區屬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外,廣大中西部地區分屬溫帶半乾旱和乾旱大陸性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采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產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經濟發展狀況內蒙古經濟增速蟬聯我國第一。GDP在全國各省區市的位次由第24位增長到第16位;人均生產總值居全國第8位,連續六年保持西部第1位。
內蒙古是我國礦床類型比較齊全的省區之一。現已發現各類礦床4100多處,種類達128種。已探明儲量並上儲量平衡表的有83種,其中能源礦兩種,金屬礦32種,非金屬礦49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7種,前3位的有22種,居全國前5位的有41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56種。全區現有大型礦產地106個,中型礦產地177個,小型礦產地501個。鈮、鋯、稀土、冰洲石、煤、鉻、鋅、鉭、鈹、鉛、螢石、砷、蛭石、錫、硅藻土、珍珠岩、鐵、銅、銀、鎢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特別是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內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鉻,其中鐵礦資源最豐富,目前已發現大小鐵礦產地254處,累計探明儲量17.12億噸,居全國第9位,儲量集中於包白和集二兩條鐵路沿線。其中白雲鄂博以富有鐵和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而成為世界罕見的「寶山」。鉻鐵礦探明儲量1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已知錳礦產地35處,儲量31.4萬噸,居全國第15位。有色金屬資源已上儲量表的礦種有銅、鉛、鋅、鋁、鎳、鈷、鎢、錫、鉍、鉬10種,其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6種,礦產地102處。貴重金屬資源,全區共發現金礦床、礦點200餘處,探明儲量的原生金礦產28處,保有各類黃金儲量127噸。銀礦產地23處,累計探明儲量4749噸,保有儲量4141噸。冶金輔助原料資源,非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64處,其中鑄型用砂、鐵礬土、螢石儲量居全國前三位。化工原料資源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鹼等11種,其中天然鹼、硫鐵礦、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國儲量排序中居前5位。達拉特旗芒硝礦儲量34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礦之一。建築原料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種。其中蛭石、冰洲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石膏、磚瓦粘土儲量居全國第2位,耐火粘土、雲母儲量居全國第3位,石墨居全國第5位。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游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祭敖包活動一般在農歷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舉行,敖包,蒙古語為「堆子」,是用石頭壘成的一座圓錐體的檯子,上面豎著懸掛有經幡的旗桿和樹枝。在祭典結束後,還將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等活動。

❺ 蒙古氣候屬於什麼氣候

分析: 根據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將世界劃分為13個地區,版其中蒙古權屬於東亞地區. 蒙古深居內陸,降水稀少,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蒙古的氣候類型.

❻ 內蒙古人文地理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人口2376萬(2000年)。2004年末全區總人口2384.35萬人。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417.08萬人,漢族1872.9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94.33萬人。在總人口中鄉村人口1352.31萬人,其中,農村1177.62萬人,牧區174.69萬人。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自治區政府駐: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63號,郵政編碼:010055。
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在80-150天之間,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時以上。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雨量明顯低於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❼ 青海人文及地理

青海歷史人文 早在遠古時代,青海就有人類活動,最早生息在這塊土地的是中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表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部分羌人逐漸定居東部地區,開始進行農耕,隨著中原地區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牧業有了一定發展,人口也逐漸增加。這部分羌人漸與華夏諸融合,成為後來的漢族。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於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時北部是中國領土,大業五年(609)於伏俟城置西海郡,均為時不久即廢。自晉至唐為吐谷渾所佔,曾建都於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龍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為西番角廝羅所轄。公元13世紀,蒙古族進入青海,今天青海1242年全部並入蒙古大汗國,蒙古大汗國後成為元朝,從元朝開始時全部是中國領土,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忽必烈繼大汗位,元代有蒙古部落駐此,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諸州和東北部的貴德州。明屬朵甘都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為西衛,下轄六千戶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遙控。明初在青海東部用的土漢官參設制度,幾經演變,逐漸成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司。明正德四年(1509)後為東蒙古所據,史稱西海蒙古。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於崇禎九年(1636)率部自烏魯木齊一帶移牧來此,史稱青海蒙古,並控制衛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爾喀、准噶爾、土爾扈特、輝特等部(見厄魯特蒙古)。五部蒙古後漸分支派,總名十八家。清順治十年()封顧實汗為遵文行義敏慧顧實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顧實汗幼子達什巴圖爾被封為親王,其餘蒙古貴族亦分別授予貝勒、貝子等爵號。 雍正二年(1724),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年羹堯建議:青海蒙古仿內蒙古札薩克之例,劃定游牧地界,統一分編為旗;原屬諸番,另行安插,勿許蒙古管轄。三年分青海蒙古為二十九旗,每旗設札薩克一員,協理台吉一員,管旗章京、副章京、參領各一員;按一百五十戶設一佐領,共計佐領一百零四個半,重定王公爵秩,頒授印信冊誥;各旗首領每年祭海會盟一次屆時欽差大臣蒞臨,處理各旗糾紛,奏選盟長;各旗王公、台吉分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見;每季仲月為各部與內地貿易之期,開日月山(後移至丹噶爾)、北川、洪水(今民樂)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邊牆。同時清查藏族各部戶口,設立土司,以戶口多少,分別封以百戶、千戶名號。蒙藏各部,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從此,凡稱青海者,意即指該大臣所轄各族地界。 光緒三十三年(19070推行新政時,曾議改青海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後,西寧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1915年又改為蒙番宣慰使,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任。1926年撤銷上述二使,改稱甘邊諸海護軍使。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蕃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統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落後、殘酷的封建軍閥統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權。青海省,簡稱「青」,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為黃河、長江及瀾滄江(湄公河)之源頭。因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會是西寧市。據商朝甲骨文記載,青海自商朝商高宗武丁年間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❽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文地理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 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政區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人口〕 人口保持較低增長。2006全年出生人口23.58萬人,人口出生率9.87‰;死亡人口14.12萬人,人口死亡率5.91‰;人口自然增長率3.96‰,比上年下降0.66個千分點。年末全區總人口2392.35萬人,比上年增加5.9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3.83萬人。城鎮人口1163.6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48.6%;鄉村人口1228.7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51.4%。男性人口1231.30萬人,女性人口1161.05萬人。在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64.35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為6.87%,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
〔民 族〕 全區共居住有49個民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 人口在l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 000以上的有鄂倫春族、壯族、 錫伯族、俄羅斯族;人口在1 000以下的有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等38個民族。2001年,漢族人口1843.7萬人,蒙古族人口 404.08萬人,滿族人口48.1萬人,回族人口20.8萬人,達翰爾人口 7.5萬人,鄂溫克人口2.6萬人,鄂倫春人口0.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共40.66萬人。

❾ 青海省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青海省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漢、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撤拉等全國所有56個民族中的54個

藏族:

有人口600萬人。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藏族自稱「蕃巴」(bod-pa),漢語的名稱「藏」來自藏語gtsang「後藏」,gtsang這個名稱的原來意義可能是「雅魯藏布江yar-klungsgtsang-po流經之地」。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了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

【飲食習慣】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婚喪習俗】

藏族人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是不太好的。

回族:

人口982萬。

宗教: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整體為穆斯林民族。中國回族穆斯林少年

語言: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在族群內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

主要節日: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大爾迪)、宰牲節(小爾迪)、聖祭,所有節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著密切的聯系。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阿拉伯、波斯族系為主體,兼容吸收了蒙、漢、維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而凝結成的一個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以認主獨一為民族向心力。其不可戰勝力由此可見一斑。

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禁忌: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土族:

人口數為24萬。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系。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台)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誦,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級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間信仰仍然存在。

撒拉族:

人口數為10萬,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撤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撤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撤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說,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份,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撤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立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種娶親時的傳統唱曲。撒拉「花兒」則是一種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為四句。受藏族的影響,其音調普遍帶有顫撒拉族郵票音,婉轉動聽。

撒拉族婚姻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實行家族外婚。近親家族「阿格乃」和遠親「孔木散」之間禁止聯姻,但並不十分嚴格。婚姻的締結全憑父母之命,婚禮由阿訇主持,還「擠門」,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擁下要強行入屋,而新郎家閉門要禮;「對委」,即表演「駱駝戲」;「哭嫁」,新娘哭唱著走出家門;「擺針線」,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針線活兒。

因為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葬禮,從速從儉,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處公墓。

蒙古族: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

蒙古族的起源。據《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2)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吉仁泰(六十)、達楞(七十)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巴拉(虎)、赤那(狼)、阿不爾斯郎(獅子)、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阿古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薩仁(月亮)、敖敦(星辰)、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其其格(花兒)、娜布其(葉子)、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塔娜(珍珠)、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烏雲(智慧)、高娃(美麗)、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獻哈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