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文地理發源地
Ⅰ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Ⅱ 近代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發生中心是哪個國家
德國,近代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地理學都起源於德國。
亞歷山大.馮.洪堡和李希霍芬是奠基人。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國科學家,與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生於德國柏林,亦逝於德國柏林,是世界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柏林大學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學創立者威廉·馮·洪堡。
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近代中國地學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卡爾斯魯赫(今屬波蘭)。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勞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發現了金礦,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
曾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現在德國就有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以下簡稱洪堡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Ⅲ 天津人文地理歷史介紹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倚京城,處在海河流域的下游,海河上吞九水,中連七十二沽,下游入海,大運河流經此地南下,居航運樞紐,為京畿門戶,總面積約11305平方公里,有152公里長的海岸線,是中國第三大城市。
天津雖然地處渤海之濱,但氣候仍帶有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明顯特點,四季分明,春日短且多風,夏日多雨、炎熱、秋季短促,冬季寒冷。清人張燾在其所作的《津門雜記》一書中,對天津的氣候及其對城市生態的影響,有一段極為生動的描述:「天津氣候,非冬即夏,所求春秋佳日絕少。二三月間猶寒氣不減,一如隆冬。每至首夏清和,今日體著重綿,明日手則揮扇,其立見炎涼如此。且有干風吹揚塵土,其勢甚狂,幾幾乎無日無之,人目盡眯,禾苗枯萎,所以常苦旱荒。夏秋之交,雨勢稍大,又防沖決,濕蒸炎熱異常。中秋節後,人猶袒背以行,無幾日,又行冬令,朔風驟起,木葉盡脫,便覺寒威徹骨,溪水結冰矣。居人非卧暖炕,擁煤爐,不足以過冬。」
天津平原的早期開發,大約開始於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此前天津的絕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其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逐步推進的歷程。
1974年,天津考古工作者在天津北郊劉家碼頭發掘出的石斧、石磨棒以及後來陸續在武清、寧河、寶坻縣發現的石斧、石磨棒、石耜、石鏃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群居的先民在該地區進行農耕和漁獵活動。
在天津平原的成陸過程中,黃河的三次北遷天津附近入海,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已從考古發現的在張貴庄、巨葛庄、沙井子一線和白沙嶺、泥沽一線以及漢沽區雙橋子和塘沽區高沙嶺一線由於古黃河改道的淤泥作用和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與今海岸線平行的三道貝殼堤中得到了證實。
戰國時期,天津平原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1956年,在天津東部張貴庄一帶考古發現的33座戰國墓葬中,陶制的鼎、豆、壺,夾雲母屑紅陶三足器,魚、鳥紋飾的陶壺,燕國的貨幣「明刀」等以及後來陸續發現的戰國遺址中鐵制的鑊、鋤、鏟、鐮、斧、鑿及陶制的魚網墜等,都足以證明在戰國時期,天津地區的農業、漁業及商業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從居住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牆磚、筒瓦、板瓦和印有猛虎怒吼紋樣的瓦當等,說明了當時已有了華貴精美的房屋建築。
西漢時期,隸屬漁陽郡的泉州城(今武清縣東北城上村)建立,成為當時天津平原的政治、經濟和邊防中心,這也是早期城市在天津平原上的第一次城址選擇。
唐代,天津地區的河海沖要地位更顯突出。作為海河運輸中轉必由之路,「三會海口」之名出現,進一步說明天津作為港口城市的歷史特定職能。
五代之後,天津地區又成為宋遼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寨」、「鋪」行政管理系統、軍事屯墾的出現及南北經濟交流的加強,推動了城市形成的歷程。
金元時期北京的定都,為天津城市的勃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金王朝在此設「直沽寨」,奠定了天津城市發展的基礎。至今,「直沽」二字仍被廣泛地用為天津的代名詞。元朝時,大都的軍需民食,繁榮富庶,「無不仰給於江南」,因而漕運發達。直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漕船轉運樞紐和漕糧儲備基地,城市的載體功能亦隨之不斷加強。
為保障漕運暢通,元政府曾先後在天津建起兩座天妃宮,其中以海河三岔口處的天妃宮最為繁盛,促使了三岔河口一帶,特別是宮南、宮北大街的空前繁榮。元朝國子監祭酒張翥在《代祀天妃廟次直沽作》詩文中記載了當時糧船集中在三岔河口的盛況和祭祀活動的情景:「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氣滿宮袍。」由於天妃宮(後稱天後宮)建立的時間早於天津建城設衛,故又為後人留下了「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
明清時期,天津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北方最為繁榮的商業大都會。
Ⅳ 黃河的發源地以及歷史文化以及人文地理……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版河,若權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有《黃河大合唱》等,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之渙等,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另有音樂家、教授、演員等人以此為名
Ⅳ 亞洲有三個人類文明發源地,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黃河流域,印度的恆河流域,,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
一、中國的黃河流域
1、簡介
黃河,中國古代稱大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黃河全長5464公里,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俗語稱其為「母親河」。
2、氣候特徵
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濕度小、蒸發大;冰雹多,沙暴、揚沙多;無霜期短。
三、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1、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是中東名河,發源於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山區,流經敘利亞和伊拉克,大體上流向東南,最後與位於其東面的底格里斯河合流成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為西南亞最大河流。其與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達米亞。幼發拉底河全長約2800千米。
2、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是中東名河,與位於其西面的幼發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達米亞,源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山區,流經伊拉克,最後與幼發拉底河合流成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正位於底格里斯河西岸。
Ⅵ 人文地理的發展史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Ⅶ 急求:近代地理學的發展進程。二百字以內。
近代地理學是工商業社會相適應的知識形態,它的特點是以地球表面各種現象及其關系的解釋性描述為主體;其邏輯推理及概念體系漸趨完善;學派日益分化,學派林立。德國為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較早受其影響的是法、英、俄、美等發達國家,然後受影響的不發達國家,包括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為洪堡(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創始人)、李特爾(人文地理學創始人)。1874年,德國首先在大學里設立具有教授頭銜的學者領導的地理學系,標志新地理學的開創。 近代地理學是繼地質學、人類學之後,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的。19世紀的亞、非大陸內部勘測美國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亞的沿岸開發以及南、北極的探險,均為地理學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並結合測繪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批較精確的國家和世界地圖或圖集。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Ⅷ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樓主你好,希望採納,謝謝
人文地理學英文:human geography
定義: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形成的地域系統及其空間結構的地理學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簡介: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近代階段:
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進入出現不同學派、學說紛出、各種學科建立並形成體系的時期。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Ⅸ 近代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發生中心是法國嗎
不是法國,是德國。
近代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地理學都起源於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