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小報六年級中國

地理小報六年級中國

發布時間: 2021-02-27 08:28:29

❶ 地理小報素材

  • 魏格納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里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岩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岩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開普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岩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對此,魏格納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目前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游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游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里,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跡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跡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面對這種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徵,過去的地質學家一籌莫展。然而正是這些特徵,卻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 李四光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李四光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1928年的時候,李四光就曾寫文章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開。中國西北方出油的希望雖然最大,然而還有許多地方並非沒有希望。李四光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他認為,我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區域有以下三個:一是青、康、滇、緬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陝北盆地;另一是東北—華北的平原地區。他說首先應該把柴達木盆地、黑河地區、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

李四光的報告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質部成立了全國石油、天然氣普查委員會。1955年1月20日,地質部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組成新疆、柴達木、鄂爾多斯、四川、華北5個石油普查大隊。經過艱苦工作,終於發現了很多可能儲油的構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質部召開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1956年將派93個地質隊,430多名地質人員奔赴12個地區進行普查和細測。這樣經過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蘇、貴州、廣西及華北、東北等有希望的含油遠景區,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並在柴達木等構造上,探到了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流。


  • 著名的活火山

火山地質總是能形成壯美奇特的景觀,成為旅遊勝地,有時我們陶醉其中,卻忘記了那裡還有隨時會噴發的活火山。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觀賞性:★★★★★危險性:★★★★★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公園,最初吸引人們的興趣並使黃石成為國家公園的顯著特徵是地質方面的地熱現象,這里擁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間歇泉和溫泉、彩色的黃石河大峽谷、化石森林,以及黃石湖。但是,很多年來黃石國家公園的遊客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所有這些溫泉、間歇泉和蒸氣孔都需要巨大的地核熔岩能量來維持,在黃石公園熔岩散發出的熱量已經非常接近地表。專家表示,黃石火山噴發周期為60-80萬年,而至今距離上次噴發時間已經有64.2萬年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活火山已經進入了紅色預警狀態,就算在不受外力(指太陽活動以及人工鑽探)的情況下它也隨時都可能噴發。一旦噴發,那麼美國將會遭受重創,三分之二的國土會被火山灰淹沒,破壞力度將是1980年噴發的聖海倫斯火山的1千倍。屆時,火山噴發還會向空中釋放有毒氣體,令數以千計的航班停飛,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日本富士山觀賞性:★★★★★危險性:★★★★☆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整個山體呈圓錐狀,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贊美它。富士山其實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傳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1707年的噴發是由於地震引起,而當時的地震有8.4級。

巴厘島觀賞性:★★★★☆危險性:★★★★☆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活火山,又稱巴厘峰。海拔3140米,為島的最高峰,當地人奉為聖山。火山位於島的東北部,噴發周期一般約50年。1963年的一次噴發是百餘年來最猛烈的一次,熱浪高達1萬米,火山灰在4000米高空彌漫全島,人畜傷亡慘重。

菲律賓呂宋島觀賞性:★★★☆☆危險性:★★★★☆呂宋島南部的馬榮火山支配著萊加斯皮市。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錐,日本富士山僅次於它,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完美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1616年以來有30次以上的爆發記錄,1993年的爆發導致75人死亡;最具破壞力的一次發生在1814年,當時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長白山天池觀賞性:★★★★☆危險性:★★★☆☆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岩之後,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

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觀賞性:★★★★☆危險性:★★★☆☆大屯山群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一部份,包括了大屯主峰、南峰、西峰、面天山、向天山、中正山、二子山、菜公坑山、枕頭山及烘爐山等山峰。由於天然環境極佳,形成了這里獨特的美麗風景。2009年,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對大屯火山群地表結構進行分析,推翻大屯火山群是「休火山」的說法,並將最近一次爆發時間從20萬年前修正到5,000年前,屬於國際火山學會定義的「活火山」,指出大屯火山群若爆發,災情可能比「921地震」還嚴重,威脅台北地區600萬人。

  • 驚人細數世界上驚人的活火山:

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是亞洲最高的一座活火山,首次爆發是在1697年,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最初喀拉喀托火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經過數次火山噴發後,就形成了如今的喀拉喀托火山島。

瑞尼爾火山,皮爾斯縣,華盛頓。瑞尼爾火山確實漂亮,但同時卻存在著十年一次的火山爆發隱患,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潛在破壞性的活火山。

基拉韋厄火山,夏威夷,美國。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體,位於夏威夷島東南部,被譽為「夏威夷火山女神」。

埃格蒙特山,北島,紐西蘭。雖然在紐西蘭人們都稱它為「埃格蒙特山」,然而「塔拉納基山」才是它真正的名字,與日本的富士山甚是相像,曾出現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

阿雷納爾火山,阿拉胡埃拉省,哥斯大黎加。盡管阿雷納爾火山還處於休眠期,但該地區豐富的溫泉資源已經說明了火山內部的活躍運動。

富士山,日本。富士山自18世紀以來就從未爆發過。斯特龍博利火山,斯特龍博利火山島,義大利。活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已經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

帕里納科塔火山,智利/玻利維亞。坐落於拉烏卡國家公園的帕里納科塔火山,附近有包括羊駝、美洲獅等眾多的野生動物。

波阿斯火山,哥斯大黎加。蒸騰著煙霧的波阿斯火山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吸引人的是該該地區獨有的黃綠色松鼠。

婆羅摩火山,爪哇東部,印度尼西亞。如果您來參加爪哇當地的傳統節日,便能發現當地人都將貢品投入婆羅摩火山,而這個習俗已從15世紀延續至今。


  • 哥倫布錯把美洲作印度

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❷ 初一地理小報

地理謎語100條(大家來猜猜)
1、 一路平安(中國城市名)旅順
2、 風平浪靜(中國城市名)寧波
3、 日近黃昏(中國城市名)洛陽
4、 八月飄香香滿園(中國城市名)桂林
5、 誇誇其談(中國城市名)海口
6、 千里戈壁(中國城市名)長沙
7、 大家都笑你(中國城市名)齊齊哈爾
8、 珍珠港(中國城市名)蚌埠
9、 帶槍的人(中國城市名)武漢
10、 船出長江口(中國城市名)上海
11、 金銀銅鐵(中國城市名)無錫
12、 銀河渡口(中國城市名)天津
13、 久雨初晴(中國城市名)貴陽
14、 兩個胖子(中國城市名)合肥
15、 雙喜臨門(中國城市名)重慶
16、 努力煉鋼(中國城市名)大冶
17、 拆信(中國城市名)開封
18、 東西北三面堵塞(中國城市名)南通
19、 海中綠洲(中國城市名)青島
20、 空中碼頭(中國城市名)連雲港
21、 泰山之南(中國城市名)岳陽
22、 逆水行舟(中國地名)上杭
23、 春筍(中國地名)新竹
24、 掩耳盜鈴(中國地名)蒙自
25、 春水碧如藍(中國省級行政區名)青海
26、 江淮河漢(中國省級行政區名)四川
27、 黃河解凍(中國省級行政區名)江蘇
28、 東南北(中國省級行政區名)西藏
29、 寶樹叢叢(中國省級行政區名)吉林
30、 日照清流涌(山西地名)陽泉
31、 終年積雪(吉林地名)長白
32、 見臉不見發(內蒙古地名)包頭
33、 持久和平(陝西地名)長安
34、 鷹擊長空(台灣地名)高雄
35、 談天的都市(山東地名)聊城
36、 桃李梅(北京地名)三棵樹
37、 雞蛋心(河南地名)內黃
38、 分明在湖上(台灣地名)日月潭
39、 請走正門(山西地名)偏關
40、 基本一樣(山西地名)大同
41、 一江春水向東流(雲南地名)通海
42、 初次見面(廣東地名)新會
43、 水陸要塞(河北地名)山海關
44、 航空信(江蘇地名)高郵
45、 此(青海地名)柴達木
46、 結束戰爭(廣東地名)和平
47、 兩條河(雲南地名)雙江
48、 終年無濁水(山東地名)長青
49、 長生不老(黑龍江地名)延壽
50、 捷報傳來(山西地名)聞喜
51、 飛流直下三千尺(河北地名)陡河
52、 東西南北無戰爭(東北地名)四平
53、 太平洋(浙江地名)寧海
54、 君子之交(台灣地名)淡水
55、 平安之地(江蘇地名)泰州
56、 停火(貴州地名)息烽
57、 駱駝背(湖南地名)雙峰
58、 我做(江西地名)余干
59、 客人(廣西地名)來賓
60、 墾荒(遼寧地名)開原
61、 白日依山盡(遼寧地名)沈陽
62、 虛度年華(安徽地名)無為
63、 豁然開朗(湖北地名)大悟
64、 嚮往光明(黑龍江地名)愛輝
65、 全面整頓(雲南地名)大理
66、 突飛猛進(雲南地名)騰沖
67、 中秋月(廣東地名)高明
68、 得獎(河南地名)獲嘉
69、 喜事在即(福建地名)將樂
70、 祖先種過的地(福建地名)古田
71、 日月星(福建地名)三明
72、 四季如春(泉州地名)永春
73、 從此太平無事(石獅地名)永寧
74、 太陽之冠(天文名詞)日冕
75、 四季生輝(天文名詞)光年
76、 消化不良(天文名詞)食甚
77、 從早吃到晚(天文名詞)日全食
78、 天明再會(國家名)約旦
79、 今天(國家名)日本
80、 加水便可蓋圖章(國家名)印尼
81、 初見成效(國家名)剛果
82、 左右皆是(國家名)中非
83、 懸崖勒馬(國家名)瓜地馬拉
84、 昔日的四川(國家名)古巴
85、 灰塵吹來(國家名)埃及
86、 增添收入(國家名)迦納
87、 爭分奪秒(國家名)比利時
88、 好漢(國家名)瑞士
89、 舉頭望明月(首都名)仰光
90、 到了關口(首都名)達卡
91、 亂開支(亞洲國家地名)孟買
92、 故宮(亞洲國家地名)名古屋
93、 天宮(亞洲國家地名)神戶
94、 賽跑至終點(亞洲國家地名)沖繩
95、 只有男子的城市(亞洲國家地名)漢城
96、 相(亞洲國家地名)箱根
97、 四夕(非洲地名)開羅
98、 愛看鬥牛(非洲地名)好望角
99、 搜羅良駒(歐洲地名)羅馬
100、 希望你參加勞動(歐洲地名)巴爾干

❸ 怎麼給小學生製作中國地圖的小報

建議做成最簡單的四格型,將一張a4紙用鉛筆分成四格 每一個是不同內容 比如坐上畫出專中國地理簡圖 大體標屬注名稱例如首都等等 再在右邊寫網路上的中國地理 面積 人口 農業結構等等 另外一個寫一些小的地理趣聞 最後一個寫釣魚島是中國的!表明態度 一定要有邊框 美麗好看

❹ 小學六年級手抄報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內容

1919年,詹天佑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終年58歲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於廣東南海縣。詹天佑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鐵道工程專家,為我國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並於同年回國。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於祖國的鐵路事業。1894年英國工程研究會選舉詹天佑為該會會員。
張家口為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沖,南北旅商來往之孔道,向來為兵家所必爭,因此京張鐵路就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當清廷要修京張路的消息傳出後,在華勢力最大的英國志在必得,視長城以北為其勢力范圍的沙俄誓不相讓,雙方爭持不下,最後達成協議:全由中國人自修此路。
1905年5月,京張鐵路總局和工程局成立,1906年詹天佑升為總辦兼總工程師。詹天佑清楚地知道這一任務的艱巨性,他給他的美國老師諾索朴夫人的信中就這樣說:「如果京張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損失。在我接受這一任務前後,許多外國人露骨地宣稱中國工程師不能擔當京張線的石方和山洞的艱巨工程,但是我堅持我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民族責任心。
詹天佑勘測了三條路線,第二條繞道過遠為不可取。第三條就是今天的豐沙線。詹天佑決定採用第一條路線,即從豐台北上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懷來、雞鳴驛、宣化到張家口,全長360華里。全線的難關在關溝,這一帶疊巒重嶂,懸殊峭壁,工程之難在當時為全國所沒有,世界所罕見;坡度極大,南口和八達嶺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線分為三段:豐台到南口為第一段,南口到康莊為第二段,余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開工,12月12日開始鋪軌。一年後,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車,第二段工程同時開始。難關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須打通居庸關、八達嶺等四條隧道,最長的八達嶺隧道1,092公尺。這不僅要有精確的計算和正確的指揮,還要有新式的機械設備。他們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難度是懷來大橋,這是京張路上最長的一座橋,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長的鋼梁架設而成。由於詹天佑正確地指揮,及時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車通到下花園。下花園到雞鳴驛礦區岔道一段雖不長,工程極難。詹天佑以山上開道之石來墊山下河床,勝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詹天佑是一位富於創造精神和勇於克服困難的工程師。當時中國施工條件十分簡陋。詹天佑獨創了中開豎井的施工方法,加大工作面,提高了工作進度。在地勢陡峭的八達嶺,他利用「折反線」原理設計成「人」字路線,降低坡度,並因地制宜,建造石拱橋,縮短工期。京張鐵路,全部由中國工程師自理,比原定計劃提前兩年通車,而築路費用僅是估價的七分之二,共節約28萬多兩白銀,被外國工程師視為「不可能的奇跡」。
京張路的勝利完成,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中國愛國知識分子愛國精神的充分體現。

❺ 地理小報(圖)急需

沒圖,給點資料國文字里有些詞是一看就讓人心曠神怡的,如藍天,如草原,如輕風,如陽光。
陽光是我的最愛。單是想起它,心頭就登時暖起來。陽光之於我,就如同希望一般。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只要看到陽光,想到陽光,就有了不放棄的勇氣。香港有個電台節目,叫做《今夜陽光燦爛》。不合邏輯,卻符合人的心情。
一直以來,都很易被自然界的一些簡單的事物感動,這也是我宣傳環保的原因。從小就很喜歡畫水彩風景畫。大凡學過畫畫的人都知道,繪畫需要對自然界有細致入微的觀察。每次看到噴薄而出的太陽,壯麗的藍天白雲,鮮花大樹小動物們,都會覺得很感動。拙詩《給我一捧陽光》即是早晨上學路上,在溫暖的陽光中有了靈感的。
因為感動於自然,所以想保存這份美麗,這份用大師之手也表現不出的美麗。這才是令人發自內心保護環境的動力啊。實在無法想像,我們的後人看到"陽光"眼中仍是冰冷的兩字。就是這樣簡單的想法,大人卻是很難感受得到的。
不過,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忘掉了身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溫暖,忘掉了小時候對自然的感動和感觸。自然對於他,不過是資源,是財富,是掠奪的對象。他們,已經失掉了一顆赤子之心。而環保,也只是他們發現繼續破壞環境已不再有利時的挽救罷了。
還記得小學時在學校生物園發現的一隻剛從蝌蚪變來的拇指大的青蛙,還有七年級上課時窗外停留的小黃鳥,八年級春遊去虎門時看見的一棵參天的巨樹。無可避免的,那些日子已經遠了。但那時的驚喜,卻是至今還歷歷在目。我們已經不是把寶石當作玻璃彈子玩弄而不在意它的價值的年紀,但對自然的感動,仍是值得每一個人保存在心。生活在鋼筋水泥之中,身邊是車水馬龍,耳邊是流行音樂,自然的鳥語花香已幾乎被湮沒,只有靜心凝聽,不僅僅用耳朵,而且用心去聽,才能感受到。
不然,我們就會失去地球這顆最瑰麗的寶石,以及
赤子之心。 【簡介】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識別為單一民族,1990年統計人口為570.422萬人,2007年為80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土家族織錦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苞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苞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腳樓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里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土家族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❻ 關於中國地理的手抄報資料

1.位置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2.遼闊的疆域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3.疆界和鄰國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六個國家。4.行政區劃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 (二)人口和民族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2.華僑與華人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三)地形1、我國的地形特徵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2.主要山脈分布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❼ 地理手抄報是什麼意思

地理手抄報:中國地理常識
首都 北京

地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島嶼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

山脈 喜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國境內和國境線上的就有7座,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著許多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長的河流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為世界第三長河。黃河系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

最大的峽谷
西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上,有全長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峽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最長的人工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801公里,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

湖泊 鄱陽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氣候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南部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部分地區則靠近寒帶。
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東半球,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國土面積 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❽ 求一張地理小報,要求:一個國家的地區圖片和資料,整理最突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

可以自己搜索些

❾ 地理小報—中國資源危機

■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一場新的人口資源危機,如果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人類有可能越不過這次文明轉型的門檻

■舊工業文明的最後一次掙扎,意味著各國可能圍繞即將枯竭的自然資源展開最後一次哄搶,意味著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在短期內可能發生一次更大的碰撞

■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中國人口的繼續膨脹,開始愈來愈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製約。

人類的文明轉型都伴隨戰爭與流血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許多次文明轉型。所謂文明轉型,即由於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轉型,都伴隨著戰爭與流血,都伴隨著思想混亂和社會動盪,都伴隨著國家民族關系的巨大調整。2000多年前,中國經過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混亂,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轉型,「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國傳統文明終於成型。自秦統一中國以來,人口由1000萬增加到20世紀初的4億。傳統農耕文明對自然的破壞是漸進的,但破壞的總趨勢從未中止。幾百年前,歐洲農耕文明的發展面臨著人口與資源的激烈矛盾。後來,一場黑死病席捲西方,1/4以上的歐洲人口因此消失。這次黑死病後,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並因此牽動了工業革命,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更大的征服運動。

工業文明開採挖掘出地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的財富,支撐了人口新一輪的膨脹。又經過幾百年的內外戰爭,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業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體。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佔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全球各國各民族間出現嚴重的不平衡。

為獲取資源與市場,工業文明的先導國家以槍炮打開了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大門,迫使一切後進民族走向工業化之路。近代中國為實現民族的平等和國家的發展,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期,百年動盪,內憂外患,血流成河。直到中國共產黨執政,中華民族才開始了一場艱難的工業化運動。

中國的現代化伴隨著深重的資源環境矛盾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更加突飛猛進。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鋁增長380%,鋅增長311%,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這樣的消耗速度,迅速耗盡了國內的資源。中國人口佔世界21%,但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到今天,我們已經不可能靠國內資源來支撐今後的發展。從消費總量看,到2010年,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7%,鐵礦石將達到57%,銅將達到70%,鋁將達80%。

我國的國內資源再也難以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我國的環境更難以支撐當前這種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產方式的持續擴張。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267.4萬多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里;我國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我國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我國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佔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我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我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01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萬噸,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一場新的人口資源危機,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一場新的文明轉型,如果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人類有可能越不過這次文明轉型的門檻。對中國而言,如果我們繼續沿著當前這種發展模式走下去,將難以解決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將難以解決區域分化和階層分化的矛盾,將難以解決全球環境惡化的矛盾。我們也許是幸運的一代人,能看到未來新文明的曙光,它將徹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也許是最不幸運的一代人,因為我們可能將經歷一場人與自然徹底沖撞後的劫難。

呼喚新文明,避免重蹈歷史災難

因此,我們呼喚一種取代傳統工業文明的新的生態工業文明。它將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實現人與人更大的和諧。人類幾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壞自然來換取人類人口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只是節奏快慢與規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300多年來的工業文明發展史,對自然的破壞最為徹底也最為無情。迄今為止,人類的科技智慧和社會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總是與自然相對抗,由此下去,這種「放縱的自由」絕對是難以維持的。難道我們就找不到一條希望之路,

使人類能正實現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目標?雖然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顯示出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雖然1992年裡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革命跟上,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只能是美好的願望,它阻攔不住人口的持續增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持續消耗,阻攔不住人類對環境的更大污染和破壞。幸運的是,綠色技術革命已經產生了;遺憾的是,世界上許多政治家們並沒有充分理解其中深遠的意義。

2002年7月,美國得克薩斯州舉辦了一場太陽能汽車賽,10輛太陽能驅動的汽車無聲開動,平均時速達到56公里。不要小看了這56公里的時速,這是一場正的綠色技術革命。100年前,歷史上第一次汽車大賽也是在美國,當時最高時速也就是8公里,以至於一位觀眾站起來憤怒高喊:換馬來比賽!

幾年前,德國的弗萊堡已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太陽城。城中的辦公樓和住房就是太陽能發電站,房屋建築材料使用的是太陽能電池材料。每幢太陽能房屋發出的電力供應,超過房屋自身用電的5倍以上,多餘的電輸送到一個中心配電站,用於一些更耗能的業務。

美國能源部和斯坦福大學最近完成一份報告,認為僅依賴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幾個州的風力,就可以滿足全美的能源需要。歐洲能源委員會最近也完成了一份報告說,北美大平原、中國西北、東西伯利亞、阿根庭北部地區的風力,加上各大洋沿海主要城市的風力,可以完全滿足全球能源需要。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世界各國政府的通力合作。

除了能源結構的轉變外,世界循環經濟也日新月異。工業文明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其它的鋼、銅、鋁等幾百種材料則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環利用水平,是資源效率與使用效率雙提高的必然選擇。1981年,丹麥政府制訂法令,規定啤酒和軟飲料只有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才可上市出售。這意味著塑料和金屬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著要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個飲料包裝回收和重復使用的系統。丹麥聯合釀酒公司迅速回應了此項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復使用達30多次。2002年,寶馬德國公司國內汽車回收處理再利用的部件已達到90%。2000年,世界一些國家的廢鋼回收率,德國為80%,荷蘭為78%,奧地利75%,美國67%,而中國僅達20%。

世界循環經濟的革命性發展,預示著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轉向可再生的豐裕資源,預示著新文明的出現和人類文明的再次轉型,預示著人類可以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但同時,它也意味著舊工業文明的最後一次掙扎,意味著各國可能圍繞即將枯竭的自然資源展開最後一次哄搶,意味著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在短期內可能發生一次更大的碰撞。200多年前,當瓦特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剛開始出現在英國時,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全面的工業文明時代的來臨,更沒有人會想到以後的兩次世界大戰。

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中國人口的繼續膨脹,開始愈來愈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製約。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總量來支撐高消耗的生產方式,我們沒有足夠的環境容量來承載高污染的生產方式。我們必須強化全民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必須發展清潔生產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須發展綠色消費以減少消費過程對生態的破壞,必須發展新能源以實現生產方式的徹底超越。唯有如此,我國人民才能告別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種種災難,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社會,培育出一個全新的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

❿ 地理小報內容

《趣味地理》二則僅供參考:一、地理考試時, 老師要學生簡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羅馬、名古屋、澳門。

其中小明這樣寫:從前有個老公公, 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 當他爬

到新加坡的時候突然看見一隻頭上長著好望角的羅馬直沖過來,嚇的他拔腿跑進名古

屋, 趕緊關上澳門。

二、遼寧「怪坡」
最早被發現的「怪坡」,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周家村東北方的寒坡嶺。
1990年5月,一輛麵包車途經此地,司機下車小歇;回來時發現熄火的麵包車已自行從坡底「滑行」到了坡頂。
在這條長約90米、寬約15米、坡度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兩邊長滿小草,並無任何異常現象。
但就在這「怪坡」上,汽車下坡必須加大油門,而上坡即使熄火也可到達坡頂;騎自行車,下坡要使勁蹬,上坡卻要緊扣車閘;人行坡上,也是上去省力,下來費勁。
◇山東「怪坡」
濟南市東南外環路也有一段「怪坡」,引來人們競相探奇。
當時,有人駕車途經外環路省經濟學院以南約1.5公里處一段下坡路時,駛過下坡的汽車一旦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動爬上了坡。
不少人聞訊趕來,目睹了同一現象:幾輛汽車駛到坡底,車與車相距1.2米,熄火;結果,汽車均「倒行逆駛」,緩慢地爬上坡去。
◇西安「怪坡」
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東南方,1997年人們又發現了一個「怪坡」。
「怪坡」長約120米,是一段盤山公路的上坡段,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到此,不用加力踩油門,都會自動地慢慢爬上去。
◇台灣「怪坡」
在台東縣東河鄉,有一個名叫「都蘭」的旅遊勝地,其最吸引遊人處,便是「水往高處流」的奇景。「怪坡」旁有一股小山溪,溪水流到山腳下的農田,而靠近山腳旁的另一股溪水,不往下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向山坡上流去,觀者無不稱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