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州地理位置
1. 江蘇蘇州在中國地圖的哪個位置
蘇州市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帶,東接上海,西抱太湖,南連浙江,北枕長江,江蘇省東南部,與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地形
蘇州處太湖平原,沿江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其中平原約4660平方公里,水面約3607平方公里,丘陵約221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的54.9%、42.5%、2.6%。
蘇州的地表自然形態,是漫長地質歷史時期演變的產物,它經歷了從古生代寒武紀至新生代第四紀若干億年的地層沉積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滄桑變化,最終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
蘇州的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主,全市的地勢低平,太湖水網平原可分為河網沖積--堆積高亢平原、低窪湖盪平原、平坦水網化平原、濱湖圩田平原。全市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陽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漁洋山(170米)等。
主要山體沿太湖呈東北—西南走向,構成七子山—東洞庭山,穹隆山—漁洋山—長沙島—西洞庭山,鄧尉山—潭山—漫山島,東渚—鎮湖一帶殘丘等四組山丘、島嶼群,穹窿、陽山和七子諸山之間,有靈岩、天平、天池等組成的花崗岩丘陵,沿江有香山等低丘,另有虞山、玉山等孤丘矗立於江湖之間的平原上。
蘇州境內河港交錯,湖盪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後,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全市水域面積(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萬余條,總長1457公里;其中縣級以上河道147條;通江港浦52條(並港建閘後留有41個口子)。湖泊盪漾323個,計421萬畝(28.07萬公頃);其中500畝以上的湖盪129個,千畝以上的湖盪87個,分布在陽澄、淀泖、浦南地區。
根據地貌成因形態及其區域特徵,蘇州地貌分屬於長江沖積平原區和太湖水網平原區兩個大區,兩個大區又分別包涵了隸歸於三角洲平原、古湖平原、石質山地的6種地貌類型。
氣候
蘇州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6°C左右,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蘇州平野稻香,碧波魚躍,農副物產十分豐富,人們傳誦的「近炊香稻識紅蓮」、「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詩句,就是歷代詩人對蘇州物產富足的贊美和謳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蘇州就是「魚米之鄉」的代名詞。
(1)中國蘇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蘇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經濟重鎮、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而官方認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長期為江南地區一級行政區的首府和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東漢中期,就成為僅次於中國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蘇州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但庚申之劫後,工商業衰敗,人口銳減,蘇州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衰落時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眾多開發區的建立,蘇州經濟開始快速發展,1978-2013年年均經濟增長超過14%。據聯合國的報告,蘇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長6.5%,在全球超過五百萬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城市。
蘇州是中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享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北翼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長期居全省之冠。
是全省的經濟中心、工商業中心、對外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樞紐。根據2015年官方發布的各項統計數據,蘇州的人類發展指數已達到0.894,相當於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蘇州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0個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還承辦過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2018年舉辦的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第三屆亞太區大會上,蘇州市被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遺產典範城市」稱號。
2. 蘇州古城的地理位置
蘇州古城,面積14.2平方公里,有十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十七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一百七十八處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二百五十處控制保護建築群落,閶門、山塘、平江、拙政園、怡園五個歷史街區,觀前、十全街、楓橋三個歷史風貌地區,三十餘個舊街巷歷史地段,七十座古橋梁,二十二處古駁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這就是蘇州古城。 蘇州,古稱吳,姑蘇,平江,茂苑,吳門,東吳等,廣義指蘇州,狹義僅指蘇州古城區
先後為春秋吳國,三國東吳(前期),元代農民政權周等政權都城。蘇州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政治中心;西漢武帝時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明清時期又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譽稱蘇州「乃紅塵中第一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變,與宋《平江圖》(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相對照,總體框架、骨幹水系、路橋名勝基本一致,這在世界上是罕見,蘇州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古城內宋代有河道82公里,橋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橋241座;現存河道35.28公里,橋168座,是全國河道最長、橋梁最多的水鄉城市,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1986年,國務院批復甦州總體規劃時明確了「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積極建設新區」的方針。擁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蘇州古城,全市已有9座園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500多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60多處控制保護古建築、800多處古構築物,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街區有平江歷史街區、拙政園歷史街區、怡園歷史街區、西中市歷史街區等;傳統風貌地區有盤門地區、觀前地區、十全街地區等;歷史地段共有45個。平江歷史街區和七里山塘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其中平江歷史街區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進入國家申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獲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3. 蘇州的地理概況~
蘇州坐落於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專海口處,京杭大運河、京滬鐵路屬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過六百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二百萬。蘇州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與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4. 蘇州在哪裡
江蘇省蘇州市
基本概況
蘇州(簡體中文:蘇州,繁體中文:蘓州,漢語拼音:Sūzhōu),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地理位置
她坐落於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杭大運河、京滬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過六百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二百萬。她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與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5. 蘇州園林地理位置
蘇州園林中的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和網師園,於1997年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滄浪亭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網師園也頗負盛名。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紀初)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修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公元20世紀初)所形成,佔地面積達62畝。拙政園的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主要建築有遠香堂、雪香雲蔚亭、待霜亭、留聽閣、十八曼陀羅花館、三十六鴛鴦館等。拙政園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蘇州園林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獨特的造園藝術,將湖光山色與亭台樓閣融為一體,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創造性的藝術美融為一體,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蘇州園林還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所反映出的造園藝術、建築特色,以及文人騷客們留下的詩畫墨跡,無不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內涵。
6. 蘇州在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方向
中國地理位置上的東南方向,緊鄰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同時也是中國江南派建築的突出代表之一。
7. 蘇州在江蘇的哪裡
江蘇省蘇州市
基本概況
蘇州(簡體中文:蘇州,繁體中文:蘓州,漢語拼音:Sūzhōu),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地理位置
她坐落於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杭大運河、京滬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過六百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二百萬。她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與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8. 蘇州位於中國哪個位置
蘇州坐落於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回口處,京杭大運河、京答滬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過六百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二百萬。蘇州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與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9. 江蘇蘇州在中國地圖的哪個位置
蘇州在中國地圖的東邊,上海的旁邊。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回稱姑蘇、平江等,是國答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9)中國蘇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截至2015年,蘇州下轄5個市轄區、代管4個縣級市,全市面積8488.42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59.1萬人,比上年增加1.2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61.08萬人,比上年增加7.24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1.68‰,比上年上升1.32個千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4.96‰,比上年上升1.44個千分點。
10. 蘇州,杭州的地理位置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副省級城市。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水庫佔8%,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以大涌潮聞名的錢塘江穿城而過。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屬浙西中低山丘陵,東北部屬浙北平原,江河縱橫,湖泊密布,物產豐富。杭州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
杭州生物種類繁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3種,二級保護動物有55種,二級保護植物有13種。全市平均森林覆蓋率為62.8%。礦產資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屬和金屬礦床。臨安昌化出產一種世界罕見的雞血石,為收藏石和圖章石中的珍品。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
蘇州礦產資源有高嶺土、瓷石、硫、花崗石、石灰石、石英、煤、天然氣、銅、鐵、鉛、銦、鎘、銀、磁鐵等16種。礦產以非金屬為主,其中高嶺土、花崗石以儲量豐富、質量優異名冠全國。全市現有耕地288168公頃,水面38.3萬公頃(575萬畝),丘陵2.3萬公頃(34萬畝)。主產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鴨血糯和太倉白蒜;特產柑桔、枇杷、板粟、梅子、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銀魚、蒓菜、珍珠和陽澄湖大閘蟹聞名遐邇。
蘇州地處溫帶,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蘇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