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貴州的人文地理
㈠ 求一篇千字左右關於貴州地理的論文
自然地理
貴州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大西南東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
㈡ 貴州貴陽市的人文地理
十里無平地,四周都是山,貴陽人最能吃辣椒,貪官最厲害,石頭里都能榨刮出油來。
㈢ 貴州人文地理書籍有哪些
貴州通志 平黔記略
㈣ 求一篇有關貴州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已有的不要
憑我能想像到的 擬個提綱給你參考:
自然地理:
1、宏觀方面:貴州地處雲貴高原 為江南丘陵-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 平均海拔1100m左右 西高東低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是避暑勝地
2、地形地貌:貴州60%以上為喀斯特地貌 岩溶發育 遵義仁懷-赤水一帶為丹霞地貌 銅仁和黔東南有丘陵地貌
武陵山脈、苗嶺、黃果樹、萬峰林、龍宮、織金洞 草海等主要景點可以介紹下 其中黃果樹和龍宮是貴州目前僅有的兩個5a景區 織金洞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洞穴
貴州的特色動植物:黔金絲猴、大鯢、珙桐、桫欏、禿杉等等
3、礦產資源:貴州煤礦資源豐富 六盤水畢節地區都有豐富的煤礦 此外 開磷、貴鋁也很有名氣 興義是黃金產區 水力資源豐富
4、貴州是中國西南出海的要道 隨著滬蓉西高速公路 渝懷鐵路 宜萬鐵路的陸續開通 重要性有所下降 但貴陽仍然是西南重要的鐵路樞紐
人文地理:
1、赤水河有美酒河的美譽 以茅台為代表 紅軍在茅台的傳奇經歷及老一輩的厚愛更是奠定了其國酒的地位
2、貴州的煙草和茶葉也不錯;
3、當年紅軍長征在貴州有幾個亮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婁山關及滇川黔交界的雞鳴三省
4、貴州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 是苗、侗、布依、水、彝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民族文化多樣 特色鮮明 貴州安順等地還有著名的屯堡文化 很有人文地理色彩
5、貴州在古代也屬化外之地,有眾多的土司文化,以遵義地區的楊氏家族為代表 統治遵義古稱播州陸續達800年 直至明萬曆年間 遵義市附近的海龍囤為其最後遺跡
6、貴州在晴隆縣的「24道拐」是民國時期修建的戰略要道 現在還在 10來 貴州大力發展交通事業 入滇 入渝 入湘的高速公路都修通了 目前正在修貴廣高速公路等等 鐵路在規劃實施的有貴陽-成都 -昆明 -廣州的高鐵 這些西部重點工程將極大的改變貴州交通落後的局面
這些東西寫下來 1000-2000字怕是綽綽有餘吧 這會兒能想到的就這些
補充一條:貴州的關嶺化石群可以放在貴州宏觀地理介紹
㈤ 貴州的人文地理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貴州人喜歡吃辣椒
㈥ 貴州畢節那裡人文地理怎樣
哪位朋友,可以為我介紹一下貴州畢節。從他的人文,地理,生活居住環境等畢節市以前叫畢節地區,今年剛升成地級市,在貴州省的西邊,離雲南比較近,,
㈦ 俗話說「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這一現象描述的是()A.文化的地理差異B.服
飲食的地理差異。
地理差異是指不同區域間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方面的區別。地回理差異可從兩方面來講:答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自然地理差異包括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湖泊、植被等差異。人文地理差異包括居民、語言、宗教、文化、經濟、交通等差異。
(7)有關貴州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區;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從名字上看它的畫法似乎很簡單,沿秦嶺、淮河畫一條線即可。可是當你面對著一張大比例尺的中國地圖時你會發現根本無從下手:秦嶺西起甘肅省白石山,秦嶺—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國東部,中國西部怎樣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確可分兩大區域,但卻是南北顛倒,冷熱倒置。
沿秦嶺再向西,大致有兩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與秦嶺相連:一列是祁連山接阿爾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爾高原,向東綿延2000 多公里的昆侖山及其餘脈。如果秦嶺向西分南北的話,這兩列山系可供考慮 。
㈧ 求有關貴州人文地理的小論文 2000字左右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受母岩制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 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 積60420平方千米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希望採納
㈨ 貴州黔南都勻市的飲食習慣、人文地理、還有天氣變化、
地形地貌
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米。
山地高原為主,苗嶺橫貫。紅水河、都柳江流經,多峰林、溶洞及伏流。擁有世界上同緯度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地貌。[3]
氣候特徵
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997米,平均氣溫13.6℃到19.6℃。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溫潤的季風氣候。有利於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息。
黔南州地處東亞季風區,南部邊緣距海(廣西防城港)直線360公里。州內部大部時間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年降水量平均在1200毫米左右,長順縣降雨較多,常年降雨1400毫米左右;龍里縣較少,年降水接近1100毫米。黔南每年4月~9月為多雨期。
州內大部分地區,日照率在30%左右,一年四季,冬天日照率最小,在20%以下;夏季日照率在35%~45%。各地年均濕度為80%左右。以北部甕安的83%為最大,南部的羅甸縣75%為最小。特點是:北大於南、東大於西,夏大冬小。
州內氣溫,年均為13.6℃~19.6℃,自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漸遞增。溫度有一低三高,地勢偏高、位置偏北的甕安為低溫區,年均溫13℃;高溫區為南部河谷低地的羅甸(19.6℃)和東部三都(18℃)以及東南部的荔波(18.3℃)。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黔南常住人口3231161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56984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338686人,減少9.49%。年平均遞減0.99%。
黔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669759人,佔51.68%;女性人口為1561402人,佔48.3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9.94下降為106.94。
黔南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57830人,佔23.45%;15-64歲人口為2169128人,佔67.13%;65歲及以上人口為304203人,佔9.42%。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0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2.7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8個百分點。[4]
民族
黔南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24205人,佔44.0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06956人,佔55.92%。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23915 人,下降8.00%;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214771人,下降10.62%。[
㈩ 貴州黔南都勻市的飲食習慣,人文地理,還有氣候特徵
都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日平均氣溫5.6℃。夏無酷暑,最熱的7月日平均氣溫2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1毫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1℃,無霜期300天左右。都勻四季較為分明,三伏不熱,冬行夏令,秋高氣爽,氣候濕潤。
都勻境內北部多山地,中南部有狹長的河谷盆地,屬於喀斯特地貌,頗多暗河洞穴。
都勻毛尖由毛澤東於1956年親自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貴州都勻市。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西面蟒山對峙。[9]
2014年,都勻市將茶葉發展基金由原來的6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以進一步培育毛尖茶產業,挖掘百年毛尖茶文化,提升都勻毛尖茶品牌。
都勻沖沖糕:一般在春,夏兩季的時較少,在秋,冬天時較多。
包穀粑:新鮮玉米製作而成,外麵包裹玉米葉,可直接食用,也可煎、蒸、油炸食用。
黃糕粑:糯米和紅糖製作而成。
獨山鹽酸菜:出口國內外的名產。
三都鐵板燒;盤江狗肉;惠水毛肚、牛頭牌牛肉乾;羅甸荷葉粑
都勻糟辣椒:用每年新鮮的紅辣椒洗凈,機器或人工打碎,加入白酒、鹽、少許味精和白糖攪拌均勻後,盛入瓦壇中密封一個月,整個過程不能沾半點油星。使用方法:炒菜、煮湯、炒飯的調料,既有酒的香醇,又有辣椒的辛辣,是都勻人家家必備的佐料。
苗家酸湯魚:苗家酸湯魚是一道獨特的美食,魚肉在酸湯里煮開約3-5分鍾即可食用,經過酸湯煮的魚魚肉酥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