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群山空中看像騎士

地理中國群山空中看像騎士

發布時間: 2021-02-27 05:08:27

❶ 觀看《地理中國》的52個感悟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❷ 看《地理中國-江山多嬌大美青藏》的觀後感

《江山多嬌》觀後感一
2016年國慶期間,央視新聞推出大型直播系列報道《江山多嬌》,央視記者登上名山之巔,探尋大川之源,深入大海之中,拍攝山河壯美的中國,記錄走向復興的中國,展示綠色發展的中國,抒發築夢路上的愛國情懷。

從古到今,我們的文明從來未曾中斷,不論是古老的運河、長城,還是如今一座座跨越天險的大橋、一年一千萬人的脫貧偉業,承載的是民族的夢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跨越千年並邁向未來的中國夢。

京杭大運河大規模的開鑿始於隋朝,到元朝最終完成了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

雖已沐浴千年風雨,但這條連接我國南北的生命之河,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滋養呵護兩岸的人民。現在杭州人吃的糧食,用的建材,燒的煤炭,80%還是來自於運河。

修建於公元前214年的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東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溶江相連,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轉而揮兵南下,受困於兵餉糧草的轉運,三年而不能進,於是開鑿了這條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運河。現在,靈渠已經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靈渠上空的金戈鐵馬,如今早已成為久遠的歷史,兩千多年過去了,古老的靈渠依舊橫亘在這里,滋養著這里的土地,養育著這里的人民。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與我們熟知的水利工程不一樣,坎兒井是建在地下的,也被稱作「地下運河」。在吐魯番,這樣的坎兒井有1110多座,總長度超過了5000公里。

吐魯番地區是極其乾旱的地方,然而在這個酷熱少雨的地方卻有著豐富的雪山融水,當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了水從山中來、水往低處流的特點,創造出了這一灌溉工程。「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雪山融水躲過了烈日的蒸烤和風沙的糾纏,從地下源源不斷地流進村莊,流進田野,成就了馳名天下的吐魯番葡萄。

北京八達嶺長城以其工程浩大、雄偉壯觀而聞名於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古代建築工程之一。當年的軍事工程,今天看來更像是與大自然巧妙融合、渾然天成的建築奇觀。

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在這里得以完整詮釋。不論風雲如何變幻,始終屹立在世界之林。不論遭受多少苦難,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未間斷。不到長城非好漢,這絕不僅僅是指攀登者,建造者豈不是更值得敬佩的好漢?

《江山多嬌》觀後感二
中國是世界上地質條件最復雜,地貌類型最多樣的國家。古人把中國疆域分為了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現代地理學家,把中國地貌分成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同時,中國又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燦爛的歷史相結合,就出現了各種各樣截然不同又特點鮮明的文化。無論是東西南北,還是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到處都體現著中國人對地理的深刻理解,體現著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習俗。

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從福建的客家人土樓、圓樓,到山西的砥洎城,中國人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樸素理念,在人們的生活習俗、建築類型、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得以體現。

生活在浙江中部丘陵盆地中的人們,為什麼要按照太極八卦的圖形修建自己的村落?山西陽城的砥洎城,為什麼有著銅牆鐵壁、堅不可破的傳說?雲南大理的深山中,巨大的太極圖形究竟是自然天成,還是人工造就?太極圖附近的古村,又何以成為名震一時的滇西重鎮?土哈盆地的戈壁荒漠中,為什麼會出現萬畝瓜果田園?大風、乾旱等不利條件中,人們如何造就一片荒漠綠洲?

特別節目《江山多嬌》第六集《奇居之地》,帶您領略不同自然環境下,各種個性鮮明的文化習俗,感悟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不變真理。

《江山多嬌》觀後感三
中國是世界上山脈走向最復雜的國度。之所以說復雜,是因為在中國的大型山系中,不僅有昆侖秦嶺、喜馬拉雅和天山三條東西走向的大型山脈,還有台灣山脈、長白山一線和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一線和橫斷山一線這四道,完全不同的、南北走向的山系。它們形成了中國山脈的三橫四縱的格局,共同構成了中國大陸的骨架。而花崗岩更是這骨架當中最堅硬的鈣質。

在我國,由花崗岩構成的名山,大山,仙山數不勝數。

泰山五嶽之東岳,它不僅是五嶽之首,號稱五嶽獨尊,同時泰山更有著極其寶貴的科學價值。節目組跟隨專家的腳步,為您一步一步揭開泰山上最古老的岩石的秘密。

在五嶽之中,東岳泰山和西嶽華山都是由花崗岩構成的。而南嶽衡山和中嶽嵩山之上都有大面積的花崗岩的存在。只有北嶽恆山和花崗岩的關系不那麼密切。號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和「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的江西的三清山,以其絕美的花崗岩峰林地貌景觀和眾多的花崗岩像形石一共同構成了絕美的山水畫卷。

在花崗岩構成的大山中,除了景色秀美外,更有著不為人知的寶藏深埋其中。

在河南省的伏牛山區,一個農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高純度的「狗頭金王」。攝制組跟隨專家,一同深入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破解狗頭金王形成的密碼,尋找更多深埋在地下的寶藏。

❸ 看地理·中國關後感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O(∩_∩)O~,長了點,自己可以進行刪減.

❹ 看地理中國的心得體會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❺ 《地理中國》 節目 觀看心得

好看,好看,真好看。

❻ 觀看中央10台《地理中國》欄目觀後感至少1000字 急用!!

2019年1月28日中央電視台cctv-10,頻道播放了錄像節目,題目是坑底異像,其中間的一段異像是有一處鍾乳石是橫著的方向生長的。在觀看電視的時候我拍了五張照片,我是頭一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電視中貴州師范大學的王恆松教授認為是風的作用才產生了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我對這個結論產生了質疑,我認為如果是風的作用的話,那麼在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左右大約五十公分的左右還有向下生長的鍾乳石,為什麼那兩處距離較近的鍾乳石沒有受到風的影響。根據我的觀察,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是由於這塊產生鍾乳石的太空岩石,或者是由地底拱出來的岩石當時是呈現融化半融化的狀態,當鍾乳石的溶液向下流淌的時候,逐漸冷卻而固定了,可是這個流淌的鍾乳石的基礎由於較厚還是呈現半融化的軟化狀態,這塊基礎的岩石較重,受到地球的引力下垂於上面的岩石脫離,又由於左面基礎岩石的粘連拖累促使這塊岩石面下沉左面牽扯這個已經與地面垂直流淌的鍾乳石順時針旋轉了90度,才把那個原來豎著流淌的鍾乳石橫了過來,由於這個橫著的鍾乳石還沒有徹底冷卻,受到地球的引力產生了微小的彎曲,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的這個發現,是建立在鍾乳石並不是經過幾十百千萬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很短的時間里瞬間形成的,我的這個想法看法不一定正確,還有待於科學界科學家們做出科學的判斷。我當時看過這期節目後幾天給節目組的主持人於勝春郵寄過掛號信,問過這個問題,因為沒有迴音也不知道收到沒有?我的名字:劉君電話號碼:13703619431.我還有我自己認為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學發現,可是沒有找到地方發表,希望看到這段評論的,聯系我微信號是實名頭像是紅色背景大海中的帆船,謝啦

❼ 地理中國,好看

中國+真正科普+野外+專家,國內沒有別的科普節目可以跟他比。要是少些刻意的、反復播放的懸念片斷,節奏快些,探究的步驟、過程再豐富些,就更好了。

❽ 觀看地理中國寫一篇800字隨筆

觀《地理中國》有感
又看了一遍《地理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地理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❾ 請通宵中國地理的高人幫忙解決個問題

北京市:通州區
河北省:晉州市、涿州市、定州市、滄州市、霸州市、冀州市、深州市、藁城市廉州鎮、行唐縣龍州鎮、趙縣趙州鎮、灤縣灤州鎮、磁縣磁州鎮、威縣洺州鎮、平鄉縣豐州鎮、易縣易州鎮、曲陽縣恆州鎮、雄縣雄州鎮、蔚縣蔚州鎮、河間市瀛州鎮、青縣清州鎮、景縣景州鎮
山西省:澤州縣、朔州市、忻州市、霍州市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錦州市、蓋州市、阜新市海州區、鐵嶺市銀州區、義縣義州鎮
黑龍江:肇州縣、賓縣賓州鎮
江蘇省: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通州區、連雲港市海州區、淮安市楚州區、鎮江市潤州區
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台州市、溫州市、衢州市、嵊州市、寧波市鄞州區
安徽省:滁州市、宿州市、亳州市、池州市、黃山市徽州區、阜陽市潁州區、宣城市宣州區、廣德縣桃州鎮
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省:贛州市、撫州市、吉安市吉州區、宜春市袁州區、上饒市信州區
山東省:德州市、濱州市、膠州市、滕州市、萊州市、青州市、兗州市
河南省:鄭州市、汝州市、孟州市、林州市、禹州市、鄧州市
湖北省:荊州市、鄂州市、隨州市、黃岡市黃州區
湖南省:郴州市、永州市、靖州自治縣
廣東省:廣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雷州市、高州市、化州市、連州市、肇慶市端州區
廣西:柳州市、梧州市、欽州市、賀州市、宜州市、全州縣、象州縣、龍州縣、玉林市玉州區、崇左市江州區、橫縣橫州鎮、藤縣藤州鎮、合浦縣廉州鎮、容縣容州鎮、田陽縣田州鎮、隆林自治縣新州鎮
海南省:儋州市
重慶市:萬州區
四川省:瀘州市、達州市、彭州市、崇州市、廣元市利州區、巴中市巴州區、德昌縣德州鎮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商洛市商州區、宜川縣丹州鎮、綏德縣名州鎮、米脂縣銀州鎮
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市秦州區、武威市涼州區、張掖市甘州區、酒泉市肅州區、瓜州縣、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

柳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晉太康三年(282年)為郡治所。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1946年設市。總面積18677平方千米。總人口354萬人。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
江州: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97升直轄市。面積82,403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轄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城口縣、梁平縣、開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忠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忻州: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2000年升地級市。面積25180平方千米,人口295萬。轄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
亳州: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民國37年設亳州市、2000年升地級市。面積8110平方千米,人口539萬人

❿ 中國地理的四大奇觀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四大奇觀是吉林霧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還有長江三峽,這四個地方都是非常的美麗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