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攝影在西方的發展

人文地理攝影在西方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27 04:40:19

Ⅰ 東西方攝影為什麼存在這么多差異

地域上的限製造成中西方攝影的眾多差異

中西方攝影藝術文化差異

攝影術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誕生於法國,數年後由西方傳入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攝影藝術在中國文化的土籃里生長,許多攝影家在攝影藝術創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東方神韻。中國傳統美學的養分使中國攝影藝術根深葉茂。我們既應當看到攝影的本體特徵是紀實,其瞬間的長駐性和紀實的逼其性的特徵,表現在中國攝影家與西方攝影家的藝術創作時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也應當看到由於中國與西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歷史發展進程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因而中國與西方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藝術理論產生了差異性。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理論對中國攝影家的審美意識、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美學理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一、由於中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認識的差異,造成藝術攝影中佔主要地位的攝影題材的不同:人體與風景?

當今中國藝術攝影的題材非常廣泛。可以說,西方藝術攝影的所有題材,幾乎都有中國攝影家在拍攝。然而,在對中西方攝影藝術史上各佔主要地位的題材進行審視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二者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西方攝影主要內容是拍攝人(肖像、人體、紀實)。特別是人體攝影有其藝術傳統。西方攝影史上,在攝影術發明不久,達蓋爾銀版照片就有人體題材。被譽為『吃術攝影之父」、《人生的兩條道路》的作者奧斯卡·雷蘭德堪稱人體攝影領域的先驅。盡管人體攝影藝術的風格和流派的更迭、流變,但其勢常盛不衰。[1]

而在中國,人體攝影長期以來一直不能成為攝影家創作的主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駱伯年拍攝的《汲瓮》、郎靜山的《凝思》,此後人體攝影潮漲潮落。而社會上對人體攝影的理解程度,固然與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傳統有關,更與時代的風氣有關。另一方面,在中國,風光攝影在藝術攝影活動中,成為數量最為龐大、地位最為顯赫的攝影主流。與此產生反差的,西方攝影史上,風光攝影卻從未佔有過重要的地位。鮑昆認為:『哪使是被公認為風景攝影大師的安塞爾·亞當斯,在其攝影實踐中,恐怕對他最為重要的還是對於『區域曝光法』的研究,和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更好地表達自我與自然的溝通。對於攝影技術特性的痴迷和膜拜,使他的藝術明顯地區別於我們現在所談的風光攝影。」[2]

造成題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們可以從社會、政治、歷史等多方面去探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存在著重大差異。

在西方,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西方人認為,人既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大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尖端產物。作為自然尖端的人與一般自然相對立。他們強調人對客觀自然的主宰地位。他們自古以來就養成了征服自然的民族性格。反映在審美意識上,往往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容體處於分裂與對立的關系中,進入「天人相勝」之境。因此,西方藝術的主要表現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西方藝術家竭力表現人的肉體和精神完美的統一。在西方古典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藝術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種傳統必然體現藝術攝影上。

在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中國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傾向於人是自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反映在審美意識上是審美主體投入審美客體,客體融於主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國古代藝術主要表現對象是山水。中國的山水詩畫成熟得早,出現在晉宋之際,即公元4世紀、5世紀之交。在西方,自然被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17世紀出現於荷蘭繪畫,18世紀才在英國、德國的浪漫主義詩歌中確定下來。反映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中國文化傳統,至今影響巨大,激勵著中國攝影人踏破鐵鞋去渴拜名山大川,為祖國山河寫照傳神。旅美風光攝影藝術家李元也深深感到傳統文化對他的熏陶,一直影響到他對大自然的感情。他說:,「三十年來,當我每次拿著相機走向山林湖海,我的生命似乎變得更充實。慢慢地,我開始領悟到我對於大自然的這份感情,和我自幼受到文化傳統的熏陶有著必然的關聯。正因為中國文化傳統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得司馬遷會覺得,唯有『究天人之際』才能『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確,大自然給我的啟發使我充分領悟到,大自然是師,是友,執著地探討和追求,天人之際的距離似乎就愈來愈短了。」[3]

林語堂有一段話論述了中西方藝術表現對象的差別,很有趣,對於理解攝影題材的差異會有幫助,茲錄十下:「中國藝術的沖動,發源於山水;西洋藝術的沖動,發源於女人。」「西人知人體曲線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線之美;中國人知自然曲線之美,而不知人體曲線之美。

「西人想到『勝利』、咱由』、『和平』、『公理』就想到一裸體女人的影子。為什麼勝利、自由、和平、公理之神一定是女人,而不會是男人?中國人永遠不懂;中國人喜歡畫一塊奇石,掛在壁上,終日欣賞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線。西人亦永遠不懂。西人問中國人,你們畫山,為什麼專畫皺紋,如畫老婆的臉一樣?」「中國美術,技術系主觀的(如文人畫、醉筆),目標卻在神化,以人得天為止境」[4]西洋美術,技術系各觀的(如照相式之肖像),目標卻系自我,以人制天為止境。」「林語堂談到這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得天」還是「以人制天」,同時還提到中西方藝術創作的方式的不同,即中國藝術方式是主觀的,西方藝術方式是客觀的。

二、由於中西方在藝術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藝術攝影的表現手法的各有側重:寫實與寫意?

攝影術是科學的產物,中西方攝影家都是運用光影和色彩在二維的空間上創造出三維的視覺形象,這些都是相同的。但是,中西方攝影家在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上確有差異。在黃山上,遇上晴天,西方攝影家扛上機器去記錄松巒的紋理,捕捉光影的變幻,而中國攝影家在賓館里休息。可是,當烏雲密布、大雨滂論時,西方攝影家躲到賓館里去,中國攝影家則沖出去拍攝這雲霧升騰的仙境。

攝影語言與哲學觀、科學現緊密結合。西方人慾以進取精神達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必然講科學。西方造型藝術藉助科學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實的形象。而攝影術本身就是科技的產物,光學、化學、材料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起很大的作用。而構圖學、色彩學和美學成為攝影藝術理論重要部分。西方攝影家構圖充滿畫幅,單點透視,周光影塑造立體的形象,講求質感、形狀、色彩。李元認為,亞當斯利用大相機來突出對工業精密性的崇拜。而且,那樣的精密已經超越了我們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顯得生硬。[5]

而中國造型藝術更多的講哲學。儒、道、佛三家的入世與出世兩種思想,影響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和藝術歷程,也影響著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寫實還是寫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寫實;而坎坷之士則信佛老,超脫塵世,藝術創造時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蘊。「文人畫」的特點就是寫意。中國畫家突破了焦點透視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縛,創造了散點透視法和線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畫時大膽取捨,保留最能表現物我精神氣質的形象特徵。畫面上留有大塊空白,形成了絕妙的空靈感,給了觀賞者想像與再創造的空間。文人畫松、竹、梅、蘭,表現了畫家高尚的品格。這些傳統對於中國攝影家影響很大。劉半農將藝術攝影稱為「寫意照相」。朗靜山以寫意的手法,創造了集錦攝影法,製作了《春樹奇峰》、《曉汲清江》、們利游》等作品,獲得了國外攝影名家的普遍贊賞。胡伯翔的《石城晚歸》、老眾苦的《一肩風雪》、吳中行的《歸牧》等,直至當代的敖恩洪、陳復禮、簡慶福、袁廉民的作品都頗有中國畫意。攝影家於雲天在作品中喜歡用大面積的黑,襯托一點點光亮。他說:「在中國畫的畫理中是留白,攝影正好和這個相反,以留黑來反襯這個白。在繪畫中講究省筆,也就是留白;在攝影中,省光則是留黑。」[6]袁廉民的黃山攝影作品常常表現出空靈的神韻。他以黃山雲霧來「留白」。美國友人海倫·斯諾稱贊他的《雲涌玉屏峰》「令人驚嘆」。她寫道:「看到這種雲霧中隱約閃現的景緻,彷彿置身於古老道學的玄秘奧妙之中。」袁廉民正是用最具寫實功能的相機、膠片,創造出了抒發心靈的寫意作品。

三、由於中西方的藝術傳統和美學追求的不同,造成藝術攝影體現其審美理想的形式的不同;典型與意境。

西方再現,藝術較發達,以人為表現主題,強調再現、求真,吸收科學成就來塑造酷似真實的藝術形象,其古典藝術理論中最經典是「摹仿說」。摹仿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摹擬、仿製。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談到「摹仿說」:「這些事物是按照它們應當有的樣子描寫的」。摹仿說後來發展成典型理論。巴爾扎克認為:「典型是類的樣本」。別林斯基在論述典型化時,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題。恩格斯關於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關系的重要論述,對典型理論作出貢獻。西方攝影家運用西方古典藝術理論的傳統,拍攝了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如卡什的《憤怒的丘吉爾》、哈爾斯曼的《原子的達利》等等。

中國古代的表現藝術較發達,詩言志,詞緣情,繪畫推崇『橡外之意」。詩人、畫家在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中觸景生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藝術創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齡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國維大力標舉意境,成為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意境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統一。意境已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校。心范疇。它是藝術家高尚人格襟抱的體現,也是抒情類藝術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樣存在於中國優秀攝影作品之中。劉半農認為,照相可以分為寫真和寫意兩大類,『寫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必須有所寄藉。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後,就變做了活的。」[7]他還認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攝影技術、技巧所能限定的,它遠比攝影技術、技巧重要得多。

意境理論對於當今攝影家有著重要意義。李元說:「唁境是指心意裡面的環境,它建立在聯想上,也可以被認為是。心靈從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解脫。」[8]正因為意境是一種解脫,而脫離現實的束縛多半隻能求之於野外,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風光攝影里更為重要,也使得中國文化傳統下的風光攝影更有了深度。」「於雲天談自己創作的一組風光作品《九歌》時說:「至於作品的內涵,也符合我一貫的創作思想,我在畫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山造,意在高遠。」[9]更多的攝影家在作品中將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互滲,創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袁毅平的《東方紅》、黃翔的《黃山雨後》、陳復禮的《搏鬥》、簡慶福的《,心有千千結》、袁廉民的《蒸蒸日上》、陳長芬的《日月》等等。這些作品給讀者和觀賞者以美的通思和心靈體驗。

攝影是世界語言。在沒有文字說明的情況下,不同民族的讀者一般可以通過作品的光、影、形、色來讀懂作品內容。中國攝影家們已認識到攝影的本體意義,運用攝影本體語言來捕捉瞬間,記錄生活,敘述事件,抒發心靈,而民族傳統深深地積淀於中國攝影文化之中。21世紀的中國攝影人將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攝影文化的優良品質,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鑄造中國攝影文化的輝煌。

>>>>>>>>>>>>>>>>>>>>>>

關於中西方攝影流派的簡介
http://xiaolu.blogbus.com/logs/2005/05/1160094.html

Ⅱ 我看到好多每年到處旅遊拍照的攝影師自稱人文地理攝影師 我想知道他們收入來源是什麼

除非對攝影痴迷到一定程度,不然不會自費去干成本很高的事情。
一般這樣的攝影師版都會有贊助商。比如攝影權網站、攝影器材商、戶外服裝品牌、活動組織方、企業、廣告公司……
它們都是為了某一個目的和攝影師合作,而攝影師會依託於這些機構獲得資金和物質的收入。

Ⅲ 在攝影的歷史上,歷史悠久的中國並沒有太大貢獻,為什麼

關鍵是文化背景,在中國,繪畫類的藝術講究意境,只要意境到了,回畫面像不像其實並不答重要,這一點在國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而西方的繪畫藝術講究寫實,跟實物越像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攝影這種完全再現實物的藝術,就更容易在西方的藝術土壤上生長。
所以,攝影藝術在中國的生長,主要還是時代變化之後,寫實類藝術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有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之後,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Ⅳ 西方地理環境絕對論的發展過程

是地理環境決定論吧
萌芽於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Platon)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個別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希臘半島處於炎熱與寒冷氣候之間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故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這些論點無法解釋當時希臘半島各民族的歷史進程,但卻影響深遠。
16世紀初期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起因於所處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人需要不同型式的政府。
近代決定論思潮盛行於18世紀,由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率先提出,被稱為社會學中的地理派,或歷史的地理史觀。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 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將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擴展到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熱帶地方通常為專制主義籠罩,溫帶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這些論點對照歐洲中古以來近代政體沿革也難於自圓其說。1881年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H.T.Buckle)在《英國文明的歷史》一書中認為個人和民族的特徵服從於自然法則。哲學與物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思潮亦給地理學中的決定論以有力的推動。這種從外部自然條件中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的荒謬的外因論,在當時卻起著積極的進步作用。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義反對唯神史觀,以地理環境特點說明君主專制制度的不合理性;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作用也決定了這一思潮的廣泛影響。傳統的地理學家們程度不同地受到決定論思潮的影響,如洪堡寫道:「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無所不在的影響。」李特爾認為由於英國「位置在眾港灣從各方麵包圍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為海洋的統治者。」
第一個系統地把決定論引入地理學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 Ra-tzel),他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機械搬用達爾文生物學觀念研究人類社會,認為地理環境從多方面控制人類,對人類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組織和經濟發達狀況均有影響,並決定著人類遷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環境野蠻地、盲目地支配著人類命運。這種環境控制論思潮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歐美地理學的理論基石。
在德國地理學界中,宣揚並推崇這一理論的有赫特納、魏格納(A.Wegener)、施呂特爾(O. Schlter)等。拉采爾的學生地理學家辛普爾(E.C.Semple)將這一思潮宣揚於美國,在《美國歷史及其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書中一再加以發揮,認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環境造成的。
美國地理學家亨丁頓(E. Huntington)於1903~1906年間在印度北部、中國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後發表《亞洲的脈動》一書,認為13世紀蒙古人大規模向外擴張是由於居住地氣候變乾和牧場條件日益變壞所致。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與氣候》,創立了人類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氣候的地區才能發展的假說。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學原理》一書中,進一步認為自然條件是經濟與文化地理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受到了巴羅斯(H.H.Bar-rows)的抨擊。在20世紀20年代,從地理哲學角度看,決定論已非地理學的唯一基礎,露骨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潮已漸趨沒落,隨後為索爾的文化景觀論以及與法國人地關系中的或然論相孿生的美國的地理調節論所沖擊;後者由於仍然滲透著許多決定論觀點,陷入理論上的軟弱性,因而不能從實質上否定決定論。有深刻社會背景和影響的「地理環境虛無論」、「地理環境不變論」以及「文化決定論」思潮,均力圖取代自然決定論。正確地闡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地理學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應用。毫無疑問,主宰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是其固有的內在規律;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而不能上升為主導的或決定性的因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封建社會之解體與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並非自然的恩賜」。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當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發生聯系並能加以利用與改造時,才能顯示其特性並對社會發展產生加速或延緩的影響。社會發展階段越古老,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大;即使在原始階段,社會發展速度也並非與地理環境優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均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而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之中。走向另一極端主張無視地理環境和隨心所欲地踐踏地理環境的地理環境虛無主義,均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相違背,也必然在實踐中碰壁。

Ⅳ 闡釋西方審美發展歷程

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直接導致了人們的審美的差異。中國有中

國的評判美的角度,西方也有西方的判斷美的方式。

審美,是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培養使人具有正確的

審美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

美的能力。它從審美角度,通過人們對生活的審美視察,在審美實

踐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豐富其精神生活,啟發其感情

提高人們對於美的感受、鑒賞能力,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領悟美的原則,發

揮其創造能力。

西方歷史上,人們期望的美女要面部迷人、身材窈窕、溫柔而且性感。

古希臘人來說,標準的美女形象應當是:橢圓形的臉,平滑的額頭,筆直

挺起的鼻樑,扁桃形的眼睛,微微鼓起的襯衫。除此之外,嚮往崇高的古

希臘人還覺得美麗的女人應當顯得表情寧靜,甚至略有些嚴肅。

西方人似乎更加註意美女的體形,中國人對美麗女人也自有一套衡量

標准。漢唐時代,人們崇尚健美,所以那時的美女往往都是寬頤肥體,肩

圓胸闊,顯得雍容華貴。到宋代以後,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

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中國傳統美女的標準是:飽滿的瓜子臉,

眉毛細長如彎彎的新月,四肢和手指纖巧,皮膚細膩,白里泛紅。而西方

歷史上,卻始終崇尚橢圓形的臉、平滑的額頭、筆直挺起的鼻樑、扁桃形

的眼睛、微微鼓起的胸部。而這種審美觀也一直延續至今。

這里只是講了人體的審美。而大自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形式的美,攝

影就是來記錄大自然中的各種形式的美,自19世紀30年代攝影術誕生以來

由於中國與西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歷史發展進程不同以及文化傳

統的不同,因而中國與西方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藝術理論產生了差異性。

攝影術是科學的產物,而在不斷提高審美的基礎上,加上藝術的升華

審美提倡正面積極的影響,反對消極面的。中國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傾

向於人是自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反映在審美意識上

是審美主體投入審美客體,客體融於主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

境界。

Ⅵ 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趨勢有哪些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
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
(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
(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
(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參考 http://hi..com/%BB%DB%C1%E9%BD%E7/blog/item/1d0a7ded0c1fad2d62d09f8a.html

Ⅶ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專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屬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Ⅷ 為什麼說二戰後西方「文化地理」成為「人文地理」的軸線

這是與西方各國所賦予的文藝技能有關,德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民族舞蹈,英法的舞台劇,美國的連續劇與電影,同時俄國的民謠享譽全球。

Ⅸ 西方畫意攝影發展為了探究什麼

畫意攝影流派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30年代早期終止。
畫意派:主張攝影師表回現自答己的個性和才華,不依附傳統模式。強調畫面中影調、線條、平衡等美學元素的重要性超過照片的現實意義。
當時,畫意派很少採用類似拼貼、疊合等方式產生類似繪畫的效果,而是通過直接的拍攝和採用特殊工藝的製作。
如果說在19世紀時,技術門檻還是畫意派的天敵;那麼如今,膠片時代大師們所面對的難關幾乎變得不值一提。歸根結底,畫意的「准入證」並不高,凡是懂得畫意本義的攝影師都可以做得很好——因為目前的技術手段和輔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像。但事實上,關於畫意攝影——不管從業者在行業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幾許,對這個題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門類如此繁多的發展道路上,針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攝影師無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得更美。在這樣的背景下,「畫意派」這個在膠片時代曾經一度輝煌,歷經凋零的攝影類別,靜悄悄地敲響了復甦的戰鼓。

Ⅹ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