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麗江人文地理背景
⑴ 大理 麗江地理概況
位於我國西南的雲南省,地勢高地懸殊、屬喀斯特地形吧,有熱帶風光、且居住著很多的少數民族,文化古跡也很多…
⑵ 雲南人文地理環境的概述
雲南地處我國西南,人口4956.6萬,有少數民族26個。地處亞溫帶,旅遊名勝眾多。昆明四季如春,大理風和日麗,龍脊梯田婉如世外桃源。
⑶ 西雙版納的人文地理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南部,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距昆明740公里,有航班直達自治州首府景洪市。這里是傣族自治州,聚居著十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波濤滾滾的瀾滄江斜貫境內,茫茫林海遮天蓋地,是個繁榮的生物世界。植物學家把這里譽為「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西雙版納風光綺麗,物產豐富,是四季鮮花怒放的游覽勝地。
「西雙版納」是傣語。在自治州成立之前,這里有十二個自然行政區。傣語把「十二」念作「西雙」。「版納」是傣語行政區域的名稱。因此,「西雙版納」就是十二個行政區域的意思。現在全州設景洪、勐海、勐臘三個縣。
西雙版納地處橫斷山脈南端,東部是哀牢山脈的尾部,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大多在一千米左右。在山地、河谷之間鑲嵌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盆地,當地人稱壩子。因北有高原作屏障,擋住了寒流,南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故氣候冬春無寒潮大風,夏季無台風暴雨,終年溫暖濕潤,旱雨兩季分明,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人說,西雙版納兼有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優點,而沒有兩者的缺點,這是十分恰當的。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成為聞名中外的熱帶植物寶庫。
西雙版納風景區包括景洪市風景片區、勐海風景片區、勐臘風景片區三大塊,每一塊內又有若干景區,共有19個風景區,800多個景點,總面積1202.13平方公里。景觀以豐富迷人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溝穀雨林風光,珍稀動物植物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體。該區景觀獨特,知名度高,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西雙版納有996公里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又有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打開南門、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西雙版納,群山高聳,雄偉壯觀,森林密布,山丘綿延。全州總面積19112。5平方公里,平壩面積僅佔5%。轄一市二縣40多個鄉鎮,總人口82萬餘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諾、瑤等13個民族 。傣族是主體民族,近30萬人。
西雙版納,歷史悠久,古時稱勐泐,漢代時期屬永昌郡(今保山)管轄,到三國時設置過南涪縣,到唐宋時期分歸"南詔國"統治,元朝於公元1296年設置徹里路軍民總管府。1327年改置徹里軍民宣撫司。隨後又改成車里軍民府,車里宣慰使司,直到民國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隸屬普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有橡膠、茶葉、甘蔗、香料、南葯、熱帶水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旅遊資源更富有特色,令人陶醉,目前,已開辟了""713原始森林公園、野象觀察台、植物園、熱帶雨林奇觀、民族旅遊村等景點120多個,被國務院落列為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的三個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現已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遊,並即將開通國際航班。西雙版納將成為與東南亞旅遊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當你邁進西雙版納在域 的時候,首先感到是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膠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構成了一幅幅綠海、淥浪的畫面,綠濤將涌進你的心裡;身材苗條的傣家少女,秀麗清純,披著美麗的長發,風姿翩翩;還有那豐富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外來遊客嘖嘖贊美。
"九五"期間,西雙版納將實施科教興州和開放兩大戰略目標,積極爭取昆明-曼谷的公路,鐵路建設,盡快開通瀾滄江-湄公河全年水運能力,做好資源利用,經濟留易,跨國旅遊等,跨入21世紀西雙版納將更加繁榮和美麗。
西雙版納簡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以傣族為主的十多種世居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燦爛的民族文化,與綠色世界渾然一體,構築了蜚聲海內外的自然人文景觀,自八十年代初國家批准為對上開放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西雙版納正向著建成「全國最大的熱帶森林公園」目標邁進。
西雙版納東、西、南三面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鄰近,6條公路通向境外,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我國進 入東南亞各國最便捷的水陸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西雙版納正以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旖旎神奇的熱帶、亞熱帶自然景光、濃郁多彩的民俗風情、璀璨悠久的民族文化、便捷順當的跨境出國通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⑷ 麗江的人文地理及一迷陽光的傳說
據說,在麗江的玉龍雪山頂上,常常在特別偶然的時間,才能看到有一版米長的陽光照在上面權,那場面非常寧靜,非常壯美。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真正燦爛、終生難忘的愛情一閃即逝,正如這「一米陽光」般短暫!「一輩子無法成就的永恆,或許在某一點便凝成;一輩子無法擁有的燦爛,或許只在那一米之內。可是,錯過了便是錯過了,短暫的一米陽光,只會偶然地照射在人們的身邊,而不會必然地覆蓋在大家的周圍。」
雲南 麗江 在清冷的玉龍雪山頂上,終年雲霧繚繞,即使是在最晴朗的天氣,陽光也很難穿透雲層,傳說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輝同映的日子,只有在特別偶然的時刻,才能看到有一米長的陽光照在山頂,而神靈會在那天賜予人間最完美的愛情陽光。
⑸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⑹ 請問有關雲南騰沖的人文地理情況
騰沖古稱騰越,位於雲南省西部,西北與緬甸為鄰,國境線長達151公里,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要隘,被譽為「極邊第一城」,素有「僑鄉」之稱。
騰沖有悠久的歷史,古為「滇越國」,漢置郡縣,唐南詔時「疇壤沃饒,人物殷湊」,為雲南西部重鎮。明代築有堅固的石城及關隘,以作防禦。城內街道儼然,設有各種商行,萬商雲集,工商興旺。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玉石工藝,較為發達,是雲南緬玉的加工與集散地,又有「翡翠城」的美稱。來鳳山雄踞城南,一峰突起,山上建有來鳳寺,山麓有國殤墓園。騰沖火山群、溫泉群、打鷹山、雲峰寺、國殤墓園、和順鄉、艾思奇故居、雲龍閣等都是騰沖的風景亮麗之處,其中騰沖地熱火山尤其著名,是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
騰沖縣素有「天然地質博物館」之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火山密集區之一。它地處世界矚目的阿爾卑斯——喜瑪拉雅地質構造帶之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急劇聚斂的結合線上,地下斷層非常發達,岩漿活動也十分劇烈。境內分布著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火山,構成了一個龐大火山群景觀,區內共有休眠期火山97座,其中火山口保存較完整的火山達23座,火山類型多樣,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熔岩堰塞瀑布、熔岩巨泉等景觀十分豐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規模最大的天然火山博物館。
騰沖也是中國著名的地熱風景區,這里是我國三大地熱區之一,以溫泉遍布、熱力強大,外部顯示奇特著稱於世。全區目前發現有64處地熱活動區,溫泉群達80餘處,最高水溫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也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的騰沖熱海。這里青山環抱,流水喧騰,徐霞客曾游歷到此,描寫道「飛仰口而張其上顎,其中下部如喉,水與氣從中噴出……噴若發機,聲如吼虎,其高數天,墜洞下流,猶熱如探;或躍時,風從中卷,水輒旁射,攬人於數尺外,飛沫猶爍人面也。」
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目前已開發了大小滾鍋、哈麻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餘個景點。其中最壯觀的就是稱為「一泓熱海」或「大滾鍋」的硫磺塘。大滾鍋呈圓形,直徑6.12米,水深1.5米,確實是一口碩大無匹的「巨鍋」,鍋內有三個噴水孔,鍋底水溫最高可達102℃。據說一頭牛掉進里,十分鍾後撈起來,就只剩一具骨頭了,可見其熱力之強。在這里,遊人還可挖一小坑,把盛米和菜的飯盒埋人坑裡,約20分鍾左右,就可品嘗一份別具風味的「熱海快餐」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大滾鍋」中煮雞蛋,立等可食。
位於騰沖縣北部,距城14公里的打鷹山,是騰沖火山群的中心。以它為軸心,東西有規律地排列著70多座火山,構成了中國近期火山的一個著名地帶。此山「林木繁茂,鷹多集於此」,因有人在這里捕鷹,故名。打鷹山海拔2614米,上尖下闊,呈圓錐體狀。山底部呈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的橢圓型,火山口也呈橢圓狀,深60米,足有20層樓高。山的底部有3個火山湖,山頂有明代建立的宏恩寺。由於它相對高度達750米,因而在騰沖火山群中顯得異常高大挺拔。
騰沖同時也素有「天然植物園物種基因庫」之稱,國內和世界上稀有樹種在騰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著名的如生長於騰沖縣北部大塘鄉的一種杜鵑花,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多種杜鵑花中樹最大,花朵最大,枝幹最粗的一種,被科學家稱為大樹杜鵑王。人們曾在海拔2380米的高黎貢山山腰發現了一株大樹杜鵑,樹高25米以上,根部直徑3.07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大樹杜鵑,堪稱杜鵑花的「王中王」。大樹杜鵑擇地極嚴,大部份分布於海拔2250米至2480米的高黎貢山西坡山腰地帶,生長區域較狹窄,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植物。其它的珍稀樹種還有禿杉、紅花油茶、銀杏、紅豆杉、香柏等。
除火山、地熱等著名的自然景觀外,騰沖的國殤墓園因其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所蘊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了一處聞名於世的人文景觀。國殤,指死於國事者。源自屈原《九歌·國殤》篇,原文是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的詩歌,詩歌熱烈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慨和壯烈精神。
墓園位於騰沖城西南一公里處來鳳山山麓小團坡東北面,佔地5.33公頃,全園由大門、忠烈祠、烈士墓、紀念塔及園林等建築組成,從山麓到山頂,主體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台階式布局。墓園大門門額上刻「騰沖國殤墓園」六個大字,為李根源先生手書。大門左側有一高約1米的「倭冢」,內埋有日軍屍骨一具,周圍高大的松柏與這「倭家」形成強烈對比,象徵烈士精神萬古長青與侵略者的可恥下場。沿林蔭道而行到忠烈祠,「忠烈祠」匾額為於右任先生所書,祠前有《騰沖忠烈祠碑》,記述了戰斗始末和建園緣由。忠烈祠台基正面的中央勤石上,有蔣介石題、李根源手書「碧血千秋」四個大字。祠堂兩壁的石碑上刻有抗日陣亡將士9168人名錄,及國民黨高級軍政要員何應欽、衛立煌、孫科、陳誠、龍雲等寫 的楹聯、輓詩、悼詞。祠旁廂房內陳列著274幅收復騰沖時的實戰照片。山坡上,是烈士碑冢。碑前刻陣亡官兵姓名、籍貫、軍銜、職務,計3168人。坡頂為高8米的紀念塔,塔基上刻蔣介石所題「民族英雄」四個大字。塔身正、側三面刻有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政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
李根源先生曾為「國殤墓園」賦詩曰:「八年浴血抗天驕殺氣如雲萬丈高 ,寫就一篇新戰史留將百世告同胞 」
騰沖景區以火山地熱為主,擁有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同時又有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悠久的歷史底蘊,到這里旅遊,可以同時領略到大自然的神秘雄奇和歷史的厚重深沉,如此種種的優越之處,讓騰沖煥發出了迷人的吸引力。相信你如果前來游歷一番,一定也會覺得不虛此行。
交通:騰沖的交通並不很發達,所以要費一些周折。如果是從昆明直接去騰沖,路上要走700公里,不過可以經過大理、保山,可以一路游覽下來。另外最快捷的一條路線就是做飛機從昆明到保山,然後轉汽車到騰沖縣城。
行知提示:
1、交通。
騰沖縣城有中巴前往馬站,車費10元,下車後再步行大約1公里可到公園。比較方便的方法是包車前往,直接到公園門口,桑車50元,夏利40元,面的30元,包車很方便,從街上攔車就可以,也可以到「二街」附近面的較集中的地方包車。
2、住宿。
騰沖賓館,(0875)5121044,標間120;
秀峰賓館,5121371,標間60;
翡翠賓館,5122107,標間100;
熱海賓館,2150327,標間100(這間賓館就在熱海風景區,如果想在熱海多轉幾天,住這里是最方便的!)
』
⑺ 用200字介紹昆明。要運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昆明,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還擁有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全市總面積21111平方公里,轄5區1市8縣,總人口578萬,聚居著26個民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百花盛開,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截至2006年底,擁有昆明戶籍的家庭162.3931萬戶,總人口共計514.3015萬人,分別佔全省總戶數1183.2168萬戶的13.74%和全省總人口4315.7489萬人的11.92%。其中非農業人口213.5182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1.52%,農業人口300.7833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8.48%。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線),南達中越邊境515千米,西抵中緬邊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906千米。
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昆明氣候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1. 春季溫暖,乾燥少雨,風高,蒸發旺盛,日溫變化大 .2.夏無酷暑,雨量集中.3.秋季溫涼,天高氣爽,雨水減少,霜期開始. 4.冬無嚴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濕季分明.
景觀:西依西山之畔,是游覽觀光的理想之地。昆明周圍,東有二碑,千佛塔,阿廬古洞,彩色沙林,南有撫仙湖,星雲湖,九龍池,通海秀山;西有安寧溫泉,祿豐古生物化石遺址;北有武定獅子山,祿勸彝文摩岩石刻。可為景點多矣,其中滇池和路南石林均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林更是世界自然遺產。
⑻ 迪慶自然人文地理特徵加地圖
境域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區交界處,總面積23870平方公里,西北接西藏自治區,東臨四川省,東南與麗江市毗鄰,西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接壤。境內最高海拔為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6740米,同時也是雲南省最高,最低海拔為瀾滄江河谷,海拔1486米,絕對高差達5254米,較小范圍內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內出現了垂直氣候和立體生態環境特徵。迪慶藏族自治州是雲南省海拔最高和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距省城昆明市608公里。
地貌
迪慶藏族自治州風景(2張)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是雲貴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這里地貌獨特:有古高原面,也有大山、大川、大峽,是世界著名景觀三江並流的腹心地帶。
迪慶藏族自治州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和哈巴、巴拉格宗等北半球緯度最低的雪山群,並擁有明永恰、斯恰等罕見的低海拔(海拔2700米)現代冰川。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碩都湖、納帕海、天鵝湖等高山湖泊是亞洲大陸最純凈的淡水湖泊群,大小中甸、碩都湖等秀麗草甸占迪慶州土地面積的1/5。
氣候
迪慶藏族自治州內氣候屬溫帶——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4.7℃—16.5℃,年極端最高氣溫25.1℃,最低氣溫-27.4℃。立體氣候明顯,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
⑼ 中國南方人文地理環境
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稱為聚寶盆)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斷山脈和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⑽ 麗江的地理概況
呵呵!!提問高手——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位於東經100.25 北緯 26.86 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總面積20600平方公里。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共有69個鄉(鎮) 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10多萬人。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佔全縣總人口的57.7%。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曾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獅子山,南臨文筆山,翠峰如屏。以不築城牆而馳名,因為古代麗東世襲的土司姓木,若築城牆,木字加上框便成為「困」字,因而古城沒有城牆。玉泉水自城東北黑龍潭湧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戶,常年清流,有「戶戶朝陽,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風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古樸自然,選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古城無戶不養花」贊語。路面都以麗江特產彩石板鋪成,溪流之上為石拱橋,小橋臨波,曲經通幽,雨季不泥,旱季無塵。麗江當時的街場是個土圩場,雨季泥濘過膝,乾季風沙遍地。明代土司開挖西河,利用西高於東的地勢,人工控制活動石板,定時引西河水入中河,並沖洗五花石鋪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潔干凈。到了清代,又開挖東河,把中河水東引入城。這樣,三水入城,穿街過巷,又分為無數小渠,與潭泉相連,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布滿金城。才有「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景觀。有水就有橋,及單孔、雙孔、三孔及多孔橋共七十餘座。許多石拱大橋都是明代納西族木氏大土司從內地聘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營造的,具觀賞價值,也有很高的實用性。麗江城中心為四方街,自古商旅雲集,貿易興盛,也是節日聚會處。城內明清建築鱗次櫛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龍潭、五鳳樓、得月樓、鎖翠橋、解脫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瑰寶。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廟、萬卷藏書樓等數十個院落和獅子山「御苑」,規模宏大、殿宇壯麗,佔地達40萬平方米。尋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樣均三方一照壁,門多東門,廳廊寬敞,天井大方,門窗雕飾花鳥等圖案,極富文化氣息,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有「高原姑蘇」高原「威尼斯」之稱。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 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遙遠年代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哼著一首叫納西凈地的歌曲,吟唱著心中的凈地,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由於位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交界地區,麗江境內多山,主要有玉龍雪山和老君山兩大山脈。有金沙江和瀾滄江兩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龍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點是七河區江邊坡腳金沙江出境處,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溫、熱兼有的立體氣候這里大多數的城鎮均坐落與雲南人稱之壩的一種小山間盆地中,麗江古城則位於麗江壩中部的獅子山南麓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