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古中國的地理位置

古中國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1-22 16:11:28

1. 古代東周現在中國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長江中下游的華中、華東地區以及華北地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周圍的一些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七國在當下的分布分別是:齊國,首都臨淄,在山東東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國,首都鄢郢,在湖北荊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燕國,首都薊,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韓國,首都新鄭, 在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國,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趙國,首都邯鄲, 在河北邯鄲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國,首都咸陽, 在陝西咸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2. 中國在國內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

分布在大河流域原因: 早期人類文明大都發源於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原始社會時期生存條件比較惡劣,首先要解決的人的吃飯問題,河流區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樣容易生長草木繁殖動物,長此以往,從從事農耕的村落到發展工業的城市的過程就形成了。

有句話叫作「農,國之本也」,這就跟文明古國為什麼都產生於大河流域有很大程度上的關系了,歷史課本上講到過,大河地區每年都會有類似於河水漲汐的事發生,大量的河水帶來了河底肥沃的泥土,對樁稼的成長十分的有利,所以促進了該地區的農業的發展,從而推進了歷史,農業的興旺發達,自然對經濟的進步做出強有力的奠定,也就造就了各個大中小城市,圍繞之產生的自然是接下來的各大文明古國了。
關於失落的文明古國一說,任何國家的滅亡與產生,都是由於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與法制所決定的。奴隸社會,講究的君權致上,那時侯稱奴隸主,社會的落後,決定了落後的社會制度與落後的生產關系。有句話叫做物極必反,勞動者與剝削者之間的關系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當對壓迫的忍耐變為憤怒時,也就是到了勞動者對剝削者的權利發出掀動的時刻了。也是就是常說的更朝換代之說了,這一切原因都是必然的,也稱之為歷史的必然性。

3. 中國古九州是指那九州,以及對應現今的位置!

1、冀州

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2、兗州

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3、青州

是《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4、徐州

是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徐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范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地為紅色粘土。

5、揚州

是中國文化《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揚州范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周禮》稱東南曰揚州,揚州是「九州」之一。

6、荊州

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 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7、豫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指的是漢史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8、梁州

《禹貢》地理九州之一(非行政區劃),代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雲貴地區。明代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陝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雲南 在內。

9、雍州

今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陝西、新疆部分、內蒙部分。是中國漢族典籍《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3)古中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漢民族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4.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及其地理位置

1、湖北武昌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2、湖版南權岳陽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3、山西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4、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5. 歷史古代中國地理方位在什麼地方

中國有至少五千年的歷史
有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也超過三千年
建議你去買一本中國歷史地圖集

6. 中國古代的時候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嗎

要說上海,廣大朋友肯定非常熟悉,它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

但是要問上海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重要性,那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對外政策與對內國策有著莫大的關聯。

首先,從我所學地理知識來看。“上海”位於長江的入海口,由於長江所攜帶的泥沙沉積於此,長年累月便形成了一塊陸地,也就是說,“上海”這座城市的面積總體來講是不斷擴大的,它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在歷朝歷代也是不同的。

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上海在被強行設為通商口岸時,英國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管理經驗已經交通運輸工具也隨之湧入,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上海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上海也因此逐漸成為了一座近現代的國際化商業中心。也成為了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縮影。

7. 歷史古代中國地理方位在什麼地方

這個可以去參考一下抄各個時代的一些地理書,中國古代對於地理方面還是比較看重,所以我覺得應該能夠從這些歷史書裡面找到一部分材料,一般的正史裡面都有關於一個時代的地理志,你去找這些材料的話,並不困難,只要去翻一下各個時代的一些歷史書,找出其中的相關的部分進行總結。

8. 古代帝都有哪些地理位置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1. 禹都鄧(今河南省南陽市)。

  2. 夏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一說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後遷斟潯(即二里頭,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最後遷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南)。

  3.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西毫(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後又遷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末遷朝歌(今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

  4. 西周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

  5. 東周都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6. 戰國時期,齊都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後遷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燕都薊(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縣)為下都。韓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趙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後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縣),後遷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7. 西漢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8. 東漢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漢末遷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

  9. 三國:魏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陪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吳都建業(南京市)。

  10. 西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1. 東晉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12. 南朝——宋、齊,梁,陳皆建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13.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東北),後遷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魏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魏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北周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齊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14. 隋都大興(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5. 唐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武周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五代-----後梁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唐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漢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周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

  16. 北宋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陪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7. 遼都上京(今遼寧省巴林左旗),後遷中都(今北京) 。

  18. 西夏都興慶(今寧夏自治區銀川市)。

  19. 金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白城),後遷都燕京(今北京),末遷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20.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21. 元都大都(今北京)。

  22. 明都南京(今江蘇省南京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23. 清初都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9. 中國古代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哪兒

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夏朝都城幾經變更,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具體位置不明確。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還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爭論,影響較大的說法一種說在今天的鄭州,還有一種說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師縣。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經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 493 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義上的都城在上京臨潢府,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興慶府,在今天的寧夏銀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的阿城。中期遷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遷都南京,在現代的河南開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求採納

10. 古代歷朝歷代的契丹,西涼,大理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裡

1.契丹

①契丹興起時,契丹國疆域包括現在中國東北大部、蒙古東部部分區域。

②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疆域包含今天的中國東北全境、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以及蒙古國全部、俄羅斯遠東部分區域。

③西遼疆域主要包括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

2.西涼

西涼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的是漢代的涼州,正式名稱是「涼州刺史部」,是漢代十三刺史部 之一,因為地處西部,所以習慣上被稱為「西涼」。范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三國時期馬超就自稱「西涼馬超」,就是源自這里。

還有一個意思是西涼國。五胡十六國時期,涼州一帶(河西走廊)曾先後產生過五個號稱為「涼」的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歷三主,共二十二年。後來的唐朝皇室就自稱是西涼國主後代。疆域包括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

3.大理

大理國(937年-1253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10)古中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遼朝(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

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遼」、「契丹」為國號。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 。

關於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 。關於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

從眾多遼代墓誌中在契丹或遼的國號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樣來看,到遼道宗時,已經儼然以中國自居了。

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18次之多。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