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影響經濟
A. 中國地理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什麼貢獻
中國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有利於東面海洋的水汽進入內陸,東南多平原,水分充足,有利於農業種植。西高東低,河水自西向東流,有利於溝通東西,加強交流。
中國地形多種多樣,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需要。
中國海岸線較長,有利於對外溝通交流和海洋漁業的發展。
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江河眾多,水資源尚可.經緯跨度大,三級落差明顯,氣候基本齊全
臨海靠山,戰略地理優勢突出
海岸線綿長,專屬開發區廣闊,海底資源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西北西南內陸多山,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
北部海拔高,地勢平坦,適宜畜牧業
南方地勢低窪,多丘陵,種植業優勢突出。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中國地域內的海岸與大陸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開發價值。中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約1.8萬公里。加上島嶼海岸線,總長約3萬公里。沿岸多優良海灣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國的淺海大陸架是世界最寬廣的大陸架之一,包括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中國的地理優勢條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沿海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這也促進了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運輸的發展。例如,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區位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
。世界上幾乎所有動植物都可在我國找到生存場所,為中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我國絕大部分領土在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在熱帶。這樣的緯度位置既適於人類生活,又使溫帶、亞熱帶的各種動植物在我國都能繁殖生長,給我國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更有利條件
B. 人文地理中"民工流" 現象對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人口遷移對調整人口分布、勞動力盈缺、促進地區文化交流、新版資源的開發、經濟文化權區的建立、民族和種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遷出地: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遷出地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與外界的社會、
經濟、科技和文化聯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
不利:導致人才外流,勞力短缺。
遷入地:有利:為遷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有利於第三產業
的發展;
不利:會增加公共設施的負擔和管理難度;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C. 從人文地理因素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人文:1、政治改革,清楚封建軍國主義影響,減少生產關系中落後的因素,為專經濟自由發展掃清了道路。屬2、重視教育,培養人才。重視科研,加大科研投入。3、大力引進外資,引進西方科學技術4、實行外向經濟,積極引導出口。5、由於沒有軍隊,軍費負擔小6、日本鬼子比較勤勞。。。努力工作,,,,不得不承認。。。地理1、多優良港灣,對外貿易有先天優勢2、為島國,四面環海,對外聯系相當便利3、周邊國家如中國,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從人文地理因素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D.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如何影響義大利的經濟
自然地來理:義大利位於南歐自,阿爾卑斯山南側
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亞得里 亞半島)上,另外地中海上還有兩個比較大的島嶼:西西里島和撒丁島。
人文地理:佛羅倫薩是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地。同時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涌現出許多文化名人如:達芬奇,馬基雅維利,米開朗其羅,拉菲爾,但丁等。還有許多古建築如古斗獸場
經濟地理:首都在羅馬,服裝城米蘭:這里的服裝行業僅次於巴黎居世界第二,還有世界上最有名的足球俱樂部AC米蘭和國際米蘭汽車城都靈:這里有著名的菲亞特集團,法拉利就是旗下的產品,還有尤文圖斯俱樂部也在這里,還有南方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塔蘭托。旅遊業非常發達,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阿爾卑斯山的滑雪,羅馬的古斗獸場等
望採納。。。。。。。。。。。。
E. 從人文地理因素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F. 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學些什麼,有什麼用途
人民教育出版社對經濟地理學的描述和展望,可以做一個大致的了解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0833.htm
經濟地理學--規劃空間站 www.plansky.net
由一些中科院地理所專業為區域規劃和旅遊規劃的博士生於2004年7月15日創立,是我國第一個區域規劃和旅遊規劃研究的專業學術網站,內容包括區域規劃、旅遊規劃、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都市研究、旅遊、GIS、休閑、房地產、地理等規劃實踐和理論研究。其初衷是為廣大規劃專業人群或其愛好者創建一個棲息的聚落和交流的平台。
也可以管中窺豹
人文地理學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009/5035_SR.HTM
G. 人文地理對人類經濟活動有什麼影響
人文地理學探究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的規律,尋求人類適應,利用,改造地表系統環境的途徑,為全球,國家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H. 人文地理與經濟地理有什麼區別
人文地理更有前景.
I. 人文地理學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通過銀行,可以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民專經濟屬效益;銀行可以通過調節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調節貨幣供應量,實現國家宏觀調控,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商業銀行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紐帶,它能掌握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為企業和政府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J. 阿根廷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對阿根廷經濟的影響
分析經濟從自然因素和人文社會因素來分析是很全面和正確的。
自然因素:、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牧場的
形成程和牧草生長。(以潘帕斯草原為例)
2、河流豐富,行成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和航運。(拉普拉塔河為例)
人文因素: 1、地廣人稀,適宜大規模機械化操作,農牧業向集約化轉變。
2、港口發達,有世界著名港口-布宜諾斯艾利斯,便於農產品出口,促進對外
經濟開放。
3、國際航線的影響。也使得阿根廷成為世界上較大的貨物集散中轉地。
綜上:阿根廷的農牧業非常發達,出口牛肉為主,主要供應地為西歐國家以及北美。出
口在國內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