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漢中

中國地理漢中

發布時間: 2021-01-22 13:39:00

Ⅰ 請問漢中屬於哪個省

陝西。

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為漢中平原。轄漢台區、南鄭區、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洋縣2區9縣。

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1)中國地理漢中擴展閱讀:

陝西位置境域:

陝西省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游地區,南部兼跨長江支流漢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區。

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毗連,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相鄰,南以米倉山、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重慶市接界,東南與湖北省、河南省接壤。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03萬平方千米。

陝西轄境南北跨緯度7°54′,最大直線距離863千米。省境最北端在府谷縣劉家坡北面,地理緯度為北緯39°35′;省境最南端為鎮坪縣南緣的杉樹坪,地理緯度為北緯31°41′。東西跨經度5°46′,最大直線距離約510千米,平均寬度約400千米。

省境最東端為府谷縣黃甫鄉段家寨以東黃河主航道中心線,地理經度為東經111°15′;省境最西端為寧強縣青木川鄉墳林壩西側,地理經度為東經105°29′。

Ⅱ 地理題:古漢中在歷史上的交通地位

古漢中位於漢水邊水運便利。地處南北東西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距其他地方較近。

Ⅲ 中國是以什麼分為南北,漢中市又是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

漢中市屬於南方,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北方」與「南方」這種有特指意義的稱謂來源久矣。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現在的秦嶺。

在中部橫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象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我國的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具體的說,這條分界在甘肅、陝兩、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人海。

2009年,為紀念中國地理學會(前身為中國地學會)成立100周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協同中國地理學會發動全國地學工作者,評選中國境內100年來最有價值的地學大發現。經過嚴格篩選,最終精選出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嶺—淮河線」,這一觀點的提出首次正確界定了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認識我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

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屬中國西南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嶺主脊,與陝西省寶雞市、西安市為鄰,南界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廣元市、巴中市毗連,東與陝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省隴南市接壤。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Ⅳ 巴蜀漢中 現在是中國的哪些地理位置 求詳細

  • 「巴蜀」是指當年劉邦管轄的那片地方,如今應該是四川,重慶(不包括四川的西部,因為當時這里是不屬於中央管理的)。「漢中」是指如今陝西南部,四川北部,甘肅東南部一帶。

  • 漢中險要

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亘,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幾條穀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作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秦嶺高峻,以至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南北交爭之際,多以散關為要沖。在西北方向,西漢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的比較平坦的通道。在東南方向,漢水連貫漢中與湖北,漢中居其上游。蘇代在策劃合縱時,曾談到秦自漢中下漢水擊楚郢鄢之地的便利:「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從地理形勢上來看,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項羽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只把巴蜀封給劉邦,可能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可惜後來張良通過項伯的關系,為劉邦請得了漢中地,倘若項羽有漢中地在手,那麼劉邦想還定三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 巴蜀沃野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趁巴蜀兩國相攻,遣司馬錯統兵伐蜀,擊滅蜀國而並其地。史載「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以此來看,項羽把劉邦封在巴蜀也算比較夠意思。

巴蜀即今之四川、重慶,其地理形勢有幾個特點,分別如下:

一是農業發達,為天府之國。長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狀匯入盆地底部,東流出川。江河沖積,形成肥沃的平原,宜於農業生產。戰國時,秦蜀守李冰又曾營都江堰,灌溉良田千里。

二是外圍都是重山峻嶺,層巒疊嶂。四川與外部的聯系主要是通過其東、北兩個方向。在此先談北邊的通道,從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倉道可入漢中,另由陰平道可通隴上。因四川重心在成都,由金牛道進出最為便捷,故金牛道為川北要沖,劍閣為其門戶。陰平道則以地形偏僻險惡、易被忽視而更隱蔽。從米倉道南下巴中可趨重慶,南北對峙之際,由米倉道進軍可威脅川中與東南之間的交通線。

三,地處長江上游,東出四川的通道為長江三峽,極為險要。對於下流的湖北,東南地區有順流之勢,攻擊東南地區,自古多出四川順流而下。

Ⅳ 劉備難道不懂兵法白折了七十五萬大軍。

演義不可信,歷史上袁紹, 袁術,曹操鼎盛時期兵力都不超過四十萬。就比如演義里的官渡之戰,演義說袁紹傭兵70萬 曹操傭兵27萬 其實 太假了 歷史上袁紹其實只有十一萬兵馬 曹操只有二萬兵馬
赤壁之戰 演義說曹操有八十三萬大軍 但實際只有二十三萬 東吳這邊周瑜只用了三萬精兵
夷陵之戰:在221年劉備准備發動伐吳戰役時,歷史上其真實兵力大約是11萬左右。除去防禦漢中必須的3萬人和成都、內地的留守1萬人外,能用於進攻東吳的只有7萬人。由於道路遙遠,沿途的留守部隊還需要分兵,實際能用於同東吳作戰的前線部隊僅有4萬多人.東吳方面,當時總兵力應在15萬左右——陸遜所督的兵團有5萬人,原巫山、秭歸一線駐守部隊5千人,荊州留守部隊(諸葛謹部)至少1萬人,東線防備曹軍的部隊不會少於5萬人
歷史上的劉備帶兵是很有一套 帶了一堆二線三線的將領,荊襄九郡三十城,前期劉備打下來十二座城池,用7萬兵活活的幹掉了東吳十萬兵馬,等陸遜掛帥用連營計故意又讓了16座城池給劉備,劉備拿下夷陵之戰後就可以成功收復荊襄九郡三十城了,所以懈怠了驕兵了讓陸遜有了可乘之機。才慘遭火燒連營 而敗走白帝城
其實蜀漢鼎盛時期還是很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性的 蜀漢鼎盛時期劉備還尚未稱帝
劉備集團坐擁荊襄 川蜀 漢中 從地理位置來看 完全占據了優勢 而且加上荊襄的兵馬全國的兵力再17萬~19萬之間 能上前線的兵力不下12萬 此時的魏國兵力也就只有23萬~27萬左右 加上北方要御防少數民族的入侵 東南方還要御防東吳 實際能上前線的兵力也就在14~15萬之間

Ⅵ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今湖北襄陽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當時為南陽郡轄區]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Ⅶ 陝西特產你吃過嗎

陝西的歷史文化十分的悠久,在當地有不少出名的旅遊景點,也有很多特色的美食,只要是來到陝西遊玩的旅客最後無一不是滿載而歸的,那麼陝西特產有哪些是可以送人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陝西茶葉

陝西的茶葉也是很有名氣,漢中仙毫、安康富硒茶、八仙茶等等,都是茶中的精品。還有一些禮盒裝的比如酒,西鳳酒、蜂蜜、山珍,都是常見的特產類。如果是想給長輩、親戚、朋友或者送給老師之類的,可以從網上買一些的一些陝西特產,比如安康的富硒米、陝北的雜糧、一些特產水果之類的也是非常合適。

Ⅷ 漢中市是哪個省

漢中是陝西省的
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屬中國西南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嶺主脊,與陝西省寶雞市、西安市為鄰,南界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廣元市、巴中市毗連,東與陝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省隴南市接壤。東經105°30'50"~108°16'45",北緯32°08'54"~33°53'16"。最大直線長度東西為258.6公里,南北為192.9公里。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境內洋縣生存有全國一級保護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現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1區10縣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
。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珍稀動物,自然環境與物產非常豐富。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源頭,201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

Ⅸ 古代漢中是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代的漢中指的是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漢中的歷史發展如下:

1、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2、夏代,境內有褒國。《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3、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

4、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布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5、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6、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里,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占據南鄭。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

7、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8、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9、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10、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11、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12、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

14、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6、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17、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19、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9)中國地理漢中擴展閱讀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部為漢中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