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美食

中國地理美食

發布時間: 2021-01-22 06:06:01

⑴ 中國的飲食文化和地理有什麼聯系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
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長江流域是中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名饌的搖籃.
世界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飲食文化包括我國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國家的比如說:山西人喜歡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歡辣。

⑵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美食與地理的關系

中國地勢復雜多樣,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專,盆地,湖泊)造屬就不同的生活習俗,也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舌尖上的中國帶我們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區不同的美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於南北方降水量、太陽輻射等自然條件不同,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像陝北地區氣候乾燥,糜子,成為當地人最愛的主食。南方地區適合種水稻,水稻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帶來視覺的美味享受,讓我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氣息,更展現人們利用不同自然條件,創造出各種美食所展現的智慧。

⑶ 舌尖上的中國與地理、美食有關的800字觀後感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以地理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應該在於人與自然和鄉土,下面以這兩個方面談談。
人類和自然-永恆的課題

人類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諧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觀點即為美食理應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饋贈,而不是現代社會貪婪無度地索取和破壞。人類理應對這樣美好的饋贈心懷感恩,對大自然心懷敬畏,還有為自己對大自然的破壞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攝人們採集原始食材時,文案總不忘刻意提一句採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規律保護根系、菌絲、土壤和幼魚。渣干湖漁民的「獵殺不絕」原則就是對自然的愛護,讓人非常敬佩。緊接著是一位廣西林姓的船長帶著一批伙計在海上奮戰了幾天幾夜,結果差點一無所獲,原因是以往的過度捕撈造成了現在的資源枯竭。也許這樣刻意的對比也是另一種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特意講述了很多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環保意識,急功近利自以為是的人們往往在無意識中以傷害自然為代價來獲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誡我們這樣的行為是多麼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宣揚的是餐桌回歸大地,美食回歸自然。

舌尖上的故鄉--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地區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有人評論說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譬如菌子的雲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龍井蝦仁的杭州……據說有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看到這個節目瞬間泣不成聲的。他們無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著因為減肥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的行為和邏輯。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區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覺得異常熟悉和親切。粽子,年糕,冬筍……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來是這般珍貴和美好!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在雲南買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樸素夫妻,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著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調皮說著丈夫又懶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優點。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

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製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像,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朴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

⑷ 地理演講:中國地域美食

我推薦川菜,具體菜名很多了,你自己選取一款代表你的技法特色的,主要考慮口感麻辣專鮮香的菜品即可,做屬法可以直接網上搜索。

聯系此菜與當地的地理文化及人文文化,我給你提示幾點:
1。四川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氣候潮濕,因此川菜有麻辣的特點,以利於發散人體濕氣。麻的花椒同辣的海椒,有相互制約、融合一體的作用,麻辣相互滲透的復合味,能揮發出一股濃郁的香氣,增加食慾。

2。天府之國的優良自然條件也為川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調味品有中壩醬油、保寧香醋、自貢井鹽、內江白糖、犍為白姜、潼川豆豉、宜賓芽菜、郫縣豆瓣、敘府冬菜、涪陵榨菜、夾江腐乳、新繁辣椒、漢源花椒等等……

3。此外,川酒的發展對川菜的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中國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

⑹ 中國重點大學地理位置好風景好美食多

廈大——東方最美的大學(沒有之一)。
廈門,濱海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氣候宜人。
景點:專鼓屬浪嶼,海滄大橋,廈門大學。
美食:「海鮮四寶」,春卷,土筍凍,芳螺。
點擊[http://pinyin.cn/1qSQpiHcsl7] 查看這張圖片。[訪問驗證碼是:745493請妥善保管]

⑺ 中國美食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初二地理書有
,因為地形不一樣,氣候等方面,各種植物也不同,也起到強身健體一系列,就不一樣了

⑻ 中國的人文地理美食古跡小論文

南甜北咸,東酸西辣,東坡肉,東坡肘子,宮保雞丁,北京烤鴨,山西面條,陝西鍋版盔,羊肉泡饃,權廣東燒鵝,早茶,蝦餃,內蒙涮羊肉,烤羊腿,東北酸菜,殺豬菜,大連海鮮,水餃子,上海本幫菜,四川火鍋,魚香肉絲,福建肉燕,佛跳牆,河北驢肉火燒,香河肉餅,台灣鹵肉飯,牛肉麵,天津大煎餅,狗不理包子,山東黃河糖醋鯉魚,九轉大腸,浙江綠茶炒蝦仁,漕運碼頭菜,千島湖魚頭豆腐,湖北排骨燉藕,吉林延邊朝鮮族冷麵,烤肉,貴州雲南稻花魚,竹筒飯,野山菌,松茸,

⑼ 中國美食風味獨特,從地理上看錶現為極強的地域性

中國烹飪百花齊放,風味獨具,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多種多樣的風格特色爭奇斗艷,融為一體。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氣候狀態、不同的生活習慣,都造成了烹飪製作的風味差異和區別。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
自古以來,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人民在飲食習慣中就有明顯的差別,「南米北面」的飲食生活,一直是我國人民的習慣飲食方式。至此,我國的烹飪製作,無論是在選料上、口味上,還是在製法上、風格上,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濃厚的地方特色。大體上可分為「南味」和「北味」兩大類型。
1、主食:自然環境差異——南米北面
自古以來,北方盛產小麥,南方盛產稻米。產小麥者,面是主食,北方人民善於烹制麵食,有「一面百樣吃」之說。在麵食製作方面,蒸、炸、煎、烤、烙、燜、燴、澆鹵、涼拌等,任意製作,都別饒風味。
從遠古開始,北方的勞動人民在源遠流長的家事活動中,經過長期的定向培育,發展起一大批適應北方水土的農作物品種: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等,為北方麵食製作提供了豐富的主食原料。所以,北方人民以麵粉、雜糧為主要原料的各種食品,豐富多彩。北方人的日常食品是花捲、面條、糖包和大餅。其麵食不但製作技術精湛,而且口味爽滑,筋抖,被稱為北方四大麵食的抻面、刀削麵、小刀面和撥魚面,受到北方各族人民的喜愛。他們不僅天天要吃麵食,而且幾乎家家會做。
長江、淮河以南,襟江臨湖,盛產稻米和水產。長期以來,這里的勞動人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米粉、糕團、湯圓、煎堆等風味食品都用米製成。南方人認為麵食只能當點心。他們製作的食品隨季節的變化和群眾的習俗應時更換品種。如各式湯圓、方糕、拉糕、松糕、年糕、蘿卜糕、糯米糕、油炸糖環等,是當地人們的最愛。
在民俗節令方面,除夕守歲吃團圓飯也有很大的差異。北方不可以沒有麵食的餃子。餃子,形如元寶,音同「交子」,除夕子時進食,有招財進寶和更歲交子的雙重吉祥含義;而南方守歲必備年糕和魚,年糕是粳米和糯米混合製成粉後而成,寓意「年年高」,魚含有「連年有餘」吉祥之意和辟邪消災的雙重含義。
2、烹調:社會環境差異——南細北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自然氣候的影響,使得南北方的社會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差別。從整體上說,南方飲食比較細膩,北方飲食比較粗獷。生物品種多樣性有地帶性變化。北方溫度下降,生物品種減少。南方溫度上升,生物品種增多。生物品種豐富的地方,食物種類也比較豐富。我國北方冬季漫長,群眾主要靠越冬儲存的大白菜、蘿卜度日。東北十大怪之一是「大缸小缸腌酸菜」。腌酸菜是儲存白菜的好方法。南方四季常青,沒有「死冬」。豐富的食物原材料是精工細作的基礎。南北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性格上的差異對飲食上南細北粗也有較大影響。
在東北常聽到一個大字。滿族民謠:「背長弓,騎大馬,大酒葫蘆腰上掛。」環境是大森林、大草原、大油田、大工廠。人稱是大丫頭、大小夥子、大老爺們。與吃有關的是大蔥、大醬、大餅、大饅頭、大白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饅頭有200克一個,油條長的有半米,土豆大得像嬰兒腦袋,粉條粗得像筷子。餐館的菜碼都很大。不僅盤子大,而且量也足。同樣的一盤菜,哈爾濱能大南方3倍以上。」 東北人到江南,對那裡的小碗、小碟看不慣,吃不飽。燉是東北常見的烹調方式,什麼都燉,沒有煩瑣工序,沒有色、形講究,省心省力。連湯帶肉一起吃下,痛快淋漓。
陝西農民常用的海碗,容量可以達到2升,形如半個籃球。潮州人飲功夫茶用的茶杯,薄如紙,白如玉,響如磬,容量只有4毫升,形如半個乒乓球。兩者相差50倍。南方飲食在精細上下工夫,肉切得薄薄的、細細的,碼得齊齊的。東南一帶的點心小品,玲瓏剔透,街頭小吃,花色繁多。在江蘇,鱔魚可以做100多道不同的菜餚;一尾刀魚可以製成刀魚全席。《隨園食單》記曰:「作饅頭如胡桃大,就蒸籠食之。每箸可夾一雙。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隆然而高。小餛飩小如龍眼,用雞湯下之。」
3、口味:人文環境差異——南甜北咸
我國各地自古以來就有不同口味特色的差異。從中國烹飪史上看,最早的地方菜只有兩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詩經》中反映出來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豬、牛、羊,水產僅有鯉魚、魴魚等少數幾種,代表著西起秦晉、東至齊魯,以黃河流域的北方風味。而《楚辭·招魂》中反映出來的食品原料,則以水產和禽類居多,具有長江流域的南方風味,這就是明顯的分野。南北的差異,不僅僅局限於原材料上,人們在飲食口味上也有相當大的差別。清朝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北方嗜濃厚,南方嗜清淡。」在我國各地,流傳著好幾個版本的《口味歌》。如「南味甜北味咸,東菜辣西菜酸。辣味廣為接受,麻辣獨鍾四川。少者香脆刺激,老者爛嫩松軟。秋冬偏於濃厚,春夏偏於清淡。」
南甜北咸已是我國人民飲食的自然特色,這主要反映了環境對人們飲食口味的影響。南方濕度大,人體蒸發量相對較小,不需要補充過多鹽分,又盛產甘蔗,所以南人愛用甜食。北方乾燥,人體蒸發量大,需要補充較多鹽分,性喜鹹味。另外,北方氣候寒冷,人們習慣吃味咸油重色深的菜;南方氣候炎熱,人們就偏向吃得清淡些;川湘雲貴多雨潮濕,人們惟有吃辣才能驅風祛濕。這些都是自然條件影響促使人們在生理上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身體平衡,保障健康。
山西人愛吃酸味。黃土高原水中含鈣量大,醋酸可以幫助鈣質沉澱,防止體內結石。山西人愛吃酸菜,雁北尤甚。「什麼都拿來酸,降了蘿卜、白菜,還包括楊樹葉子、榆樹錢兒。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那家有幾口酸菜缸。酸才缸多,說明家底子厚。」
4、習俗:民族環境差異——南糯北奶
從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飲食來看,各民族所處的地域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以及在特定環境內的生活方式的差別,使我國各民族在飲食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色。盡管各個民族之間的飲食千差萬別,但從總體上看,各民族之間的分布還是有一個共同的分野的,這就是以奶食品為主的民族與以稻米為主食的民族的分布,從東北到西南,似乎有條斜線把他們分開,而從東北的朝鮮族地區到雲南和西藏南部,恰好形成一個上弦新月形。以奶食為主的民族基本分布在北方,而以稻米(古代主要是糯米)為主食的民族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北奶」和「南糯」可以概括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而在這兩種地區交界地帶,則有在奶中加煮穀米的「奶粥」吃法 [6]。
現今中國比較典型的畜牧民族主要是哈薩克族和牧區的蒙古族了。古代文獻記載中曾說哈薩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飲食特點是「不粒食」,即飲食中沒有一粒糧食。現今在這兩個民族的飲食中,奶和肉仍占較重的比例。北方民族食用奶食的品種豐富多彩。奶食分為食品和飲料兩類。奶制食品有奶皮子、乳酪、奶油、白油、奶豆腐、奶餅、奶果子、乳餅、酸奶疙瘩、奶粥等。奶類飲料則有酸奶、奶茶、酥油茶、馬奶酒、奶酒(牛奶酒)等。
中國飲用奶食的民族還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土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這些民族所食用的主要是牛奶,其次是馬奶,也有駱駝奶。
在中國南方以稻米為主食的民族有:朝鮮、畲、壯、毛南、仫佬、苗、瑤、黎、彝、哈尼、拉祜、基諾、景頗、阿昌、白、羌、佤、德昂、傣、布朗、布依、侗、水、仡佬、土家、京、高山等族。這里除了朝鮮族分布在東北之外,其餘民族均分布在長江之南。考慮到朝鮮半島的稻作文化是從長江下游傳播去的,因此這也是「南糯」飲食的發展。在這些民族中,壯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等壯侗語民族的「糯食」最有代表性。這些民族歷史上屬於「百越」,百越分布地區是我國野生稻發現的地區,也是栽培稻起源的地區。代表食品有打年糕、各式糯米飯、二合飯、糯米糍粑等。

⑽ 需要一本或多本書籍。 助我快速了解中國各省市縣鄉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美食,民俗,經濟條件,旅遊

國家地理雜志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