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典人文地理
㈠ 世界上最大的蛇吃人么
印度尼西亞捕獲一條長14.85米,重447公斤的巨蟒。到目前為止,這條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專蟒蛇. 這條大蛇是在屬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島的一個原始森林中被發現的,當地人將它捕獲後賣給了公園,公園的管理人員將這條大蛇取名為「桂花」。雖然名字聽起來比較溫柔,但據說「桂花」的大口一旦張開非常嚇人,可以很輕松地吞下整整一個人。 印尼當地媒體報道說,印尼的國家科學研究所、農業研究所等學術機構都對這條蛇進行了檢驗,確認了其身長、體重以及品種。很多動物學家都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長的蛇。 據說,要制服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個壯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記錄中所記載和公認的世界最長蛇是一條身上花紋呈網狀的大蟒,身長10米,已於1912年在印尼被射殺。 研究所的動物學家還透露說,此次發現的這條世界上最長的蛇是東南亞的「土著蛇」,在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都比較常見,但一般都沒有這么大
㈡ 世界上有什麼奇妙的地理環境、風俗人情
讓紀錄片真誠面對觀眾----讀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有感發布時間:2006-04-20 12:30:14來源/作者:陳勇志
雲南是影視拍攝天然基地,尤其是紀錄片拍攝的風水寶地,用紀錄片這種極具國際性的影視樣式記錄紅土高原的自然與人文、現實與歷史、人物與地理交織的真實故事和文化意義,並讓記錄的觸角不斷延伸,是極具前瞻性又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行為。《經典人文地理》開播一年多來,在雲南衛視頻道開創了精品力作,樹立了基本的電視品牌,堪稱雲南衛視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它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人們心中的舊有印象,初步培養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觀眾群,帶給人們無限的心靈震撼,這是欄目化紀錄片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成果和回報。透過《經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節目,我們可以窺見,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這充滿著浮躁和娛樂的空氣中還給人們縷縷清新與絲絲綠意,滋潤心田,感動心靈。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讓紀錄片這種需要用時間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種與一群追求卓越、甘於付出的電視人很好的達成了默契。借著雲南電視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動一個精品欄目的平穩發展,它是在雲南電視台全面升級戰略中的一個新驚喜和大手筆,它在悄然中讓雲南電視台舊貌換新顏,為雲南電視台滲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為雲南電視台的長足發展和特色建設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經典人文地理》能有現在的良好發展勢頭,最核心的轉變是將紀錄片架設在觀眾和市場有機融合的收視之橋上真誠地紀錄和講述人文地理故事。觀眾需要真誠面對,也需要合理引導。紀錄片的觀眾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眾,但是面向觀眾拍攝紀錄片的理念無疑在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觀眾中的傳統印象;我們在盡最大力量保持紀錄片的文化本性時,需要充分考慮中下層次觀眾的接受,如此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才具有較為普遍的接受意義。
下面就選取幾部具有代表性、收視率較高的紀錄片,一起體會其中的震撼與感動,一起分享紀錄片的意味與文化。從題材的角度,欄目所播出的代表性節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獨特的自然地理背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意義。
人文地理·生存狀態——《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亞印象》
在滇東北巧家縣的金沙江畔,許多的村落分布在峽谷的兩側。人們從峽谷一邊到另一邊都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卻是,村民們從村口與對岸的人本來就可以通過喊話交流,這邊的雞鳴,那邊的人起床,這邊的人唱歌,那邊的會跟著吆喝。如此臨近又如此遙遠,自然的天險阻斷著他們的交流,於是村們便架設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來回穿梭,然而劃溜索十分危險,為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就在這時,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幾個月以後,村裡有九戶人家一起集資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別的橋,這既是村裡與外界溝通的一座「空中的橋」,一座「空中的渡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人們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聯系在了一起,這個「渡口」好多時候成了一個「貿易口岸」,作為渡口的掌舵人老蔣因為勞苦功高其股份相對較高,無論生意好壞,其他股東每月都要支付給老蔣固定工資。在生意不景氣的時候,幾個股東心中甚是不平,於是一場大的沖突開始了。這時,鏡頭在老蔣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輯,在殺羊祭祀渡口、一次歡樂的盛宴結束後實質問題開始了。在雙方據理力爭中,矛盾凸現,而沖突的高潮是當有人提出要換守渡人時,老蔣提出要將自己的機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機器一旦拿掉,將意味著什麼?而此時,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蔣所得的享受是應該的。於是在不歡而散中,沖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復了平靜,渡口需要他們繼續送接渡口的來往過客。本片最為成功之處就是真實記錄「渡口」主人、一群充滿智慧的村民股東背後的生存狀態與他們之間的故事沖突。那個懸在峽谷兩岸的人工「渡口」因為自然天險的而具有奇觀意義,而這種天才創造的主人之間真實地演繹著生活的悲喜離合。
人文地理類故事還有如《幸福山谷――俄亞印象》等都比較成功。該片運用分小章節的結構方式,截取了在中國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的俄亞村莊的幾個獨特的文化印象,在「遙遠」、「大家庭」、「老師和孩子們」「吉瑪和她的丈夫」「婚禮」「葬禮」「成年禮」「秋天」八個小主題之下有機透視了俄亞的人文地理風貌和人們的生存狀態。
二是世界視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種世界與本土的文化溝通。跨文化差異,在人物背後層層揭開文化差異的點點滴滴,一部反映跨國婚姻的紀錄片真實呈現出個中意味。
世界視野·文化差異——《瞿開森和他的中國妻子》
這是一部歷時半年跨國拍攝的講述文化差異的紀錄片,這是一部極具典型意義的反映跨國婚姻的作品,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德國人類學博士,一個是沒有讀完小學的雲南少數民族村姑,一個「牛高馬大」身高1.94米,一個「短小精幹」只有1.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構成了諸多的看點,一系列文化的差異具體反映在年齡、語言、學歷、見識、家庭背景、生活習慣之中,鏡頭對準的是一個個很有生活氣息的具體細節。正是在這種細節的展示中,真實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從一見鍾情到真心相處,從愛戀的甜蜜到現實結合的阻隔,雙方的真誠讓他們最終走到一起,瞿開森考慮到自己妻子在德國的極為不適應後,決定留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然而妻子對廣州的適應還不及在德國,他們頻頻在德國、昆明、廣州三地輾轉,瑣碎而現實的反差終究還要兩個人認真面對。本片選取了結婚這個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結婚最能顯示文化的差異,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靈。當他們在德國短短三十多分鍾的結婚儀式完成後,妻子不滿意於這種「草率」的行為,就決定必須回中國老家農村重新進行婚禮宴慶,只有經過這個儀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當一位外國人穿上中國唐裝牽著馬小心翼翼的馱著心愛的中國妻子時、當他遵從中國的傳統習俗機械地下跪時,那些都是愛心使然,我們發現,瞿開森是一個蠻可愛的外國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他們在村裡後山默默談心又「執手相看淚眼」時,當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時,瞿開森對著妻子認真地承諾時;當農家的女兒即將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時,老父老母在淚光中千叮萬嚀、依依不捨時,特別是老父親對自己的外國女婿說上那句「要相親相愛,不要嚷架」時,自有一番感動人心的力量在環繞。可見,文化的諸種差異通過一個跨國婚姻的雙方的真情維系而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盡管他們還會遇到種種麻煩和不便,但是真愛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與動物的故事,人類與世界的溝通很多時候都可以通過對與人類的朋友——動物——一起實現,人和自然萬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結果,人與動物的深情更是一種自然的賜予,所以它能打動人心。
動物是人類的鏡子——《神犬515》《又見海鷗》
借著農歷狗年春節的影響,適時推出人與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進安寧護衛犬訓練基地,我們目睹和記錄訓犬員與一群警犬的真實故事。而其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王夢波和他的愛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愛犬揮寶之間的動人故事了。王夢波的愛犬白泱希是訓練營唯一一隻追蹤犬,然而它受傷了。王夢波小心呵護愛犬,給他打針、輸液,小心的抱著白泱希,日復一日,白泱希還不見好,一次正當白泱希輸液時,王夢波最擔心的事情終於來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寧警方的行動任務,王夢波只能馬上拔掉針頭給白泱希打上封閉,准備帶領白泱希追蹤逃犯。攝像機跟蹤記錄這次執行任務的過程,在一點點的懸念和擔心中,白泱希竟然帶出色完成了任務,這讓所有隊員格外高興。好的紀錄片就在於它總有一種真實而有沖突的故事在牽動著你。就在一切沉浸在興奮與快樂之時,那個總是臉上帶笑的女訓犬員李自萍即將面臨一次重大的人生歷練,因為她精心呵護、訓練成功的愛犬揮寶即將走出訓練營,去面對它「男子漢」應該面對的任務。這一天終於來了,這是交接愛犬的最後一次訓練,隨著李自萍的口令,揮寶出色而優美地做著相應的動作。而後,揮寶經過馴犬員20分鍾的秘密作為,警犬就會忠實於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著它要走時,揮寶怎麼也不肯上警車而是一個勁找尋李自萍。此情此景,隊友們只好勸李自萍最後一次為揮寶送行,而她泣不成聲、無法面對這次離別,在遲疑一陣後,她終於鼓起勇氣送揮寶上車,當李自萍淚別揮寶時,我們驚奇地發現揮寶也在流淚。這時,片子響起了一首流行音樂《當你孤單會想起誰》,將情緒引到了高潮,它在註解著意義、感染著觀眾,由此我們不禁會感嘆:紀錄片原來可以這樣的感人。
此類片子,還有像《驚魂野象谷》探尋亞洲象的生存狀況的遭遇簡直就是一次與野象的生命冒險,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見海鷗》則從遭遇禽流感後昆明人所面對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鷗又來的事情說起,首次截取了海鷗老人吳慶恆生前與海鷗友好相處的珍貴影像資料,人鷗不了情,海鷗今又來,深深觸引著人們心中那份眷戀和感動。
四是人物紀錄片,有人物就會有故事,人物的命運永遠會牽動人心。
人永遠是鏡頭中的主角——《嘎達娜的故事》《進京的馬隊》
因為經典紀錄片《最後的馬幫》而被人們結識的女主人公嘎達娜成為一種特定的符號而不斷地被後續記錄。可以說,對於特別具有意義的記錄題材可以進行進行多次後續跟蹤記錄,人物或事件在前後歷史的漸進中,其中的變化最容易繼續成為看點和賣點。《重訪最後的馬幫——嘎達娜的故事》(上下集)講述了後來嘎達娜的面對女兒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細節如家裡生小羊、上山找蟲草、和馬幫故友余正輝等的交流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性格特點,無論生活怎樣艱辛,她那爽朗的笑聲和無拘無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進京的馬隊》中,嘎達娜再次成為這次「進京大行動」的主角,這支徒步上京的馬隊在歷經馬死的悲傷、夜路過河水漲的驚險等諸多艱辛後終於成功抵達北京,嘎達娜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覺中自然擔當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來價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經她的簽名後可以買個更高價。
此外,像獲獎紀錄片《甲次卓瑪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對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瑪進行長達十年的跟蹤紀錄,今昔對比,我們真實感到這個摩梭女子的成長史和外界文化對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響。
五是歷史類紀錄片,這類片子又主要有歷史遺跡探秘類,文化遺跡的現實探究和歷史追問,如《崇聖寺探密》;歷史親歷者追溯類,歷史的親歷者所經歷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如《記憶的傷痕》。而他們,一者是從實物探就歷史真相,言說古跡背後深藏的文化意味、歷史秘密;一者則是面對人物,真實記錄人物的命運、遭遇和變遷,折射重大的社會歷史問題、發掘人物的歷史意義。
歷史中找尋驚心動魄的境界——《崇聖寺探密》《記憶的傷痕》
《崇聖寺探密》設置了若干懸念:大理名勝三塔里是否埋藏著震驚世界的珍寶,在歷史上三塔只是崇聖寺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崇聖寺又到哪裡去了?大理國的九位皇帝為什麼要在崇聖寺出家?在他們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疑問或謎團緊緊扣住觀眾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設疑,在一波三折中逐個展現精彩。對於歷史遺跡,非得在實地勘查與文獻紀錄中尋找歷史的真相,還得訪談考古專家以科學的證實。在沒有任何活動影像的中國古代歷史中,為增強影片的可視性和對觀眾的吸引力,成功運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現手法。客觀地講,《崇聖寺探密》是一次紀錄片娛樂化的成功嘗試,其製作水平可以與央視的《見證·發現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現已經成為無法見證事件本身的歷史類紀錄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實尊重歷史本源的真實,紀錄片的製作手段和風格可以不拘一格。
《記憶的傷痕》獲得了雲南紅杯十大紀錄片獎,還獲得廣州紀錄片獎,甚至市場上還出現了香港某公司發行的盜版片,足見其影響力之大。該片以二戰唯一一張裸女照片的來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歸宿為基本線索展開了層層尋找和調查,在種種懸念的巧妙設置中,一步步吸引觀眾探究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真相。許多正義的有識之士為了尋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為民間起訴日本二戰罪行提供證據。無獨有偶,當參與東京國際法院的陳祖梁在極偶然的時候見到一個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時,他在急切中將那張照片交給朝鮮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猶豫地點頭。然而對於這種確認還是缺少人證,面對正義的呼喚,不得不殘酷地讓年邁的朴永心到雲南指認歷史現場,但老人到達當年龍陵安慰所時,滿以為可以希望時老人沒有任何記憶。最後的希望就只有證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當到達松山時老人朴永心經歷了激動、生氣、全身發抖,深深觸痛了內心的傷痕,最後兩位老人相認時,朴永心百感交集……該片的意義開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經明確了:「時間鑄就了人類的記憶。但是,時間能承載多少記憶給人類留下的傷痕。」
以上只是一個粗略的題材劃分,其中有很多交叉點,《經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內容外,還有更多諸如社會類紀錄片、自然探險類紀錄片、民族風情紀錄片等等。那些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尋找登山者》,《太陽島淘金記》、《捕獲記》、《與石頭對話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紀錄片,但願《經典人文地理》能為我們觀眾拍攝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經典人文地理》欄目在「人文地理」的統領下,真誠立足於充滿神秘和浪漫氣息的紅土地不斷開掘有意味的紀錄資源,將紀錄的視野和觸角不斷延伸和開拓,不斷演繹著自然、地理、歷史所賜予的驚心動魄的故事,給觀眾的心靈吹來陣陣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風,韻味悠長、境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