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輻射人文地理

輻射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18 05:01:53

A.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文地理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 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政區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人口〕 人口保持較低增長。2006全年出生人口23.58萬人,人口出生率9.87‰;死亡人口14.12萬人,人口死亡率5.91‰;人口自然增長率3.96‰,比上年下降0.66個千分點。年末全區總人口2392.35萬人,比上年增加5.9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3.83萬人。城鎮人口1163.6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48.6%;鄉村人口1228.7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51.4%。男性人口1231.30萬人,女性人口1161.05萬人。在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64.35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為6.87%,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
〔民 族〕 全區共居住有49個民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 人口在l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 000以上的有鄂倫春族、壯族、 錫伯族、俄羅斯族;人口在1 000以下的有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等38個民族。2001年,漢族人口1843.7萬人,蒙古族人口 404.08萬人,滿族人口48.1萬人,回族人口20.8萬人,達翰爾人口 7.5萬人,鄂溫克人口2.6萬人,鄂倫春人口0.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共40.66萬人。

B. 廣東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

4、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5、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1、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最發達、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

2、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4、廣東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

(2)輻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廣東省行政規劃特徵為:

1、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2、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3、廣東省下分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C. 地理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如果是人文地理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那就是指:一個特大城市,比如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就是會帶動周圍地區(例如江蘇,浙江)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形成一個以上海為中心的發達城市圈。
`(*∩_∩*)′

D. 中國人文地理常識

1.34個省,市,自治區: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吉林省(吉/長春)
遼寧省(遼/沈陽)
河北省(冀/石家莊)
河南省(豫/鄭州)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山東省(魯/濟南)
山西省(晉/太原)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青海省(青/西寧)
江蘇省(蘇/南京)
安徽省(皖/合肥)
浙江省(浙/杭州)
福建省(閩/福州)
江西省(贛/南昌)
廣東省(粵/廣州)
貴州省(黔/貴陽)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台灣省(台/台北)
海南省(瓊/海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滬)
重慶市(渝)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

5,農業分布
種植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國營農場(商品穀物農業)
西北地區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灌溉農業)
新疆地區(綠洲農業)
西南地區 雲貴高原(壩子農業)
橫斷山區(垂直農業)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 、 陽光農業
城市,礦區周圍---乳畜業
珠江三角洲---新穎混合農業
季風區 -------水稻種植業
畜牧業: 內蒙古高原---草原牧場
新疆天山----山地牧場
青藏高原----高寒牧場

6,地理分界線

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0C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爾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角。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0C積溫320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嘿嘿 復習下吧 以前學的差不多忘光了已經!

E. 高考與日本地震、核輻射

作文可能有關聯、再者物理生物可能涉及相關的內容。
你可以適當看些關於這個的新聞,至於猜題,大可不必,沒那個必要,猜中的可能太小。

F. 人文地理專業學些什麼

人文是個大專業,其中也分很多小專業。這些專業名稱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人文內涵」呢?或者說,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更適合哪一個專業呢?
秘書學專業:最適合那些可以安下心來、處理瑣碎事務的人群,這一專業看上去似乎比較簡單,但辦事不細心、沒有條理性的人還是不適合的。另外,這一專業的就業起點比較低,要可以從基層做起、耐得住寂寞的人。
漢語言文學專業:這是我們一般意義上對「中文系」的狹義理解,沒錯,它學的就是文學,一般要涵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等基礎課程,它適合對文學有天然愛好的人們,以及思想比較深邃、可以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質的人。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很枯燥的一個專業,整天與「故紙堆」打交道。說實在話,每天翻閱那些沒有句讀、豎排版、繁體字的古代文獻,不僅要有相當的耐心和敬業精神,還絕對需要古文天賦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山東大學的古文獻學全國首屈一指。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本科學習階段,古代文學和現當代、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等是一起上的,都是作為中文系文學類的本科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到了本科快要畢業、寫學位論文的時候,就要涉及這一方向比較專門的知識了。它要求我們要熟練、精確掌握古代文學知識,這是必然,另外還有古代文論--從很大程度上說可以算作我國古代與文學有關的「哲學」理論,還有相當的古文字功底。比較適合準備繼續深造的考生。這一專業比較「強」的是一「南」一「北」--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戲劇戲曲學專業:有些高校的此專業名稱為「影視戲曲」等,是文學與藝術學相結合的學科,適合想像力豐富的同學們來大展身手。但此專業在高校中並不算普及,最棒的當然是中國傳媒大學(即前北京廣播學院)。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學?我可以理解,就像我有一個學哲學的朋友,就是喜歡西方哲學,打死也對中國哲學不感興趣,一個道理。我們在高中時後接觸的「閑書」,大多是「世界名著」,外國文學對我們的文藝感覺有「啟蒙」之功啊。要想向這一方向努力,首先,多看著作;其次,學好外語;再次,有在比較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天賦(因為對外國文學的研究都是伴隨著與中國文學的對比進行的);最後,學好文藝理論。適合比較活潑、接受能力強的同胞選擇。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這個專業與「古代文學」專業同理,是本科的基礎學習之後的向一個固定方向的精深發展。就看你對當代文學感興趣,還是對古代文學感興趣了。還有,「現當代文學」的意思,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文學,一般認為改革開放以前叫做「現代」,開放以後叫做「當代」。武漢大學的現當代專業實力在國內無二。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雖然也有「語言」,但這個專業的主要研究重點還是在「文字」,以研究文字為主、研究語言為輔助,這一方面的人才將來一般從事對外漢教的工作或者專門的研究、教學工作。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這才是真正專門研究語言學的專業了。可以說,語言學與文學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說文學的感性因素多一些的話,語言學簡直就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科學的實據(語料調查)和嚴密的推理。近幾年語言學在我國的發展非常火爆,因為下設的應用語言學可以用於對外漢教、計算機語言處理等等領域。北京大學的本專業無人可比,很多名師、大家。
文藝學專業:「文藝學」是什麼?它即不是文學,又不同於藝術,通俗的說,就是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或欣賞的指導性理論,我們學習這個專業,要做的就是結合作品闡述理論,或者結合理論分析、評價作品,是人類文藝欣賞和創作經驗的總結。適合善於哲思、邏輯性強的同胞們選擇。
地理是個大專業,其中也分很多小專業。在葉寶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1.人口地理學 2.資源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 4.政治地理學 5.文化地理學 6.旅遊地理學 7.歷史地理學 8.聚落地理學 9.社會地理學 10.社區地理等、
我佷贊同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的觀點:
他認為:首先,開展通識教育!
這也是實際上世界各個高校努力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所輻射帶來的結果。
牛津、劍橋、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採用了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在這些學校,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主體部分,各個學科課程逐漸向科學與人文、專業與通識緊密融合的方向發展。其次,上世紀90年代後,科技飛速發展,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 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 事實上,現在不少國內外名企在招聘畢業生過程時,已經不看重學生在大學里所學的專業,他們更看重能力與綜合素質。 如果你有能力,經過培訓以後馬上就可以滿足職業化的需求。 比如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學的是半導體物理,以前去微電子行業發展的比較多;金融危機後,該領域對這類畢業生的需求減少,他的學生就轉到其他領域工作,到銀行、保險公司總部、證券公司,甚至房地產公司。在許多非主流領域都表現較為出色。
所以說學為所學,學為實用,學用泛用的最終目的是要:杷我們的大學教育去引導學生不僅僅單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育體系。而是向學生傳遞一種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現在教育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單純的專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也就呼之欲出。 通識教育逐步走進中國的大學校園,目標就是要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集聚智慧,獲得心智的提升,使他們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維以及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同時,也應該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崇高的道德水準,人與人和諧共處、共贏的健全的人格。通識教育逐步走進中國的大學校園,目標就是要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集聚智慧,獲得心智的提升,使他們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維以及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同時,也應該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崇高的道德水準,人與人和諧共處、共贏的健全的人格。
這就是專業學些什麼?該學些什麼!
說了些文不對題的話,我想也引人深思!

G. 請問 人文地理 和 自然地理 的概念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對象,可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部分。①經濟地理學。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學。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③社會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④城市地理學。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了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組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H. 青島的人文地理

地理與歷史
中國東部重要的海濱城市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

青島是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中國十佳商務城市,獲得「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是首批全國文明城市。

青島是全國兩個「中國品牌之都」之一。

青島是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青島榮獲2005年「公眾最嚮往的中國城市」第一名。

青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的「帆船之都」。

青島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外貿口岸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70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海岸曲折,岬灣相間。青島現轄七區五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40.9萬,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萬人。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歷史沿革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經濟與發展
青島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和不斷進行的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已形成了電子通訊、信息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汽車船舶、服裝服飾六大支柱產業。初步核算,2005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2695.5 億元,增長 16.9 %,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4 億元,增長 0.4 %;第二產業增加值1399.75 億元,增長20 %;第三產業增加值1121.11 億元,增長16 %。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6.5:51.9:41.6 。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0 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 4位。

2005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34 億元,增長 35.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203.06 億元,增長23.4 %。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鄉消費品市場態勢活躍。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 800 億大關,達 865.91 億元,增長15.8 %。2005年,青島地區(含中央、省公司)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30.22 億美元,增長22.4 %,其中,出口額 194.22 億美元,增長 23.1 %,進口額136 億美元,增長21.4 %。

2005年共批准利用外資項目2530 項,增長4.4 %,合同外資 95.45 億美元,增長42.1 %。外商直接投資 36.56 億美元,增長 13.1 %。

青島與192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截至2005年末,共有 77 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島投資 142個項目。

青島農業資源豐富,盛產糧油、林果、畜牧、水產品,平度大澤山葡萄飲譽海內外。青島海區港灣眾多,灘塗廣闊,土質肥沃,餌料豐富,有多種水生物棲息繁衍,如鯛魚、黃魚、鱸魚、鮑魚、牡蠣、寨魚及對蝦、干貝、海參、螃蟹、海螺等。

2005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萬噸)

糧食 315.02

其中:小麥 153.55

玉米 147.86

花生 50.39

蔬菜 579.21

水果 73.73

肉類 81.94

其中:豬肉 28.07

禽肉 45.55

牛、羊奶 50.82

禽蛋 38.63

青島作為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憑借其公平的市場秩序、良好的社會治安、舒適的生活條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良好的投資生活環境,榮獲「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擁有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如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島鋼鐵控股集團、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瑪集團、頤中煙草(集團)、雙星集團、青島廣源發集團、利群集團、青島港(集團)、青島建設集團、山東綺麗集團等。青島啤酒已經擁有百年的生產歷史;海爾集團是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企業,2005年實現全球營業額達1039億元人民幣;海信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均已成為中國的名牌企業。

青島,榮獲「中國品牌之都」的稱號,擁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百強品牌——海爾,另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4種,中國馳名商標15個,有5家企業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

青島市擁有正在快速成長的金融保險業。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從業人員 3.5 萬多人。全市共有銀行類中資金融機構20 家,營業性機構及儲蓄網點1180 個;銀行類外資金融機構 9家,其中經營性機構 6 家,代表處3 家;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財務公司各1家。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9.24 億元,比年初增加 428.15 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232.8 億元,比年初增加319.06 億元。全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 家,證券營業部 39 家,證券服務部 3家;期貨經紀公司 2家,期貨經紀營業部 5 家。境內上市公司10 家(發行股票 11 只),境外上市公司 2 家; 12 家上市公司已累計融資 124 億元,股票基金交易額 563.6 億元;

全市共有內資保險分公司 18 家,保險支公司(營業部)64 家,營銷服務部 82 家;保險經紀公司 21 家,保險代理公司 45 家,保險公估公司 12 家,外資保險分公司2家、代表處3 家。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 %。

青島擁有25個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機構,全國重點綜合性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就設在這里;擁有中國國內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東方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位。

精心打造「融才、融智、融資」高效融合的引智模式,引智助航作用顯得獨具特色。近兩年來,共實施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119項,引進各類外國專家237人次,組織出國(境)培訓298人次。截至2005年底,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和青島天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被授予國家級引智示範基地,我市還有省級引智示範基地3個,市級工業引智示範基地6個;共有5位外國專家獲得國家「友誼獎」,6位專家獲得山東省「齊魯友誼獎」,90位專家獲得青島「琴島獎」。連續舉辦了4屆的中國青島·國際化人才創業項目洽談會通過招才引智促進招商引資,加快構築國際化人才創業「人才(融才)-項目(融智)-資金(融資)」高效融合的創業機制,累計達成合作意向989份,正式簽訂合同116個,其中,招商項目14個、外方投資總額9085萬美元。

國家級重點發展區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西海岸,背依環渤海經濟圈,是構建「大青島」戰略的核心區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投資熱土。

開發區建區以來,遵循國際慣例,科學規劃,高標准建設區域環境,累計投資近30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位於區內的世界億噸大港前灣新港,擁有中國目前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深水碼頭,100多條遠洋航線連通世界各地。

開發區著力營造適合現代人工作、生活的優美環境,目前全區綠化覆蓋率達44%,人均公共綠地32平方米。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2004年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國內外投資商關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累計總投資90多億美元。有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興辦了50多個項目。

圍繞建設青島新型工業化中心區,開發區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初步形成了家電電子、石化、機械製造、新材料、倉儲物流、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皆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商務部最新組織的對5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中,青島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總指數進入全國前4強,在分類指標中,其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列全國第1位,人力資源、供給水平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均列全國前3位。

青島開發區作為青島新興的旅遊勝地,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美麗無比的海濱景色和嫵媚秀麗的山水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擁有迷人的海濱風光和金沙灘、銀沙灘、連三島、竹岔島等名勝景點,這里以影視文化傳媒產業為主題的綜合旅遊開發已經正式啟動。

青島保稅區

青島保稅區於1992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3年3月29日通過海關總署等部委驗收正式運營,是沿黃流域唯一的保稅區,具有「境內關外」特性,實行「免證、免稅、保稅」的特殊政策,主要開發培育國際物流、國際采購、國際商展、國際貿易、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功能。

2000年以來,青島保稅區不斷創新機制,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建成「投資無費區」和「全程免費代理服務區」,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率先取得ISO9001和ISO14001雙認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全國保稅區的末位邁入先進行列,已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3400家企業入區經營,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4個。

2005年,青島保稅區以國務院批復青島開展「區港聯動」試點為契機,創建實施「區區聯動」發展新模式,建設以國際交易市場為主體的橡膠、礦權、礦產、棉花、紙漿、建材等綜合市場產業體系,全面發揮經濟輻射及對外開放示範帶動作用;2005年11月11日,「區港聯動」試點--青島保稅物流園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營,青島保稅區邁出了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堅實一步。未來的青島保稅區將以區港聯動為主體,以口岸國際物流為核心,以出口加工與國際商展及市場體系建設為推動力,發展形成國際物流中心、國際商展中心、國際市場交易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爭取設立保稅港,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邁進,建成沿黃流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5月,同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2000年成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1年被評為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2年通過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認定;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部「實施火炬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先進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榮譽稱號;創業服務中心通過了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的認定、軟體園通過了「國家863軟體孵化器」的認定,2004年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創業服務中心;2005年國家通信產業園、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落戶該區。

青島高新區遵循「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確立了以軟體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為產業重點,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吸引聚集了海爾、朗訊、海克斯康、清華紫光、山東東軟、愛立信浪潮、健特生物、澳海生物、黃海制葯、金谷鎂業、帝科液晶、漢纜集團等一批骨幹企業。新引進了朗訊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卡特比勒中國研發中心、IBM軟體測評中心、地恩地研發中試生產基地、高校軟控研發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39個大企業研發中心,加上入駐該區的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大學院所,青島高新區已成為青島市科技資源較集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的區域。

青島高新區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一方面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加強了與法國布雷斯特高科技園、韓國京畿道科技園等國際高科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環境,建成了創業大廈、科技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生命科學院、軟體園等綜合性和專業性孵化器8個,總孵化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

青島出口加工區

青島出口加工區地處青島市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城陽區。城陽區是青島市的航空和陸路交通樞紐、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加工基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科技進步示範區和新材料產業基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於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12月通過海關總署等8部委聯合驗收,核心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等「大、高、外」項目。該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的特殊政策,採用「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貨物通關方便、快捷,非常適合「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外向型加工企業來區內發展。

青島加工區成立以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推進開發建設,已完成投資8億元,基礎設施配套達到「九通一平」,建成標准廠房10萬平方米,引進了美國泰科電子、德國斯蒂爾動力工具等一批大項目。2005年,青島出口加工區招商引資規模達3億美元,在全國13個同批次加工區中列第2位,在全國57個出口加工區中位居前列,開工投產企業10餘家。

著眼於發揮青島出口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青島市「三點布局」城市框架中紅島組團的發展,城陽區依託出口加工區核心區規劃設立了配套產業區、輻射帶動區和生活服務區,實行四位一體、配套聯動、重點突破、全面啟動的開發模式,力爭用3—5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出口加工區,逐步建設成為環膠州灣產業帶、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核心區域和承載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於1999年3月經國家商務部(原外經貿部)、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成立,是全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唯一設在縣級的試驗區。

試驗區總面積3166平方公里,試驗區中心區規劃面積22.4平方公里,加工區處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以內,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30公里,距青島前灣港70公里,距膠濟鐵路10公里,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在區內設有出入口,交通四通八達。

試驗區堅持以出口食品加工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引進國內外糧油、果品、蔬菜、畜牧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重點,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聚集地和先進技術成果的吸納、消化中心。區內規劃設立了食品加工區、綜合工業區兩大分區。其中綜合工業區設有電子工程、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等項目區,適宜各類項目入駐。

設區以來,試驗區已投入資金2.6億元,完善了9.8平方公里中心啟動區的道路、給水、排污、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有22萬伏變電站和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具備了承接各類項目的能力。目前,已有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比利時,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的客商,在區內投資項目60餘個,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利用內資6.6億元。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技術、機械電子、傢具製造等產業初具特色。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島市設立6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環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即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萊西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度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6個開發區設施建設基本配套,優美的投資環境,便利的交通,吸引了眾多外商前來投資辦廠。

交通與通信

青島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國沿黃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個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每月有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大關,達到1.87億噸,列中國第五位。其中,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進口原油吞吐量238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外貿吞吐量1.4億噸,列中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准箱,達到631萬標准箱,列中國第三位,繼續保持世界15強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國第一位。

青島航空運輸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萬人次,增長15.43%;航空貨郵吞吐量12.3萬噸,增長18.1 %。已開通直航東京、大阪、福岡、漢城、釜山、大邱、巴黎(經上海)、歐洲7國(經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門等19條國際(地區)客貨航線,法蘭克福航班即將開通。開通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50個主要城市的航線,每周610個航班。

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迄今為止,青島市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西流、夏雙、濰萊、同三、青銀、206國道、前灣港疏港等9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25公里,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六十分之一,佔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島市高速公路數量、長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佔比重等指標均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並已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濱海公路是青島交通體系的主骨架之一,該工程北起青島即墨市豐城栲栳大壩東端,經即墨市、嶗山區、市南區、黃島區、膠南市,止於膠南市泊里鎮柳樹底村附近的204國道處。濱海公路總里程約1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7億元,工期2年,計劃2006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02 億元,增長 32.4 %。網路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聯網用戶累計達84.3 萬戶,增長27.7 %,使用時長達到275.6億分鍾。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20.16萬門,增長6.28 %;市話用戶達到 227.48 萬戶,行動電話發展到 383.64 萬戶。
\
旅遊與觀光
青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外遊客入出中國的主要口岸。

青島三面環海、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加上特殊的歷史積淀,使青島早在20世紀初期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築,濃縮近現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現代化的度假、會展條件,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的度假、休閑、觀光、商務、會展目的地。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

掩映於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承載著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歐式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海灣、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築有原德國總督官邸、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築,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和海濱步行道,攝影留念,立下他們的「海誓山盟」,留下他們浪漫溫馨的蜜月回味。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

東部新城區是青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島市市級機關大樓,新城區的標志性建築——五月的風,以及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都在這片區域。橫貫東西的旅遊觀光的濱海步行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串起匯泉廣場、中華文明雕塑一條街、五四廣場、音樂廣場、雕塑園等一系列景點,構築成一幅美麗的海濱都市旅遊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

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以及已經開工建設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遊艇帆船俱樂部等項目,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成為集觀光、度假、節會、體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

嶗山國家風景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由9個風景游覽區、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是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嶗山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曾是中國道教重要傳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是「天然雕塑公園」;林木蒼郁,生機盎然,不乏古樹名花;物產資源豐富,礦泉水、海底玉等聞名海內外。

青島近郊旅遊資源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琅琊台,古台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台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2005年,青島接待海外旅遊人數 68.44 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 4.15 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 2449.03 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 222.6 億元;旅遊業總收入為256.6 億元。
生活與環境
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青島新區已經成為青島的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舊居已經被環境幽雅的居民小區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代替。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貌保護城市,青島秉承「打造優美環境,構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造就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個性突出、山海優美、環境整潔、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人居環境。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並相繼獲得聯合國和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青島已經成為最適宜人類創業、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鄉居民收支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 元,增長 16.5 %;人均消費性支出9883 元,增長 9.8 %,恩格爾系數 37.6 %。農民人均純收入 5806 元,增長 14.3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3737 元,增長 11.4 %。社會職工平均工資15616 元,增長 16.1 %。城市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 22.96 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9.54 平方米。

I. 泰安自然人文地理調查報告

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漢初)設"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會十四年)設"泰安郡"。泰安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
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興旺發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3.9%。主要工業門類有機械、電子、化工、紡織、輕工、建材、煤炭、電力、儀器,糧、棉、油、果、蔬菜、畜牧等農產品十分豐富,旅遊、商貿、餐飲、中介、咨詢、社會服務設施完善,對外經貿合作擴展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商品400多種,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泰安投資興辦企業。其中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有泰開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魯能泰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有山東京衛制葯有限公司、山東省尤洛卡自動化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泰安正信機電有限責任公司等。
泰安境內的泰山,又稱東岳,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歷代帝王封禪和民眾朝拜,給泰山遺留下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6年又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每年吸引著500多萬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游覽。
泰安是華夏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了人類的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多年前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由於古人對太陽和大山的崇拜,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
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
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泰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為「五嶽之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每年有430多萬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泰安是國家衛生城市,城市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城景交融,古老的泰山與現代化的城市形成了古與新的和諧統一。
泰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泰山為五嶽之首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華夏文化的縮影,泰山融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與悠久人文景觀於一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位於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線內。泰安的旅遊以泰山為中心,向四周所轄縣市區輻射,帶動徂徠山、臘山、連花山、牛山、東平湖等旅遊區的發展,泰山旅遊已基本成為即有月亮,也有星星的旅遊格局。
泰安旅遊業的優勢就是打好泰山牌,以泰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帶動周邊旅遊景區的發展。泰安的旅遊活動,主要有每年9月6日至9日舉辦「泰山國際登山節」,在節日期間開旅遊商品展銷和旅遊商品研討會。自90年以來泰安市旅遊局推出埠陽古樸淳厚的農家風情游;在岱廟推出大型帝王封禪儀式表演活動。明年將推出奇山古松游、國泰民安游、泰山中絡盤道帝王登山游、泰山東路回歸大自然等旅遊活動。
泰安市在食、住、行、游、購、娛已成為一條完善的的旅遊服務體系,現有星級賓館9家,旅遊涉外飯店14家,共有床位5320張,低中檔賓館飯店、招待所300多家,床位3萬張。旅行社26家,其中:國際社2家,國內社24家,旅遊汽車公司一家,有供國內外遊客服務的豪華車40餘輛,有供遊客購物的涉外商場4家。
泰安客源市除山東外,主要北京、江蘇、河南、河北、遼寧、黑龍江、廣東省。泰安95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32萬,96年接待376萬,97年接待400萬人次。
位於滿庄鎮境內的"天頤湖"是目前剛被開發的旅遊景點,現在還在建設之中,「天頤湖」的前身是「勝利水庫」,建造於70年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工湖。
整個湖區建成之後,將分為八大功能區域濱水綜合娛樂區、主題樂園遊憩區、湖濱公園休閑區、旅遊康體度假區、濕地公園遊憩區、郊野公園體驗區、杏香酒溢遊憩區、水上運動體驗區。
09年9月5號,「天頤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文藝演出,同時邀請了幾位明星前來演出,整個泰城人民為之為此感到十分的高興,
「天頤湖」的建成,為美麗的泰城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泰安是中國石膏、自然硫和花崗石的主要產地,石膏礦儲量居亞洲之冠;泰山花崗石因賦有「穩如泰山」、「重於泰山」之意,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中國著名建築均採用泰山花崗石。
泰安機電、紡織、化學、建材、煤炭、電力、食品工業有傳統優勢。交聯電纜、高壓開頭蒸汽熱水鍋爐、柴油機、衡器、大麻紡織品、玻璃纖維、紙面石膏板、泰山特曲系列酒等產品均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泰安在滬深股市上市的泰山石油、泰山旅遊、魯潤股份等四支股票,均有較好的業績,是股民爭相購買的績優股。
泰安生物資料種類繁多,現有高等植物 239 科1212種,動物4綱385種,浮游生物35科136種。
此外還有少量珍稀、瀕危動物以及一些古樹、名木、花卉等。農作物分屬32科91種240個推廣品種,包括糧食、經濟作物和蔬菜3大類。
林果有木本植物71科471種(變種)。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桃、板栗、核桃等30餘種。
觀賞性樹種有40餘種,主要有雪松、園柏、銀杏等。此外,還有珍稀樹木11種;名古樹木16種884株,主要有漢柏、唐槐、六朝松等。
天然草場主要有荒山荒坡草叢草場、山丘疏林草叢草場、平原沙灘荒漠草甸草場、湖窪沼澤草場4大類、6.33萬公頃,另外還有各類附屬草場15.59 萬公頃。
中葯材分屬110科488種,名貴中葯材有泰山靈芝、何首烏、紫草、四葉參、黃精和汶河的「九草香附」等。其中,何首烏、四葉參、紫草、黃精為泰山四大名葯。
畜禽品種50多個,東平、寧陽一帶的魯西黃牛,體大膘肥繁殖力強,為全國四大良種牛之一,皮肉兼用,出口深受歡迎。小尾寒羊為世界稀有品種,主要產地東平縣被列為全省小尾寒羊保種基地。另外,新泰一帶的大黑山羊、東平湖麻鴨也都屬於地方良種。
水生生物。全市水生生物種類繁多,共290多處。
①水生植物40種,分屬2門18科30屬,集中分布於東平三湖,主要有藕、菱角、葦、莆草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
②底棲動物屬38科,以東平湖、稻屯湖為最多,主要有中華絨螯蟹(毛蟹)、鱉(甲魚)、蝦類、蚌類等。
③魚類分屬7目19科47屬66種,主要有鯽、鯉、鰱、草魚等。東平湖鯉里最佳,屬黃河鯉魚種系,品質上乘,聞名國內,生於泰山深澗溪中的赤鱗魚,是泰安市特有的珍稀有魚種,被列為省級保護的瀕危動物,現已人工繁殖成功;汶河桂魚肉質鮮美,屬地方名優產品。
野生動物中獸類分屬5目12科37種:兩棲動物分屬1目3科6種;爬行動物分屬2目6科12種;鳥類分屬17目38科190餘種,其中留鳥48種,夏候鳥56種。
珍稀動物有屬國家一類保護的黑鸛,國家二類保護的紅角鶚、金雕。
農作物天敵主要有胡蜂、益蝽、瓢蟲等。
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資源總量為19.2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13.48億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11.72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5.98億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為6.3 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0.7億立方米。豐水年為25.38億立方米,平水年為17.9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3.3億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開發利用水總量為13.42億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2.6億立方米,開發地下水量為10.82億立方米。與全省比較,泰安市水資源狀況較好, 人均和畝均分別為400和431立方米,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表水占可利用量的63.4%,尚有2億立方米可供開發。地下水開發利用量已達可利用量的101%,個別地區屬超采利用,需限采和補源。
全市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可分為水庫水電站、河道水電站、渠道水電站3 種類型,可開發利用的水電站計有195餘處,裝機總容量可達2萬千瓦,開發潛力較大。全市溫泉地熱資源現有4處,最大的屬市郊區的橋溝溫泉,面積8.5萬平方米,水深0.5-8米,混合水溫41℃-49℃,清晰透明,無臭、無味、無毒,屬一級水。
全市現有大中型水庫14座,小型水庫和塘壩3000餘座,總面積12萬畝;境內的東平湖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常年平均水面面積21萬畝;池塘星羅棋布,總面積7萬多畝;再加上其它宜漁水面,全市現有宜漁水面40餘萬畝。我市具有豐富的地熱水資源,適用於熱帶養殖及越冬保種。同時,在湖濱、灘區、煤礦塌陷地尚有近20萬畝的澇窪地、荒廢河灘、煤礦塌陷地、廢窖坑可供開發利用。
全市有泰安市淡水養殖試驗場(山東省唯一的省級四大家魚種場)、橋溝溫泉水產養殖試驗場、東平漁場等6座國有漁場,年苗種生產能力5.5億尾,生產品種有四大家魚、建鯉、彭澤鯽、美國大口胭脂魚、斑點叉尾鯝、烏鱧、河蟹、甲魚、南方大口鯰、梭鯰等十餘個品種。除滿足當地需求外,還遠銷省內外各地。
全市現有名特優苗種繁育基地、水庫網箱養魚基地、池塘精養高產基地、東平湖區名優養殖基地、泰山赤鱗魚基地等五大水產生產基地。200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6萬噸,除傳統養殖品種外,我們還重點發展了河蟹、烏鱧、羅非魚、彭澤鯽、斑點叉尾鯝、美國大口胭脂魚、泰山赤鱗魚等名優養殖,名優品種的產量、產值已超過傳統養殖品種。其中,泰山赤鱗魚為泰山名產,是我國的五大貢魚之一,養殖的經濟效益極高,開發的潛力非常大。南美白對蝦是該市新引進的品種,經試養,其生長表現良好,適合在該市境內大規模養殖。
泰安市土地總面積77.62萬公頃,人均佔有土地0.15公頃,為全省平均的80%,其中可利用土地67.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86.6%。
泰安地處魯中山區的一部分,整個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擁有多種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湖泊兼而有之。
①山地集中分布在市域北部和東部,面積14.07萬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8.3%。一般海拔高度在400-800米之間。
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雄距市域北部,橫跨市郊區、泰山區和肥城市,向東延伸至萊蕪市,面積426平方公里,其中主峰玉皇頂,為山東省內第一高峰,海拔1545米,相對高度1391米,矗立於泰城北面,拔地通天,雄偉壯觀。
中部徂徠山橫卧於市郊區和新泰市結合部,主峰太平頂,海拔1028米。東部蓮花山位於新泰市境內,向北綿延至萊蕪市。新泰市南部和寧陽縣東部的低山丘陵屬蒙山支肪的綿延。山地岩石裸露、土層薄,適於林牧業生產。
②丘陵主要分布在新泰市西南部、寧陽縣東部、市郊區西北部、肥城盆地邊緣及東平縣北部,面積31.64萬頃, 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1.1%,海拔高度一般在120-400米之間。丘陵區林果、油料、 畜牧業生產已具備了一定基礎,並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③平原主要分布在山麓及河流沿岸,多為河谷平原和山前沖、洪積沖平原,面積27.76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36.1%,海拔高度在60-120米之間。其中, 山東省內著名四大山麓平原之一的泰萊肥寧平原,大部分處於泰安市境內,為山東省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活,水資充足,灌溉條件好,種植業和農區畜牧業十分發達,具有深度開發的巨大潛力。
④窪地主要分布於東平縣內「三湖」(東平湖、稻屯湖、州城湖)周圍,面積3.43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4.5%,窪地地面高程在38-60米之間。
⑤湖泊集中在東平縣境內。東平湖是市內最大、省內第二大淡水湖,該湖為「水泊梁山」的僅存水域,由一級湖和二級湖組成。一級湖水面1.4萬公頃, 湖底高程36米,是泰安最低點,連同稻屯湖、州城湖的「三湖」水面共計1.55萬公頃。二級湖是為黃河防汛、滯洪修建的,面積4.23萬公頃。東平湖水質好,餌料豐富,風光秀麗,具有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旅遊業的巨大潛力。
全市土壤類型多樣,主要有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山地草甸型土和風沙土六大類,14個亞類、34個土屬、64個土種,其中棕壤、褐土為地帶性土壤,是全市土壤組成的主要類型,而發育在沿河沖積物上的潮土僅佔7.5%。
泰安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寒暑適宜,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和氣爽,冬季寒冷少雪。
全市多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21.58千卡/平方厘米,年際變化在112-131千卡/平方厘米之間。年內以5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按80%保證率計算, 全年輻射總量為117.9%千卡/平方厘米。在3-11月份作物生長發育期間,可有102億千卡/ 公頃的能量供利用。
全年平均日照數2627.1小時,年際變化在2342.3-3413.5小時之間。 日照百分率58%左右。年內以小麥灌漿的5、6月份最多,月均268小時左右,對小麥生長很有利。
全市平均氣溫為12.9℃。年內7月份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為-2.6℃。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27.5℃。在地域分布上,南部、西部較高,東部、北部偏低。全年平均≥0℃的積溫4731℃,≥10℃的積溫4213℃, 無霜期平均195天,最長可達241天,最短為161天。氣溫適宜, 滿足了農作物一年兩熟或通過間作套種一年三熟的需要。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97毫米。因受季風氣候影響,年際降水變幅較大, 年最大降水量1498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99毫米,相差7.5倍。因受地貌影響,東部降水多於西部,山區降水多於平原,東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700-750毫米, 西部平原則為600-650毫米,總趨勢是自東北向西南逐漸減少。
年內降水分布很不勻衡,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65.2%,冬季最少,僅佔3.6%;一年之中7月份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2.1%,雨熱同季,對農作物和林果生長發育十分有利,1月份最少,僅佔0.96%。
受地形、地貌影響,垂直的變化,地域的差異,形成了一些局部小氣候區。泰山山頂年平均氣溫僅有5.2℃,而年降水量達1163.8毫米;徂徠山前、 柴汶河畔的高溫小區,年均氣溫14℃以上,≥0℃的積溫5200℃,比全市平均高出三、四網路,達到了亞熱帶標准。這些不同類型的小氣候區,都孕育產生了許多名優特產。
泰安市的市花為紫薇,亦稱百日紅,屬千屈葉科,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在羅漢崖庭院中有一株紫薇樹齡近百年,樹干虯然如龍蟠,古趣盎然。每年自夏至秋,開時燦爛如火,微風吹拂,嬌嬌顫動,美不勝收。近年來泰安市政府在泰城街頭、庭院、景區廣為種植紫薇,並定其為市花。
泰安市的市樹為國槐,亦稱中槐、家槐,屬豆科,落葉喬木。國槐適應性強,壽命長,樹形跋朗瀟灑,是一種很有觀賞價值的風景樹種。泰山上下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國槐計有42株,其中岱廟的「唐槐」、斗母宮的「臣龍槐」、登山盤路上的「四槐樹」等較為著名。
泰山國際登山節是泰安市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促進了泰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自1987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9屆。登山節的舉辦時間一般為9月上旬,以突出經貿為主題,強調發揮登山節的載體作用,以提高泰山、泰安的知名度,宣傳旅遊,發展旅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
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全面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建立了開發區,設立了海關、商檢、外商投資中心等機構,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金和技術。與世界8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和友好合作關系。自1987年起舉辦的泰山國際登山節,成為泰安對外開放的窗口。
泰山國際登山節自始至終得到了上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有楊得志、谷牧、段君毅、李德生、阿沛阿旺晉美、楊成武、費孝通、周鐵農、王光英、王文元等國家領導出席登山節開幕式。山東省、國家有關部委及各聯辦單位領導親臨歷屆登山節、對登山節的活動進行了指導和支持。

登山節的主要活動

登山節的主要活動有開幕式、體育比賽、經貿活動、文化活動。
開幕式的形式除進行運動員入場式外,前幾屆主要舉行了大型團體操表演、仿帝王封禪泰山表演、泰山民間藝術表演等。第十一、十二屆舉辦過兩次足球邀請賽。近幾年以邀請國內文藝團體舉行文藝演出為主。
體育比賽以國內外登山運動員登山比賽為主,在開幕式的次日舉行。1996年,登山比賽被原國家體委列為全國全民健身正式比賽項目。
經貿活動多種多樣,既有泰安市舉辦的,也有全國、全省在泰安舉辦的行業展銷會、定貨會和各類會議等。每年登山節期間來泰安的中外客商萬餘人,其中外商近千人。
文化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采。有著名演員參與的文藝晚會,也有地方特色的秧歌表演、書畫展、盆景展、攝影展等,主要是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活躍節日氣氛。文化活動豐富了登山節和泰山旅遊的內容,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泰山國際登山節的發展過程

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87年——1991年為第一階段,活動內容以文化、體育為主,同時舉辦一些經貿活動;1992年——1998年,在舉辦文體活動的同時,突出了經貿活動;1999年至今為第三階段,突出發展旅遊主題,強調發揮登山節載體作用,擴大開放和招商引資。

J. 十個關於深圳的人文地理問題

1980年深圳特區建立前,廣九鐵路以東,主要是客家人;廣九鐵路以西,主要是廣府人。
2014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077.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00萬人,增長1.4%。其中戶籍人口332.2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0.8%;非戶籍人口745.68萬人,佔比重69.2%。[8]
折疊編輯本段交通設施
折疊公路
深圳公路交通發達,可通過高等級公路網方便地到達珠三角各城市。至2011年底,深圳市長途客運班線覆蓋省內各市縣,輻射香港、澳門及內地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著珠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和高速公路聯網的實現,深圳作為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2012年2月27日,深圳市汽車保有量達到200萬輛,次於北京,在全國排名第二,機動車保有量排名第八。深圳道路車輛密度已經突破300輛/公里,超過了國際上270輛/公里的警戒值。
折疊鐵路
深圳鐵路四通八達,貫穿中國大陸的兩條主要鐵路干線—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在深圳交匯,有直達北京、上海、長沙、福州、桂林、九江、衡陽、武昌、岳陽、鄭州、常德、西安、沈陽、濟南等城市的長途旅客列車。
至2011年底,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日開行旅客列車231對,其中廣九直通車13對,廣深城際「和諧號」動車組110對,在客流高峰期每10分鍾開行一對「和諧號」動車組。鐵道線路有廣九鐵路、京九鐵路、廈深鐵路。火車站有深圳站、深圳北站、深圳西站、深圳東站(原布吉火車站)、深圳坪山站、光明城站等。
貴廣高鐵與南廣高鐵於2014年12月26日開通,屆時深圳將開通前往南寧、貴陽等地的動車,待遠期成貴高鐵通車後,成都、樂山等地也將開行至深圳的動車。
折疊航空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位於深圳市寶安區,機場飛行等級為4F級,是區域性樞紐機場,中國第四大航空港,僅次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世界百強機場之一,1991年正式通航。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是中國境內第一個實現海、陸、空聯運的現代化國際空港,通航城市92個,通航航線167條,基地航空公司9家,城市候機樓26座。機場二跑道已於2011年07月26日建成並投入使用,標志著深圳空港進入雙跑道運營時代。深圳機場綜合實力排名連續十年位居中國內地城市第四位。深圳機場T3候機樓已在2013年11月28號投入使用,進一步增強了深圳機場的運輸能力,提升深圳機場的競爭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