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地理
答案是:D、土壤條件。
解析:生產糧食最突出的自然條件,意思是有利於糧食生產、當地特有(其他地方沒有)的自然優勢。A、水源充足:三江平原水源再充足,也比不過長江中下游平原;B、雨熱同期:我國東部平原都處於季風區,都是這個特點;C、地勢平坦開闊:平原地區都平坦開闊;D、土壤條件:世界上有三塊著名的黑土地:一塊在美洲———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在歐洲———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一塊在亞洲———中國的松遼流域和三江平原,黑土是三江平原得天獨厚、與眾不同的優勢。因此選D。
望採納~
❷ 地理的中國農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農業多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1)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減少化肥和農葯的使用;
(2)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治理低產土壤;
(3)調整農業結構,是農業結構更加合理。
❸ 八年級上冊的地理、中國的農業筆記、、急需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冊知識點總結
1、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路上鄰國14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2、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3、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4、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5、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國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數最多。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8、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自西向東:一、二、三。
9、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10、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1、一個地方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12、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13、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14、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它是我國最長、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
15、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16、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屬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7、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屬非可再生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18、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19、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
20、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位於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後。
21、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冬春季則降水少;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
22、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23、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4、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較小。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
25、火車時刻表中的「↓(↑)」表示「過站不停」和列車的行駛方向(上行,下行)。
26、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宜水稻北宜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種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27、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8、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29、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本學期地理學科的重點、難點主要位於第二、四章,復習重點應落於後半部分。本冊重點圖:P4圖1.4;P7圖1.7;P10表格;P22圖2.2;P32圖2.14;P33圖2.15;P36圖2.17;P48圖2.32;P53圖2.36;P68圖3.9;P79圖3.21;P89圖4.4;P91圖4.6;P98圖4.11;P100圖4.13;P101圖4.14;P102圖4.16;P107圖4.22;P110圖4.25及其意義;P111圖4.26;P112圖4.27;P114圖4.30及其意義。
❹ 中國農業大學 考研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在與城市、區域、資源回、環境、交通、人答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的相關部門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也可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
❺ 中國古代地理條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急
1 地理環境影響古文明的進程與發展
在遠古時代人們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雖終其一生,但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莊子對其有很好的描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這就是文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持有類似觀點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羅多德,近代房龍等。
更進一步說,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地理環境決定論對社會形態也產生重要影響(地域政治)。
1)古希臘的航海、貿易、移民與地理環境影響
這是550BC(公元前)希臘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圖,可得到以下結論:
希臘半島位於地中海東部中央,通過航海,希臘人可以很方便地達到埃及、小亞西亞、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敘利亞、義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航海的運載能力要超過陸路運輸,尤其在古代,人們在陸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馱獸,成本極高;相對而言海路運輸的規模更大,成本也低。通過海路,古希臘可以與多個古代文明發達的地區發生接觸,多種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臘人使用當時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達上述地區的。從這個角度說,整個西方的歷史從很早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考慮以希臘為中心的陸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發旅行到達印度河流域,會碰到一些地理障礙,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這些地理障礙在當時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知道古希臘時期發生了馬其頓亞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遠征,他由希臘出發一路與波斯人作戰,最後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國王的殘余勢力肅清,同時越過北印度的高山進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西徐亞(又譯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區)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復雜險惡的地理環境也比較適合小國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謂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務的意思。
2)古中國的經濟農業也受地理環境的嚴重影響
由地圖可見,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穿過沙漠、高山可進入中亞,這條路線即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一方面很難走,另一方面它是陸路,其規模和效率都是沒法和航海相比的; 絲綢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國和印度、波斯的聯系,但絲綢之路的開通是比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後。而在中亞發生的可以媲美於亞歷山大遠征的偉大戰役是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年(751年)的的怛羅斯戰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當然到宋代以後又有所謂海上絲綢之路,並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渠道。
根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線的西北,氣候乾燥,適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統一專制帝國與游牧民族之間的和戰問題可說是近2000年來中國歷史的主線。
按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該地區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是農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於西方的,更強調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國家的)和各種道德倫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達到內聖外王是典型的中國價值觀。
15英寸等雨線
所以說古中國的經濟基礎農業受到地理環境的極大影響
由於長期處於專制的大一統政體下,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的民族和國家概念。近代國家概念是基於民族的,基於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行政權利帶有神聖性(所謂民族國家)。而中國歷史對國家行政權利則帶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國家行政權功利化、物品化的體現(所謂朝代國家)。中國的民族主要是漢族,漢族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各民族融合的產物,可以理解為漢化後的人民,或喪失民族性的人民。因為在古代中國,與漢族相對應的是所有其他民族,這些民族都比漢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歷史發展趨勢都是逐漸漢化。
2 地理環境仍然對現代經濟和地區不平衡性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地理環境造成的經濟差異依然存在,即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而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為依託的。
在1984年開始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東北、東和東南方沿海在風水是上處於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借大力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形成經濟圈的更大需求。環渤海城市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發展。
而在晚期開發大西北的戰略中,其西部經濟遠沒有東部經濟發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為什麼?就是因為西部沒有沿海那樣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別是明顯的。
❻ 中國農業地理20條
手寫一下,希望採納。
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北方小麥南方水稻。
東北一內年一熟,華容北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到三熟,海南島一年三熟。
種植業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以西為畜牧業。
四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東北作物:春小麥,大豆,高粱,甜菜。
甜菜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油菜:長江流域。
甘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福建。
棉花: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南疆
❼ 在中國農業大學上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有什麼體驗
還是經管類好一些,完全可以理解的,不一定要背,而且對數學要求比工科低,適合女生,學工科老的快。
❽ 中國農業大學還有地理信息系統嗎
有,專業就中國來說還屬於比較新興的專業,但發展迅速應用很廣。現在很熱門的位置服務等等也很有用處,GIS,RS,GPS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對我們學校來說與農業的結合做得挺不錯!
❾ 中國農業大學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怎麼樣
中國農大的地信是個一般的專業,不過學校名氣好,在北京也能找個不錯的工作,學校每年都招不滿,只要上線就能去,考數二,和地理信息系統(含遙感導論),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
❿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農業生產類型
1、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地勢坦盪,耕地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麵食為主。東北和華北平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產區。
2、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耕地以水田為主,氣候較溫暖,降水豐沛,為發展種植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水稻是本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米飯為主。
南方還有很多河流、湖泊、魚塘等水域,盛產淡水魚等水產品。因此,南方地區有很多的魚米之鄉。
3、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的制約,在具有灌溉條件的河流附近和綠洲,可以發展種植業和栽培業(如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塞外江南」)。而多數地區由於降水少,只能發展牧業。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牧場分布地。
4、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的農業以牧業為主,這里分布著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場。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沒有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區的一些谷地,分布著一些種植業。那裡的特色作物為青稞,它是當地居民傳統食品糌粑的原料。
(10)中國農業地理擴展閱讀:
我國各地特色農業介紹(農業生產模式)
灌溉農業:乾旱半乾旱地區 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 地下水、河水等水源發展的農業
綠洲農業:乾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處的農業 青海新疆等地 乾旱半乾旱的河湖沿岸 山麓沖積扇地帶
壩子農業:雲貴高原 壩子 地勢平坦、灌溉便利
河谷農業:在我國西藏和新疆地區 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谷地帶 氣候、降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