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地理分區
① 地理劃分方法是按中國的劃分方法來計算嗎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2.黃秉維方案
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大規模的自然區劃工作.1958年,在各個部門地理區劃工作基礎上,由黃秉維主持編制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它以光、熱、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異為依據,以氣候、土壤、植被的地理相互關系為基礎,運用地帶性規律來尋求相應的區劃方法.低級區劃單位遵循非地帶性原則,體現為地形和地表物質的分異.方案將全國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蒙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6個熱量帶、18個自然地區和亞地區、28個自然地帶和亞地帶、90個自然省.
該方案堪稱我國自然區劃史上規模空前宏大、等級單位最完備和內容最豐富的方案.為農業服務的目的非常明確,其區劃原則、等級單位系統的設置以及省以上單位的分區標志、劃界指標等都充分表達了為農業服務的宗旨.
此後,黃秉維對此方案又進行過修改.
3.任美鍔、楊紉章方案和任美鍔、包浩生方案
任-楊方案於1961年發表.方案依據自然差異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將全國分為8個自然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西南區、內蒙古區、西北區和青藏區,下分23個自然地區、65個自然省.
該方案把大興安嶺南段劃入內蒙古區,把遼河平原劃入華北區,把橫斷山脈北段劃入青藏區,以及把柴達木盆地劃入西北區,而同時又將其周邊山地劃入青藏區等,曾在地理學界引起熱烈的討論.
1988年發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繼承了任-楊方案的特點,此方案只有兩級,包括8個區、30個亞區.
4.趙松喬方案
提出於1983年,1985年納入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自然地理·總論》,當時曾引起強烈的反響.該方案首先把全國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並得到大多數學者認同.自然區之下,再按溫度、水分條件的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又分出7個自然地區和33個自然副區.
自然地區命名因區而異:在東部季風區內依據水熱狀況命名,如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等,實質上體現了水熱組合對劃分地區的標志作用;西北乾旱區所屬地區按熱量和植被類型命名,如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
5.《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方案
該方案根據自然區劃的原則、中國自然地理的特點和地域分異規律,參考前人所做工作,同時考慮到教學的需要,採用三級分區.一級區:將全國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二級區即自然地區:將全國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內蒙古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7個自然地區;三級區即自然地理副區:將全國分為35個自然地理副區.
(三)中學地理教材用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方案的出台
以上介紹的幾種中國自然區劃方案,盡管在目的、指標、名稱、范圍等各方面有一些不同,但是他們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為了更好地在中學地理教育中普及相關地理知識,特別是使學生和普通公民能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及區域差異,理解國家建設發展規劃,199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地理教材中採用了新的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方案:將中國地理區域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
中國地理分區問題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中學地理教材中處理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到劃分地理區域的科學性,同時又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方案在地理學界比較成熟的三大自然地理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的基礎上,考慮到東部季風區內部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亞區的較大差異,同時綜合生產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點,最終形成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四個大區教學方案.
因此,方案實際上是對上述中國自然區劃方案的綜合、歸納和簡化.而且,依據這方案,各個大區內部也可視情況進一步細分亞區,如北方地區內部包括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亞區,華北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形區.
實踐證明,四個大區方案既有嚴密和堅實的科學研究成果基礎,又簡明扼要、便教利學,在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編寫及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相關地理知識的學習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1992年,原國家教委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對中國地理分區按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教學予以明確規定,同時也要求學生應知道其地理位置和范圍.例如,北方地區要記住「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等地形區.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的要求「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二、中國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行政區劃指國家為便於行政管理,對國家領土進行分級區域劃分.我國疆域廣大,幅員遼闊,因此古今往來都非常重視對國家進行有效的分級管理,把國家疆域劃分為不同層次的行政區域.
(二)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
以下僅簡述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大的變化.
1.六大行政區的設立與撤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先後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簡稱大區.華北由中央直轄,東北設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大區設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是一級地方政府,分別管轄若干省級行政單位.1952年,六大行政區改設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監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級地方政權.為了加強集中統一領導,1954年,撤銷六大行政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地區改由中央直轄.
6大行政區、30省、12直轄市、5個行署區、1個自治區、1個地方
根據形勢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先後增設、撤銷或合並了若干省區.
1954年撤銷了遼東、遼西兩省,合並設立遼寧省;撤銷松江省,並入黑龍江省;撤銷寧夏省,並入甘肅省;撤銷綏遠省,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哈爾濱、武漢、廣州、重慶、西安11個直轄市分別改為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廣東、四川、陝西7個省的省轄市.
1955年撤銷熱河省,分別並入河北、遼寧2個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撤銷西康省並入四川省;撤銷新疆省,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統轄西藏地方和昌都地區.
1957年,撤銷廣西省,設立廣西壯族自治區;設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3.1982年後的行政區劃現狀
目前,中國行政區劃的等級體系是依據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第四部憲法.憲法中第3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劃分如下: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憲法中第31條又規定:「國家在必要的時候設立特別行政區」.
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截至2008年底,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
因此,在現行的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早已沒有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的行政區劃和名稱.
三、中國經濟區劃
(一)經濟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經濟區劃指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對全國領土進行戰略性的劃分,包括綜合經濟區、部門經濟區和經濟類型區.它根據國家或地區生產發展的要求和條件,參照業已形成的地區經濟類型,全面規劃出地域生產綜合體的體系:如科學地劃定各級部門或綜合的經濟區的區域范圍;確定各經濟區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對區內各生產部門的合理結構、發展規模和地區布局等提出建議.
經濟區劃的目的在於揭示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專門化部門和產業結構.對全國進行戰略性的經濟區劃分,需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制定原則.
(二)經濟區劃的演變過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地理學者與經濟學者也對中國經濟區劃提出過許多方案.我們主要介紹由政府公布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的以下三種中國經濟區劃.
1.1958年的經濟協作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1958年,國家計劃委員會為了逐步改變生產力布局的不平衡和不合理狀態,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區人力、物力資源,在全國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試圖在地方上也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點的工業體系,於是在六大行政區(1954年撤消)的基礎上,將全國劃分為七大經濟協作區.
七大經濟協作區包括:東北經濟協作區(黑、吉、遼)、華北經濟協作區(京、津、冀、晉、內蒙古)、西北經濟協作區(陝、甘、寧、青、新)、華東經濟協作區(魯、蘇、皖、滬、浙、贛、閩、台)、華中經濟協作區(豫、鄂、湘)、華南經濟協作區(粵、桂)和西南經濟協作區(川、貴、滇、藏).
1961年,國家將華中和華南經濟協作區合並為中南經濟協作區,於是全國調整為六大經濟協作區.各大經濟協作區均設有中央局和大區計委,負責協調大區內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並組織各種經濟協作.因此,這是一個按行政系統組織起來的經濟區.
中國的經濟協作區方案,對當時國民經濟的調整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為後來的經濟區劃積累了經驗.
2.「七五」計劃提出的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在「七五」計劃(1986-1990)期間提出了地區經濟的梯度開發思想,以沿海為基地,以其經濟技術優勢開發內地資源,進而再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形成東部沿海、中部內陸、西部地區三大經濟地帶(圖10).
東部地帶:包括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暫不包括港、澳、台),是全國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最大、經濟實力雄厚、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吉、內蒙古、晉、豫、鄂、湘、皖、贛9省、自治區,是全國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
西部地帶:包括川(含後設立的重慶市)、貴、滇、藏、陝、甘、寧、青、新9省、自治區,是全國經濟比較落後、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有所變化(圖11).廣西和內蒙古被劃入西部地帶後,調整為東部地帶包括11個省、直轄市,中部地帶包括8省,西部地帶包括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三大經濟地帶是中國最高層次的經濟區,較為客觀地反映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差異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從總體上指出了我國由沿海到內地形成東、中、西三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職能的地帶,為確定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部署和制定區域性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3. 「九五」計劃提出的七大經濟區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在三大經濟地帶內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條件仍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例如工業分布上存在著「北重南輕」的結構差異和「北煤南水」的能源賦存差異,農業上更是存在著水熱組合條件和農業利用結構上的差異等.
因而,從中國國情出發,1996年在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九五」計劃(1996-2000)中提出了中國七大經濟區的新方案.
(a)環渤海經濟區:以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為核心,坐落於東北亞的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發展的重點區域.
(b)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盟市.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全國居突出地位.
(c)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區:包括長江三角洲15個市和沿江28個地市.全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成為內聯中、西部的中國與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地方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起來的,以輕紡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均較發達的綜合經濟區.
(d)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的過渡帶和上海、連雲港、廣州三個對外開放「窗口」的連接地帶.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
(e)東南沿海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今後可將港、澳、台劃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f)大西南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海南以及廣東西部.資源組合條件良好,但資源開發程度較低,中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開放的前沿.廣西、西藏和海南經濟相對落後,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開放的前沿.
(g)西北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盟市.生態環境脆弱,但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等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經濟總體水平偏低,是我國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
四、小結
通過上述對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和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區劃類型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意義,其名稱和范圍也有相同或交叉,公眾所了解的程度也相差很大.
例如,「華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在不同的區劃類型中都有使用.作為自然地區名,包括遼東山東低山丘陵、華北平原及遼河下游平原、黃土高原、冀北山地等四個地理單元.作為舊大行政區名(六大行政區),1949年設置,轄河北、山西、綏遠、察哈爾、平原省(察哈爾、平原兩省1952年撤消,綏遠省1954年撤消)和北京、天津兩市,1952年改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消.作為舊經濟協作區名(六大經濟協作區),1961年設置,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山西兩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78年後撤消.
今天,很多人頭腦中認為華北地區應包括京、津、冀、晉、內蒙古兩省兩市一區,也基本上源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華北行政區和華北經濟協作區的先後設立.因為這個信息可能在公眾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相對多一些,也更為熟悉.相比較而言,對較為專業一些的自然區劃中的華北地區概念就知之甚少,亦或容易因此產生混淆.
②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③ 中國的區域怎麼劃分的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中國區域地理,其劃分從各個時代、研究重點、綜合性與可比性考慮,存在多種多樣的劃分方式,每種方式主題和重點各不相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對區域的定義,「區域是一個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上與其他地區有差別,並限於這個差別所延伸的范圍之內,區域往往有具體的地方所指」。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④ 中國有哪幾種地理分區
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版一個整體。就是把一權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中國區域地理,其劃分從各個時代、研究重點、綜合性與可比性考慮,存在多種多樣的劃分方式,每種方式主題和重點各不相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對區域的定義,「區域是一個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上與其他地區有差別,並限於這個差別所延伸的范圍之內,區域往往有具體的地方所指」。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⑤ 中國區域地理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要求 區域地理的復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高三復習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從區域出發是指,在高中地理復習之前先安排復習區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這時的復習突出基礎性和常識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線及重要的區域特徵,為系統地理復習打下基礎。如高考說明中所要求的我國和世界八個國家的位置、范圍和輪廓以及重要的經線和緯線及其穿越的地區和國家等。回到區域主要是因為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尤其是地理選修下冊,就是以中國區域為背景進行國土整治。因此區域地理自然成為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復習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
在剛剛開始復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後的學習事半功倍。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
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
3.突出區域特徵及差異的復習
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並突出「主幹」內容的掌握。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區域地理特徵以及各個區域之間明顯存在的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中必須突出的重點。
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考對「熱點」問題較為關注,高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國家出台的許多重要方針、政策、區域開發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沒有編人教材,但這些重大的「地理時事」均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出現。比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在國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
建議考生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
5、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於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
我們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部分因學生能力所限歸納起來有困難或太費時間的專題,教師可以將知識以陳述性的句子寫下來,印發給學生。而大部分的專題,應以練習的形式給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並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練習題要精選
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考生要對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建議任課教師幫助選擇)。
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准確;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題目的答案准確,表述規范。
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有針對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不易過深,過難。及時講評練習,查缺補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調整心理素質,提高應考能力。
考生做練習要強調實效,要通過做練習題檢查自己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的內容分析 (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和民族
命題趨勢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⑵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
⑶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⑷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命題時,往往將這部分知識與地形、氣候、交通線、工農業生產、商業和旅遊業等結合起來考查;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與今後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二)中國的地形和氣候
命題趨勢走向
⑴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
⑵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地勢階梯界線、河流流域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界線、溫度帶界線、一月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山脈等等
⑶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各類地形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⑷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季節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
⑺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⑻主要災害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⑼天氣預報知識
⑥ 中國的區域是怎麼區分的,像華東 華南這些
中國的區域的劃分與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黨政軍一體化大區管理體回制有關。
當時全國一共六個答大區,也就是華北(代碼1),東北(代碼2),華東(代碼3),中南(代碼4),西南(代碼5),西北(代碼6)。
東北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後,奉命入關,解放華北全境,並改稱第四野戰軍。此後配合二野、三野南下進行渡江戰役,並與中原軍區合並,先後解放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中央軍委隨即同意中原軍區改稱中南軍區,之後,中南軍區解放海南島。
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整合為華東野戰軍,再後來改稱第三野戰軍並參與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福建,並准備解放台灣。
(6)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分區劃分: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⑦ 求中國各區域地理思維導圖
等答案的時間,自己都能整理完了
⑧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⑨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9)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⑩ 如何劃分中國華北、華東、東北、華南、華中、西南、西北幾大區域
眾所周知,我國疆域寬廣,按照各個時代的不同、研究重點的不同以及參考性的不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區域劃分方式。而區域是一個擁有具體位置的地區,正如我們經常說的華東、華北、東北、華南、西北和西南,它們在地圖上有著很明確的區域劃分,具體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劃分的。
最後,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可以從很多個角度來劃分不同類型的區域,其中東北、華東、華南、華北、西南和西北這幾個地區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