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政治
❶ 中國國家政治地理的構成要素有那些內容
國家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政治地理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構成要素: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某一事物與外在客觀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總和。外在客觀事物包括地表自然實體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條件,空間關系包括方位和距離。
數理地理位置
亦稱天文位置,用經緯度表示。它體現國家領土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體系。按領土所處的經度不同,可將國家分為東半球國家和西半球國家;按領土所處緯度的不同,可將國家分為低緯度國家、中緯度國家和高緯度國家。緯度位置決定國家的氣候資源狀況,從而影響到綜合國力。
海陸位置
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與海洋的相對空間關系。它對國家的交通運輸、對外交往、國防安全、政治軍事地位乃至綜合國力都有重要影響。
沿海國是指領土以大陸為主體,同時又瀕臨海洋的國家。這類國家一般都有方便的出海口,可得海上交通和漁鹽之利。漫長的海岸線不僅提供了天然港灣,還便於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帶對外開放,並可用以闢建軍港,發展海軍,保衛海疆,捍衛海洋權益。
島國是指領土完全由島嶼或群島構成的國家。這類國家處於海洋之中,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以海為生。為謀求國家的發展和領土的安全,就要努力向海外擴展經濟活動和開辟對外聯系的海上通道,並建立必要的海軍力量,掌握領海的制海權。
內陸國是指領土深居大陸內部、四周被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而無海岸線和出海口的國家。這類國家由於在進出海洋方面要借道他國,可能受制於人.力Ⅱ之被一個或幾個國家所包圍,在外交政策、經濟建設和國防諸方面都要考慮這個制約因素。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國家領土與有關政治地理要素和條件的空間關系,也就是其周圍地區和鄰國的政治狀況、外交政策、國力強弱等及其對本國的影響。 緊湊型國家
這類國家領土形狀近似於圓形或多邊形,基本上沒有島嶼、半島和較大彎曲的海灣。這種形狀有利於國家主權在空間上的充分行使。
鬆散型國家
領土形狀鬆散破碎,各部分之間為海域或他國陸地領土所隔,只能通過水陸或航空運輸相聯系。這種領土形狀往往對國內交往、行政管理和國防帶來諸多不便。
狹長型國家
其領土呈帶狀延伸。此類領土平時不利於國內交往;戰時極易被敵方切割而難以防禦。
嵌入型與穿孔型國家
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被另一個國家所包圍,前者稱嵌入型,後者稱穿孔型。顯然,嵌入型領土形狀的「國中之國」,難免受到穿孔型國家的控制。 國家領土的分布與領土的形狀是緊密聯系的。
單節國家
是指一塊緊湊完整的領土組成的國家。
復節國家
是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在空間上相互分離的領土組成的國家。在復節國家中,還有跨洲國家和飛地兩種特殊的分布形式。 領陸
領陸是指國家邊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其底土。它是國家領土的基本組成部分。
領水
領水是指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分為內水和領海兩部分。
(1)內水
內水是指國家領陸內及領海基線向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等,有時也專指領陸內的河流和湖泊。
(2)領海
領海是國家主權管轄下的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連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原來由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特點、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保護沿海自然資源的需要而自行確定,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最大不得超過12海里。 法律功能
國界代表某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
稅收功能
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民族經濟對外國徵收關稅。
管制功能
即對通過邊界的人和物進行檢查和監督,以控制移民活動和資本、貨物流動,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自然國界
(1)山脈
山脈作為國境線,交通性差,隔離性強。通常以山脈的分水嶺劃分國界。山脊線與分水嶺一致,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出入,劃界時就易產生矛盾和沖突。
(2)河流
河流線狀明顯,適於作國界。確定河流國界時,根據國際慣例,第一,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劃界:第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
(3)海洋
海洋既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境的設立。
(4)湖泊
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對象。劃分湖泊國界大多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平分,或均分兩國或幾國國境。
人為國界
兩國間無明顯的自然目標,人為設立的劃界標志稱為人為國界。
(1)人為障礙
昔日的柏林牆,曾為東西柏林之間的分界線。
(2)數理國界
指以經線或緯線劃分的國家邊界。例如埃及和利比亞、蘇丹之間分別以東經25°線和北緯22°線為界。
(3)人文國界
即按民族分布狀況或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的國界。
❷ 中國古代地理政治形成的原因
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都處在氣候良好的河流兩岸或平原 例如黃河和華北平原(都是溫帶季風氣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於防守的地方 如關中盆地 四川盆地.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原地區,正是因為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後於中原地區.
東方文化的源頭——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閉保守的地理環境也是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聯系和影響很少,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中國人一系列獨特的文化觀念如知足者常樂、中庸追求平穩、和平的社會環境及「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和專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和特色. 中國農耕經濟和專制統治的穩定性、持續性,又使得中國文化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忽視邏輯推理,包括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經驗所得,如火葯就是道學家在煉丹時發明的,許多歷法、醫術都是對觀察、經驗的描述和記錄.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並沒有進行科學推論和分析,更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由此可見,中國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❸ 國內外關於政治或地理的大事,最好不要太枯燥。
1.柬埔寨前國王西哈努克逝世 終年歲
柬埔寨王國政府15日晨發布官方公告說,柬埔寨前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當天凌晨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柬埔寨國家電視台當地時間早上6時發布了柬政府公告。柬政府公告說,西哈努克因自然原因於凌晨1時20分(北京時間2時20分)在中國北京醫院逝世。柬政府將把他的遺體從北京迎回金邊,在王宮舉行傳統葬禮。
柬埔寨副首相涅本蔡說,西哈努克的離去對柬埔寨是巨大的損失,「我們為此十分悲痛。他是一位偉大的國君,我們都尊敬並愛戴他」。
涅本蔡說,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與首相洪森將於15日早上飛往北京,將西哈努克遺體迎回柬埔寨,舉行傳統葬禮。
西哈努克生於1922年10月31日,1941年4月被王位委員會推選為國王。1953年領導柬埔寨取得國家獨立,結束了法國長達90多年的殖民統治。他逝世前患有癌症、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在北京休養並接受治療。
2.土耳其出動戰機攔截亞美尼亞貨機
土耳其外交部官員15日證實,土軍方當天出動戰斗機攔截一架經土領空從亞美尼亞飛往敘利亞阿勒頗的貨機,迫使其在土東部城市埃爾祖魯姆機場降落。
土耳其當局正在搜查貨機機艙。土外交部表示,這架飛機本應運載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如果沒有發現其他貨物,將允許繼續其旅途。
土耳其10日出動戰機攔截了一架從莫斯科飛往大馬士革的敘利亞客機,使其迫降在安卡拉。機上有35名乘客和2名機組人員。土方稱在沒收客機上的「可疑貨物」後將客機放行。敘利亞外交部11日發表聲明,否認被攔截的敘客機上裝有任何武器或者違禁商品,並要求土耳其當局歸還被扣物品。
另據敘利亞通訊社14日報道,由於土耳其政府決定禁止敘民航飛機在土領空飛行,敘政府決定從14日零時起禁止土民航飛機在敘領空飛行。土耳其外長達武特奧盧當天說,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敘利亞政府利用民航客機運送軍用設備」。
❹ 中國人不能忘記的(關於歷史、政治、地理)事件
《南京條約》 (即《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是關於結束鴉片戰爭的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是英國的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南京條約》主要內容
中英《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
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其中600萬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5、另訂關稅則例。清朝政府將以公平的原則頒布一部新的關稅則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6、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強佔香港,損害了中國領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背景
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由來已久,到19世紀30年代末,輸入量達到驚人的程度。這種骯臟的鴉片貿易不僅使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政府及鴉片販子獲得暴利,而且與英國政府和整個英國資產階級形成了密切的利益關系。1839年1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禁煙,並於6月3日進行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為保護鴉片貿易,依仗其船堅炮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軍先後攻陷舟山、虎門、廈門、寧波、吳淞、鎮江等地,並霸佔香港島。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軍進逼南京,索要贖城費300萬元。軍事失利的清朝以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鑒、署乍浦副都統伊裡布為代表,與英方交涉。中英和約談判開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條約談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軍事壓力下毫無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許清方對其提出的條件做任何修改,屢屢以進攻南京相要挾。條約中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8月29日,耆英、伊裡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於南京江面上的英國「汗華麗」戰艦上簽署了和約。南京當時稱江寧,該條約又被稱為《江寧條約》,今人慣稱為《南京條約》。
危害
1、破壞中國主權,使香港成為英國進一步侵華的基地;
2、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略奪,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先例;
3、打開了我國東南沿海門戶,便利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
4、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
5、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全文
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裡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一、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三、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欽差大憲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銀六百萬員償補原價。
五、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員,作為商欠之數,准明由中國官為償還。
六、因大清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二百萬員,大皇帝准為償補,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因贖各城收過銀兩之數,大英全權公使大臣為君主准可,按數扣除。
七、以上三條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員應如何分期交清開列於左:
此時交銀六百萬員;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員,共銀六百萬員;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員,共銀五百萬員;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員,共銀四百萬員;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員。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員加息五員。
八、凡系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釋放。
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俟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
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
十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
十二、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准交之六百萬員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辟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占據。
十三、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候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親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二冊,先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各為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要至和約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
大英君主汗華船上鈴關防
附件
中英《南京條約》只是一個初步文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相應的細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八月十五日訂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國在中國攫取了許多特權。主要為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割佔香港島;協定關稅;賠款;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美國代表顧盛在廈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條約內容可歸納為五條:美國享有英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美國兵船可自由出入中國通商口岸;美國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醫院;中國變更關稅,需與美國領事商議;擴大領事裁判權。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法國代表拉萼尼在廣州黃埔的法國戰艦上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條約內容可歸納為二條:法國享有英國、美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法國可在五口租地建立教堂,中國有保護教堂的義務。
南京條約之前的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之一:
關天培
關天培是廣東水師提督,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攻虎門,關天培率兵奮起抵抗。他親自點燃火炮,轟擊敵人。當英軍擁上炮台時,關天培拔出腰刀,同敵人搏鬥。他受傷數十處,最後戰死在炮台上。
❺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政治問題…
中國有960萬平方來千米,位踞世界第三源。有十四億人口,世界第一。有世界上最多的民族「漢族」。屬於溫帶,中國地形是西高東底,在太平洋西岸,與多個國家接壤。主要河流長江,黃河。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重要的地理優勢。
❻ 中國的地理是怎樣影響中國的政治關系
地理包括很多個方面
有些方面不會影響政治關系,但有些方面也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關版系權
就比如說地理位置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形成之初,與我國的地理位置有這密切的關系
我過北臨俄羅斯,也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受其影響很大,慢慢的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了我國先進知識分子層面,於是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由於我國北方與蘇聯接壤,接受蘇聯老大哥的幫助更尤為方便,代表性說明的就是我國建國初期的東北老工業區。因為我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所以政治關系發生了變化,建國初期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緊張。
這個就是中國的的地理影響中國政治關系的很好的例子
❼ 「中國」由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變成一個政治地理概念過程完成的標志是
完成的標志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具體過程比較復雜,簡單點說從上古就已經有回「中國」答的稱呼了,但當時只是指我們祖先生活的地方,後來秦統一之後也曾稱「中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說法,沒有形成政治理念,直到清朝才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當時稱「中華帝國」,民國建立後真正開始用「中國」作為政治上的稱謂。
❽ 有關我國政治,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10道問題(中國)
1.哪一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丑條約》
2.唐朝開國皇帝是專?屬
唐高祖李淵
3.汶川地震起因。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
4.當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四書》是指哪四書?
《大學》《論語》《中庸》《孟子》
6.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
7.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
8.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的發展路線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9.中國最早的紙幣
北宋,交子
10.《傷寒雜病論》作者
張仲景
也沒說啥題目,選擇,簡答?
❾ 中國這個詞是地理概念還是政治概念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政體的直接名稱。
現在「中國」更多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就賦予了政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