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人文地理
『壹』 中國地理大區,為什麼山東屬於「華東」
地理區劃,就是把某個區域的國土視為整體,然後按照一定標准劃分成不同區域,具體來說,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幾大方面,各大類下方又有更細的分類,如氣候、農業、文化、行政、人口、動植物等等。
1953年時期省級區劃跟今天區別較大,當時華北地區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東北則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華東地區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中南地區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包括海南),後來加入了回歸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西南地區為四川(包括重慶)、貴州、雲南、西藏;西北地區為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其實就是與解放時期的作戰有關。
『貳』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闖關東的意思:舊時山東、河北一帶的人到山海關以東的地方謀生,叫闖關東。
闖關東的關東具體指的是: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
闖關東的原因:
1、是內地經過長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達到飽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種。於是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為了謀生計,便到地廣人稀的滿人的「龍興之地」去淘金、種地;
2、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2)華北地區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闖關東,一個「闖」字突出了這條路線的艱辛。清廷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破壞滿族的習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後的措施越來越嚴厲,從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從驗關封海到驅逐流民。盡管禁令日見嚴厲,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
『叄』 華北旅遊區包括哪些省市,本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概況
旅遊地理來學旅遊地理學是研究源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實例,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
『肆』 華北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華北地區,抄屬於自然地理襲分區,不是行政區,不隨著行政區劃調整而改變,按照地理教科書,華北地區,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長城以南的中國的廣大區域;北與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相接。大致以≥10℃積溫3200℃(西北段為3000℃)等值線、1月平均氣溫-10℃(西北段為-8℃)等值線為界。
華北地區,政治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內蒙古西部屬草原沙漠地區,氣候嚴寒 乾旱,和地理意義的華北不是一個概念,自然區劃屬於西北地區,地理上的氣候學的現代華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乾燥且較長,夏季高溫降水相對較多,春秋季較短。但華北平原的熱量和雨水明顯多於黃土高原。華北的土壤皆為河流沖積黃色旱作類型,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1]
該區的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
『伍』 初二地理復習題
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1月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2、區域的類型:自然區域(熱帶、長江三角洲等)、經濟區域(工業區等)、行政區域
3、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季風區大致包括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非季風區大致包括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注意:P5活動1、2、3及P4圖5.4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二、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於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鹼、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佔25%;人口佔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雲、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台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二、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2、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P8活動1、2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自然景觀的差異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於800毫米) 多(一般高於800毫米)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無結冰期 有 無
人文景觀的差異 差異原因
農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兩年三熟 一年兩至三熟 氣候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氣候、地形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氣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經濟作物 棉花、穀子、大豆等 棉花
傳統民居 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
牆體高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馬車) 水運(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地形、氣候
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西北地區: P12活動1、2
1、位置范圍: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佔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2、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氣候以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植被景觀自東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降水量自西向東越來越少);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西北地區河流很少,而且多為內流河,多季節性河道。
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P12活動1、2
3、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青藏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氣候以高寒氣候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河流特點:河湖眾多,是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本區最主要的自然特徵是高寒。
4、西北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牧場和主要畜種有各具特色。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牧場種類 內蒙古的草原牧場、新疆的山地牧場 青海、西藏的高寒牧場
主要蓄種 三河馬、三河牛、細毛羊 氂牛、藏綿羊、灘羊
種植業類型 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河谷農業(湟水谷地、藏南谷地)
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長絨棉、瓜果等 青稞、小麥
3、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於乾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6、青藏地區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 P14活動2
①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因為本區地勢高,空氣稀薄,透明度好,太陽光線穿過時,熱量損耗少,到達地面多。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多1000多小時,羊八井地熱站。
②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海拔高,氣候寒冷,蒸發少,冰雪融水成為江河的主要水源。
③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察爾汗鹽湖區。
7、青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頭
三江源頭地區位於青海省境內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黃河49%,長江25%,瀾滄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
長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量減少,草地嚴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驢數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恢復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場,改善三江源頭地區的生態環境。
第六章、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北京
一、地理位置: P19活動1
1、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KM,東南臨天津市、其餘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面積1。68萬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82萬人。
2、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徵:①地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氣候: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屬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溫榆河、潮北河。
3、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溫度帶,地處內陸且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地位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北京是國我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樣和科研機構,還有從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③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國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三、歷史悠久的古城
1、古城格局:舊城格局形成於明、清時,城內建築排列呈棋盤狀,皇宮居於中心,通過中心
有一條南北延伸並使城市左右對稱的中軸線,呈「凸」字型,房屋朝向一般坐北朝南。
2、北京有著無數名勝古跡,長城、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3、北京城址自遼代以來在空間上有兩次大的變遷,都是與水源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城市現代化
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國的心肝所在,是中國的象徵,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禮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築,這使得北京的出現了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特殊景觀。
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第二節、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一、港澳概況對比
回歸祖國時間 人口(萬人) 面積(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組成
香港 1997.7.1 678萬 1092 珠江口東側、鄰深圳 中國血統98%(祖籍廣東省多)英、其他2%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
澳門 1999.12.2 44萬 16 珠江口西岸、鄰珠海 中國血統95%(祖籍廣東省多)葡3% 澳門半島和附近的兩個小島
二、香港人多地少,地形特點是山地多、平地少。擴張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方式:「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路。
三、香港發達的經濟——「東方明珠」、「購物者的天堂」
1、香港第三產業很發達,使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運輸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
2、香港的轉口貿易發達,依託的條件有:①優越的地理位置;②靈活的經濟政策(自由貿易港)③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P31香港和祖國大陸的優勢互補關系
轉口貿易是指從一國購進商品後,不在本地銷售,而直接賣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形式,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出口產品:成衣,電子電器,料製品,紡織,鍾表,玩具生產消費品為主,勞動密集型。
三、澳門經濟及發展戰略
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是博彩旅遊業。
同內地聯手,在珠海發展,形成澳門—珠海—廣州發展軸線。
第三節、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
1、地理位置(P33活動1、2)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2、台灣的地形特徵:多山,山地、丘陵佔2/3,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玉山為最高峰,
3、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4、 台灣島屬亞熱帶、熱帶氣候,溫暖濕潤,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此外台灣島還有(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的美譽。P36活動1、2、3。
台灣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5、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6、台灣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它們在台灣西部沿海平原,影響這種分布特點的形成的因素有地形條件、交通條件、人口分布、開發歷史悠久。P38-39活動1、2
6、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台灣的第三產業升幅較大,第二產業波動小幅度上升,第一產業持續下降,這說明了台灣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四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陸』 中國地圖上南方和北方氣溫和地理位置有何關系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大部分位於35°N-50°N和105°E-135°E之間;其相對位置為渤海、黃海以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2.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
2.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遼東丘陵和山東丘陵等。
★地質災害:多火山,如長白山地區、太行山地區等。
2.土壤:黃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地區,土質疏鬆)和黑土(東北地區,土壤肥沃)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部分屬於半濕潤地區,但黑龍江沿岸和長白山地地區為濕潤地區。常伴有寒潮、低溫、洪澇、春旱等自然災害。
2.植被:華北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東北地區以寒溫帶針葉林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徵:水文特徵南北差異大;水量北豐南少、水位季節變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長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結冰期北長南短。
2.湖泊:興凱湖、長白山天池、鏡泊湖、松花湖、洪澤湖等。(提示:天池的成因?)
(五)資源
1.礦產資源:大慶油田、中原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大同煤礦、朔州煤礦、撫順煤礦等;本溪鐵礦、鞍山鐵礦;招遠金礦。
二、人文地理概況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布
(1)糧食作物:冬小麥,春小麥,水稻(長白山地灌溉地區和黑龍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華北);(3)糖料作物:甜菜(東北,why?)。
(4)經濟作物:棉花(華北)穀子(黃土高原)大豆(東北、華北)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等。(5)纖維作物:亞麻(東北)。
(6)水果:蘋果、葡萄和梨(華北和遼寧)桃、杏和柿(東北)等;
(7)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圈養 (8)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農業為主;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東北(一年一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是全國最大水果帶。
4.農業生產條件
A.有利條件:①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氣溫高,降水多,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B.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熱量不足,生長期短,受寒潮影響大;西部受風沙影響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
(二)工業
1.工業帶(區):環渤海工業帶,其包括:遼中南和京津唐工業區;隴海-蘭新線工業帶。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突出。
3.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問題:①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②生產技術落後;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產品類型單一;⑤淡水資源不足。
(2)解決措施:①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②加強技術改造;③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④增加產品類型;⑤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4.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網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森林資源豐富。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2.傳統民居特點:東北地區注意防寒保溫;黃土高原特色民居窯洞;
3.民族:漢族占絕大多數;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等。
(四)交通:鐵路、公路網稠密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等
(六)生態環境
1.東北地區:黑土流失和沼澤地(濕地)破壞。
2.華北平原:易受旱澇、鹽鹼、風沙威脅。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第二節南方地區
★復習要點:魚米之鄉;亞熱帶、熱帶經濟林木和水果;水運發達;沿海和內地的工業發展;治水與治土;南方人民的生活。
一、自然地理特徵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主體部分位於20°N-32°N和100°E-120°E之間;其相對位置位於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東至東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嶺、淮河一線。
2.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包括省級行政區瓊、港、澳、台、粵、桂、雲(滇)湘、鄂、贛、浙、滬、閩的全部和川、皖、蘇、豫、陝、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徵: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國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喀斯特地貌廣布)和橫斷山脈。
3.土壤:以紅壤為主(酸性較強、貧瘠),平原地區還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濕潤)。常出現台風、風暴潮、伏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
2.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南部沿海地區有小部分季雨林。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長江、贛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運河、珠江、錢塘江等
2.湖泊: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資源
1.礦產資源:有色金屬礦產豐富,如:攀枝花鐵礦(煤礦)個舊錫礦、平果鋁土礦、大余鎢礦、銅仁汞礦、大冶鐵礦、德興銅礦等
2.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淡水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較多,如: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二灘、龔嘴、三峽、葛洲壩、安康等;珠江水繫上游也有較多水電站。
3.化學資源:鶯歌海鹽場(海南)布袋鹽場(台灣、東南鹽倉)。
二、人文地理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布
(1)糧食作物:水稻;
(2)油料作物:油菜(長江流域地區);
(3)糖料作物:甘蔗(台、閩、粵、桂、雲、川);
(4)經濟林:竹、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蠶桑等;
(5)水果:熱帶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等;
(6)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業
(7)水產業:淡水養殖、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思考:舟山漁場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農業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糧(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閩、粵、桂、雲、川)油料作物(長江沿岸地區)棉花(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黃麻、亞熱帶作物(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出口農產品(太湖平原、閩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圖冊,落實其位置)。
4.農業生產條件
A.有利條件:①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少雨),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於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農業基礎: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B.不利條件:①氣候:旱澇災害頻繁,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溫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台風影響很大。②土壤: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黏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地形地貌: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二)工業
1.工業帶(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如:滬寧杭工業區)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閩南三角工業區)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區和環北部灣經濟圈。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
3.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和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
◆補充:(1)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
A.優勢:水能、礦產、農林牧資源豐富;
B.表現:該地區已形成綜合性工業基地,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冶煉、機械、煤炭、紡織工業發展迅速。
C.主要工業中心:重慶、成都、攀枝花、貴陽等。
◆補充:(2)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②海洋運輸便利;③資源豐富;④勞力廉價且豐富;⑤巨大的互補空間。
◆補充:(3)南寧發展的區位優勢:
A.地理位置優越,南寧地處我國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直接進出東南亞各國的「水陸門戶」、「橋頭堡」。
B.交通條件優越,海洋運輸和鐵路交通便利;
C.資源條件優越,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
D.勞動力條件優越,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E.與周圍國家和地區互補空間大,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為南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四)交通
傳統-船舶;現代-船舶、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注意:查找地圖冊,進行落實)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廣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澇災害頻繁。(注意:歸納該災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2.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注意:歸納該災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3.紅壤:(1)特點: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茶樹、杉木、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柒』 寧夏歷屆中考地理試題
我自己覺得比選擇按歷史好,因為我喜歡地理,好像要考一些,不大清楚是哪次的考試中
應該有這些
一、課程性質與要求
1、課程性質
《中國地理》是一門區域地理課程,它融會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各要素課程的內容,以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為重點,集中體現地理學區域性、綜合性的特點,是一門綜合性強、輻射面廣的專業主幹課。通過本課程要求掌握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基本特點;中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旅遊等各產業的分布、特徵;掌握中國的地域分異及由此而形成的地理區,學會區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2、課程要求
(1)牢固掌握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等的基本特點;
(2)掌握中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旅遊、文化等各產業的分布、特徵;
(3)掌握中國的地域分異及由此而形成的華北區、長江中下游區的區域特徵;
(4)了解中國的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了解東北區、晉陝內蒙古區、東南區、西北區、西南區、青藏區;
(5)通過本課程學習,對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並形成自己的觀點,掌握區域地理分析的基本能力。
二、課程要點
第一章 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地貌特點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
2、 掌握中國的行政區劃;
3、 掌握中國的地貌特點、地貌形態的地理評價、主要地貌類型;
4、 了解中國的國情與國際地位。
〖學習重點〗
中國地貌特點、地貌形態的地理評價、主要地貌類型。
〖學習內容〗
第一節 中國的國情與國際地位
第二節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評價
第三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第四節 中國地貌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的氣候特點與形成、幾種重要天氣及其影響、中國的氣候評價;
2、 掌握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數量、質量、評價;
3、 掌握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水資源的特點、水資源的開發潛力;
4、 掌握中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徵、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與評價;
5、 掌握中國風景旅遊資源的特點、類型與結構、空間分布與評價。
〖學習重點〗
中國氣候的形成、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中國礦產資源評價。
〖學習內容〗
第一節 氣候條件及其評價
第二節 土地資源結構及其評價
第三節 水資源結構及開發評價
第四節 礦產資源結構及其開發評價
第五節 風景旅遊資源結構與開發評價
第三章 中國的海域與海洋資源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
2、 掌握中國的海岸格局,海灣與港口資源;
3、 了解中國的海域范圍、海洋水文特徵;
4、 了解中國的海島類型、海島資源。
〖學習重點〗
中國海洋水文、海洋生物資源。
〖學習內容〗
第一節 海域與海域環境
第二節 海洋資源及其評價
第三節 海岸
第四節 海島
第四章 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人口的基本特點;
2、 掌握中國土地利用、大農業的現狀與發展;
3、 掌握中國水利的現狀、水利面臨的主要問題;
4、 掌握中國的礦業開發與總體布局、礦業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5、 掌握中國的原材料工業布局、機電工業布局、紡織工業布局;
6、 掌握中國的交通網分布;
7、 掌握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旅遊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途徑。
8、 了解中國城市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學習重點〗
中國的人口特點、大農業發展、水利面臨問題、礦業開發與總體布局、機電工業布局、交通網分布、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學習內容〗
第一節 人口及其問題
第二節 土地利用與大農業開發
第三節 水利及其開發建設
第四節 礦產開發與能源工業
第五節 工業建設與布局
第六節 交通建設運輸、郵電業
第七節 旅遊業
第八節 城鄉建設
第五章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空間進程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區域文化的形成、各主要區域文化及特徵;
2、 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
3、 了解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空間差異、中國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區;
4、 了解中國歷史時期文化發展、演變。
〖學習重點〗
中國區域文化的形成、各主要區域文化及特徵、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
〖學習內容〗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空間透視
第二節 民族與宗教
第三節 區域文化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第六章 災害與環境
〖學習要求〗
1、 掌握中國環境問題的基本狀況、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對策;
2、 掌握中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
3、 了解中國的減災建設、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減災對策。
〖學習重點〗
中國環境問題的基本狀況、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對策、中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
〖學習內容〗
第一節 自然災害與減災建設
第二節 環境保護和建設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
第七章 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
〖學習要求〗
1、 掌握國土整治的政策體系;
2、 掌握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學習重點〗
中國區域發展的宏觀戰略
〖學習內容〗
第一節 國土整治
第二節 區域發展戰略
第八章 景觀與區劃
〖學習要求〗
1、 掌握國內外景觀研究的狀況;
2、 掌握地域分異規律、中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中國經濟景觀的地域分異、中國人文景觀的地域分異。
〖學習重點〗
地域分異規律、中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中國經濟景觀的地域分異、中國人文景觀的地域分異
〖學習內容〗
第一節 研究簡史
第二節 地域分異規律與景觀劃
第九章 華北區
〖學習要求〗
1、 掌握華北區土地利用、人口、資源與經濟特徵;
2、 掌握北京的中心地地位、環渤海地區;
3、 掌握華北地區缺水導致的環境問題、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途徑;
4、 了解京津冀地區的發展;
5、 了解黃淮海平原治理與農業開發、鹽鹼土治理的途徑。
〖學習重點〗
華北區土地利用、人口、資源與經濟特徵;華北地區缺水導致的環境問題、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途徑;環渤海地區的發展
〖學習內容〗
第一節 地理概況
第二節 首都經濟圈
第三節 水資源問題
第四節 黃淮海平原治理與農業開發
第十章 長江中下游區
〖學習要求〗
1、 掌握長江中下游區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徵和農業生產基地、綜合性工業基地特徵;
2、 掌握長三角區域優勢和驅動力、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
3、 了解長江中下游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4、 了解長江中下游區生態環境建設。
〖學習重點〗
長江中下游區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徵和農業生產基地、綜合性工業基地特徵、長三角區域優勢和驅動力、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
〖學習內容〗
第一節 自然條件分析
第二節 經濟特徵與產業結構
第三節 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發展
第四節 長三角經濟圈
『捌』 中國地理大區,為什麼山東屬於「華東」
中國地理大區,因為我們山東屬於華東地區,華東包括很多個省份,我們也包括在其內。
『玖』 中國東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況和人文地理概況 總結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東北地區,有東北大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四面環山,有大小內興安嶺。是典型的溫容帶氣候。植被主要以落葉林為主。算上華北也屬於北部,有華北平原,山脈較少,氣候是溫帶氣候。東北作物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南方是水鄉,有亞熱帶氣候和熱帶氣候,植被以闊葉林為主,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脈眾多。
南部跟東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麼劃分了。
西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沙漠戈壁眾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為主,河流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包括東北華北。東北地區是我國鐵路網最為密集的地方。
東部,南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較多
西部經濟落後,發展緩慢,工業農業都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