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研究課題
A. 關於南京師范大學的人文地理專業。能不能提供一些導師信息 以及他們的研究課題大多偏向什麼
人文地理專業3個方向,導師研究差異比較大。張小林老師偏土地規劃,陸老師是經濟地理,黃老師旅遊方向。這是3個方向最牛的老師
B. 簡述行為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謝謝各位的回答了
按照兩分法來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按照三分法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回理。主張答區域地理學和部門地理學相結合,以地表復雜地理現象空間分布、時間演變規律和人地關系研究為核心。再細分下去就是從學科體繫上說了。
C. 有關初中地理的研究性學習
地理課程標准十分強調「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指出:「要重視地理問題的探究,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在各種學習方式中,我們尤其要注意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地理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模擬類似地理科學研究的方式,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各種途徑,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地理研究性學習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個(見示意圖)
前期准備階段
實踐體驗階段
表達交流階段
筆者以為地理研究性學習有以下基本特點
一、自主性與合作性
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只是扮演「指導者」,「幫助者」 的角色,為學生創設一種有利於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情境和途徑,學生則是學習過程的直接「參與者」,「主人翁」,表現在學生選題的自主性,課題研究小組組成成員的自由性,學生研究課題的自覺性,更主要地是學生主動廣泛獲取未經處理的第一手資料,並自主分析整理資料,提取信息,有效地表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照片、論文、多媒體演示報告等)。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甚至財力,非一人之力,非一蹴而就。師生、生生、師生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交流機會比較多,有利於形成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技巧、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考慮別人的需要、意圖,另一方面使學生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形成「1+1>2」的合力,很好地完成研究性課題。
二、開放性和整合性
開放性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學習器官的全方位開放,動腦——讓學生自由想,動手——讓學生自由做,動口— —讓學習自由講;2.學習時間的開放,不以課堂40分鍾為限;3.學習空間的開放,不僅僅局限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都是學生學習的空間;4.學習目標的開放性,不以書本知識為惟一的目標,同時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的培養;5.學習內容的開放,學習內容來源於地理學科、社會生活及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身。從大多數學生選擇和研究的課題來看,有自然地理問題、人文地理問題,還有跨學科的問題等。如「二百河水污染狀況調查」、「『農家樂』度假旅遊狀況調查」、「何家溝民間故事村調查」、「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成因調查分析」等等。
地理研究性課題雖然需要學生以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為主,但因地理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關聯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學生靈活利用、整合各科知識,綜合應用它們來解決問題。如「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調查」,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物、歷史、文學、宗教等知識。
三、過程性與實踐性
地理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在過程中,一是更重視參與:諸如思維方式的展開,知識的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環節,二是重視應用:強調學生應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三是重視體驗: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活等研究性學習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這種直接體驗中產生的感悟與閱讀地理課本或聽教師講解產生的感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四、鄉士性和社會性
由於受知識層次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同時考慮到學生年齡、時間、經濟、安全等因素的影響,在本地收集資料和進行實地考察比較容易做到,研究成果容易被當地部門重視,具有建設性的建議,還可以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採納,最易於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
中學生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會引起他們的探究心理。從學生的自主選擇和確定的研究課題看,絕大部分課題都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反映國計民生的熱點。如:「城區農貿市場調查分析」,「洋快餐與傳統快餐異同分析」,「汽車工業在十堰發展前景分析」、「鄖縣柳陂『菜藍子工程』調查」等,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掘,展現地理學所具有的很多社會價值和應用功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五、思辯性與創新性
地理研究性學習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發展辯證思維,培養學生用辯證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往往調查收集到不同的信息,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問題展開辯證分析,從而達成共識。如「十堰市中巴車是否該停運調查」,研究小組同學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考查,收集到不同觀點,正反方各抒己見,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最後提出:限制中巴車上牌,限制行駛路線等幾種方案。
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以及嘗試用已有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生在實地考察分析中產生了頓悟和靈感,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建設性意見,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如研究小組在對我市最大一家超市「京華超市發展狀況調查」中發現,在我市最大的太和醫院(三甲醫院)附近,沒有一個大型的超市,這里交通便利,需求量大,同學們提出建議:在這里設點,並提出除經營常規的商品外,還可經營鮮花、報刊零售,湯葯熬制等項目,以滿足醫院病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需要。研究小組的建議受到商家重視,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
書本知識有限,生活道路漫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教學生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地理研究性學習,無疑將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為金,不如教人以點金術。「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去創造的地方。」
D.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人文地理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人口、資源、經濟、交通、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等。
就從重慶的這些方面寫吧~
E. 陸俊元的人文地理論文「北極環境變化對中國的戰略影響分析」採用什麼方法論,如何使用這種方法論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選題要適當包括有兩層意思:
一是題目的大小要適當。題目的大小,也就是論題涉及內容的廣度。確定題目的大小,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而定。如果題目過大,為了論證好選題,需要組織的內容多,重點不易把握,論述難以深入,加上寫作時間有限,最後會因力不勝任,難以完成,導致中途流產或者失敗。相反,題目太小了,輕而易舉,不費功夫,這樣又往往反映不出學員通過幾年大學階段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水平,也失去從中鍛煉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機會,同時由於題目較小,難以展開論述,在字數上很難達到規定字數要求。此外,論文題目過小也不利於論文寫作,結果為了湊字數,結尾部分東拼西湊,結構十分混亂。
二題目的難易程度要適當。題目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論題涉及的深度。確定題目的難易,也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而定,量力而為。題目難度過大,學員除了知識結構、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外,資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這樣,就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致使論文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選題目。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既不要脫離實際,好高騖遠,去選一些自己不可能寫好的論題;又不能貪圖輕便,降低要求,去寫一些隨手可得的論題。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F. 地理課題:飲食習慣的地理成因
我國復飲食習慣的南北差異,是由於我制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G.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H. 初中地理小課題題目有哪些
您是指詳細的題目還是大的方向呢?
初中地理主要分為兩部分,世界地回理和初中地理,世界地理主要是答各大洲地形、氣候、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介紹以及各大洲主要國家的人文地理的介紹。中國地理主要是分章介紹我國的疆域、行政區劃、人口氣候地形、工農業、商業、旅遊業、再是我們國家的四大分區。
I. 人文地理研究課題有哪些
這是高一下期的課程。我給你說說我的想到的吧:①近現代人口增長快的原因。②如何促進我國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③如何促進工農業與自然的協調發展?④區域發展的因素。 這些完全是教材上的,需要掌握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