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1-19 23:14:52

A.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裡道遠的著作是

《水經注》

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專《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屬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

B.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西晉時著名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制圖六體」。而且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他一生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並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以《水經》為藍本,撰寫出了一部地理學巨著——《水經注》,共計40卷,約30萬言,記述了大小河道計1252條。使原先僅記述137條河流、僅一萬余字的《水經》擴大了20餘倍,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陰人。21歲開始出遊,30年間歷盡艱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被後人編輯整理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而中國人對外國知之甚少,於是他決定編寫《海國圖志》。這本書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

C. 北朝的 ______ 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北魏的 ______ 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

賈思勰、酈道元

D.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有

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

E. 泗陽是中國的什麼之鄉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家誰的故鄉

泗陽是中國洪澤湖青蝦之鄉,也是我國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的故鄉。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字蔚西,號沌谷。宿遷泗陽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

F. 十九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魏源將清朝中國的主要移民趨勢歸納為「江西填湖

在元明以前,江西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北宋時期,江西人口曾居各路之首,經濟開發在南方屬於先進地區。及至明代,雖然江西人口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有時甚至要超過浙江。不過,從總體趨勢上看,當時東南沿江、沿海區域經濟已日趨多元化,相形之下,地處內地的江西,以農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註定了其發展水平將日趨下風,當地百姓的生活水準也只能是每況愈下。因此,在明人眼裡,江西人的節儉是出了名的。從前杜詩曾曰:「莫笑田家老瓦盆,也曾盛酒養兒孫。」這是狀摹鄉間農民儉朴,一盆一碗,只要不摔碎、不丟失,便永遠不換,傳之子孫,會一直用下去。在這一點上,民俗勤儉的江西,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江西的一些地方,擺在日常宴席上的勸酒果品,只有時果一樣可以食用,其他的都是用木頭雕刻、上塗彩色裝飾而成,稱為「子孫果盒」,意思是可以傳之子孫後代。此外,其他各事也多有節制之法。譬如吃飯,約定俗成第一碗不許夾菜,到第二碗才允許以菜佐餐,美其名曰「齋打底」;饌品喜好購買豬的內臟、雜碎,稱之為「狗靜坐」,因為這些東西吃後沒有骨頭可吐,實在毋須勞動在旁搖頭擺尾的家犬;為了節省開支,獻神的牲品,都是從食店中租來的,祭祀結束後就馬上歸還店中,名曰「人沒分」。對此,明人謝肇在總結各地人群性格時指出:「天下推纖嗇者必推新安與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貧……。」新安即徽州,江右也就是江西。顯然,江西人的儉嗇程度,絲毫不亞於黃山白岳間的「鹽豆」。
由於地瘠人稠,大批的江西人紛紛外徒謀生。明人張瀚就曾指出:
(江西)地產窄而生齒繁,人無積聚,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挾技藝經營四方,至老死不歸。
這種現象,給稍後的王士性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西)、浙(江)、閩三處,人稠地狹,總之不足以當中原一省。故身不有技則口不,足不出外則技不售。惟江右尤甚,故作客莫如江右。……
外出商賈負販、打工趁錢的江西人,有南、西兩個流向最為便捷。明人葉權的《賢博編?游嶺南記》就曾描述,一些江西人在秋收結束後,大都越過梅嶺到廣東打工。這是因為廣東不僅能提供就業的機會,而且氣候溫暖,可省去冬季的寒衣。他們在廣東度過較為舒適的暖冬,等到開春二、三月間地氣轉暖,才回到本土從事農耕,年年如此,廣東人稱之為「使郎」,大致是指他們像信使一樣來來往往。此外,更多的江西人則是向西挺進,從而形成了「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
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兩湖的人口壓力已經出現,當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遷徙時兩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有名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繼續西行到了四川、陝南等地。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明朝後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斷地遷進兩湖,這些移民主要是為了在經濟上尋求發展,以為兩湖荒地可隨意圈佔開墾,有的因苦於江西等地賦重,兩湖比之要輕而且逃稅機會多才決定西遷.
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德陽地區作戰頻繁。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明末清初的向四川移民,人口劇增,荒蕪的四川逐步上升為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區.在康熙初年,四川境內"人煙俱絕",到康熙四十年已是"湖南衡、永、寶三府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雍正五年,"湖廣、廣東、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貴,相率而遷移四川者,不下數萬人"。統計資料顯示,在乾隆八年到十三年之間,自湖廣"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戶"。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那時候的一戶不是現在的三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拖兒帶女,一戶中有十幾個人是常事。四川很快就繁榮起來.

G.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

徐霞客——偉大的地理學家 旅行家 探險家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生平簡介
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5)至48歲(1635)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二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二,其中含「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8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H. 中國古代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科學家有:

1、魯班。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2、張衡。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3、蔡倫。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4、畢升。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5、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6、沈括。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8)中國古代地理學家擴展閱讀:

北宋科學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