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水稻

地理中國水稻

發布時間: 2021-01-19 22:37:06

Ⅰ 地理 中國的穀子分布地區 及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主要產區分布在北緯30о~ 48о、東經108о~130о地區。從淮河以北到黑龍江的廣大地專區種植面積最大。西屬部的甘肅、新疆包括西藏的部分地區陽光充足積溫高晝夜溫差較大,特別適合「金穀子」開發種植。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一般在夏麥收後播種,由於產量不高,種植面積不斷減小。

Ⅱ 在中國地理中,哪兒產大米最多

在全國各省中,水稻種植面積和稻穀總產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別為專369.2萬公頃和2328.9萬噸;屬單位面積產量以江蘇省最高,達到8.423 噸/公頃。以稻穀總產多少為順序,水稻的主產省依次為湖南、江蘇、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安徽、黑龍江、浙江、福建、雲南、貴州、遼寧、河南、海南和上海。

Ⅲ 怎樣背地理中國小麥,水稻的分布圖

小麥分布:
東北春麥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和遼寧、內蒙部分地區
北部春麥區:全區以內蒙古為主,包括河北、陝西、山西部分地區,
西北春麥區:本區以甘肅、寧夏為主,包括內蒙、青海部分地區
黃淮冬麥區:包括山東全部,河南大部,河北、江蘇、安徽、陝西、山西、甘肅部分地區。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江西全部以及河南信陽地區。
西南冬麥區:包括貴州全境,四川、雲南大部,陝西、甘肅、湖北、湖南部分地區

水稻: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畜牧業分布
1、牧區畜牧業 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5個省區,天然草場面積佔中國草場面積的75%以上。
2、半農半牧區畜牧業 以大興安嶺斜向內蒙古高原的南側,連接黃土高原,再斜向康藏高原的東側。這一地區兼有農區和牧區的某些特點,既有一定的天然草場,又有相當數量的耕地
3、農區畜牧業 指中國牧區、半農半牧區以外的以農作物栽培為主的地區,尤其以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為集中
4、城市郊區畜牧業 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從農區畜牧業分化出來,而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畜牧業。城市郊區畜牧業主要是為城市提供新鮮的乳、蛋、肉等畜產品

Ⅳ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我國糧食作物主要有以下七類,按產量排名:

1.水稻,喜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分華南、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河谷區四個區域,一般為雙季稻區。北方分布在水源較好的地方,如天津濱海,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等,一般為單季稻。

2.小麥,耐寒耐旱,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分春小麥區和冬小麥區。冬小麥區分布在長城以南地區和東北南部、南疆綠洲、雅魯藏布江谷地。春小麥區分布在長城以北,東北北部和北疆綠洲。南方山地和江淮之間也有分布。

3.玉米,喜溫和氣候和陽光,分布很廣,北起黑龍江,南達海南都可種植。但以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北、河南產量最多,雲貴高原產量也較多。

4.高梁,耐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高。主要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東部、南部和黃河流域,以遼寧省最多。

5.穀子,耐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高。即小米,主要產於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內蒙古和東北平原等地。

6.薯類。包括馬鈴薯和甘薯。甘薯較喜熱量,分布於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四川、山東、河南、廣東較多;馬鈴薯喜涼爽氣候,分布於東北北部、內蒙古、四川西部和山西等地。兩者都耐土壤貧瘠。

7.大豆。喜溫,喜陽光,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華北平原也有分布;以黑龍江、吉林產量最多。

Ⅳ 我國水稻的地理分布特點

主要分布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季風氣候區,我國水稻種植在長江以難的東部地區,及東北地區。
我國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以及我國西南等地,其中山西為煤炭大省,此外遼寧,四川等也有大煤礦的分布。

Ⅵ 簡單的地理問題中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哪個

中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另外東北平原也有水稻種植。

Ⅶ 中國水稻之鄉是那九個

1、黑龍江省哈爾濱五常產五常大米,受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干物質積累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由於水稻成熟期產區晝夜溫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雙鏈糖積累較多,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是日常生活中做米飯的佳品。五常大米素有「貢米」之稱。

2、京山橋米是湖北省京山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顆粒細長、光潔透明、可口不膩、噴香味美,早在明代就被御定為「貢米」。特點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極小。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橋米中的極品是「洋西早」品種,但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產量很低。

3、遼寧省盤錦市產盤錦大米,籽粒飽滿,長寬比較適中,色澤青白,氣味清香,堊白度小,食味品質較好。盤錦大米的各項質量指標均達到優質稻穀標准,並在色澤和氣味上有著盤錦大米獨有的特色。

4、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產上林大米,上林大米以色澤光潔清亮、滋味清香、蒸煮品質柔軟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享譽廣西區內外,暢銷全國各地。

5、「梅河大米」產自吉林省梅河口市,這里農業生態環境非常適合水稻種植,種植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倒伏問題,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稻農會在「雲種養」平台咨詢專家,它是全球最大的農技問答網站。裡面集合了幾十萬名種植和養殖方面的專家,提出的每一個問題2分鍾內就可以得到響應。

6、小站米,產自天津小站地區的一種特產稻米,曾為清廷貢米。曾以韓國、日本的稻種為籽種,而品位卻超越了韓國稻和日本稻;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卷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鹼成腴,構成了獨特的優質稻生長條件。

7、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沿黃地區生產永寧珍珠米,曾為清廷貢米,寧夏地處中國西北部的內陸高原,這里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黃河在其境內綿延400餘公里,為當地人民引流灌溉、種植稻米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

8、新疆伊犁州的河谷大米長在天山腳下,伊犁河谷的年均氣溫在10.4℃,2900小時的年均日照形成了河谷片區特殊的自然氣候,也為天山雪水的消融找到了最好的容納空間。水質富含豐富的有機物、礦物質,讓稻子吸收更多營養。

9、廣東增城的絲苗米,早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即以優秀的食味獲得了「米中碧玉」,絲苗米素有「中國米中之王」之稱,與增城掛綠荔枝齊名。以其米粒潔白晶瑩,油質豐富,成飯香氣濃郁、柔軟、可口而馳名嶺南,飲譽海內外。

Ⅷ 中國種直水稻的自然地理區位優似

人口密集區,勞動力豐富,同時也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並且耕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其次是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
水也豐富。

Ⅸ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的主要糧食作物

①稻。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早、 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制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
a.華南雙季稻秈稻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福建閩江、晉江和九龍江下遊河谷盆地,廣西潯江、鬱江、賀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灣西部平原,稻穀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0%以上,多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冬甘薯或油菜、冬綠肥一年三熟輪作。 在海南島東部萬寧、 陵水、崖縣和北部儋縣是三季連作稻地區。此外,局部地區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
b.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區。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北,秦嶺、 淮河以南的 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稻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 2/3,是中國最大的稻穀集中產區。20世紀50年代前以單季秈稻為主,50年代發展稻麥兩熟,60年代發展雙季稻,70年代大量發展雙季稻三熟制。1980年以後雙季稻面積縮減,一季中稻面積回升。
c.雲貴高原稻穀區。稻穀分布垂直變化明顯,由海撥1200米的河谷兩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為中國重要的糯稻產區。
b.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以單季中稻為主,面積和產量均占稻穀的70%;分布上限可達2400~2500米,為全國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大地區之一。雙季稻面積不大。稻穀在北方地區種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幾年有所發展,以東北三省稍多,面積約佔北方稻區的40%。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②小麥。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佔全國春小麥面積的 85%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制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制。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③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面積2140.1萬公頃,產量9681.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積佔全國玉米面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以一熟春播玉米為主。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區。華北地區二年三熟制多採用春播玉米晚熟種,一年二熟制則用夏播玉米早熟種。雲貴川三省從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為一熟春播晚熟種。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區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區。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④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面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谷為主,華北夏谷居多。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松花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6%和80%。
⑤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面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
商品糧產區 中國生產水平較高的余糧區,主要分布在:①中國南方各大江河湖泊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江蘇蘇北平原等地區。②東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③安徽皖北平原,內蒙古後套,寧夏引黃灌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