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的調查方法
『壹』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回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答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貳』 人文地理學分析方法有哪些
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分支學科)
編輯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版為基礎權,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叄』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具有哪些特徵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任務和意義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人文地理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蘇聯20世紀30~60年代,曾出現用經濟地理學取代人文地理學、割裂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聯系的片面做法,從而阻礙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蘇聯地理學恢復了統一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也已涉及其他社會因素,成為社會經濟地理學。中國50年代到70年代也曾取消人文地理學,80年代開始大力恢復人文地理學研究。一方面系統地引進外國人文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原有的經濟地理學等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問題和趨勢
人文地理學仍然缺乏完成大區域宏觀研究和小區域微觀研究之間的聯結所需的理論和方法,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文地理學處於一種對社會、對自然、對人類的一種學問,相對地理學的其他分類,難度比較大,但內容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學好這門學問,對我們的生活是有極大幫助的。
『肆』 人文地理學習方法
其實地理很容易的,會覺得復雜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或者老師講課的問題。每章書有個大標回題,答從大標題細分下去其實是很容易記的,其實學地理也不需要很多輔助資料什麼的。除了必修書之前就一本地圖冊和平常的練習(比如報紙,練習冊)就夠了。比較教科書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我的地理知識有很多是在報紙上學來的,那些東西是在教科書上沒有的。如果是記不住的話就多翻下地圖冊拿筆多畫畫寫寫都可以加深印象,以前我們還專門拿一個本子來畫世界地圖呢。無論是整個世界地圖還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基本上都畫過。還有就是必須多做題目。如是讀圖和分析都過關的話考地理基本上是沒問題的,而且是絕對可以考高分的。如果考不了高分就很可惜了。
『伍』 關於武漢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一些問題
去武漢大學網站上看看
『陸』 專家系統法屬於人文地理學哪種方法論的具體研究方法
專家系統屬於人文地理學等等那個具體研究方法的話,你可以去看一下這方面的一個相關書籍。
『柒』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作者根據自己的有限閱讀(特別是從中外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對比角度),來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作者指出了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的五點不足之處,即問題意識、學術史意識、與同行對話意識、理論意識以及學術規范意識方面的不足。 通覽全文,所謂的五個問題意識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體現。對於文中將科林伍德稱之為科學家,本人覺得改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應該更為妥當。寫論文首先要有論題,就牽涉到論題的選擇。文中的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學術研究(包括論文寫作)的題目要有意義性,而不是盲目性的去寫一些毫無意義的文章。作者在指出學術刊物上存在此類問題意識較弱的同時,也指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即教育體制與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以及講問題氛圍的缺失。的確,在現今關於教育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問題在很多高校和學科中存在。在信息化的時代,找資料有益處,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一檢索就出來許許多多學術論文來,在這些參差不齊的文章中不知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商品」。近來一些學術抄襲問題也是屢有發現,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這些都同現在的學術評價體制的功利化有關,任務化的學術研究是短見的。康德當上教授後,十年沒發表一篇文章,潛心研究批評哲學。十年後,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而現在有的學者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其中的含金量又在哪? 其次,寫論文要有資料,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中的所謂學術意思,就是要了解相關問題或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樣既可以避免研究中無意義的重復性,同時也可以借鑒他人的學術成果。好在當今的科技發達,特別是搜索功能的強大,對於這個問題是大有幫助的。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過去與現在學術成果的對待問題。與同行對話意識問題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文中提到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一書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是同時代的人沒有花費時間去閱讀,讀後感《《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正如被稱為歷史哲學真正奠基者的義大利人維柯的《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未受同時代的人重視,直到身為後輩的德國人赫爾德繼承與發展了他的思想。而對於過去的學術成果也不要盲目的繼承。現在有一些人總喜歡搬出過去知名學者的話語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命題。隨著時間的變遷,學術研究也存在時間限度。所以對於現在的學術成果要給與重視,因為當代的研究更具有寬度與時代性。特別是同行的研究,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同行之間的互相探討與借鑒,才有可能造就學術的輝煌。因此,與同行的對話也可以成為論文寫作的資料之一,這種資料更有研討性與現實性。 所謂的理論意識,就是寫論文的指導方法與思想。文章中提到的不管是激進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還是行為地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等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或方法來研究問題。有的注重空間,有的注重政治或經濟方面。而量化方面的抽樣調查、量表技術等一些方法被帶入研究中。好比論文研究什麼方面,是寫政治方面還是文化方面等等。用什麼方法去進行研究,是用比較的方法還是假設法等等。正如文中所講的理論的構建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它需要事實的論證和時間的推敲。對於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鑒於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理論」看法覺有不妥之處 ,似乎我們的研究活在理論的框架內。作者提到的研究時的態度是值得思考的,在有些人看來,這些處理方法更像是理想化的。 最後提到的學術規范意識,就像是論文寫作中的引文和文獻參考的處理問題。引用他人的成果要標明來源,既是尊重作者,更是尊重學術。而不是像斯賓格勒那樣「不厚道」,在整個《西方的沒落》中,他只感謝了兩個人:歌德和尼采。他的書中引用了大量同時代人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但他全把他們放在注釋中簡單了事,有些甚至根本隻字不提。 讀完這篇文章後,會豁然發現所謂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人文地理,或者是地理學中,它也同樣存在於其他學科中。原本看到這題目時,覺得有一種宏大感,特別是若干問題等字眼,但讀後卻有一絲的失落感。若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的話,本文似乎有所淺顯,深度有所欠缺。後來網上一查,發現作者在給其所在學校的研究生的報告用的是《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標題,覺得這個更為貼切。估計是人文地理雜志的編輯改的吧。總體上文章條理清晰,也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也確確實實的反映了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捌』 如何理解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空間性特徵
一、人文地理復學研究的調查研製究方法 地理社會調查 科技文獻資料 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和歸納 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空間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 統計分析模型規劃與管理模型系統分析
『玖』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拾』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10)人文地理學的調查方法擴展閱讀
問題和趨勢:人文地理學仍然缺乏完成大區域宏觀研究和小區域微觀研究之間的聯結所需的理論和方法,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