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三峽
1. 國家地理.中國歷險記.長江三峽.1024高清種子下載地址有么好東西大家分享
國家地理.中國歷險記.長江三峽.1024高清種子下載地址:
2. 你眼中的三峽是什麼樣的請簡要說明。
你眼中的三峽,我們哪裡知道呢?
給你看看別人眼中的三峽吧
-----------------------------------------------------------
三峽精神之旅zz
附圖:三峽夔門映像(centrial攝)
一支竹篙撐過三峽的湍流,也劃過千年的華章。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三峽,曾是一
代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心的形勝之地,是長江文化源流最光彩照人的一段。世易時移,
屈原歸去,李白不復,沿岸的城鎮早已更換了名字。而當6月1日下閘蓄水之時,高峽
出平湖,三峽將又一次改變它原有的樣子。
值此之際,我們請來各界學者名人,各抒己見,縱論三峽之美。歷史的湍流不可
挽留,但有關美的記憶卻可在心中典藏。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撰文/劉征(著名散文家、中學課文《過萬重山漫想》作者)
與黃河文明比起來,長江文明的特質最重要的便是:人文的、開放的、多元的、
感性的。
我一生三下三峽,三峽至今對我來說仍是人生里極其重要的地方。《過萬重山漫想》
是在1979年我第一次去三峽時寫的。二期工程以後,三峽將再無險可言,後人們恐怕
再難體會人們最初克服這一天險時的心情了。
開放的另一重意義是沖破,到了三峽,「沖破」變成一件極為艱巨的事情。三峽
險峻,自古就是天塹,北魏的酈道元曾言,「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
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水經注》)險灘亂礁,狂風巨浪,三峽在相
當長一段時期里都是生死路。老船工講,「闖過去了是運氣,闖不過去就再無回頭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有極大的勇氣,否則是很難下決心走一遭的。
而我眼中的三峽精神正是這樣一種開拓精神。古人下峽,長篙短篙拄在礁石上,
每到急流,就用篙將船從逼近礁石的角度上撐開,生死毫發,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實在
太令人感嘆了。當初看到宋人夏圭的《巴船下峽圖》我震驚了好久,再過三峽時,頭
腦里總是反復出現蘇軾「古人篙眼似蜂窩」的詩句來,感慨萬千。前人眼中的三峽是
生死關,就是這樣的生死關,無數的中國人闖過去,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許多人說中
華民族是封閉、保守的民族,我想如果他們去走一遭三峽,看看那些與時代與急流險
灘搏鬥的艄公,就不會再這么想。
我一直堅持,只有開拓精神才是最大的浪漫,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開拓,三峽才能
引發人們內心的共鳴,它也因此而最美。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撰文/舒婷(我國著名詩人,曾作神女峰組詩)
睽別三峽20餘載,我所念念不忘的神女,可還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
雲,暮為行雨」,於「陽台之下」,為誰望穿秋水?
1981年初夏,我在北京開完會,准備到武漢參觀正熱火朝天的葛洲壩工程,順便
游三峽。我們先坐長途汽車,崎嶇驚險,年輕不知道害怕,一路顛簸到宜昌,然後上
船。沒有導游拉客,只有廣播,每到緊要關頭轟轟響起。解說者操濃重地方口音,不
是湖北腔便是四川嗓門,初闖江湖的我,聽在耳朵里全成了一片緊張嘈雜的防空警報
。只憑著對三峽的一點粗淺常識和周圍遊客的興奮度,來揣測西陵峽呀香溪呀兵書寶
劍峽呀等逶迤變幻的山水畫廊。
其實看山看水,不必拘泥於名頭的響亮與否,而在於入目入耳入心,那一刻的親
近和融匯。想它是什麼便是什麼吧。於是拿把椅子,披件同伴的寬大西裝,坐在船頭
,任風勒著我,把亂發一根根往後扯直如韁繩。仰望「兩岸連山,別無闕處」(北魏
酈道元《水注經》),「肅何千千」、「磐石險峻,交加累積,重疊增益」(楚宋玉
《高唐賦》);俯視江濤水流,洶洶洋洋湛湛,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感心動耳」
,回腸盪氣。
遊客紛紛,說是半夜進巫峽,怪不得楚王邂逅神女,一定是在睡夢中。我非白馬
王子,要親睹倩影只有睜大眼睛,片刻不敢交睫。守侯許久,見眾人慌張著鞋加衣,
擠向舷邊甲板,我自然不甘人後一涌而出。
微藍的天幕已經拉開,序曲低溢在浪弦的韻律之間。清月迷朦、冷霧飄忽,山影
幢幢,江氤四起,烘托的悲劇呼之欲出。神女裹著素袍緩緩轉過身來,卻只是默默側
聆,幽幽眄視,欲說還休。千言萬語只在最不設防的一瞬間,她是我們大家的夢中情
人,隨即隱入其他形狀,不復重現芳容。
眾人還在指指點點。驀然,我眼眶一熱心中刺痛,不由得抽身回到空寂的船艙里。江
濤高一聲低一聲,都是激越的和弦。
據《巫山縣志》記載:「赤帝女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為神女」。民間
另有傳說:夏禹時代,西王母娘娘的女兒瑤姬帶領十一姐妹下凡,協助大禹治水,並
送他一本工具書叫《上清寶經》。瑤姬不但是個傑出的女工程師,還是稱職的地方官
員。疏通峽道,解除水患後,奔波流連於三峽,為民辦實事,例如為船民擒水妖,為
樵夫驅虎豹,為農人布雲雨等。三峽人民把這群叛出天庭的守護女神挽留在人間,化
成奇俏秀絕的巫峽十二峰,最高峰即是為首的瑤姬,被稱為神女峰...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撰文/林東海(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編輯,李白研究會會員,為尋訪李白的蹤跡曾多
次游歷三峽)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固然是三峽的山川錦綉之美,而巫山雲雨,白帝晨昏,亦
是三峽的古今疊映之美。昭君村、白帝城、屈子廟、武侯祠……這些密布於三峽沿岸
的古跡遺蹤、情景交融投射下歷史的疊影,引無數文人墨客穿過驚濤駭浪走向楚天大
地。
是以如果沒有三峽,地圖上不僅將抹去一道水流湍急的河道,更重要的是,中國
的文學史一定會因此而改寫。巴楚文化的源流澆灌出三峽兩岸的風光,壯美的景象催
促屈原宋玉寫下楚辭中的不朽篇章,而他們本人也成為後人吟詠的章節。李白杜甫從
這里走過,沿岸的足跡又鑄出了三峽新的傳說。然後又是陸游、蘇軾……古人的身影
在這里穿梭交織,一代代密密層層有如地質層累積。一道巫山雲雨,兩岸猿聲哀啼,
就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學史。
歷史上的三峽是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同時也遭遇過不少戰亂以及歷朝歷代
的水患。沿岸的民族風情、民生疾苦、英雄史事以及滄桑變化的感嘆,和著濤聲一古
腦兒都匯入了詩篇。是以在三峽必作懷古詩、詠史詩,千古以來蔚然成風。詩風在李
白之前多為浪漫遐想,在杜甫之後則多為沉鬱悲涼。身世的沉浮造就了不同的詩篇,
想來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同樣欣賞到的三峽風光也是截然不同的吧...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雲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
是謂存雄。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撰文/鮮於煌(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導師、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學者、多年來從事三峽文化的研究工作)
司空圖赫赫有名的《二十四詩品》將中國古詩按照美學風格分為二十四種情境,
其中「勁健」一派中有「巫峽千尋,走雲連風」的字樣,這里的巫峽是泛指三峽。它
清楚地說明了三峽已經作為一種符號,深入中國人的美學觀念之中。
黑格爾說:「美感是主體同對角處於和諧統一,主體的感性與理性活動也處於和
諧統一狀態時的心意狀態。」就三峽來說,山的巍峨、水的急流,以及行舟峽中的跌
宕奇險,很自然地引發文人們內心的激盪不安;靈感,往往由此而來。外在的景色美
沖撞著心靈,景物與心靈和諧契合,反映在文學上,便是觸景生情,物我為一。當小
船在沖破激流險灘之際感受良辰美景,不由發出浩浩長嘆。
群山萬壑、大江奔騰,三峽自古以來就是詩的海洋、畫的長廊。李白、杜甫、高
適、岑參、元稹、劉禹錫、蘇軾、陸游、黃庭堅、范成大……一連串的詩人銘刻在三
峽的史冊上。高聳入雲的巫山十二峰、一瀉千里的滾滾長江,以及生活在高山密林、
深溝險谷中的苗人、瑤人、羌人、越人等許多少數民族,都曾以三峽特有的地理環境
和色彩繽紛的社會生活激發出創作靈感和激情。最具說明性的是杜甫——他一生50多
年的時間里總共寫出的詩篇有1400多首,而他在三峽地區共居住了兩年零九個月時間
,就寫出481首,幾乎平均每兩天就寫一首,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撰文/岑學恭(巴蜀詩書畫研究會會長、三峽畫派創始人,多年來專門從事三峽
山水與巴蜀風光的繪畫創作)
畫家眼裡的長江三峽是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三峽之美,美在雄、險、奇、幽。
瞿塘峽以雄偉峻拔著稱,巫峽以幽深秀麗馳名,西陵峽以灘險水急逞勝。在三大峽谷
之間處處風光旖旎,兩岸青山,猶聞猿聲;數葉扁舟,饒有野趣。千姿百態、相得益
彰,令人心馳神往。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似詩如畫。比較起方正平整的
黃河文化來,三峽之美是一種動態之美。要體會出三峽的美,就要在中景、遠景處欣
賞。三峽峽谷高且窄並險,但仍有平緩的山勢和寬谷。峰巒如削,波濤如怒,湍急的
水流和巨大的落差構成了動態的畫面,也因而更能激起書畫者的激情與暢想。如能乘
船江上,船動景移,可攬盡山、水、泉、洞之美。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三峽文化,長江就只能是一條「長白江」。
中國長江三峽歷史上早有聞名,隋唐時期山水樹石,已漸轉入獨立畫科,劉(松年)
、李(唐)、馬(遠)、夏(圭)畫作顯示出山水畫氣勢之清勁雄偉,大有李白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風。美
不勝收的歷史上記載了繪畫山水,如唐吳道子畫嘉陵山水(嘉陵江為長江在重慶、四
川的一大支流)三百餘里一日而畢。
三峽畫派的形成主要在於巴山蜀水,長江三峽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出了一大批繪畫
藝術家。三峽畫派,把最能反映巴蜀變遷的三峽風光,作為藝術表達的主題,以繪畫
方式來描寫歷史文卷,被感染者愈來愈多,描繪長江三峽歷史文化名勝古跡,記錄三
峽的新景觀,久而久之竟在現代逐漸形成了一個派系。
彈指算來,畫三峽近五十年了。我對三峽的風景感興趣由來已久。小時候讀到的地理
課本上面有插圖、照片,其中描繪三峽景色,曾使我對景生情,殊為神往。我生長在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北平原,每見到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的風景照片時
,總會幻想那遠古時代「蜀犬吠日」的四川山川風物的圖像……
抗日戰爭爆發,我被迫離開那莽莽大漠,從西北向西南,踏著三國時鄧艾走過的「陰
平小道」,走蠶叢,攀棧道,進入了四川,從此又與三峽結下不解之緣,多次往返三
峽,寫生採集素材。李杜的詩句,開闊了我畫三峽的胸襟。恩師徐悲鴻先生在抗戰期
間也為我寫過三峽題畫詩。總之,不到三峽,沒有身臨其境的生活體驗,是很難體會
到這些詩句之意境的...
(以上文字內容屬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詳情請見中國國家地理2003.6期.)
3. 請問哪一期《中國國家地理》描寫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的
2006年第九期
《中國國家地理》再次聚焦樂山大渡河大峽谷
近日,受《中國國家地理》之託,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總工程師范曉和《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專業攝影師林強專程來到金口河區,為今年9月出版的第九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采寫拍攝文字、圖片資料。
美麗峽谷景色壯美鮮有人知
去年10月,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十幾位院士和近百位專家參與評定的「中國最美麗的地方」,大渡河大峽谷在「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評選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八。這次,范曉受《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之託,專程來到金口河,記者陪同他們再次走進雄奇壯美的大渡河大峽谷。
大渡河大峽谷西起雅安市**縣烏斯河,東至樂山市金口河區,全長26公里,谷底寬一般70至200米,局部小於50米,谷肩最大寬度約8公里,峽谷深2600多米,為長江三峽的一倍,比被稱為世界第一峽谷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還深860米。峽谷內,金烏公路與成昆鐵路沿著峽谷蜿蜒向前,創造了多處壯美的人文景觀。
在「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大渡河大峽谷景色壯美,交通方便,距成都僅半日車程,但它還養在深閨,這次《中國國家地理》峽谷行將再次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到這里。
專家建言為旅遊發展出點子
「這里的地質構造屬於古老的『康滇地軸』,分布了各種太古代的變質岩系和後來的岩漿侵入體,它們暴露在峽谷兩側,猶如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尤聯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給了大峽谷這樣的評語。
大渡河大峽谷地處橫斷山脈東緣地殼強烈上升地段,構成峽谷基岩主要為堅硬的白雲質灰岩,成為我國最大型的、河流上最為典型的峰谷與隘谷,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幾乎全為河槽占據,沒有河灘;流水這樣的峽谷中沖撞、翻騰,浪頭飛濺,聲猛如雷,如虎嘯、如裂山……范曉說:「在這樣的激流轟鳴聲中,彷彿被貝多芬『英雄交響曲』那樣最雄渾的音樂所包圍,沒法不震撼,沒法不讓它走進『中國最美麗的地方』行列,為它投上一票」。
大渡河大峽谷那洶涌澎湃的激流,它們是地球的血液,奔騰不息;面對這條峽谷,你只能聯想到「洶涌澎湃」這個詞,你甚至會覺得,這個詞語就是為這個峽谷創造的。范曉說:「大渡河大峽谷集峽谷、激流、奇峰、湖泊、典型地質剖面、珍稀動植物、文化古跡於一體,為最佳地質景觀和生態旅遊基地,可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天然攀岩、探險基地。」
4. 三峽讓地軸移動了嗎我在網上看見說它移動了2.+厘米,大家來說下,
移動都必須是有距離和方向的。既然你在網上看見說地軸移動了,還有移動專的距離屬,那麼網上同時就應該說了是向哪個方向移動。
如果網上說的東西不知道移動的方向,那麼憑什麼說移動了。
你看到是誰說的這個說法,就去問誰。
5. 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峽谷是哪些
1 雅魯藏布大峽谷 2 金沙江虎跳峽 3 長江三峽 4 怒江大峽谷 5 瀾滄江梅里大峽谷 6 大魯閣大峽谷 7 黃河晉陝大峽谷 8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 9 太行山大峽谷 10 天山庫車大峽谷
6. 國家地理河流與生命系列之長江怎麼樣
三峽有功也有過,但主要問題還不在三峽..而在很多人為造成的影響
7. 請問高手:國家地理三峽大壩中,3d動畫如何製作有相關建築動畫製作教程嗎
應該是用3ds-max做的 教程不太好找 自己網上下個max 慢慢摸索著玩就行了 如果有外包項目的話 留個qq 看我能做不
8. 誰有國家地理三峽大壩的英文字幕
看上面的鏈接
以後找字幕 去字幕網站在搜索想要的名字
9. 國家地理超大建築狂想曲三峽大壩怎麼樣
不看還真的不知道背後有如此多的故事,也算是國人在現代工程學上給世界的一個教材,感覺還不錯。片子用動畫和試驗的形式說明白很多原理,很不錯啊~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