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

發布時間: 2021-01-19 16:01:56

①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校友風采

閆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副市長。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地理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師范大學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學任教。現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地理科學》(英文版)、《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規劃師》、《現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等雜志編委。兼任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
閆小培從事城市地理、地理專業英語和城市發展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任負責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學課程被列為中山大學和廣東省重點建設課程。閆小培從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區域發展與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來,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建設部與廣東省政府合作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際合作項目2項、與香港合作項目2項,主持地方政府委託項目10餘項。作為主要研究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自1990年以來,已在《地理學報》、《地理科學》、《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學報》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熱帶地理》、《中山大學學報》、《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城市問題》、《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國)、《GeoJournal》(德國)、《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韓國)等國內外主要地理和規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4本。閆小培曾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一等獎、中山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廣東省政協優秀提案獎、中山大學地學院優秀班主任、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稱號。
周介銘:男,1956年5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漢族,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校長。1982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1985年在蘭州商學院貿易經濟系、西北民族學院民族貿易系任教師,1985-1990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地理系講師、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教務處副處長、處長,1997-2003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2003年至今任四川師范大學校長。
周介銘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在國土規劃與整治,土地資源經濟評價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擔國家計委、國土資源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雲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廳及各級地方政府下達的科研課題。他主持和承擔的《成都市國土總體規劃》項目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主持和承擔的《都江堰市區土地定級與基準地價評估研究》項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主持和承擔的《AUTOPLY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及變更調查信息管理系統》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他主持和承擔的項目還多次獲得國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並於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除承擔大量科研項目外,他還出版了3本專著,並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
周介銘在教學與教學管理上也有較深的研究,先後兩次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他是四川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人文地理學碩士點的學術帶頭人,招收資源評價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銘現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四川省地理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土地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國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土地估價師協會副會長,並於1998年起連續兩屆受聘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
王一鳴: 副院長, 研究員,博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9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碩士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9年7月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國家計委國土地區研究所和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歷任室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院長助理。2001年1月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2003年兼任國家發改委國土地區研究所所長。2005年2月任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
知識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研究
主要學術論文:
西部大開發要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先導
關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若干問題研究
領導幹部宏觀經濟管理知識讀本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許炯心: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8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1977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此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蘭國際地學與航測學院進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客座教授。現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地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理研究》編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編委。
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蝕產沙和河流泥沙災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業績:共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SCI索引論文近30篇。出版專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學術著作:1. 1996,中國不同自然帶的河流過程,科學出版社。 2. 1997,河型對含沙量空間變異的響應及其臨界現象,中國科學,Vol.27,No.6,548-553. 承擔項目情況: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面上項目、973項目、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及領域前沿項目等共20餘項。
獲獎情況: 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
錢樂祥 , 教授, 博士, 廣州大學博士生導師。1987年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本科畢業,1997年於華東師大博士畢業,主要從事GIS與遙感應用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廣州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兼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兼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熱帶亞熱帶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通訊委員、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兼職。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出版《地球信息科學引論》等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獲各種獎勵20餘項,2005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發表的學術論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錢樂祥,丁聖彥.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蓋變化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地理學報,2005,60(5);
3.錢樂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觀敏感性綜合評估. 生態學報,2002,22(1);
4.錢樂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貧瘠化區域分異研究. 地理科學,2002,22(1);
5.錢樂祥,丁聖彥,許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類型區的景觀空間結構對比分析. 地理科學,2003,23(5)。
邱道持:男,漢族,重慶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1982年1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間,1985年至1987年曾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在校工作期間,先後擔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師范大學科技處處長、教育部西南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重慶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市國土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協常委。2001年10月調任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
邱道持同志多年從事地理教育和國土資源管理教學科研工作,成績突出。先後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任務書編號:2001BA604A02)以及重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重慶市土地定級估價等30多項科研課題。在《中國土地科學》、《自然資源學報》、《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了《中國政治地理》、《綜合自然地理學》、《重慶市礦產資源開發》、《土地資源學》等專著。先後獲得教育部曾憲梓優秀教師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以及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重慶市人民政府等八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96年被西南師范大學聘為教授、2000年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博士生指導教師、2001年被重慶市委組織部和市人事局評選為地理學學術帶頭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專業碩士導師,生態學專業博士導師。199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博士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國家遙感中心參加ARC/INFO專業培訓。
主要研究領域:資源經濟學、土地資源學、農業經濟學。主持「重慶黔江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悅來鎮城鎮總體規劃」、「永川生態經濟綜合發展規劃」等項目10項,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2部。
吳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廣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團達縣工作隊隊長。1992年12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1997年1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校黨委委員。1997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1998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1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書記、黨組書記。2003年6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4年6月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 2005年任北碚區區長, 2007年任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正廳局級)。
譚凈: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3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7月擔任助教,1991年7月任講師,1995年10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2004年6月調致公黨重慶市委,歷任副秘書長兼組織處處長、秘書長、副主委兼秘書長。在校期間,主講過《中國經濟地理》、《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地理學思想史》、《土地估價理論》、《中國地理》、《房地產開發》、《房地產經營》等本科專業課和《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區域經濟學》等研究生班課程。1次被評為校優秀教師,多次評為優秀實習指導教師。曾參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總體規劃」、「四川經濟地理」、「川南國土規劃」、「合江縣農業資源開發重點項目技術經濟研究」、「長江上游地區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總體戰略研究」、「歇馬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研究」、「長江水天城總體規劃和土地估價與預測」、「石柱縣悅來鎮、下路鎮城鎮總體規劃」、「九龍坡西部九鎮城鎮體系規劃」、「三峽移民與發展」等科研課題。其中1項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評為重慶市社科三等獎。參編的著作2部,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
羅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於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同年就讀地理系區域地理學中國經濟地理專業研究生,1991年獲理學碩士。1998年韓國韓南大學進修宏觀經濟學;1999年重慶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2年先後任重慶市計委(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技術處副處長、國民經濟綜合處副處長、處長,兼任重慶市區縣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2006年12月至今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發展規劃、財政金融、高技術產業、西部開發等方面工作,兼任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學會副理事長。實踐經驗豐富,是重慶市「十五」計劃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專題規劃的制定者之一,重慶市「一圈兩翼」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體功能區、川渝合作成渝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策劃者和推動者。理論功底扎實,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3部。

② 全國性學術會議的優秀論文獎是國家級么

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

簡介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簡稱「浦山獎」)1,旨在紀念版中國世界經濟學界權的傑出前輩浦山教授,推動中國世界經濟的研究,培養世界經濟研究人才,促進中外世界經濟學術...

汪聞韶院士優秀論文獎

根據中國大壩協會2011年工作會議精神,中國大壩協會接受汪聞韶院士家屬的捐款,並於2011年4月26日設立「汪聞韶院士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評選由中國大壩協會負責,原則...

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

地質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六家學會推薦的20篇論文分別榮獲「第一屆和第二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

③ 司佳是什麼病去世的

司佳,女,(1978年6月-2020年10月12日 [1] )生於上海,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95級文科基地班本科畢業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碩士(2001)。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2006),期間曾前往德國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訪問研究。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 of Pennsylvania)東亞系講師,美國聖約瑟夫大學(St. Joseph's University)歷史系兼職助教授。

中文名 司佳 國 籍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 [1]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歷史 發表論文數目 27篇(截至2019年7月) [2] 職 稱 副教授
個人簡介編輯
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多次給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中國近現代史方向學位專業、選修課程,以及全英語課程教學,尤其注重在授課內容中強調中英文原始資料的解讀與運用。 [2]
2020年10月12日,司佳逝世 [1] 。
研究方向編輯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學術經歷編輯
1995年由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考入復旦大學第一屆文科基地班,1999-2001年就讀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師從周振鶴教授),取得歷史學碩士M.A.學位。2001年獲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額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東亞系攻讀博士(指導教授:梅維恆VictorMair、韓書瑞SusanNaquin等),2006年8月獲得該校博士Ph.D.學位。期間,2001-02年被評為美國漢尼基金青年學者(HaneyFoundation Fellow).2006-07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講師,並兼任聖約瑟夫大學(St.Joseph's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G-COE項目博士後研究。2008年獲上海市晨光學者基金;2014年獲得「上海市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 [2]
學術論文編輯
獨立作者
1.Jia SI(司佳),「Treaty-Port English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Speakers, Voices, and Images.」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美國《東亞歷史與文化評論》,執行嚴格匿名評審), 6 (March 2013): 38-66.
2.司佳《鄺其照與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談第一本中國人編寫的英漢字典及其歷史實用價值》,《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149-158頁。
3.司佳《傳教士緣何研習<聖諭廣訓>:美國衛三畏家族檔案手稿所見一斑》,《史林》2013年第3期,90-97頁。
4.司佳(Jia SI)「Reprinting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Market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國歷史學科前沿》(英文原發稿),6.2 (June 2011):229-242.
5.司佳《基督教女性三字經體佈道文本初探:以〈訓女三字經〉為例》,日本関西大學《東亞文化交涉研究》第4號,2011年,243-252頁。
6.司佳《耶魯大學傳教士檔案所見清代聖諭廣訓方言手抄稿若干種》,日本近代東西言語文化接觸研究會《或問》第21號,2011年,117-128頁。
7.司佳《麥都思〈三字經〉與新教早期在華及南洋地區的活動》,《學術研究》2010年第12期,112-119頁。
8.司佳《見聞、談資與諷刺詩 ——中國洋涇浜英語在十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出版物中的流傳》,《九州學林》2010年(春夏季),172-189頁。
9.司佳(Jia SI)「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復旦學報》英文版Fudan Journal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Dec. 2009): 104-122
10.司佳(Jia SI)「Breaking through the 'jargon' barrier: Early 19thcentury missionaries' response on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i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原發稿), 4.3 (Sept. 2009): 340-357
11.司佳《五車韻府》的重版與十九世紀中後期上海的英語出版業,《史林》,2009年第2期,6-13頁。
12.司佳(Jia SI)「Life around English: The Foreign Loan Word Repertoire and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復旦學報》英文版Fudan Journal(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Mar. 2008): 126-143.
13.Jia Jane SI, 「The Genealogy of Dictionaries: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nglish Texts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Sino-Platonic Papers, 151 (June 2005).
14.司佳《商人、僕人、通事和十八世紀中國沿海洋涇浜英語的形成》,或問WAKUMON Journal of Studi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6 (May 2003), 85-93,日本関西大學
15.司佳《從通事到翻譯官:論近代中外語言接觸史上的主被動角色的轉換》,《復旦學報》2002年第2期,44-50頁。
16.司佳《西方人士對漢語拼音方案的催生作用》,香港《語文建設通訊》64 (Oct. 2000): 11-19.
17.司佳《從歲時到天時:明清移民以後土著苗民之日常生活安排》,《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4期, 35-48頁。
18.司佳《早期英漢字典所見之語言接觸現象》,《復旦學報》2000年第3期,60-67.
19.書評Book Review.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chael Lackner et al.中國學術, 2 (2003): 271-73.
20.書評Book Review.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Federico Masini.中國學術, 2 (2002): 340-43. [2]
學術著作編輯
司佳(Jia Jane SI)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andscape.(《英語在中國的傳播:使用者、歷史文本及語言景觀》)VDM Publishing Group, 2009. [2]
學術會議交流編輯
2005年3月美國亞洲學年會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ate Student Indivial Paper Presentation(學會評審研究生優秀論文獨立發表)
2007年3月美國國會圖書館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學「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3月澳門歷史學會「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Macao.
2008年7月英國愛丁堡大學新教海外傳教史國際學術研究會年會,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復旦大學「歷史上的中國出版與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與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學「中西比較視野下的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10月日本關西大學「印刷出版與知識環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紀以來的世界宗教與文化」暑期研討班三次專題授課
2011年7月美國耶魯大學新教海外傳教史國際學術研究會年會,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復旦大學外事訪問團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諾丁漢大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專題演講兩場
2011年11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印刷出版與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2月復旦大學「新文化史與上海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6月復旦大學「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4月復旦大學中華國際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與上海社會,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東大學「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10月17-18日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承辦「第二屆中國翻譯史高層論壇」 [2]
獨立承擔項目編輯
1)2009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項目(2009BLS001省部級)
2)2009年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一般課題項目(省部級)
3)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省部級,已結項)
4)2008年復旦大學「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項目(已結項)
5)2008年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已結項)
6)2008年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晨光學者項目(已結項)
7)2014年課程China: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國歷史:改良到革命)負責人獲「上海市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立項。 [2]
學術訪問編輯
2014年1-2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訪問學者,三次學術講座
2013年9月台北中研院Academia Sinica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一次學術講座
2012年8月日本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訪問學者(復旦大學人文基金資助)
2009年6-9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訪問學人
2008年7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資料訪問研究
2005年2-3月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交流訪問 [2]
獲獎成果編輯
2001-2002 美國漢尼基金青年學者 HaneyFoundation Fellow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譚其驤-禹貢獎」
對話司佳編輯
他山之石與他者視域——對話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司佳
以「漢學」(Sinology)一詞來指稱海外對中國的研究,早已約定俗成。但是,二戰後美國關於中國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 作為一種與傳統漢學完全不同的學問悄然興起,並逐漸取代後者,成為海外研究中國的主流範式。
司佳博士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畢業後回滬,專攻中國近代史,於美國中國學內的牆闈之爭自是熟悉。記者就美國中國學發展中的內在原因和背景等問題對她進行了采訪。
復旦青年:「Sinology」,最早由西方傳教士創立,譯為「漢學」。然而自薩義德(E.Said)的《東方學》出版以來,「漢學」一詞被標上了殖民主義和歐洲中心論的標簽,西方學者逐漸以「中國學」或「中國研究」來命名自己的研究領域。於是,從4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美國中國學研究,一下子被推到了國際中國學研究的中心位置。那麼其自身發展的語境和背景是什麼?
司佳:美國的中國學是冷戰的產物,其誕生之初,受到很強的政治因素的影響。在費正清(J. K. Fairbank)之前,美國也有幾所大學教授中國的古漢語,和歐洲的漢學研究相似。二戰後,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對中國研究的熱情迅速增長。大量基金投入進來,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相關研究,這樣,幾十年間,美國中國學研究高速發展,許多大學紛紛設立類似的系科,設立教席。此時的「中國學」,甚至帶有一些情報搜集的性質。現在美國許多大學的「東亞研究」系,其前身就是「東方系」;與其他區域研究一起置於「國際區域研究」的框架中,配合美國戰後的全球戰略部署。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學研究出現學術膨脹的問題,研究質量也參差不齊。費正清曾說,他那個時代,熟諳古漢語的美國學者只有兩三個。在兩國敵對封閉的狀態下,很多美國學者沒有到過中國,也沒有看過充分的中文原始材料,就寫出大量學術著作。對此,如今的美國學者也有許多反省。
美國中國學有一個重要的閃光點:在內容上,它對於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著墨很多,和注重文化的傳統漢學相比,更加實際和務實;在時間上,它更重視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歷史。這可以算是在當時現實政治需要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研究風格。冷戰結束後,國際交流正常化,中國學也研究開始走向學術化,但是這種治學的取向依舊留存到現在,並成為主流。當然,美國依然有教授古代漢語的漢學家,他們也自稱是「漢學家」,以示與「中國學」家的區別。但是這些人大都是五、六十歲的上一代研究者,而年輕的研究者普遍選擇了中國學研究的取向。
現在的美國中國學的研究和教育中,很重視對學生基本的語言、文化訓練。如今非常出色的學者,比如孔飛力(P.A.Kuhm)、周錫瑞(J.W.Esherick),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能夠廣泛地利用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史料檔案。
復旦青年:越南戰爭以後,美國的中國學研究發生了重大轉折。1969年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撰文抨擊當時的主流中國學研究,遭受批評的美國主流中國學家開始進行反思,這造就了如今中國學的面貌,也造就了柯文(P.A.Cohen)、艾爾曼(B.Elman)等一大批蜚聲海外的中國學家。這種轉折在今天回顧起來,能給我們怎麼樣的啟示?
司佳:包括柯文在內的這些學者,他們的政治立場或傾向是屬於「左派」的。越南戰爭迫使美國人正視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看到如果美國要想隨心所欲地擺弄世界,將會受到真正的制約。在我看來,這一認識給美國研究中國的史家以深刻的影響。由於戳破了美國在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全面領先的神話,越南戰爭「解放」了美國史家,使他們也許是第一次,放棄了西方的准繩與標尺,轉向一種植根於中國(而非西方)歷史經驗之中的史學。
復旦青年:這就是所謂「中國中心主義」的發端?
司佳:是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其中的政治背景和學術對象。柯文是有政治傾向性的,他對於文革和左派的看法,都滲入了學術研究當中。更為重要的是,柯文提出中國中心主義,他所針對的是當時的學界主流,尤其是列文森(J. R. Levenson)、費正清這些將中國視為「靜止的中國」、用「傳統」和「現代」粗暴劃線的做法。他列舉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例子,指出它們雖然都是受西方沖擊後的產物,但是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中國內部的因素:復雜的社會性質、內部事務的萬分火急;而西方的影響事實上被高估了。
現在國內的一些研究者,一看到「中國中心」的提法,就馬上引為海外同志,其實細讀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就可以看出他鮮明的學術走向。「沖擊—回應」模式和「中國中心主義」兩者並非完全對立,只是取向和角度的不同,而非質的不同;柯文的觀點實際是對那種為美國戰略服務的中國學研究的批評。
復旦青年:北大的羅志田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謂「三大高潮」、「兩個過程」,實際上已經在挑戰以中外關系為核心的既有研究模式,很「中國中心」了,中國學者不必再從國外引入一種「中國中心」模式。這就牽涉到了這個問題,國內史學家怎麼樣看待美國中國學的成果和模式?
司佳: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因為如前所述的注重現實、注重近現代的特點,其研究對象很容易與國內的研究發生交集。有時候美國學者的視角能夠給我們很新穎的啟發。比如「區域研究」,柯文等學者提倡要重視中國的復雜性,注重以區域、省份或地方而不是整個中國為研究單位,通過將中國從空間上分解為較小的、較易於掌握的單位,尋求各地變異的內容和程度,以期對中國整體有一個輪廓更加分明、特點更加突出的了解。將中國視為鐵板一塊的機械僵化做法,很多時候阻礙了我們的思路,美國學者的這種做法很能夠啟示我們。
在引入社會科學方法方面,美國學者也別具一格,在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往往不了解社會學、人類學或者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在美國,絕大多數中國學的專家都能夠掌握跨學科研究的手段,這是這門學科創立的時候就確立的規范。
「中國中心主義」當然是一種研究的角度,但是太多本土化傾向,會縮小我們的視野。就中國學研究的角度而言,我個人覺得置於全球史和國際關系的角度中去探討更好。「中國中心主義」這個提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歐洲中心主義」那種傲慢的、將其他文化看成低等文化的偏見。畢竟,近代中國和古代中國最大不同,就在於來自西方的巨大影響。交流的視野和國際的視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變化。這種全局意識,在中外關系的主題中,能夠被更好地闡釋和呈現。
復旦青年:當今的美國中國學依然呈現著繁榮的景象,有學者認為這種模式將會是國際中國學的發展方向,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司佳:在美國,中國學的研究從人數和教授席位來衡量,不能說是一門大學科。費正清的貢獻,是將分散在美國各個大學歷史系、社會學系的有關中國的研究,納入到中國學的架構中,有組織統一地來研究,建成一個符合美國國家需要的學術體制。但原來的系科建制中並沒有取消中國研究的教席,比如黃宗智,他就始終在加州大學歷史系供職。
關於中國學的發展問題,我覺得有些人對什麼是「中國的」和「西方的」關心過多,焦慮太甚了。問題是,許多年來,人們陸續把石頭搬來搬去,已經很難分清到底什麼是他山之石,什麼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們可以細加甄別,分辨清楚,這樣的區分也遠不如一件事來得重要:那就是尋找一種新的、交流的方法來理解過去,使得對過去的思考仍然能觸動現在的神經。否則,中國學只會變為老古董,其古色古香,只有一個小圈子裡的學者、專家才能辨別,研究者也會越來越少。

④ 夏軍的學術任職

國外:2009-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2003-2007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副主席, 2003-2007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聯合國教科內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UNESCO-IHP)第六階段(2002-2007)國際專家委員會(TABs)委員,全球水計劃(GWSP)中國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UNESCO-IHP)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
國內: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容任,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球科學與進展》雜志編委,《自然資源學報》雜志編委,《水文》雜志編委,《水電能源科學》雜志編委,《資源科學》雜志編委。

⑤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內獎

簡介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容論文獎(簡稱「浦山獎」)1,旨在紀念中國世界經濟學界的傑出前輩浦山教授,推動中國世界經濟的研究,培養世界經濟研究人才,促進中外世界經濟學術

⑥ 程維明的學術經歷

1. 地方合作項目,內蒙古吉蘭泰鹽湖鹵水動態變化的遙感研究,1996-2000,主要參加人。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藏高原北緣環境演變研究,1999-2002,一般參加人。
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地學信息圖譜探索研究》和「中國西部開發戰略圖解」的編制,2001-2003,負責人之一。
4. 中國科學院委託項目,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提研究,2003-2004,負責人之一。
5.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1999-2003,一般參加人。
6.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知識創新項目,地學信息圖譜的探索研究(CX10G-D00-07),1999-2003,主要參加人。
7.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研究(國家973項目,G1999043507),1999-2003,主要參加人。
8. 世行合作項目,塔里木河流域洪水演進子系統,2003-2006,主持人。
9. 科技部科學數據平台,中國1:100萬數字地貌集成、更新與共享研究,2005-2008,主持人。
10.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1:100萬景觀生態制圖方法研究(40401048),2005.1-2007.12,主持人。
11.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典型地貌形態特徵提取研究,2006-2008,主持人。
12. 「國家西部1:50000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計劃,基於遙感影像的地理單元圖製作試驗,2007-2008,支持人
13. 基金委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專題,中國西部1:100萬數字地貌整理、加工與更新,2006-2008,支持人
14. 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項目,基於遙感與DEM數字地貌信息提取方法研究(40871177),2009-2011,主持人。
15.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專題:新疆後備耕地開發潛力研究,2008-2010,主持人
16. 科技支撐計劃專題:重大自然災害孕險環境綜合分析與評價集成平台(2008BAK50B01-6),2009-2011,主持人。
17.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中國數字地貌空間格局圖譜研究,2008-2010,主持人
18. 908專項成果集成項目,我國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調查研究,2008-2010,主持人
19. 863專題,基於多源遙感影像的災害風險快速評估技術,2009-2010,主持人
對外交流:
2009.10 參加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作專題報告
2004.10 參加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八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作專題報告。
2004.10 第五屆全國地圖學與GIS學術會議,作專題報告。
2004.10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sia
2004.7 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環境建設學術研討會
2002.10 SPIE』s Third international Asia-Pacific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2.8 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學術研討會
2002.5 全國第三界環境保護與環境工程學術討論會
2001.7 ASEM Symposium of Forest Conservation &am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1.9 The 2nd IALE Asia-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

⑦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