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❶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地理研究所。1937年中央研究院開始籌建中國地理研究所,並聘李四光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後因戰亂及經濟問題未果。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董事會創建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在重慶北碚正式成立,黃國璋任所長。所內設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測量、海洋四個學科組、分別由李承三、林超、曹謨及馬廷英四人主持。所內並設地圖、圖書資料、事務等室,全所職工約40人。1946年上半年,黃國璋辭職,由李承三代理所長。1946年8月,中英庚款董事會由於無法維持中國地理研究所,將中國地理研究所改隸屬國民黨教育部。因李承三離所,所長由林超繼任。1947年夏中國地理研究所由重慶北碚遷至江蘇南京。1948—1949年由羅開富代理所長。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南京市軍管會文教部接管中國地理研究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1950年4月,由南京軍管會文教部暫時代管的中國地理研究所,移交中國科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有許多地理學的問題需要解決。中國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教授倡導在中國科學院重建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竺可楨、黃秉維任籌備處正、副主任。籌備期間設地理、地圖、大地測量三個研究組,分別由周立三、方俊、曾世英負責,施雅風任所務秘書,有工作人員29人。籌備工作歷時3年,1953年1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有人員40多名,黃秉維任地理研究所副所長、代所長,周立三任副所長。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地理研究所分為南京、北京兩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是中華地理志編輯部和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於1952年秋成立,辦公地位於東城區乾麵胡同。1953年10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根據院部要求於遷入中關村,成為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的第一批研究機構,也是中關村的第一批居民,人員不到二十。
1956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討論並經國務院同意,大地測量組獨立成為測量制圖研究室,任命方俊為主任,1957年遷往武漢,1958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制圖研究所。
1958年國務院決定,地理研究所南京部分遷京集中,11月,地理研究所正式由南京遷到北京西郊中關村生物樓,當時全所100餘人。第一副所長、代理所長黃秉維,黨委書記李秉樞。部分人員留南京另行組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1964年4~5月間,地理研究所由中關村遷到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3號917大樓辦公。1963年,地理研究所協助西南分院籌建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1965年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由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地貌、經濟地理、地圖等方面的部分研究人員調整到成都,與西南地理研究室合並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後獨立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同年以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凍土方面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冰川凍土研究所」(後分別建立「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現合並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97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並入地理研究所,1975年又從地理研究所分出。
1978年以航空像片判讀利用研究室和地圖研究室制圖自動化組為基礎成立「地理研究所二部」,1979年底經國務院批准地理研究所二部獨立,成立「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1986年地理研究所改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1997年2月,地理研究所不再實行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完全由中國科學院領導。 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最早組織的科學考察始於1951年,即西藏工作隊對西藏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人文等進行了考察研究。1952年與1953年,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組織了華南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1953年中國科學院會同黃河水利委員會及其他有關部門在黃河中游地區進行了調查研究。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內外數十個單位的十多個專業,正式組建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科學考察隊。同年,還組建了中蘇合作雲南紫膠工作隊。1955年4月為了更好地組織領導中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中國科學院成立「綜合調查工作委員會」。1955年6月2日,郭沫若院長正式提出中國科學院將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以適應全院日益繁重的綜合科學考察任務。1955年7月,成立「綜合調查委員會」,領導綜合性的資源調查研究工作。1955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報送國務院陳毅副總理《關於調整和改善科學院院部直屬機構的請示報告》中,提出了「擬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協助院長、院務會議統一領導此項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的建議。195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委員會」,竺可楨兼任主任。至1957年底中國科學院已有7個考察隊同時開展工作,即新疆綜合科學考察隊、鹽湖調查隊、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隊、黑龍江流域綜合科學考察隊、紅水河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和土壤隊。
1957年制定的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的任務范圍:(1)明確通過國家計劃委員會接受國家的任務,由國家計委與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2)主要工作是從國家遠景計劃出發,進行科學的綜合科學考察,收集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等資料,綜合成自然區劃、經濟區劃,包括農(林牧)業區劃,並提出合理配置生產力的方案。在積累各地區資料的基礎上配合有關方面進行全國性的各種區劃工作和全面的綜合。
1966年,「文革」期間,科學考察工作基本停頓。經國務院批准,1972年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撤銷,除部分人員分散到院內各研究所及省市單位外,大部分人員對口合並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74年1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恢復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機構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組(簡稱綜考組)」,主要任務是:根據中央的統一計劃,組織、協調自然資源(農、林、牧、水等)的綜合科學考察。並指出籌建新機構,要切實貫徹「精兵簡政」、「精減機構」的原則,綜考組暫定編制不超過160人。1980年8月,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報請中國科學院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研究委員會」。198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在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能源研究室的基礎上,建立由國家經委、中國科學院共管的能源研究所(後改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
1982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發出《關於對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實行雙重領導的通知》。1998年1月1日起,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不再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完全由中國科學院領導。 合並發展 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整合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建設體系。
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回學院答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截至2014年底,共有在職職工584人,其中科研人員450人、科技支撐人員83人;該所科研系統由7個實驗室(中心)、30個研究室(中心)組成。
❸ 有關地理科學專業的中科院研究所有幾個啊分別在哪裡可以詳細點么
你說的其他的也就是分院了。我知道全名的就這幾個。呵呵~
--中國科版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權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目前分院主要有北京、上海分院、武漢分院、廣州分院、蘭州分院、新疆分院。至於科研院所,廈門、煙台、深圳等城市也有 大概所知和出名的就這幾個了。
還有的不怎麼了解。詳細的網路一下~
❹ 中科院有幾所分別在哪幾個城市
中科院全院共來擁有12個分院,分別源位於北京、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和烏魯木齊。
對應的分院名稱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4)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擴展閱讀:
關於中科院部分分院的重大調整:
1950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在上海成立;1955年2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52年8月28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現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長春分院)成立。
1978年4月,開始大規模收回和新建研究所,重建分院。
2005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成立。
❺ 中科院地理方面的研究所有哪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和中科院地理所這兩個機構是什麼關系,這兩個所的畢業證有區別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是中科院地理所的一個分所,中科院有很多分內所,不同地區的。比如容蘭州所、北京所、青藏所、東北所、廈門所、南京所、成都所等等,只是不同的區域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樣的。
南京所是屬於比較難考的在中科院地理院所當中而言。畢業證都是中科院的。補助每個月1500+,研二研三的話,看你做多少活,一般不會低於3000.
❼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全稱是什麼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嗎是不是難度特別大免推生多
一般說的中科院地理所就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北京市),有的時候在版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南京權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也被稱為中科院地理所,但絕大多數情況都是指前者。
中科院下屬各科研院所,招生的時候一般都是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名義招生。
地理所實力很強,推免比例又大,所以確實不太好考。具體名額可以在研招網查詢。
❽ 中科院地理所
你說的對,有培訓吧,你可以上ESRI,網站上了解情況
❾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地點
MapGIS: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SuperMap: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GeoBeans:中國科學院遙感所
GeoStar:武漢大學
❿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什麼 級別單位
中國科學院屬於國務院的事業單位,按照行政體制它不應該分行政級別。如果硬按級別屬於准正部級,它下面的研究所為廳級。不過科技研究人員大都按照職稱拿工資,只有管理人員套行政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