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資源
A.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人口分布、人口數量和素質、宗民族、教、文化、民居等。
經濟: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工業、城市分布、交通、商業、市場、科技等。
社會:國防需要、個人偏好、鄉土觀念、政策等。
B. 請問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可以報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公務員嗎
你好,你的抄問題:請問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可以報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公務員嗎?
答復:完全可以,沒有問題!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專業性強,畢業後一般去各級政府規劃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建設部門,從事規劃設計、國土資源評價及資源信息化管理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與之相近,兩者並不沖突。可以報考。
祝你心想事成!
請採納!
C. 人文地理中什麼是自然資源論
是不是自然資源稟賦論?
自然資源稟賦論,是指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版件、自然資源蘊藏等方權面的不同所導致的各國專門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
各國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資源的「有與無」產生分工。這種有與無決定了一些國家要生產這種產品。第二是「多與少」產生分工。一些國家盡管蘊藏著較少的自然資源,但其需要量卻很大,另一些國家盡管蘊藏量比較大,但其需要量相對比較小,這就形成一些國家要像國內生產小於國內需要的國家提供一部分資源產品。第三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第四是戰略上的原因。
不知道是不是,謝謝,我也長知識了。
D. 亞洲人文地理特徵
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洲名釋義: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種族: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亞洲唯一不具備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除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三大人類文明發祥地: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以上來自網路)
E.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人文地理博士好考嗎
表面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並導致形成和演化過程。
包括:(1)空間版分析(2)時間序列分權析(3)分析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
主要內容:(1)基礎理論:人類元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論人文地理; (2)應用的理論: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系(3)應用科學
F. 高三地理知識點人文地理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內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容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折疊簡述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G. 試論述我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如何造就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名勝古跡很多
H.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來征主要包括自人口、民族、宗教、工業、農業、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I. 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的關系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開始的。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2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
J. 人文地理如何分析自然資源,還有環境問題,應該從哪些角度分析
自然資源:分布地域,人均佔有量,總佔有量,未來變化趨勢
環境問題:宏觀,微觀,成因,危害,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