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1-19 10:00:44

A. 一張圖:說明什麼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武漢具備獨特的來區位和交通優勢,自被國內經濟學家譽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未來,武漢重點建設的「五大產業」和「五大功能中心」也將提供巨大的市場潛力,而各類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將為武漢創造更加優越的投資環境。

較強的科研實力和龐大的產業工人群體,奠定了武漢大工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近年來,在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特色工業引領下,武漢的商貿、金融、物流、會展、文化傳媒等服務業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金流、人才流等各種生產要素正加速向武漢聚集。

B. 中國經濟地理 論文

三維場景庫建造的關鍵技術在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摘要: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林業規劃肩負著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如何規劃林業是西部開發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我國西部林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論述了三維場景資料庫的定義、和關鍵支持技術,及其作用在我國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關鍵詞:三維場景;林業規劃;應用;OpenG;GIS;
一、三維場景庫的定義
計算機三維場景技術是現代計算機圖形學應用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人們已經能夠在屏幕上繪制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各種物體的模型,並且能夠使這樣的模型響應環境傳來的數據做出相應的變換。計算機三維場景是指將用數據描述的三維空間通過計算轉換成二維圖像並顯示或列印出來的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的製作技術在林業中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震驚全國的「華南虎」事件,就是國家林業局利用「三維重建法」讓紙老虎顯的原形。其原理是:根據成像過程不同的圖像自身所滿足的約束條件來解算三維空間場景中目標的形狀、位置、姿態等參數。解釋出來是:按常理,虎照的虎姿狀態下,從虎頭到虎臀,本應有1米多長,但經過三維測量還原發現,虎照中的華南虎縱深身長最多隻有0.1米,無法形成一個「實體虎」。
二、三維場景庫的關鍵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製作技術有很多種,但現在通用的是OpenGL,即OpenGraphicsLib的縮寫,是一套三維場景處理庫,也是該領域的工業標准。OpenGL是SGI公司開發應用於不同操作系統的三維應用軟體,支持Windows95/98、WindowsNT等系統。
3DS MAX使用完整的OpenGL內部函數,包括幾何轉化、燈光、貼圖、數據剪切、場景重繪。3DS MAX中的所有三維物體都基於OpenGL函數,通過這些函數進行幾何和光柵轉換。分離幾何轉換和光柵轉換有利於使顯示速度提高,把復雜的幾何轉換交給CPU計算大大快於顯示晶元計算。OpenGL支持16位以上真彩色顯示,不支持8位彩色顯示,另外OpenGL只能支持場景中最多8盞燈光的顯示效果。如:燈光和貼圖的顯示限制, 3DSMAX場景使用顯示中貼圖和燈光的紊亂現象(在燈光不強和無貼圖校正時,尤其明顯)。OpenGL的線框物體不支持背面選擇,所以不支持變邊多邊形,場景中物體表面紋理層疊自動關閉自發光效應,非層疊紋理將顯得非常明亮,這有助於提高顯示速度。
OpenGL目前在林業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它的優秀的矢量圖的操作性能,華麗的色彩,在專業圖形圖像處理領域表現突出,利用它建立三維場景庫數據可以減輕林業規劃的工作量,更好的完成林業規劃的任務。
三、三維場景庫在林業規劃中的作用
1、直觀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基於上真實地理環境的瀏覽和基礎地理信息矢量數據在三維場景中疊加建立起來的林區三維場景庫,可以清楚直觀的對林場進行掃描瀏覽,就像利用網路查看資料一樣,可以在這個信息平台上查閱所有數入場景庫的林木的分布和生長情況,可以系統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2、虛擬種林的模擬
根據三維場景資料庫中帶有坐標的點、線、面及樹種類型,通過系統分類批量展點、以不同的符號類型加以顯示,可以生動模擬再現森林實景狀況,既可以虛擬種林長成之後的場景,也可以虛擬砍伐、發生病蟲害、水土保持等場景,極大地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應對林場中的特殊情況提供了先決場景。
3、 森林燃燒及森林火災撲救指揮系統的模擬
與森林防火視頻監測系統結合,實現視頻實時監測與三維場景同步顯示。以及時了解火場的位置和相關情況,為組織撲救提供依據。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可以根據發生點的地形、氣候狀況、據風速、風向(偏角)、發生的時間等,動態模擬火的走勢及范圍,及早確定火災現場,決定撲救措施。平時也可以應用系統模擬火災現場,然後自定義路徑來模擬飛機、汽車的巡視、撲救路線,加強火災撲救的強化訓練。另外,還可以二、三維聯動,從三維場景資料庫系統中發出指令,在二維場景系統進行分析,並提交報表,估算火災損失情況。
4、 三維場景中地形分析
可以對三維場景中地形進行分析,包括:剖面、側面、分析選定區域坡度、關鍵點、最高點坐標、最低點坐標等等,都可以通過分析獲得相應的數據和相應點的樹木生長情況。 利用可視域分析功能,還可以以瞭望塔為中心觀察四周區域林場的情況,制定特殊扇形視域范圍,分析通視情況,以合理布局瞭望塔的地理分布。
5、快速定位查詢、統計分析
利用GIS(地理空間定位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提供空間分析及統計功能,可以在三維場景資料庫對林場的樹木進行快速的定位查詢和統計分析。
四、小結
綜上所述,三維場景庫的建造可真實再現林區的地形地貌,為我們全面了解森林資源環境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支撐,為我們科學地開發自然界,合理的配置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可極大地提高我們森林資源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各級領導的宏觀管理、指揮、調度、協調工作提供快速、准確的信息服務,從而全面實現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規劃和管理,為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成群; 森林景觀可視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D];北京林業大學; 2005年
[2]淮永建; 虛擬場景中實時圖形繪制關鍵技術研究 [D];西北工業大學; 2002年
[3] 倪成群,宋鐵英; Onyx樹木三維造型技術 [J];福建林業科技; 2005年02期; 52-55
[4] 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發展報告(1995—2004)[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5] 大空間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在林業工程的應用 newmaker
[6] 10Bojana Bosanac,Pjer Zanchi; Onyx Tree Professional[EB/OL]
[M];http://www.onyxtree.com/about.html,; 2005-08-24.

C. 中國經濟地理學到了什麼

答:經濟地理學到的內容

1、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內經濟活動的區容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2、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3、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D. 中國經濟地理內容

主要鐵路干線:

南北干線:
1.京九線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 、衡水 、聊城、菏澤 、商丘 、亳州、阜陽 、麻城 、九江、南昌、吉安、贛州 、河源、惠州、深圳 、香港

2.京廣線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石家莊、邯鄲、安陽、新鄉、鄭州、漯河、信陽、武漢、岳陽、長沙、株洲、衡陽、郴洲、韶關、廣州

3.京滬線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 廊坊 天津 滄州 德州 濟南 泰安 兗州 棗庄 徐州 宿州 蚌埠 滁州 南京 鎮江 丹陽 常州 無錫 蘇州 崑山 上海

東西干線:
1.隴海線
沿途主要城市:連雲港、徐州、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寶雞、天水、蘭州

2.蘭新線
沿途主要城市:蘭州、武威、金昌、張掖、清水、酒泉、嘉峪關、玉門鎮、柳園、哈密、鄯善、吐魯番、烏魯木齊、烏西

E. 中國經濟地理+吳傳鈞

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看過,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從感覺上講很有內涵,有一種權威的感覺。。還等待欣賞中。。。。

F. 中國經濟地理的介紹

中國經濟地理是研究我國「區域發展與運行」的一門學科,對象是全回國及各個區域經濟發答展與運行的條件、特點、規律與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地理作為地理學科區域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中的發展是健康的。問世了諸多版本的中國經濟地理教材,培養了大批的經濟地理人才。同時,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一直以「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主旨,根據國家各個時期的戰略要求又開展了大規模的規劃工作,為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G. 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國經濟地理發展史

中國經濟地理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經濟地理學為中國經濟地理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
人地關系理論、地域分工理論、宏觀區位理論,以及產業組織理論、全球與地方關系理論、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理論等[20]是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在中國經濟地理的發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中國經濟地理的實踐豐富完善了經濟地理學
理論上,中國經濟地理在實踐中把人地關系理論、宏觀區位理論等基礎理論不同程度地發展了。內容上,中國經濟地理是經濟地理學在中國范圍內的具體化和實踐化。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在中國的地域上表現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主要對象無疑是中國這個區域系統內經濟活動的形成過程、現狀特徵和發展方向。所以,我們說中國經濟地理是經濟地理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研究中國「區域發展與運行」的學科。 1.中國自然地理知識是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礎
中國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國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乃至與人類相互影響的學科,中國自然地理涉及的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與中國經濟地理關系不大,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或間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自然環境與中國經濟地理的關系就十分密切了。
2.擁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可以相互充實
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論支撐之一是地域分工理論,而區劃理論則是近代自然地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二者理論基礎的基本原則都是分區系統。中國經濟地理根據地域分工理論劃分產業區域,並依據各自區域優勢合理配置資源。

H. 武漢VS鄭州,誰才是中國經濟地理最中心

未來鄭州才是中國經濟地理最中心。

I. 1840年之前中國經濟地理的分布與結構

我國1949年前的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變化,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分界點,之前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之後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

一、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華民族就開始了農耕和畜牧業生產,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農業生產中心,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早期漢族活動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漢,農耕生產向西擴展到青海湟水流域、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少數綠洲,向西南擴展到成都平原,向南擴展到江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漢以後到兩宋時期,在中華民族的內部融合過程中,曾有幾次人口的大批南移,不僅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和經濟有較快發展,而且,移民也湧入珠江流域,全國的經濟重心隨之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明代,從黃河下游地區向東北南部地區的移民大量增加,遼河流域的農墾因之也有較大發展。
中國古都曾多次變動,從西安到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一歷史順序既標志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更標志經濟重心的轉移,也是古代中國產業布局變化的重要標志。
在漫長的歷史中,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封閉性的國家,一個神秘的大國。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曾是漢、唐通往中亞的重要商道,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唐代以來,特別是明代,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福州、溫州、明州(寧波)、廣州、揚州港口城市的出現,曾打開了海上門戶,都起到了與國外交流的作用。但是,封建社會的封閉性限制了它們應起的作用,與東方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等重大技術發明,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並未引起西歐那樣的產業革命。古代歷史充分證明,凡是比較開放的時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就比較快。
在封建經濟的長期發展歷程中,漢、滿、蒙古、藏、回、壯、維等50多個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大地。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分布在邊疆地區,以牧業為主,兼有漁、獵、耕種等經營;漢族則以種植業為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及內地平原和盆地。各民族的消長和融合,形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同時也是在經濟上形成統一整體的過程。在經濟上、文化上以及人口數量上,漢民族是先進的主體民族,是形成東方大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同,各民族地區的產業類型和經濟發展水平也極不相同,產業布局的地域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漢族地區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又比較優越,經濟發展的水平最高。
大運河、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煉銅、煉鐵、陶瓷、刺綉、製糖、制茶、造紙等手工業生產,糧食、蠶桑、水果的集中產地等,多出現在漢族地區。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均為農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的人口密集的地區。但是,盡管地域經濟差異如此鮮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是全國各地產業的共同特點,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產自銷為主。
進入封建社會末期,約在明代中葉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在我國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也有相當發展。手工業方面出現了紡織、制茶、製糖、碾米、陶瓷等生產中心,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養蠶業、絲織業,長江中下游和華北平原的植棉業、棉紡織業,粵、閩、台的甘蔗製糖業,湘、贛、皖、浙的制茶業,景德鎮、宜興、醴陵的陶瓷業等,均馳名國內外,標志著農業專業化區域的開始形成。但是從全國來看,仍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主,商品經濟並不佔主導地位,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勞動地域分工仍處在萌芽階段。閉關自守的政策限制了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變革。地區之間聯系主要是「官馬驛道」,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馬」。內地雖已建成北京、南京、洛陽、開封、西安、成都、武昌、長沙、杭州等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經濟中心並未形成,多半是政治、文化中心。沿海港市雖已出現廣州、泉州、福州、明州、溫州等處,但受明末清初「封禁」政策的影響,盛衰起落不定,發展遲緩。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當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時期,中國要長期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幾百年的閉關自守政策,使中國落後了。當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勢力范圍的矛頭都指向中國的時候,國門被沖開,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產業發展和布局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產業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雖然出現了現代工業與交通運輸業,農業商品化也加深了,但發展速度遲緩,對外依賴性極大,產業結構極不協調,再加連年戰爭的破壞,產業發展很不穩定。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
(一)產業發展的遲緩性
中國現代工業的出現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先後在沿海和少數內地城市出現了一批機械、煤礦、冶鐵、石油、銅銀鉛礦、繅絲、印刷、織布、造紙、火柴、麵粉等「官辦」、「官商」合辦和「商辦」企業。帝國主義也紛紛在沿海及內河港口投資設廠,控制我國的現代工業,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消極影響,國內的不統一和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等影響,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極為遲緩。l949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中,除原煤產量僅佔世界1.98%以外,其餘都只佔1%以下。
在農業方面,我國雖然出現了棉花、大豆、桑蠶、煙草、茶葉、禽蛋等商品專業化地區,但又受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影響,生產極不穩定,農村經濟水平非常低下,糧食產量在歷史最高年(1930年)不過l50O億公斤,1949年更降到1132億公斤,人均僅209斤,每年都需要進口糧食和棉花等農產品。
我國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發展也是緩慢的。從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到1949年的73年中,全國只修建了21800千米鐵路,鐵路密度不到O.23千米/百平方千米。內河通航里程僅7.36萬千米,有一半以上的縣不通汽車。民航航線僅有1萬千米左右。原始的木船、牛車、馬車、手推車,甚至肩挑背馱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主要運輸方式。
現代工業和港口的出現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上海、天津、青島、大連、漢口、沈陽等城市都迅速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中心。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城市化的水平是非常低的。
(二)產業的對外依賴性
這既表現為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命脈的控制,也表現為對資本市場的依附。l936年,英、法、德、日、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總額佔全國工交投資總額的70%以上。外資壟斷了全國生鐵產量的86%,鋼產量的88%,煤產量的56%,發電量的76%。到l944年,外資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部門。現代交通運輸業,一開始就在外資的控制之下。1931年,外資控制的鐵路佔全國鐵路長度的84.3%,1937年更增至9.7%。農業雖仍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但由於商品化的加深,帝國主義對我國農業進行掠奪性和強制性種植,農業也處於外資控制之下。
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控制更為明顯。一方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充斥市場,每年進口的工業品,從洋釘、洋火(火柴)、洋布到機器設備無一不有,其中糧食嚴重依賴進口,占抗戰前的10年間年均進口總值的1/5;另一方面,中國又是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中國經濟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束縛,處於依附地位。
(三)產業結構的片面性
這主要表現在工農業之間、農輕重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比例失衡。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占很大比重,作為國民經濟主導部門的工業十分薄弱。1949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農業佔70%,工業僅佔30%。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73.6%,重工業佔26.4%。農、輕、重三者的比例關系為70:22:8。這種比例關系說明,中國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農業、工業的內部結構也極不協調。從農業看,盡管我國有面積廣大的山地、草原和遼闊的江河湖海水面,但在農業的部門結構中,林、牧、漁、副業的比重很小,僅佔1/10土地面積的耕地產值,種植業則占農業的極大比重。1949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82.5%,牧、林、漁、副業各佔12.4%、6%、和4.3%。
從工業的內部結構看,1949年重工業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26.4%,其中主要是採掘工業原材料初加工業,而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裝備的機器製造工業產值則微乎其微。汽車、拖拉機、手錶等產品都不能製造,僅能為進口機器的裝配和維修服務。
(四)產業分布的不平衡性
舊中國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而在沿海地區內又集中在幾個外國資本控制的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這也是舊中國工業布局的特點之一。
在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我國東北形成了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大連等城市的南部工業區,其1943年幾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原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生鐵產量佔88%,鋼材產量點93%,機械佔95%,電力佔78%,水泥佔66%。以上海為中心,包括無錫、鎮江、南京、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長江三角洲是全國輕工業最集中的地區,集中了佔全國半數以上的紡織、麵粉、卷煙、火柴、蛋品加工等工業。在華北,以天津為中心,包括北京、塘沽、唐山、秦皇島的北寧鐵路沿線;以青島為中心,包括博山、濰坊、濟南的膠濟鐵路沿線也都建立了紡織、食品、煤炭、鐵礦等企業,初步形成兩個工業地帶。南部沿海的廣州一直是重要的商業城市,也是絲織業和手工業工藝品的製造中心。
內地僅有武漢、重慶、太原、昆明等幾處規模不大的工業城市,以冶金、機械和紡織為主。
東部與西部或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生產地域類型的分異,有著多方面的成因,包括自然條件、經濟、政治、民族以及歷史等等許多方面。
從舊中國近百多年的產業布局變化來觀察,社會人文的原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主要是以沿海地區為橋頭堡和根據地,同時對外依附性極大的中國資產階級也主要以沿海地區為活動中心,開商埠、建工廠、修鐵路、發展商品化農業區,這就形成了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極端不平衡。
另外,由於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經濟上掠奪和政治上壓迫的政策,也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因而更加重了產業布局的不平衡性。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產業布局畸形狀態,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任務。

絕對不是從復制的

J. 中國經濟地理,中國六大資源是什麼

中國經濟的六大資源是人煤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