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學論文

人文地理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9 08:34:23

A. 請問現在GIS相關的論文主要有哪些題目(人文地理學論文相關)

請問人文地理學相關的論文
肯定知道更多了解

B. 關於怎樣學好地理的論文

論文的話應該需要找到很多有說服力的論證,才能說服別人。地理被稱為是文科里的理科,所以想要學好地理還是需要花一番心思的。不過地理有不同於政治和歷史,不需要大量的死記硬背(我個人覺得地理需要理解而不是想記單詞那樣記住)。地理的大致框架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連著是相互聯系的,自然地理你需要在你的腦海中裝下一個地球,當然還要有一個外圍延伸到太陽系裡的地球。然後你需要把某些東西連成一條線這條線理清楚之後自然地理部分就算是差不多了。首先,地球是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公轉)同時自身也是在自轉的,公轉引起的是一年四季的變化(你需要知道全球各地的氣候和公轉的關系),自轉帶來的是晝夜的更替(你需要知道全球晝夜變化,晨昏線,晝夜時間變化,某地太陽高度等等知識點),同時還有一個月亮對我們的影響(潮汐,天文現象等等)。回到地球地球的地貌是一個很重的知識點,剛才說了你腦海中需要裝一個地球,地球上各種地形區的分布這些你大致需要知道在什麼地方,然後是比較重要的氣候知識點,氣候是一個高考的重點也是我們學習中的難點,學習氣候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另外的一些東西(腦海中的地球地形大致要知道,然後剛才說的地球自轉由於地球是一個類似的球形,地球是傾斜了大概23°26′的傾角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不一樣的,因此產生了一個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向力,此外,太陽照射地球造成全球不同緯度的受熱不均,引起氣流的全球性流動從而形成全球的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引起全球洋流的流動,洋流受地形影響到來的地區變化。比如世界性大漁場的形成等等,這就是地球自轉的巨大影響力。而其後就在全球的大氣和海洋流動中產生了。而你只要能掌握全球大氣和洋流分布變化,那氣候你也會了如指掌。這就是主要的自然地理內容)。第二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可能會回到文科的死記硬背上面,因為人們創造的東西不會像自然那樣「有跡可循」,但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是我們仍然是受制於自然的,我的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我們的一切活動都還是要以自然地理未基礎出發的。比如我們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為什麼是這里而不是哪裡,為什麼南極沒有人住,而亞洲會有人住。為什麼成都的城市道路是環形放射式,而重慶是長條狀的。我的老師給我說過:地理成績好的同學,往往並不是人文地理好,而是自然地理好。也許你會說真正好的應該是兩個方面都好,也許你是對的,不過我還是要說,理解比記住更重要,我去理解到的東西永遠不會忘記,你去記住的東西也許就是高考過後的這幾天你已經忘完了。

C. 結合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以你的家鄉的某一人文現象研究為例,說明你是怎麼寫作一篇論文的

結合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以你的家鄉某一人文學研究為例。

D. 關於人文地理學論文,地理寫的前輩們進來一下,謝謝

我去年人文地理學碩士畢業,畢業論文寫的是滇中城市群的。

E.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作者根據自己的有限閱讀(特別是從中外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對比角度),來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作者指出了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的五點不足之處,即問題意識、學術史意識、與同行對話意識、理論意識以及學術規范意識方面的不足。 通覽全文,所謂的五個問題意識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體現。對於文中將科林伍德稱之為科學家,本人覺得改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應該更為妥當。寫論文首先要有論題,就牽涉到論題的選擇。文中的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學術研究(包括論文寫作)的題目要有意義性,而不是盲目性的去寫一些毫無意義的文章。作者在指出學術刊物上存在此類問題意識較弱的同時,也指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即教育體制與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以及講問題氛圍的缺失。的確,在現今關於教育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問題在很多高校和學科中存在。在信息化的時代,找資料有益處,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一檢索就出來許許多多學術論文來,在這些參差不齊的文章中不知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商品」。近來一些學術抄襲問題也是屢有發現,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這些都同現在的學術評價體制的功利化有關,任務化的學術研究是短見的。康德當上教授後,十年沒發表一篇文章,潛心研究批評哲學。十年後,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而現在有的學者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其中的含金量又在哪? 其次,寫論文要有資料,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中的所謂學術意思,就是要了解相關問題或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樣既可以避免研究中無意義的重復性,同時也可以借鑒他人的學術成果。好在當今的科技發達,特別是搜索功能的強大,對於這個問題是大有幫助的。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過去與現在學術成果的對待問題。與同行對話意識問題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文中提到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一書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是同時代的人沒有花費時間去閱讀,讀後感《《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正如被稱為歷史哲學真正奠基者的義大利人維柯的《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未受同時代的人重視,直到身為後輩的德國人赫爾德繼承與發展了他的思想。而對於過去的學術成果也不要盲目的繼承。現在有一些人總喜歡搬出過去知名學者的話語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命題。隨著時間的變遷,學術研究也存在時間限度。所以對於現在的學術成果要給與重視,因為當代的研究更具有寬度與時代性。特別是同行的研究,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同行之間的互相探討與借鑒,才有可能造就學術的輝煌。因此,與同行的對話也可以成為論文寫作的資料之一,這種資料更有研討性與現實性。 所謂的理論意識,就是寫論文的指導方法與思想。文章中提到的不管是激進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還是行為地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等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或方法來研究問題。有的注重空間,有的注重政治或經濟方面。而量化方面的抽樣調查、量表技術等一些方法被帶入研究中。好比論文研究什麼方面,是寫政治方面還是文化方面等等。用什麼方法去進行研究,是用比較的方法還是假設法等等。正如文中所講的理論的構建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它需要事實的論證和時間的推敲。對於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鑒於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理論」看法覺有不妥之處 ,似乎我們的研究活在理論的框架內。作者提到的研究時的態度是值得思考的,在有些人看來,這些處理方法更像是理想化的。 最後提到的學術規范意識,就像是論文寫作中的引文和文獻參考的處理問題。引用他人的成果要標明來源,既是尊重作者,更是尊重學術。而不是像斯賓格勒那樣「不厚道」,在整個《西方的沒落》中,他只感謝了兩個人:歌德和尼采。他的書中引用了大量同時代人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但他全把他們放在注釋中簡單了事,有些甚至根本隻字不提。 讀完這篇文章後,會豁然發現所謂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人文地理,或者是地理學中,它也同樣存在於其他學科中。原本看到這題目時,覺得有一種宏大感,特別是若干問題等字眼,但讀後卻有一絲的失落感。若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的話,本文似乎有所淺顯,深度有所欠缺。後來網上一查,發現作者在給其所在學校的研究生的報告用的是《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標題,覺得這個更為貼切。估計是人文地理雜志的編輯改的吧。總體上文章條理清晰,也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也確確實實的反映了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F. 關於人文地理學論文,求指導

人文地理學的范疇很大,你說的休閑行為是可以寫的。
從哪方面入手,要回看你對哪方面比較了解,或答者有去了解的嚮往。
都市化、民俗與文化、音樂、宗教景觀等都是不錯的切入點。

行為空間是指人們活動的地域界限,他既包括人類直接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包括人們間接活動的空間范圍。
你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比如你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等等(行為)在一個地方(空間,可以是學校、城市,甚至是網路上)。

空間行為是指個人或群體對於周遭環境中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所產生的反應或互動。

比如:某小區原來生活配套不完善,居民要出行20分鍾才能到菜場買菜。後來小區邊上建起了新的菜場,居民出行10分鍾就能到菜場買菜。

G. "人文地理學論文的寫作規范 "

論文的寫作規范主要是指的格式上的規范形式,這個還是要看你的文章是做什麼用,要是學校的論文,每個學校的網站上都有相關的要求,要是雜志的話,也有相應格式要求。主要是標題用幾號字體,正文是什麼格式之類的。

H. 人文地理學的論文,關於家鄉的,隨便某個城市或者地區都行,2000字,跪求

我列人文地理學的論文目錄出來,

I. 人文地理學研究生寫哪方面的論文易於發表

發表論文還是比較簡單的,除非你的要求很高,發核心期刊,就需要水平比較高。人文回地理的話想答要發表,不管什麼題目,都要在文章中有計量方法,有定量計算的分析,才會比較專業。對於題目的選取,你可以多看看地理科學雜志或者人文地理學的雜志,找一些比較新穎的題目。請採納

J. 地理科學導論的論文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她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與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5]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前者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與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後者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氣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7]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學及觀察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自然地理學專注於地理學中的地球科學。其目標為了解大自然的岩石圈、水文圈、大氣圈、土壤圈(pedosphere)及生物圈(全球植物相及動物相模式)。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自然地理學可以分類為以下粗略的范疇: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專注於研究塑造人類與眾多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和過程。她包含社會科學的成分如人類、政治、文化、社會及經濟層面。雖然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焦點並不是地球的實質地貌(見自然地理學),但是由於各種人類活動均在實質地貌上發生,所以實際上不提及實質地貌去討論人文地理學並不可能,而環境地理學正好出現用作兩者的橋梁。人文地理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疇.環境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從空間層面描述了人類與凡自然世界的關系。環境地理學除了需要對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有認識外,亦需要對人類社會用作概念化環境的方法有所認知。環境地理學出現作為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的橋梁的原因為以上兩個學科的日益專門化。此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因為全球化及科技發展(technological change)而有所改變,要去理解這個一個正在改變及動態的關系便需要一個新的方法。環境地理學的研究范疇的例子有災害管理、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生態政治學(political ecology)。地理資訊學(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在1950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地理資訊學包含利用地圖學及測繪學所使用的傳統空間技術及電腦應用。地理資訊學與其他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及遙感方法的學科一起成為一門普遍的科目。地理資訊學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門的復興,此現象特別在1950年代經歷地理部門衰退的北美洲更為顯著。地理資訊學包含了大范圍的學科包括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GPS)。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區域地理學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其包括了適合的的方法把空界分界成為區域。區域地理學亦被認為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必然方式(類似計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