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地理特徵是
Ⅰ 北美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
北美地形
北美是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位於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范圍包括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丹麥)。
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20%,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佔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
對氣候影響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於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於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乾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東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乾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
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天氣悶熱多
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爭逐交鋒、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據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居民為
外來移民大匯集,英裔和法裔較多,英語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是黃種人。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1]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人文地理
農業
北美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
北美鐵路總長420,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000多千米。
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
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Ⅱ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別包括什麼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2)自然人文地理特徵是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Ⅲ 廣東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
4、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5、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1、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最發達、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
2、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4、廣東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
(3)自然人文地理特徵是擴展閱讀
廣東省行政規劃特徵為:
1、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2、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3、廣東省下分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Ⅳ 天津、湖北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天津地質構造復雜,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積物覆蓋。地勢以平原和窪地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漸下降。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3.5米。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窪地、灘塗等。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褐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鹽土等7類。植被大致可分為,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草叢、草甸、鹽生植被、沼澤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人工林、農田種植植物等11種。
氣候
天津地處北溫帶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主要受季風環流的支配,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屬溫帶季風 天津環球金融中心
性氣候。雖臨近渤海灣,但半封閉的內海海灣對天津的氣候影響不大。主要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少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氣爽,冷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遊的最佳季節。天津年平均氣溫在13-14℃,市區平均氣溫最高為17.8℃。1月最冷,平均氣溫在-3℃;7月最熱,平均氣溫在28℃。天津季風盛行,冬、春季風速最大,夏、秋季風速最小。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多為西南風。天津平均無霜期為196~246天,最長無霜期為267天,最短無霜期為171天。在四季中,夏季最長,有140-160天;冬季次之,有130-150天;春季45-60天;秋季最短,僅為35-45天。天津年平均降水量為520~660毫米,降水日數為63~70天。在地區分布上,山地多於平原,沿海多於內地。在季節分布上,6、7、8三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5%左右。天津日照時間較長,年日照時數為2500~2900小時。
水文
天津位於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 、「河海要沖」之稱。流經天津的一級河道有19條,總長度為1095.1公里。還有子牙新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還鄉新河6條人工河道,總長度為284.1公里。二級河道有79條,總長度為1363.4公里,深渠1061條,總長度為4578公里。天津還多次引黃濟津,並有一定數量的地下水。
土地
天津市土地面積11919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85609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74%;園地面積37324公頃,佔3.13%;林地34227公頃,佔2.87%;牧草地594公頃,佔0.0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8345公頃,佔18.33%;交通用地32937公頃,佔2.76%;水域315089公頃,佔26.43%;未利用土地67845公頃,佔5.69%。在全部土地面積中,國有土地501.68萬畝,佔28.06%;集體土地1286.28萬畝,佔71.94%。全市的土地,除北部的山地、丘陵外,其餘都是在深厚沉積物上發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濱海地區,有待開發的荒地、灘塗1214平方公里,可作為建設和生態用地。
礦產
天津市已探明的金屬礦、非金屬礦和燃料礦有20多種。金屬礦和非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天津北部山區。金屬礦主要有錳硼石、錳、金、鎢、鉬、銅、鋅、鐵等,其中錳、硼不僅為國內首次發現,也為世界所罕見。非金屬礦主要有水泥石灰岩、重晶石、迭層石、大理石、天然油石、紫砂陶土、麥飯石等。燃料礦主要埋藏在平原區和渤海灣大陸架,有石油、天然氣和煤成氣等。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0億噸,油田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氣地質儲量1500多億立方米,煤田面積80平方公里。天津地熱資源豐富,具有埋藏淺、水質好的特點。目前已發現10個地熱異常區,面積2434平方公里,水溫在30~90℃。
海洋
天津海岸線位於渤海西部海域,南起歧口,北至澗河口,長達153公里。海洋資源突出表現為,灘塗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資源、海洋油氣資源。灘塗面積約370多平方公里,正在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海水成鹽量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鹽產地,擁有中國最大的鹽場。進行海水淡化,解決淡水不足的潛力很大。海洋油氣資源豐富,已發現45個含油構造,儲量十分可觀。
湖北省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嶺、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區域。
Ⅳ 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又什麼區別
自然地理特徵一般包括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人文地理特徵一般包括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人地關系等。
Ⅵ 華山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
華山(亦稱太華山),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於中國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城南,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
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共有五峰,即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雲台。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54.9米;西峰最險,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另外,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合稱「天外三峰」。
自然地理特徵:
華山為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花崗岩石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構成,其演化歷史約為27億年。第三紀初,秦嶺北麓斷層下降,形成渭河構造盆地,秦嶺上升形成山地。白堊紀時期,山地花崗岩凸起成「岩柱」,形成華山,東西長約15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面積約150平方千米。由於花崗岩縱橫節理發育及其岩性特點——容易受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造成華山四面如削、斷崖千尺、陡峭險峻的山勢特點。
歷史傳說:
相傳大禹治水,他將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潼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通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一高一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另外則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華山同時也是道教名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
Ⅶ 埃及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內經阿里什直通巴勒容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連續形成了31個王朝。公元前11世紀至前1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1] ,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
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
Ⅷ 自然環境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的區別
自然環境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氣候不同:
1、自然環境的氣候:低緯度地區每年接受的太陽能比高緯度地區多,形成熱帶環境,高緯度地區形成寒帶環境。
2、自然地理的氣候: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二、兩者的地勢不同:
1、自然環境的地勢:在廣闊的大平原上,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在起伏較大的山地,則形成垂直的景觀帶。
2、自然地理的地勢: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三、兩者的組成不同:
1、自然環境的組成:自然環境是環繞生物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其他物種、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2、自然地理的組成: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Ⅸ 珠海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是什麼求解答...
人文特徵
珠海地區主要為漢族人口聚居區。1986年,市區有漢族164850人,占總人口的99.8%,少數民族297人,占總人口的O.20%。其中:壯族111人,回族76人,滿族36人,瑤族34人,侗族13人,黎族9人,蒙古族3人,朝鮮族4人,苗族3人,土家族3人,羌族2人,毛難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1人。1990年市區有少數民族28個,人口2706人,另有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162人。[12]
地理特徵
珠海市區內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以平原(佔25.5%)、丘陵(佔58.68%)為主,兼有低山、灘塗等。地勢平緩,倚山臨海,海域遼闊,百島蹲伏,有奇峰異石和秀美的海灣、沙灘。內陸由鳳凰山、將軍山兩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構成。最大的海島是三灶島,面積約78平方公里。陸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為縱橫交錯的水網分劃。濱海沖積平原由西江和北江沖積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濱灘塗遼闊,水下灘地向岸外緩慢坡降。海岸線、島岸線長690公里。內陸最高的鳳凰山,海拔 437米,海島多在海拔100米以上。主要礦產資源有水晶、鐵、鎢、錫、錳、鉀長石、優質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紅壤、石質土、濱海沙土、鹽漬沼澤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門、金星門、坭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前山水道、灣仔澳門河段、南水瀝等,總長135公里。
珠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年平均氣溫22.3℃,最低氣溫2.5℃。年降雨量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大氣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9%。每年初春時節,細雨連綿,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時可達到100%。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全年有225天空氣質量級別Ⅰ級(優),佔61.6%;140天的空氣質量級別Ⅱ級(良),佔38.4%。酸雨發生率為44.3%,比上年下降了2.8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處於較好水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污水處理廠10座,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54.3萬噸,增長16.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3%。
Ⅹ 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四川位於我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差懸殊,西高東底的特點特別明顯。川西貢嘎山海撥7556米,為省內第一高峰;川東巫山附近的長江河谷,海撥僅80米左右,兩者相差7000餘米。東西差異大,是四川地貌的總特徵。大致經龍門山、大相嶺、大涼山為界,以西為高原山,海撥都在3000米以上;經東為四川盆地,由海撥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組成。
簡 稱: 川或蜀
面 積: 約48萬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萬
省 會: 成都
民 族: 有漢、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東部為海拔約5OO米的四川盆地,這里有富饒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為高原山地,屬青藏高原東緣,海拔3000-4000米。邛崍山、岷山一帶設有卧龍等自然保護區多處。氣候:復雜多樣,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長。西南山區干濕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長冬無夏,較為干寒。年降水量約一千毫米
工 業: 四川省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成都電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鋼鐵、川中油氣田、自貢鹽化工、內江製糖、瀘州和宜賓等地的釀酒工業等都很有名
農 業: 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是我國水稻、小麥、油菜籽、甘蔗、黃紅麻、桑蠶、茶葉、水果的重要產區。川西高原、山地分別為本省重要牧區和林區
地理位置: 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宋置川陝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
管轄范圍: 設重慶直轄市後四川省轄12地級市、4地區、3自治州,18縣級市、124縣、3自治縣。其中有50餘個市縣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