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人文地理研究所

中國人文地理研究所

發布時間: 2021-01-19 01:20:35

㈠ 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地理中哪個方向的好一些

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2007年人文地理學招生目錄

招生年份:2007年 本院系招收人數: 本專業招收人數:22 專業代碼:070502

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 復試 同等學力 備 注
01海洋產業與區域布局
02城市與區域規劃
03旅遊開發與管理
04城鄉經濟研究
05區域可持續發展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23地理學基礎(人文地理學50分、氣象與氣候學50分、地貌學50分)
④828中國地理 經濟地理學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2007年自然地理學招生目錄

招生年份:2007年 本院系招收人數: 本專業招收人數:18 專業代碼:070501

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 復試 同等學力 備 注
01城市環境
02環境與資源
03全球變化
04水資源與水環境
05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23地理學基礎(人文地理學50分、氣象與氣候學50分、地貌學50分)
④828中國地理 自然地理學

總的來說的話還是人文地理比較好方向較多,但是自然地理也還可以!以你的喜好而定吧!個人認為02城市與區域規劃
03旅遊開發與管理相對較好!

㈡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人文地理博士好考嗎

表面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並導致形成和演化過程。
包括:(1)空間版分析(2)時間序列分權析(3)分析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
主要內容:(1)基礎理論:人類元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論人文地理; (2)應用的理論: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系(3)應用科學

㈢ 中科院地理方面的研究所有哪些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5.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6.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㈣ 中科院地理a級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截至2014年底,共有在職職工584人,其中科研人員450人、科技支撐人員83人;該所科研系統由7個實驗室(中心)、30個研究室(中心)組成。

地理資源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截至2015年4月,該所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環境科學1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設有8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專業碩士培養點。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此外,2011 年,該所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獲評中國科學院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理學、生態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地理學(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學專業4個二級學科)、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
二級學科碩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學、氣象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農業經濟管理
專業碩士培養點: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推廣)、農業信息化(農業推廣)、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教學建設
地理資源所研究生教育始於上世紀 50 年代。1955 年起,該所共選派留蘇研究生10人,他們中有知名學者左大康、劉昌明、朱震達等人。1957 年開始招收培養在職研究生,至文革開始共24人,他們中包括著名科學家符淙斌、陸大道、牛文元等人。截至2015年4月,該所共有在學研究生777人(其中碩士生272人、博士生487人、香港地區博士生1人、外國留學生17人),在站博士後249人。

㈤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人文地理學博士好么

還可以。中科院比較注重學術研究,你可以搜下相關QQ群,在裡面問下

㈥ 蘭州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地理這一專業的復試名單什麼時間發布啊

可以去蘭州大學研究生院查看。

蘭州大學(Lanzhou University)簡稱「蘭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

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全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強基計劃試點高校。

蘭州大學創建於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間設立的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6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1952年,蘭州大學被確定為國家十四所綜合性大學之一;1954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2001年,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議;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後並入蘭州大學。

㈦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哪個人文地理碩士生導師比較牛叉

你要選好小方向,因為不管是南京的湖泊所,北京的青藏所、北京所,蘭州的高寒所等等,它們內部的教授的方向也是截然不同的。

㈧ 我學管理的,跨專業考廣州地理化學研究所的人文地理學會不會很難考,那專業才招2個人。

推薦不了專業課的復習參考書,我就推薦一下公共課的書吧,英語的話,十回年真題必須要做,答我當年做了三遍,然後張劍的黃皮書要買一本,那上面的解析很細致全面。政治的話,大綱用不著買,只要買肖秀榮和啟航二十天就可以了。
財富值留給給你專業課建議的人吧

㈨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1 安芷生 第四紀地質學家。原籍安徽六安,生於湖南芷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為確立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及其與深海沉積序列的對比,以及黃土堆積演化與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首先引入了第四紀磁性地層學,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發生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時間尺度東亞季風變遷的代用序列:對控制我國中東部環境的古季風首次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合著《黃土與環境》一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 常印佛 礦床地質學家。江蘇泰興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質礦產局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查和科研,對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礦環境中的幾個主要銅礦類型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發現了銅陵近東西向隱蔽基底斷裂帶,提出了一個有關陸內成礦帶的構造背景、地質環境、成礦特徵和富集規律的系統的理論認識,豐富了陸內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預測。所提出的「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的分類建議,及相應的成礦模式,發展了矽卡岩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實踐。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區第二輪普查和立體填圖的建議,並獲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導找礦方面,為銅陵有色冶煉基地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後備資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 巢紀平 氣象學家。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研究員。在我國數值天氣預報、長期預值天氣預報、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積雲動力學和熱帶大氣動力學熱帶海氣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等領域中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 1957年發表了我國第一張48小時數值天氣預報圖。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方程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國海氣耦合的濾波矩平長期天氣數字預報模式,成功地進行了月季天氣預報試驗。近十多年來,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後可激發出一類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不穩定波,以及在非線形作用下可激發出2-3年ENSO型振盪等,提出了熱帶大氣和海洋運動的半地轉適應和發展理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環境數字預報業務系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陳旭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即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從1987年開始曾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主席、副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 60年代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中國的筆石》的編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80年代以來,主持多個研究項目,在國內外發表了較多的論著。1997年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科聯批准,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近年來研究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系統闡述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陳 顒 地球物理學家。江蘇宿遷人。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曾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長期擔任國際地震預測和災害委員會主席。70年代從事高溫高壓下岩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岩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研究了應力途徑對岩石性質的影響。發現的岩石熱開裂現象已被應用於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90年代致力於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將地震學、工程科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該圖已被聯合國等機構用於減災規劃。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6 陳國達 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廣東新會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研究總中心主席。最大貢獻是於1956年創立地窪學說,突破1959年以來美澳學者創建的地槽地台學說,為進一步認識地殼演化規律及找礦開辟了新思路。從60年代起這一學說被陸續介紹到十幾個國家,推動了有關學科的深入發展。1991年又提出了殼體(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即把岩石圈的演化與運動統一研究的學術思想。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 陳俊勇 大地測量學家。原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特邀顧問、科技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計算公式;首次結合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了詳盡研究。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通過採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國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標轉移參數。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瑪峰高程的計算工作。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測繪基準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維地心坐標基準、重力測量基準、經度基準、消除精密水準測量系統誤差、航測檢定場、長度野外檢定基線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8 陳夢熊 水文地質學家。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畢業。國土資源部科技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擔任副總工程師職務,主管水文地質科技業務,領導完成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80年代以來,開始致力於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完成國際水文計劃(IHP)兩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除對水文地質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外,對環境地質,以及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也造詣較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9 陳慶宣 地質力學家。湖北黃陂人。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變形與應力場的關系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東西向構造帶形成機制。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發現銅官山外圍鐵帽,擴大了銅官山銅礦儲量;為包鋼找到優質耐火粘土;首次發現西康系中含三疊紀菊石化石的海相復理石沉積,解決了其地層時代問題;發現酒泉盆地早第三紀火燒溝組與白楊河組間不整合,重新釐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層,為該區石油遠景評價打下了基礎;首次發現祁連山震旦系和海相三疊系,為該區以後區測找礦作出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 陳述彭 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專家。江西萍鄉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國家地圖集的編制。60年代倡導航空像片系列制圖與計算機輔助制圖。70年代致力於開拓遙感應用,組織自然資源與城市環境航空遙感實驗。80年代負責研製我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規范,籌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設計黃河、長江中下游洪澇災情評估信息系統,兼任中巴資源衛星應用分系統總設計師(1987—1992)。90年代積極參與地球信息科學及全球變化及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堅文存》(1999);合著《遙感地學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統導論》二種教材,主編《地球系統科學》及《遙感大詞典》(1990)二種工具書;主編《地球信息科學》(1997一)及《遙感信息》(1986一)兩種期刊。曾參加編制《中國地形烏瞰圖集》、《國家自然地圖案》、《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地圖集10餘種。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主席、國家遙感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 陳永齡 大地測量學專家。北京人。1939年獲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實用天文學等大學叢書。主持制定了我國大地測量法式。1965年制定測量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的技術方案,測定其高程為8848.13米,為世界所公認。70年代推動採用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初步建立了我國地心坐標系統。80年代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並提出研究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的技術方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 陳運泰 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福建廈門。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從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論的研究。改進和應用了哈斯克爾矩陣法。提出了測定中、小地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品質因數的實用方法;應用與發展了靜力學地震位錯理論;在中國最早綜合利用地震波、「零頻」和重力資料求得中國一些大地震的發震構造和破裂過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過程中「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定量地分析論證了滑動弱化在地震不穩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區介質的流變性對地震自身的重復性及地震序列類型的控製作用,介質與應力的不均勻性對地震斷層的不穩定擴展與地震輻射的控製作用。獲取了一批高質量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的記錄;在國際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記錄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張量並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過程的復雜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3 程純樞 氣象學家。浙江金華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理系。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研究員。長期從事氣象業務技術工作。60年來,為我國氣象事業的建設、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早期從事天氣預報業務研究工作,1949年後在從事氣象業務技術領導工作的同時,致力於大氣探測、氣候資源及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研究,並帶領和指導開拓這方面業務服務和研究的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4 程國棟 凍土學家。上海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志。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復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前者解決了凍土學界長期懸念,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多種冰緣和寒區水文現象。後者指明凍土隨緯度、海拔和乾燥度變化。近年來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西北水資源形成、變化及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 程裕淇 地質學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曾任地質部副部長。早年在英國蘇格蘭提供了國際間系統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範例,闡明其交代機理:發現川西丹巴遞進變質帶;發現昆陽富磷礦(1939),是中國尋找沉積磷礦床的突破。長期從事和領導中國鐵礦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總結,指出鐵礦找礦方向;提出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以及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概念,促進了成礦學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礦的觀點,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質背景分類和區域變質岩石的詳細分類,闡明中國各時代變質岩系、岩帶的特徵,從而促進了變質地質學的發展。近年來關於變質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開創性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6 池際尚 岩石學家。女。湖北安陸人。 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47年和194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50年代初發表的岩組學論文具有當時國際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後負責山東等地區域地質調查及北京南口花崗岩科研工作,特別是山東金剛石原生礦的科研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提出了我國金伯利岩的分類、命名的原則和方案,總結了各類金伯利岩的岩石學特徵,對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有重要指導意義,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獲獎成果《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編的《岩漿岩岩石學》和《費德洛夫法簡明教程》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學參考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7 丑紀范 大氣科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氣象學院教授。早年從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將數值天氣預報問題由原來的初-邊值問題推廣為廣義初-邊值問題,使問題更為可解和易於求解;將變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數值天氣預報問題中,提出使用過去資料的理論和方法。論證了准地轉模式大氣溫壓場的演變與下墊面熱狀況的等價性,提出由歷史資料反求大氣要素和參數並使之與長期預報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氣動力學長期演變的漸進性質,得到在特定情況下大氣動力運算元向外源的非線性適應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氣運動的自由度縮減的結果。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0年代後期,在我國首先從事和倡導煤成氣研究,開辟了我國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在全面系統研究我國天然氣的碳氫氦同位素特徵、建立鑒別各類天然氣理論及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完善和發展煤成氣(烴)模式、煤成氣的富集規律、氣藏類型、天然氣聚集帶和聚集域、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控制因素,從而為中國第一大氣田——長慶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測、在研究中國東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無機成因氣及其氣藏形成條件,特別是無機成因CO2氣藏及烷烴氣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鄧起東 地質學家。1938年生於湖南雙峰。1961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活動構造和地震地質研究,對我國華北、山西、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動構造和大地震區地震構造有深入的研究;對走滑、擠壓和拉張等不同類型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形成機制有創造性發展;建立和發展了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填圖技術,發展了古地震研究,領導了全國活動構造地質填圖和研究工作,推進了定量活動構造學研究;系統編制了我國活動構造圖,總結了我國活動構造和應力場特徵,提出了新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模式;主編完成了我國第一份經國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成為全國抗震設防標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動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不夠的話留郵箱,我這有文檔,還有一些

㈩ 我想考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得博士,人文地理專業的,旅遊地理方向。

沒有人回答啊,把分送給我吧,謝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