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戰略
⑴ 設想一下中國能有美國那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環境
中國地理位置的劣勢抄就襲是生活在國家堆里,鄰國眾多人口也多,導致地緣環境復雜,很多問題處理起來很棘手。但中國地理位置也有優勢,就是陸地被高山所包圍,形成了陸上阻隔外敵入侵的有利天然屏障,這點可以與美國東西兩大洋的價值相媲美了。俄羅斯(緯度高,領土大多是平原,難於防守)、巴西(領土雖大,但占據領土面積大部分的熱帶雨林不可開發)、印度(陸上地緣環境太封閉)、澳大利亞(領土接近百分之七十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區,缺乏淡水)的地理條件其實都不如中國。
⑵ 中國地理:如何制定區域發展戰略,並通過案例來分析謝謝
在區域規劃編制中,需要對本地區當前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進行判斷。不同區域如何選擇合適的判斷方法,是規劃編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目前關於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判斷的主要理論及其特徵
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判定,我們一直參照兩個理論:一個是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另一個是錢納里等關於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理論。
羅斯托的「起飛理論」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劃分為6個階段,即傳統社會、起飛前提條件、起飛階段、技術成熟階段、大眾高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這一理論是針對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而提出,分析對象是經濟發展歷史,是對整個人類經濟發展歷史宏觀、長周期的考察。但是與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不同,羅斯托本人並未用這個理論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作任何預測性描述。對於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他認為「無法描述」。雖然如此,最近幾十年的全球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羅斯托經濟發展階段的合理性,而且為發展中國家制訂趕超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經濟起飛」理論是對長周期、大時間尺度發展階段的描述,對短期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意義沒有那麼明顯。
錢納里等的工業化發展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所對應的經濟結構變化,他們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分出了6個不同的時期,然後把這6個時期分成3個階段進行命名,即第1個時期的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後4個時期的工業化階段和最後1個時期的發達經濟階段①。如表1所示②。
作為世界銀行的研究團隊,錢納里等人就工業化發展階段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闡明工業化在發展中的作用」。其所要實證的理論假設是,經濟發展不僅帶來經濟結構的轉變,同時經濟結構的轉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理論中,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不僅對應於不同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更主要對應著不同的產業結構變動。不同發展階段的判斷標志,是不同收入水平時期,經濟所表現的不同產業結構特徵。這與庫茲涅茨關於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轉變之間的研究有一定繼承性。
錢納里等人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在國家發展戰略計劃中被廣泛應用③。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工業化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關於工業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估算大體相吻合。但需要指出的有兩點。一是,這個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關於產業結構隨收入水平的變動趨勢,只是平均趨勢的估算,而不是他們自稱的「正常模式」。即使在他們所估算的區間內,無論是大國經濟體,還是小國經濟體,對該趨勢的偏離都普遍存在,而且有些偏離還十分突出。其次,在他們的理論提出之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表現出來的產業結構變動,究竟是各國經濟發展計劃人員,按照這個理論有意調節的結果,還是經濟發展自身演變的結果,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證實。
二、上述理論在區域戰略規劃中的適用性
無論是羅斯托的起飛理論,還是工業化發展理論,它們都是以國家為對象。羅斯托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起飛理論,甚至超越了國家邊界,基本上和馬克思一樣,是對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做出的階段性描述。而工業化發展階段,把研究對象區分出超大國、大國、其他大國和小國,以考察經濟體規模對理論假設的影響。④雖然他們計算的平均趨勢大體不受經濟體規模的影響,但不同經濟規模的經濟對這一趨勢的偏離還是有各自明顯的特徵。
而在以「5年規劃」為代表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中,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大國經濟體內的區域經濟。上述理論是否直接適用?本文認為,至少對城市經濟體而言,這些理論的適用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一,城市經濟自身規模、城市內部經濟結構及其相互關聯性與國家工業化發展完全不同。無論是羅斯托的階段理論、庫茲涅茨的發展理論還是錢納里的工業化理論,其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標准都以經濟結構為主要標准,而以經濟結構為標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導致需求結構的變動,而需求結構的變動本身又促進新的經濟增長。在這些理論中,雖然充分考慮了外貿的影響,但所分析的經濟體的內部需求關聯是結構變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國內城市經濟體自身的經濟關聯性,並不滿足這種隱含假設。換言之,在一個國家之內,在一個省份內,一個城市的經濟是完全開放的,是省域經濟和全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自身的經濟規模和系統性並不足以獨立構成發展與產業結構的相互促進。在城市水平上的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意義上的所謂「內需」可能更多體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面,而很難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面。城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多依賴於「外需」,也就是依賴於城市所在區域的發展。
第二,與國家發展戰略的相對獨立性之間不同,國內區域經濟,包括城市經濟的發展戰略還要受國家和上級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約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之上並沒有國際發展戰略約束。相反,國內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在資源配置上因國家發展戰略的存在而受到既有同質性又有差異性的限制。我國是單一政體,分級管理。任何一個城市都是上一級行政區劃下的次級行政區劃。各地的經濟發展戰略,總體上要服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要求,而城市一級的經濟發展戰略,還要配合上級發展戰略的部署。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限製表現得尤為突出。30年的改革開放大大加強了各地的自主性,但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要求依然存在,這種影響主要限制了區域經濟自主發展的歷史初始起點以及其後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上面。
第三,與國家間經濟發展競爭不同,國內區域經濟,包括城市經濟發展的獨立性與國內區域間的競爭不完全由市場調節,還受上級宏觀政策的調控。國內區域和城市經濟是彼此完全開放的經濟體,各轄區政府間也存在經濟發展的競爭,但這種競爭卻被納入上一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框架之下。因此,很多時候這種競爭中的協調發展,並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上一級轄區政府行政管理的結果。客觀上,轄區間的競爭性是市場經濟制度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協調性也應該是市場經濟制度下各區域比較優勢的表現。但是,在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競爭更多表現在政策資源的爭奪,而不是區域相對優勢的開發。任何上級政策的調整,都會改變本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密切相關,而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路徑並不完全一致。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區域經濟戰略規劃研究中,如果直接引用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從產業結構特徵上進行發展階段的判定,那麼就會出現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在15個副部級以上城市中(4個直轄市和11個省會城市),地區發展水平明顯不同,但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和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城市之間,就會出現後者的服務業比重反而超過前者的現象,這與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的判斷完全不一致。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各地的發展起點、資源稟賦和發展能力差距十分明顯,而且政策和制度的因素對這些偏差影響更大。
因此,以國家為對象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並不完全適用於大國經濟體內部區域經濟,至少對城市經濟體而言,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的應用需要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在同一個規劃周期內,各地、各城市追求幾乎同質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和我們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上述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有一定關聯。
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階段判斷的標准選擇
本文認為,每5年1個周期的5年戰略發展規劃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各個區域的戰略規劃既被涵蓋在上級發展戰略之中,又不是上級發展戰略規劃在本轄區的簡單分解,各地區需要也應該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區域發展戰略。但這個戰略的制定應該是立足本地實際、解決本地發展中長期矛盾的戰略對策。從本質上講,准確反映本地特色、解決本地問題,是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核心。發展階段是本地特色的一個重要側面,需要認真研究分析,不能簡單照搬一般工業化發展理論中的產業結構標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階段性分析判斷和目標設定,應該堅持以國家發展戰略為指導,以本地人均收入相對水平變化為依據,以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稟賦相對優勢為基礎。
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被概括為 「3步走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的規劃期為1980-2050年,其中分別以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50年為3個不同的戰略期和發展階段。各階段的戰略發展要求如表2所示。
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十二五」是全面實現小康發展目標加速沖刺階段,同時又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關鍵期。按照一般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很多地區目前很可能會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或者重化工業的初期階段。那麼在認識上可能會存在繼續工業化與轉變發展方式要求之間的沖突,從而在發展戰略上,對於本地區的產業選擇究竟如何選擇產生困惑。本人認為,解決這樣的困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國家戰略為指導、突出本地優勢的原則,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要求、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變動趨勢要求,根據本地市場條件和資源條件,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三產則三產,不必拘泥於理論階段的產業結構特徵要求。但是,無論對於農業發展,無論對於工業發展,也無論是對於服務業的發展,都必須超越一般工業化理論形成時期對工業、對農業和對服務業的理解。必須從當前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環境的時代要求出發,從當前產業技術時代水平和變動趨勢出發,從本地實際資源稟賦條件出發,努力堅持農業產業化,努力堅持新型工業化,努力堅持服務業適應本地產業和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謝謝。。。。。。。。。。。。。。。。。
⑶ 中國地理在軍事上的特點
中國地理?從地形方面分析一下吧。
我國地形否則,分開來說說吧,
中國東北方平原地形,一馬平川,難以防守,一旦對方強勢進攻,往往守不住。因此,俄羅斯經常南下,在東北佔領了我國大片土地。而日本多次從旅順、大連等地進入,直接進攻佔領東北領土。
而華北平原同樣如此,一旦攻陷東北,只有一個山海關阻擋,在冷兵器時代倒還好,近代以來,難以呈現作用,若東北淪陷,平津則危險!
若是從海路,近代中外戰爭,多次有軍隊從渤海直接攻入,天津登陸後直接威脅北京。因此,山東和遼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須鎮守住渤海。
南部上海必須守住,否則,沿長江而上,半邊中國危矣!上海位於長三角平原,本來並不好守。不過,由於上海乃大城市,可以巷戰。浙江、江蘇也是平原,古代倭寇多次在此騷擾,說明較難守。
再向南,福建江西等地多丘陵,難以行軍,且易守難攻,故,很少見有外國軍隊從福建等地登陸,而共產黨也是在這些地方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
而廣東地形將平坦,且多良港,難以守住,近代多有從此入侵我中國的。
至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冷,少有從這里進攻的,只有印度與以前的英國人比較喜歡找茬。
新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沙漠,但是居住民族復雜,附近國家較多,事情也較多。地形比較平,只要受得住氣候進攻不難。俄羅斯在這里佔領了我國許多土地。
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用
⑷ 中國的地理位置有什麼戰略優勢嗎
要想征服中國需要先征服東三省,要征服東三省需征服朝鮮。。。不過中國地大物博,誰來拖死誰。。。
⑸ 中國政治地理學怎麼樣闡述中國對外發展戰略
一是科學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和諧發展,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推動版建設和諧世界;三是和平權發展,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崛起的新型大國發展道路;四是合作發展,在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五是共同發展,正確處理維護本國利益與兼顧別國利益和促進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
⑹ 中國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有什麼意義
中國東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可以有效的牽制太平洋的敵軍艦艇,而且,回可以派遣潛艇進入馬六答甲海峽,有效地摧毀敵軍商船,破壞其補給線,使其工業癱瘓。中國最西邊深入亞洲,且西邊地勢高敵軍要翻越高聳的山脈,定疲憊不堪,可在半路阻擊,並殲滅之。
⑺ 地緣戰略是指什麼,如何理解中國地理地緣戰略。
地緣戰略其實都是大師的謀劃.地緣戰略主要講的還是外交和游說.
⑻ 中國能源戰略(從地理角度分析)
分析了全球石油、天然氣、煤和鈾等主要生化能源可采儲量和年開采量的關系,結論認為:石油、天然氣和鈾枯竭的時限將在2040年,煤炭在2100年也將退出歷史舞台。同時認為,上述生化能源是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氣候變暖的主要根源,也是國際地區沖突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生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國主要生化能源的保障程度下降,石油的國際依存度提高,面臨的國際能源形勢日益嚴峻。作者認為,21世紀前20年是調整我國能源戰略的最後機會,合理的能源戰略將是保證2020年後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建議根據生化能源特點及我國現狀,通過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證2020年前我國能源的安全供應;同時加強對「陽光經濟」戰略的研究,尋求2020年以後解決能源出路的長久性戰略,為制定我國長期能源發展戰略提供重要依據。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本國能源資源情況作為規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正日趨扮演一個與其人口規模相應的角色。這意味著,中國將是能源需求的大國。面對未來世界生化能源必將日益枯竭的現實,我們不得不認真的思考:當前中國的能源開發正面臨一個怎樣的國際大環境?中國主要能源的潛力究竟有多大?我們能否找到一條理性的途徑,以求獲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生化能源—現代經濟的基礎 生化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以及作為核能材料的鈾。人類社會生產、交換和消費的能源主要是生化能源。
⑼ 國戰略地理的特點是:既是一個陸上大國,又是一個()
我國戰略地理的特點是:疆域海陸兼備,既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內洋大國.
我國是一容個海陸兼備的大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有l4個,陸上國界線長20000多千米,說明我國是個陸地大國.我國東部瀕臨4海1洋(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和太平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是一個海洋大國.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長184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約為35989.76平方公里。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⑽ 如何評價東北在中國的地理戰略意義
東北北面抄東面與俄羅斯接壤,西面襲與蒙古接壤,南部又與朝鮮隔江相望,與日本也僅是一海之隔,俄羅斯素來對東北虎視眈眈,朝鮮又是一隻喂不飽的狼,蒙古也不懷好意,日本就更不用說了狼子野心,東北毫不誇張的說是四戰之地,東北是華北的門戶,北京的屏障,同時東北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也是中國主要的的農業基地,還有著歷史悠久的的工業基地,對國防、對資源儲備、食物儲備都十分重要。東北戰略地位對於現今中國就如同秦國的函谷關,當年清軍入關就是從山海關入關問鼎中原,小日本當年也是從東北開始進軍中國,當年日本曾說過要想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東北,從這可以看出東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