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對人文地理主要要素的影響
㈠ 氣候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響
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帶性因素,後三者是非地帶性因素。
(1)緯度位置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緯度不同的地方,太陽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樣,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幾個月受不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就不一樣,氣溫的高低也相差懸殊。一般是緯度越低,氣溫越高;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各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氣溫不同的主要原因。
(2)大氣環流是形成各種氣候類型和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大氣圈內空氣作不同規模的運行,統稱為大氣環流。它是大氣中熱量、水汽等輸送和交換的重要方式。大氣環流的表現形式有行星風系、季風環流、海陸風、山谷風等,人們平常講的大氣環流,主要是指行星風系。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十分顯著,赤道低氣壓帶上升氣流強烈,水汽易於凝結,降水豐富;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結,雨水稀少;在信風帶氣流從緯度較高的地區流向低緯度地區,水汽不易凝結,一般少雨。但在大陸東岸,信風從海上吹來,降水機會較多;在大陸西岸,信風從內陸吹來,降水就少。在西風帶控制的地區,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水汽充沛,降水豐富,越向內陸水汽越少,降水減少;大陸東岸,西風從內陸吹來,降水較少。一般說來,上升氣流和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容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和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就少。因此,在不同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氣候特徵,尤其是降水的變化有顯著的差異。加之風帶和氣壓帶隨季節的移動,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3)海陸分布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的地帶性分布。由於海洋和陸地的物理性質不同,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海洋增溫慢,陸地增溫快;陽光減弱以後,海洋降溫慢而陸地降溫快。海洋與陸地表面空氣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說來,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區,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較小,降水比較豐富,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多形成海洋性氣候。因此,在相同的緯度,處於同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的地區,由於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形成的氣候特徵也不同。
(4)洋流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的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熱能,對流經的沿海地區,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水溫低於周圍海面,對所流經的沿海地區有降溫減濕作用。因而在氣溫上,洋流可以調節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在盛行氣流的作用下,使同緯度大陸東西岸氣溫顯著不同,破壞了氣溫緯度地帶性的分布。
(5)地形的起伏能破壞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地形是一個非地帶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對氣候有不同的影響。在同一緯度地帶,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圍內,是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熱帶地區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先後出現從赤道到極地的氣候變化。另外,高大的山脈可以阻擋氣流的運行,山脈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氣溫與降水有明顯的差異。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2)氣候對人文地理主要要素的影響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㈢ 氣候,對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影響非常大.填圖並分析南亞地區的氣候.(1)在圖中用箭頭標注干
(1)這種隨季節不同而風向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
(3)北回歸線從南亞中部貫穿,該地內區大部屬於熱帶.容
(4)3-5月,是南亞地區的熱季,氣候特徵是高溫少雨.6-10月,是南亞地區的雨季,氣候特徵是高溫多雨;11-次年2月,是南亞地區的涼季,氣候特徵是涼爽乾燥.
(5)這種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是季風給南亞帶來豐富的雨水,是農業生產主要來源,季風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易造成旱澇災害;
(6)與南亞氣候特徵最相似的地區是東南亞.
故答案為:
(1)季;
(2)北回歸;
(3)熱;高溫少雨;雨;高溫多雨;涼;涼爽乾燥;
(4)季風給南亞帶來豐富的雨水,是農業生產主要來源,季風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易造成旱澇災害;
(5)東南亞.
㈣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請分析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很廣,和人類活動有關的都可以是,如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經版濟基礎、交通權運輸、政治、文化歷史,甚至是軍事、宗教信仰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很多,如政治要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有國際貿易發展的機會;再如,如果一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它將吸引各國的學者的到來,從而帶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再如,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好,那它很快會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總之,人文地理環境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國家貿易的發展。
㈤ 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產生了什麼影響
南部的氣候大家都知道是季風氣候,這種氣候下降雨是比較多的,這樣的話市中國的西南石灰岩地區溶蝕比較明顯,形成了喀斯特地貌.而且南部地區多丘陵這樣的氣候下丘陵的植被覆蓋是很不錯的,相對來說是水土流失較小,長江流域地區的雨水補給充裕,這樣的話使得長江流域的平原呈發育性增長.北方的話,東部是季風氣候西部是大陸性氣候,在季風區的話雨水的量還是可以的,同時北方都是大片的平原,很適合農業的發展,東北擁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加上多雨,地勢由低窪,形成了大片的沼澤地.西北地區是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降水少,地形多是比較平坦的,同時風大,形成了大量的風成地貌.
㈥ 影響氣候的三大要素
影響氣候的三大要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低緯氣溫高,高緯氣溫低。距海近降水多,距海遠降水少,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㈦ 從電影《後天》中可以看出影響氣候的要素有哪些
從電影《後天抄》中可以看出影響氣候的要素有: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帶性因素,後三者是非地帶性因素。
《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卷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個紐約陷入冰河的包圍中。
㈧ 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3----人類文明出現就意味著文化開始逐漸形成,並且自成系統。此後由於文明的擴張以及技術等條件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水源附近的地形,並依據開發出的地形特徵開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區(生活住所穩定,氣候宜人,適合開展各種文農工商業活動,各行個業中又自成體系並且出現大批名人名史,很多習俗和節日就產生了,如農歷、12節氣等就是根據農業得來;端午節是根據歷史名人屈原得來;航運陸運和錢的使用是商業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區(氣候等條件比較惡劣,最顯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飾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動式[如蒙古包],牧草資源豐富所以畜牧業相當發達,而當地人由於長期流動並食用牛羊肉體格較強壯,由當初爭奪土地或者比試而產生的一些活動,發展到現在只是健身活動甚至是民族習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項就是摔交)。此外還分有多雨地區(吊角樓的發明);乾旱地區(坎兒井的發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的窘異。
4----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文明逐漸差異,南北高低地區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補給,後來甚至需要與海外相互補給,這樣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溝通又帶來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繼傳入和影響也改變和形成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高原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出現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領袖班禪達賴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轉經筒;平原地區漢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傳至今的很多傳統文化都來自佛教的宣傳和發明,如齋菜、茶道、人物山水畫、建築台基甚至印刷術在發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來印刷佛經;特例有回族,他們就信仰伊斯蘭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來自伊斯蘭的清規戒律)
5----在這樣的相互交流和補充中,外來習俗和文化因為要能與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發展,進而形成新的一批傳統文化。
6----發展到現在地理也依然在影響傳統文化,有的利於傳統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漸破壞了,如西藏布達拉宮,由於地形較為封閉現在又成為宗教旅遊聖區,一方面發展了經濟又與利於傳統的維護,因為人們來這里就是體驗當地風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種變相性質的強迫保護;再比如沿海地區,由於航運等事業發展,和海外聯系緊密,但卻導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喪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節越來越沒氣氛,沒什麼人重視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甚至最後都被別國申請了世遺,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但聖誕節愚人節之類的舶來品卻越來越大受歡迎。
(主要就這些吧~再擴展下去就該寫成論文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㈨ 人文地理要素如何影響一個區域的發展規劃
1.地形。影響一個地區發展規劃的首位因素肯定是地形。地形決定一個區域的發展回前景,地形平坦答開闊是很大的優勢。一般大的城市都是於地形平坦處,一些關隘城市就不同了。
2,水源。水源是否充足,決定著能養活多少人,能提供多少工業用水。其次在是水運交通
3,氣候條件是否合適人類居住
4,土地是否充足,土壤是否肥沃。這對農業社會影響要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