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北京初一地理中國的自然環境

北京初一地理中國的自然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15 00:06:46

❶ 北京有哪些標志性自然地理景觀

1、靈山

2、百花山

3、妙峰山

4、上方山

北京西、北、東三面環山。山區面積約10418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2%。西部山區統稱西山,為太行余脈,與山西黃土高原相接;北部山區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與內蒙古高原相連。燕山山脈與太行山山脈在昌平南口關溝附近交會,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山灣,狀若圍屏,人們稱之為「北京灣」。在這個山灣中有幾座著名的山峰值得一提。

靈山

位於北京最西端,處於門頭溝區與河北省涿鹿縣交界地,為北京第一高峰,最高海拔2303米。被譽為「京都第一山」。《宛平縣志》稱:「靈山又名礬山」,「終年積雪,望之若礬,故名」。靈山有號稱「一煙二窪五坡」的自然景觀。「一煙」指南溝煙,因風起溝壑山如煙霧而得名;「二窪」指高叫窪和九龍窪,高叫窪因空谷迴音最高而得名,九龍窪則因煙雲形似九條巨龍,盤伏於高山草甸之間而得名;「五坡」指黃花坡、韭菜坡、杜鵑坡、刺玫坡和榛子坡,均以野生植物集中生長而得名。

百花山

位於門頭溝區西南端,海拔1991米。距北京城約100公里,東南與房山區交界,西與河北省淶水縣毗鄰。山嶺呈北東向延伸,山勢險峻,生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色宜人,有「華北天然植物園」之稱。百花山動植物種類豐富,除了常見的野生動物狍子、野山羊、野豬、狐狸、獾、松鴨、雉雞、松鼠、刺蝟等,還有珍稀動物岩鷯、紅蝮蛇等。百花山自然風光秀美,有四大景區,18個自然景觀。雄踞百花山山脈之巔的白草畔海拔2161米,為北京市的第三高峰,被稱為「京西南第一峰」。

妙峰山

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鄉澗溝村,為西山北麓主峰,最高峰被稱作「金頂」,雄峙於玉泉山、香山、萬壽山諸「小西山」之上,海拔1291 米。妙峰山主峰台地間有一組巨石,狀似蓮瓣勃放,在朝暉或夕陽斜映下,巨石金碧燦爛,被稱作「蓮花金頂」。金頂之前建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祠」,俗稱娘娘廟。清初香火甚盛,康熙皇帝賜名為「金頂妙峰山」。從此,金頂娘娘廟一躍成為北京城內外以及鄰近各省香火最盛的娘娘廟,地位凌駕於京城「五頂」( 即東、南、西、北、中頂) 娘娘廟之上。「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的神奇傳說,家喻戶曉,甚至有人說:「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城,中國的宗教中心在妙峰山。」民國早期民俗學者、社會學者對妙峰山的香會多有記敘、研究,有「中國民俗學研究發祥地」之稱。

妙峰山靈感宮建於明朝末年,盛於清至清末,數百年香火不絕,其間香會頻繁。金勛先生所著的《妙峰山志》一書對妙峰山香道、廟宇和碑文、香會的種類、規矩和特色等內容做了介紹,向我們展示了上至皇族,下至百姓,妙峰山進香一事,已成一固定風俗。

上方山

位於房山區岳各庄鄉聖水峪村。最高峰紫金嶺860米,屬太行山脈。因岩體頂平坡陡似桌,故名上方山。上方山山勢陡峭,地貌構造壯觀,有著名的「九洞十二峰」。上方山的林木資源已和山、水、洞、寺、泉以及豐厚的文化積淀融為一體,是一處開發價值很高的旅遊資源,有「南有蘇杭,北有上方」之稱。上方山歷史上被譽為「千年佛家聖地,燕郊諸山之冠」。自東漢時期華嚴慧晟禪師開山造寺以來,佛教文化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房山古八景中的「上方山寺」和「雲水奇觀」皆在此山中。

❷ 請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介紹北京(大約800字)

自然環境

北京市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
北京地勢西北高聳,東南低緩。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市東部與天津市毗鄰,其餘均與河北省交界。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全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為13.4℃,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9℃,八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006年全年降水量318毫米,年度降水主要集中於夏季。

人口、宗教、民族

截至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8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97.6萬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383.4萬人。

常住人口密度為963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333.3萬人,鄉村人口247.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26‰,死亡率4.97‰,自然增長率1.29‰。全市人口中擁有全國所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回、滿、蒙古、朝鮮族人口均超過萬人。

北京地區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行政區劃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2個縣(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房山區、崇文區、海淀區、朝陽區、豐台區、門頭溝區、石景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密雲縣(密雲鎮)

歷史沿革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自然地理

北京市簡介: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16410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為1492.7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佔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築材料。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土地面積: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歷史和古跡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從此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北京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故宮、長城、周口店猿人遺址、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等,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5年末,全市擁有博物館34個,館藏文物達115.1萬件,參觀人數達1370.9萬人次。

城市規劃

2005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新總規將北京的城市性質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將北京未來發展目標定位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❸ 有關北京的地理知識

中文名稱: 北京
外文名稱: beijing
行政區類別: 直轄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下轄地區: 東城區,西城區等
政府駐地: 北京
電話區號: 010
郵政區碼: 100000-102629
面積: 16,410.54平方公里
人口: 1,695萬人(2008年)
方言: 北京話
著名景點: 頤和園,長城等
車牌代號: 京
人類發展指數: 0.882

北京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4.2平方公里(中國城市第1名)。其中,山地面積10,418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38%。
北京包含全中國56個民族。[9]其中漢族佔95.7%,回族、滿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的人口均過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北京共有少數民族人口58.5萬人,佔4.3%;其中居住在城近郊區的少數民族人口為41.1萬人,佔在京居住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70.2%。在北京市18個區縣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分布最多的三個區縣分別是朝陽區(11.5萬人)、海淀區(10.1萬人)和豐台區(4.9萬人)。
北京CBD: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總部所在地北京是綜合性產業城市[11] 。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200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10,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人均GDP達到63,029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8億,2217.2億和5405.1億元(2006年),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當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比2005年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實際增長8.7%。北京居民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2006年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2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依據2005年國家統計局資料,北京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低到31.8%,按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標准,北京已達到「富裕型」社會,但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在北京同樣存在。
2009年「世界500強」中共有26家企業總部位於北京市[7],較去年增加5家。北京高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次於東京(51家)和巴黎(27家),總收入高達13,614.07億美元,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截至2007年底,「世界500強」企業在京設立機構共有447家,其中「中國企業500強」總部位於北京地區的共有94家。
按2008年美國《財富》雜志排名
北京市城區的路網結構以矩形環狀為主,道路多以此為依託,與經緯線平行網狀分布。先後依託城市擴展,建設了二、三、四、五和六環路。截至2007年,全市道路總長25,765公里,其中城八區道路總長4,460公里,全市立交橋數共有381座,京哈、京沈、京津塘、京石、八達嶺、京承、京開等多條高速公路流經北京。全市鐵路總里程962公里,京秦鐵路、京哈鐵路、京滬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鐵路、京原鐵路、京包鐵路、京承鐵路、京通鐵路等多條鐵路干線匯集於此。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亞洲第二大國際機場,目前已開通20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2007年吞吐旅客更超過5,000萬人次。北京已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通郵,國內直撥電話可達所有城市,國際直撥電話可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累計達到914.5萬戶,2007年末行動電話用戶累計達到1,598.4萬戶。
北京站:位於東便門西側。建於1959年,是全國鐵路客運重要樞紐,北京第二大火車站。
北京南站:位於永外大街。2008年改建完成,成為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起點。
北京西站:位於蓮花池東路。建於1996年,是全球最大火車站之一。
北京北站:位於西直門。建於1905年,是京張鐵路上的車站之一。現北京北站於2008建設完成。
北京東站:位於百子灣。建於1938年。
北京是中國鐵路網的中心之一,主要有北京到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北京到上海的京滬鐵路,北京到廣州的京廣鐵路,北京到哈爾濱的京哈鐵路,北京到包頭的京包鐵路,北京到原平的京原鐵路,北京到通遼的京通鐵路和北京到承德的京承鐵路。大同到秦皇島的大秦鐵路也過境北京。在國際鐵路運輸方面,去往俄羅斯各城市和朝鮮首都平壤以及去往越南首都河內的列車均從北京發車。京津城際鐵路於2005年7月4日開始修建,2008年8月1日正式開通。北京和天津兩地的路程縮短為半小時。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❹ 北京的地理條件

地理方位 北京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度23分。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9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城市面積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9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岩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雲縣的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雲縣沙廠至牆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庄——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區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區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岩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岩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鬆散堆積物和堅硬岩石(基岩)兩大類。鬆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堅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岩漿岩類(又稱火成岩)、變質岩類、沉積岩類。 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東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山地約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約佔38%。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間盆地等。已探明儲量礦產的有40餘種,以煤、鐵、石灰石等最為豐富,其次為大理石、硅石、花崗石及銅、鋅、鉛、金、銀等有色金屬。北京有大小河流200餘條,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錯河五大河流,多屬海河水系,大多發源於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東南蜿蜒於平原之上,匯入海河後注入渤海。水資源較貧乏,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總量約有42億立方米。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水利設施。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帶性分布,自高而下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為褐土——碳酸鹽褐土、潮土和沼澤化土;局部低窪地區有鹽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園土。植物種類異常繁多,以菌、禾本、豆、薔薇等科為優勢種。原始森林植被為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已破壞無存。林地主要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櫟林、楊樺林、雜木林及灌叢等群落和果林、經濟林為主。野生動物有獸類40種,鳥類20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5種。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常有暴雨。曾經北京及華北春季多發沙塵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經過對內蒙古草原、黃土高原和河北相關地區進行環境治理,北京的沙塵情況有所好轉。 一國之都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處,對於維持東北這一相對獨立而又極為重要的地理區域與內地的聯系、維持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北京位於渤海沿岸,屬於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經濟的條件優越。最後,作為全國陸上交通總樞紐,北京與東南、華南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都相當便利,京滬鐵路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東部沿海平原地帶,京廣鐵路則縱貫中國南北中軸線,同時又有京哈鐵路貫穿東北。從地圖上看,中國版圖像一隻雄雞,東北和本部分別是頭部和身體,是至關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則是尾部蓬鬆的羽毛,北京恰恰處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 北京的地下水源 北京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蓮花河一帶也有不少自流井。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區河谷潛流補給,同時還接受大氣降水及河水入滲。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增加,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的結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東郊已出現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近年來,北京開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調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趨勢初步得到了控制,為改善水環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補給量為37.80億m3/年,地下水可開采量約為24.5億m3年。由於種種原因,補給水並不能全部作為可利用水量。當開采量大於可開采量時,會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質環境問題。北京市地下水嚴重超采引起的主要問題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區的東部和東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帶,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減或報廢。③水質發生變化,由於地下水資源超采。加上近年來污水、垃圾處理不能同步於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

❺ 北京人文地理環境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北京市山區面積10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

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5)北京初一地理中國的自然環境擴展閱讀:

根據「十三五」北京水務規劃,到2020年,我市節水型社會將率先全面建成;城鄉水環境明顯改善;供水、排水、防洪排澇等水務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運行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將控制在43億方以內,再生水利用量將達到12億方;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消除全市范圍內黑臭水體,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77%;萬元GDP水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下降15%以上。

❻ 用幾句話描述 我國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點!

北京位於北緯40°,東經116°;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燕山腳下,靠近渤海。
北京內西部,北部地勢容比較高,以山地為主,地勢大致向東南方向傾斜;北京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河流大致向東南方向流入海洋。

❼ 北京的地理和人文環境

北京,是我國歷史上遼、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公元938年作為遼代的都城起,歷以遼、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歷史。在作為都城的漫長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帝王及其謀臣們為了維護帝王統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國運長久,對古都北京進行了精心規劃和設計,建設了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城市建築,力圖通過完善的都城建設,達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目的。特別在明清兩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完善,更加威嚴,同時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強烈的首都特點。如今,歷史上那些朝代已經過去了,但卻給後人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建築和古跡,為後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規劃設計思想,提供了實物依據。

那麼,古都北京是按什麼原理規劃和設計的呢?那些設計格局具有什麼象徵意義,其含意是什麼,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麼?筆者經過對古都北京進行多年的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國古代最高傳統文化――《周易》原理進行規劃和設計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處古老的建築,都蘊含著《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輝。

《周易》是中國歷史上上古時期的一大奇書,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之淵源,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學著作和最具權威的歷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國歷史上被尊稱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只有沿著《周易》這條脈絡去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 古都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 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為內城外城兩部分,今人稱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邊部分稱為內城,建城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建設起來的。凸字形南邊部分叫外城,建城較晚,它是在明朝後期嘉靖年間建設起來的。打開古都北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內城之外的南北東西四個方位上,分別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個古祭壇建築。

天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築,它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壇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壇拜台周圍設計有方形澤渠,故原名方澤壇,明朝嘉靖13年改名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築。日壇、月壇均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東方,又叫朝日壇,是明清兩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陽神」的地方。月壇又叫夕月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戰國時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東榮城成山角)祭日,在萊山(山東掖縣)祭月。西漢成帝年間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東君祀」以祭日。魏晉南北朝時有春分東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遺名尚存。明朝兩代皇帝修建大型專用建築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國有些地方的民間仍保留在春節祭祖「天地之神」的習俗,可見我國祭祖天地日月的習俗淵遠流長。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國古代國家的盛大典禮之一,是帝王統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歷代皇帝都極為重視。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觀念是從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意思是說,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稱為父親。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稱為母親。周易《系辭》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才能變化而完美,陰陽雌雄兩性交合,萬物才能產生變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

《周易·系辭》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古人認為,宇宙中日來月往,月來日往,日月相推,才產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運行,才產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相推才產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歲月變化,才產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認為,日月是歲月形成離不開的天象,因而就產生了祭祖日月的習俗。

2.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來的

古代的帝王為什麼將天壇建在北京內城的正南方、將地壇建在正北方、日壇建在正東方、月壇建在正西方?其理論根據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圖。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古人依據這一段話,提出先天八卦論,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震東北、巽西南。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這就是說乾為天在正南,坤為地在正北,離為日在正東方,坎為月在正西方。古人認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來方位。古人為了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與先天八卦方位對應起來,於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將天壇建在北京古內城的南方,將地壇建在北方,將日壇建在東方,將月壇建在西方。而四壇中間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見,天、地、日、月壇所代表的卦位,與故都北京內城構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天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圓形,地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日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亦以圓形為主,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為什麼天壇建成圓形,地壇建成方形,日壇亦建成圓形,月壇亦建成方形?原來這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圓……坤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就是說,乾卦代表天象徵圓形,坤卦代表地象徵方形。據此古市人認為天是圓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一樣扣在大地之上,這就是古人「天圓地方」說的由來。按照周易這一原理,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與天地感應,獲取天地之神的佑護,於是就將天壇建成圓形,將地壇建成方形。天壇內的主要建築祭天用的祭壇圜丘是三層圓形平台,檯面中心為一圓形太極石,太極石外面為9塊扇圓形石頭圈圈相圍,圜丘下面的圍牆亦為圓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圓形的,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圓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圍列著火塊扇圓形石頭地面,皇彎宇外面的圍牆為圓形,這就是有名的迴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頂部為三層圓形建築,祈年殿內的地面亦為圓形地面,中心為一圓形石塊,其周圍按八卦方位的規律排列扇形石頭;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層圓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圍牆也是圓形,天壇整個外圍圍牆北部亦為圓形。因此圓形是天壇建築的突出特點。

地壇內祭壇拜台為二層方形建築,其壇面石頭為方形,舞台周圍的澤渠的形狀亦為方形,拜台周圍的兩層圍牆亦為方形。可見方形是地壇建築形狀的突出特點。

《周易·說卦》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離為火為日……為乾卦……」。按照後天八卦方位,離卦為南,坎卦為北,分別與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壇與天壇一樣建成圓形,月壇與地壇一樣建成方形,現在日壇月壇的形狀已不是原來的形象,據現存的明朝初年設計的明中京(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日壇的祭壇是方形的,但緊緊圍繞祭壇的圍牆是圓形的,月壇的祭壇是方形的,圍牆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壇時就是參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設計方案建造的。

4.天壇、地壇內涵的「數」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按照這一論述,一、三、五、七、九為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偶數為陰數,陽數中最大的數為9,陰數中最大的數為10其次為8。天壇為天為陽,故其內涵的數為陽數單數,比如,祭天之壇圈丘建為三層,最上一層圈丘直徑9丈,第二層直徑15丈,第三層直徑21丈,最上層壇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太極石,太極石周圍第一圈有9塊扇形圓形石頭相包圍,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按fn=9n的數學規律排列。圈丘最上層為9圈,第二層為9圈,第三層亦為9圈,三層圜丘之間的台階均為9級。祈年殿的底座為三層,祈年殿頂又為三層,祈年殿從基座到頂部共9層,寓意9重天,祈年殿內地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中心石,其周圍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塊石頭組成,第二圈16塊,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其周圍第一圈按大勢方位排列著8塊扇形石頭,向外依次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地壇為地為陰,地壇建築的數為偶數陰數。如:地壇中心建築祭壇拜台為正方形二層,上層壇面尺寸為6x6丈,下層為l0x10丈,兩層之間的台階為偶數8階。地壇祭壇壇面由方形石組成,上層壇面中心為6x6=36塊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為(8x8)x8=512塊較小型方石,下層為(8x8)x16=1024塊小方石,地壇祭台外圍牆2重。日壇內的建築的數為奇數陽數,如,一層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級台階,外面一層圓形圍牆。月壇內的建築的數多為偶數陰數,如,祭壇壇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階為6級。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壇建築中運用的「數」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貞」命名壇門

天壇內主要建築圓丘周圍圍牆有4個門,東門曰泰元門,南門曰昭亨門,西門日廣利門,北門曰成貞門,這4個門名稱的第二個字組成元、亨、利、貞四個字。元亨利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天壇祭壇圜丘周圍4個門用「元亨利貞」四字命名,更加說明天壇是按《周易》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天壇的佔地面積273公頃,地壇佔地面積37公頃,天壇比地壇大8倍,也就是說天壇面積大,地壇面積小,《周易·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吉、亨」,否卦卦辭:「大往小來」。周易認為,泰卦上卦為坤,下卦為乾,否卦上卦為乾,下卦為坤。乾為陽為天為大,坤為陰為地為小。所以天壇的面積比地壇大。

二 古都北京的內城、皇城、皇宮是按《周易》原理設計和修建的

1.按《周易》「天地人三才」設計都城

《周易·系辭》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說《周易》這部書,廣大而全備,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備天地人三材而兩兩與之相對應,故一卦含有六畫。六畫不是別的,就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據這段話,古人認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產物故在天地之間,具體到中國神州大地,則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間。

據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內城之南建有天壇,北有地壇,北京內域位於天地二壇中間。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皇域位居天安門與地安門中間。再如,皇宮內南邊第一道大門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門,清朝中期改為太和門,皇宮內北邊第一道門叫順貞門,按周易講,坤為順為地,所以順貞門象徵地門,皇宮內的宮殿都處在奉天門(天門)和順貞門(地問)之間。再如皇宮後宮三殿,南為乾清門,北為坤寧門,中間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依據周易乾為天,坤為地,後宮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寧)之間。

由此可見,古代人們從《周易》那裡已經深諳「天地人三才」之道,並將其運用在都城建設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設計和命名建築,目的就是達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2.按《周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圖設計都城

古人認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認為先天八卦是一種和諧穩定的平衡狀態,順則吉,逆則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築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設計的。如,北京內城,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這是非常明顯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個門,南為天安門,北為地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離為東為日,坎為西為月,故從天安門、地安門這種排列可以判斷,這種排列仍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宮內廷後宮,南為乾清門,北為坤寧門,東為日精門,西為月華門,中間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幾種情況有力說明,古都北京內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皇宮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築外,有些建築是按《周易》後天八卦方位設計和建造的。

後天八卦方位為:坎北、離南、震東、兌西、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古都北京內城按《周易》後天八卦方位設計和命名的建築有皇宮四宮門:南門午門,午為離為火,北為神武門,原名玄武門,清朝康熙年間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之諱改為神武門,玄即黑,水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東門東華門,東為震為木,西為西華門,西為兌為金。從皇宮的南門午火,北門玄武可看出皇宮四宮門是按後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門,東門三門曰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震為東為木為仁,巽為「齊」為木;南門三門曰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離為南為麗為文明、故「麗」、「明」象徵南方離火;西門三門曰平則門,和義問、肅清門,兌為西為義為肅殺,故「義」、「肅」象徵西方兌金;北門二門曰健德門、安貞門。《周易??說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意思是說,北方坎卦之位為萬物勞倦需歸而休息之處,故為「安」,「安」象徵坎水,所以安貞門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見,元大都城門名稱基本上也是按後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的「中」「正」思想與皇城皇宮的「居中得正」

《周易》特別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意思是說,偉大啊乾陽,剛勁強健,「居中得正」,可謂至純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什麼意思?孔子曰:龍,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認為,乾為陽為天為君王,剛健中正,皇帝做為「皇天之子」而受命於天,亦應和天一樣,中正剛勁強健,皇帝是一國之主,都城是國家的統治中心,皇宮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這樣才能顯示出皇帝的尊嚴,為此,皇帝把皇城皇宮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軸線上,中正威嚴,危襟正坐,虎視天下。

我們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條南北中軸線,這就是永定門、正陰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鼓樓、鍾樓一線,北京古城以中軸線為軸線,東西域對稱,這設計也是基於《周易》。周易歷來強調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則萬物和諧。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來,左為東為陽,右為西為陰,只有東城西域對稱才能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則萬物和諧。所以,古都城池形狀對稱,城門對稱,一些地名也對稱。如東單、西單、東四、西四、東直門、西直門、東便門、西便門、左安門、右安門等。

4.從皇宮三大殿三大宮的名稱看《周易》在古都設計中的主導作用

在皇宮中軸線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宮內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邊,南為太和門,東為協和門,西為熙和門。在三大殿之後是皇宮內廷後三宮,即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三大宮南為乾清門,北為坤寧門。太和殿是明清兩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冊立皇後,派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節日及國家其他重大慶典時,皇帝舉行儀式和百官朝賀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後,是皇帝在舉行大典之前暫坐休息等候上朝時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賀後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後,是皇帝冊立皇後,冊立太子、大臣上表時舉行儀式受賀之地。內廷後宮的乾清宮是後宮正殿,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寢宮,也是皇帝日常活動和平時處理政務的地方,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節日,皇帝在此舉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宮之後,是皇後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賀的地方。坤寧宮在交泰殿之後,是皇後的寢宮和皇帝大婚洞房之處。

從皇宮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用途、活動和建築規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三大宮是皇宮內最重要的宮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也是皇宮內的中心建築。如此重要的宮殿及其門闕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協和」、「熙和」與「乾清」、「坤寧」命名,足見「和」、「乾」、「坤」幾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兩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兩個字是周易經文中前兩卦卦名。《象?乾》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是說,乾道即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在此變化中孕育生成的萬物各按其本質規律被正確確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氣,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諧,萬物方可沿著既定的生命軌道正常發展變化。「和」即和合、和諧、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協同合作,「中和」即陰陽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萬眾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續不斷。

乾清宮的「乾」為天為輕清為動,坤寧宮的「坤」為地為靜,乾為君,「乾清」即君主永遠「清正英明」之意;坤為地為母,「坤寧」即皇後永葆「寧靜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萬物之意。

5.北京城建築形象特點符合《周易》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徵性的祭壇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長方形,明代內城、外城、皇城均為方形。總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設的特點,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設的特點。為什麼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圖和後天八卦原理,東為木,南為火,西為金,北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屬中央土。前面談過,坤為土地為母為方,為了使中央土與坤為地為方的特點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宮都建成方形。皇宮內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處理朝政大事的地方,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層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層基座連成一體。特別有意義的是,這三層基座由北向南和從上向下看來,正好組成一個「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這正說明,皇家自認為是「中央土」,「土」要永遠「居中得正」。

6.《周易》與皇宮建築顏色裝飾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築具有特定的顏色。比如,宮殿頂用黃色硫璃瓦,宮牆用紅色,社稷壇中的土為五色土。

前面談到,皇家屬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為黃色,古人認為黃色為正色,為尊貴之色,所以皇家建築都用黃色,黃色是皇家建築的專用顏色。從高處看皇宮簡直是一片金碧輝煌的世界。

皇宮的牆用紅色有兩種解釋。一是紅色為火,火生中央土,皇宮用紅色飾牆是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穩固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為光明為火,紅色宮牆意和「明」火之紅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為火。紅牆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兩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據周易。周易認為,南為火其土為紅色,北為水其土為黑色,東為木其土為青色,西為金其土為白色,中央土為黃色,皇帝把神州大地東南西北中不同顏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華大地都屬於皇家,通過祭祖五色土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綜上所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後宮在設計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著《周易》這條脈絡去研究中國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❽ 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徵來看,它怎麼最適合作為我國首

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與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處,對於維持東北這一相對獨立而又極為重要的地理區域與內地的聯系、維持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北京位於渤海沿岸,屬於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經濟的條件優越。最後,作為全國陸上交通總樞紐,北京與東南、華南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都相當便利,京滬鐵路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東部沿海平原地帶,京廣鐵路則縱貫中國南北中軸線,同時又有京哈鐵路貫穿東北。從地圖上看,中國版圖像一隻雄雞,東北和本部分別是頭部和身體,是至關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則是尾部蓬鬆的羽毛,北京恰恰處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

❾ 北京地理概況有哪些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之一,簡稱京,位於華北地區,面積1.680萬平方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北部為燕山、太行山山地。北溫帶亞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9℃~4℃,7月約25℃。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回、滿、蒙古等民族。工農業發達,傳統工藝品生產歷史悠久,技藝精湛。70萬年前北京猿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南京、金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庭、園囿、朝壇及宗教建築遍布,且大多保存完好。更兼長城麗,古運河以此為北端,故文物古跡薈萃是北京旅遊資源的最大優勢。40多年來新建築如雨後春筍,北京是了解新中國的窗口。北京亦不乏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溫泉、湖泊不一而足。因此,北京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按中央對北京的要求,北京將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建設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誠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35平方公里。下轄10個區、8個縣。城區: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近郊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遠郊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遠郊縣:昌平縣、順義縣、通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雲縣、延慶縣。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里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為藏龍卧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公元前三世紀後,此地歷為秦、漢、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鎮。公元十世紀初,我國東北的契丹族建立遼朝,將這里作為陪都,名南京。1125年,女真族興起,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並大興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華的宮殿。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但1215年毀於兵火。這一年,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舉兵南下,相繼滅了金朝和避於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為大都,此是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設於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為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各朝在此建都共達800多年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古老的北京城,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此留下了中華民族極其光輝燦爛的文化。全城的建築布局以紫禁城為中心,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全長8公里的中軸線。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與社稷壇);街道縱橫,殿宇輝煌;壇廟神奇,園陵壯美;河湖穿繞,風光如畫。全城既有平面布局,又有立體造型,這不僅是中國古都的典範,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