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文物

國家地理文物

發布時間: 2021-03-14 13:20:26

1. 莫切文化古墓的文物

在考古學家新發現的寶物中,有一個鍍金面具,這個面具嵌在木棺前面。聖何塞摩洛曾是前印加時期莫切社會的墓地。今年年初,秘魯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座雙室墓,歷史可追溯至公元850年。木棺就放在第二個墓室內。考古小組在木棺中發現了一名手持發響器具的男性骸骨,這在素以埋葬有權有勢的女祭司著稱的墓地發現男性遺骸實屬罕見。
領導這次考古活動的秘魯天主教大學考古學家劉易斯·卡斯蒂略·布特斯(Luis Castillo Butters)說:「經過對聖何塞摩洛歷時18年的挖掘,我們本以為還會挖到一具女性遺骸。但是,這種意外常常在考古中發生,我們總在期待一些意外的事情。」據卡斯蒂略介紹,此次考古活動或許有助於揭開迄今為何在這么多莫切精英墓地發現的都是女性遺骸的謎團,即便莫切藝術品上描繪了男女統治者治理當時社會。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向這次考古活動提供了部分經費 。 除了男性骸骨,考古人員還在木棺中發現了一根帶有鈴鐺的手杖和其他金屬物品。秘魯考古學家2009年9月表示,木棺內的物品擺放順序雜亂無章,表明這名男子是在死後被從遠處拉到這里埋葬的。有鈴鐺的手杖看上去是與男子手持的發響器具相配的。在莫切藝術品中,他們被稱為「Aia Paec」,即「有皺紋的臉」的意思。在一些舉行葬禮的場景中,這種重要人物與名叫「Iguana」的人形怪物一道,常常將棺材放入墓室。卡斯蒂略說:「接下來,似乎所有這些人物都建立了某種關系。他們顯然是一種更為復雜的儀式的一部分,這種儀式由許多不同的事情構成。」
在秘魯聖何塞摩洛莫切遺址發現的一座雙室墓的俯視圖。進入2009年以來,考古人員在一個經過裝飾的木棺中找到了駱駝骨骼、瓷碗和一名男性莫切精英的遺骸。考古小組負責人卡斯蒂略認為,這名男性同更廣為人知的莫切女祭司一起統治著莫切社會。這項發現也支持了卡斯蒂略以前的看法,即前印加時期社會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統治。
不過,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人類學家史蒂夫·博格特(Steve Bourget)卻認為,這名男性其實不是墓室的主人。例如,放他的木棺正對著的墓室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這一點顯然不同尋常。博格特解釋,或許埋在此處的一些人已被帶走,後來,墓室在莫切時期又被重新封起來。他說:「可能後來有人將這個男子同一個所謂的女祭司葬在一起,但他們沒有將這個傢伙移走。」 秘魯考古學家今年9月宣布,在秘魯聖何塞摩洛莫切遺址發現的一座雙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其中就包括這些彩繪陶器。其中一個描繪了莫切高級女祭司乘木筏漂流的畫面。考古學家以前發現的莫切陶器上繪制的畫面主要描述儀式活動,比如,像棺材被放入到類似此次發現的墓室中。據考古小組負責人卡斯蒂略介紹,莫切人在聖何塞摩洛舉行的精英者葬禮上歡慶,實現和平的權力交接儀式。

2. 秦始皇陵裡面有什麼文物

據說是因為發掘\保護技術不夠先進.但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一直都有想像關於皇陵中的一切.比較著名的有司馬遷大哥,他在<史記>中寫道"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①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②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③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④度不滅者久之。⑤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⑥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說是皇陵裡面有水銀作江河,秦始皇的屍體安置在一個大船上,就在地宮裡面飄啊飄,像巡視他的國家一樣.裡面的寶貝也非常之多的.
之後好多人想過挖掘,但是大多都找不到墓穴的正確位置.我看過《科幻世界》上一篇文章,關於墓的開掘情況的想像,寫得人浮想聯翩的。可以看看。前一陣看到《中國國家地理》陝西專刊上也在討論關於秦陵開掘的事情。對立的兩派科學觀點爭論很激烈。
我個人認為現在開掘還是不太合適,不太利於文物保護。

3.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專門提供那方面的知識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期刊,它的成功得益於成功的品牌策略。為了拓寬市場,該雜志採取品牌延伸策略,並向海外輸出版權,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發行上尋求多元化渠道,實行獨特的會員制訂閱方式。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證明,中國的期刊要想贏得市場,必須在品牌建設上多下功夫。【關鍵詞】《國家地理》雜志;品牌策略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家以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科技類期刊。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電視指南》和《讀者文摘》,並擁有20種文字的海外版本,在全美300強期刊排行榜上始終位居前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在於其卓有成效的品牌策略。它向世人證明,品牌策略是期刊贏得市場的必要手段。品牌策略之一:准確、清晰的市場定位。所謂品牌,是指「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①媒介具有商品屬性,同樣地追求經濟利潤。因此,同企業為產品打造品牌一樣,為了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媒介也要實行品牌經營。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媒介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可以為媒介帶來經濟的和社會的雙重效益。市場定位是媒介品牌建構的第一步,即媒介創造一定的特色,樹立一定的市場形象,以求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偏愛。而其中的讀者定位是媒介市場定位的第一要素。創辦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不定期刊物,其定位是「適合在已具有地理知識的人士中間傳播地理知識。」②它的讀者僅限於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165位會員。後來,雜志的創始人貝爾決定,將辦刊宗旨確定為向所有人普及地理知識。這樣一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便從最初的小眾市場逐漸走向大眾市場,滿足了廣大地理愛好者及普通讀者的需要,拓展了雜志的生存空間。目標讀者確定之後,媒介要做的就是內容和風格定位。在信息時代,差別意味著價值,一種品牌只有擁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和特色,才具有市場競爭力。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於內容的打造可以用「包羅萬象、精雕細刻」八個字來形容。每期雜志由五到七個專題組成,涉及領域包括地質地貌、考古、天文、野生動物、異域文化等。從雪地冰川的阿拉斯加到濕熱多雨的亞馬遜河、從埃及的古文物到中國的藏羚羊,關注點呈現出一種全球性視角。刊登的文章不僅視野廣闊,而且內容深厚。既有細膩的描寫,也有深度的分析,信息量十分豐富。在專題策劃方面,該雜志具有自己的獨到之外。以往的科學雜志僅限於介紹知識而少有時間觀念。而美國《國家地理》卻巧妙地把時效性引入了雜志中,以讀者關心的事件為由頭,從人文地理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2003年春天,美國發動對伊戰爭之後,《國家地理》雜志在當年10月份策劃了一期名為「搶救伊拉克文物」的專題。文章的作者——兩位考古學家,深入動盪不安的伊拉克,追尋被當地暴民掠奪的珍貴文物的下落。專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戰爭對人文和自然的無情破壞。它使讀者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從政治層面深入到文化領域,體現出一本主流科普雜志的獨特視角與使命感。又如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開始對火星進行科學考察。《國家地理》雜志便以此為由頭,策劃了一期介紹火星的專題。這種「事件+知識」的文本模式,巧妙地將讀者興趣與知識傳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雜志的貼近性。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00多年來延續了相同的風格,散發出大氣、尊貴、權威、厚重的氣質。憑借這種氣質,美國《國家地理》在同類雜志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雖然名為地理雜志,但其內容卻遠遠超出了地理學的范疇,涉及到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等多種人文學科的知識,雜志將立足點放在自然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給人一種思辯之美。一般科普雜志多有說教味濃的弊病,而美國《國家地理》則異於同類散文游記的體例。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將細膩的個人感受融合在旅途見聞中,既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在無形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文章平和朴實,沒有太多專業詞彙,讀者可以像看小說一樣,輕松讀完整本雜志,而沒有任何艱澀生硬之感。此外,雜志還設立了供讀者發表意見的討論專欄,增強雜志與讀者的互動,讓讀者感到,他們和雜志之間是一種平等交流的朋友關系。除了精美充實、內涵深刻的文字以外,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另一個特色是圖片的運用。雜志在創辦之初沒有圖片的,面目十分嚴肅。1899年,23歲的中學教師格羅夫納就任總編輯之後,對雜志的風格進行了大膽革新,將攝影圖片大量地引入到雜志的頁面設計中,從而形成了雜志唯美華麗的風格。色彩斑斕、視覺沖擊力極強的照片帶給讀者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享受,同時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相關的可以去看看這個網頁。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31703825.html

記得採納啊

4. 1986年 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

22年前的一天,中國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靜靜地停著一艘打撈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猶如幽靈一般。據一本收藏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里的古航海日誌記載:1752年,一艘名為「歌德馬爾森」號的中國商船,在這片水域觸礁沉沒。當年,這艘從廣州出發的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准備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兩百多年後,一個名叫邁克.哈徹的英國職業海上打撈者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將自己的打撈船開到了這片海域。哈徹從「歌德馬爾森」號打撈上來了青花瓷器23.9萬件,每塊重達45公斤的金錠125塊。1986年,哈徹將這筆寶藏交給了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換回了2000多萬美元的回報。從此,哈徹以「當代最成功的尋寶人」的頭銜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寶無數」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國際尋寶人來到這里,盜撈中國的水下寶藏。
南海沉寶堪稱「海底瓷都」
其實,這並不是哈徹第一次從南海撈起寶藏。1983年,他就在這里發現了300多年前沉沒的中國明代帆船,船內滿載2萬余件瓷器。這些瓷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以250萬美元成交,平均每件價值112美元。第一次嘗到甜頭的哈徹,從此鎖定了南海。他出高價雇來各種「人才」——考古專業的高材生、海難事故的研究者、東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術純熟的潛水員。1999年,哈徹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載有100多萬件康熙年間四大官窯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號。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拍賣。這一次他賺了3000萬美元。
哈徹發現的寶物,或許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寶物的「冰山一角」。15世紀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通,海洋成為溝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貫通東西方的貿易通道。但是,在那個沒有機械動力的帆船時代,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隻隨時會遇險沉沒,幾乎每隔29個小時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紀初,因遇上海盜和風暴而沉沒的貨船比例仍高達30%—40%。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統計,在中國的茫茫海域下「沉睡」著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還有一些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國沉船。這些船滿載的中國陶瓷、絲綢、金銀珠寶等寶藏也就隨船體下沉被大洋淹沒。有專家曾表示,這些沉船完全構成了一個「海底瓷都」,其數量難以估量。對中國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海底藏品承載著歷史的密碼,中國的航海史、海外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家關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將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這些珍貴的歷史標本,在海外盜撈者的眼中只等同於鈔票。幾乎就在考古學者深入海底的同時,逐利而來的各色人等也瞄準了發財機會。
海外盜撈者野心勃勃
在蘇富比拍賣行,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引誘著越來越多的「哈徹」加入到沉船打撈的隊伍。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們不惜血本,利用各種手段在各個海域搜尋水下文物。與此同時,一些無力打撈本國領海內水下文物的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越南也開始與西方撈寶公司合作。他們向這些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他們在領海內撈寶,之後再與頒證國分享利潤。不過,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圍通常都不會局限在頒證國的領海內,而會秘密潛到中國海域盜撈水下文物。於是,南海成了他們滿足慾望的「樂園」。盜撈、竊取、走私、拍賣……在中國海床上靜躺了千百年的沉寶,也在通過一條條隱蔽的商業通道流失。
參加過越戰的美國老兵費爾.格雷科就借與菲律賓政府的合作,盜撈了數萬件中國古董。為了「開發」南海寶藏,格雷科在菲律賓至少住了10年,從當地漁民的講述中一點一點搜集沉船信息。據菲媒體披露,從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後在南海發現了16艘沉船,撈起了約2.3萬件古董。這些文物都悉數被他運回了美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到過他位於洛杉磯的住所。據他們形容,格雷科的花園里赫然立著幾個兩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隨意擺在地上,「整個家就是小型中國古董博物館!」發達的互聯網讓格雷科輕易繞過公開拍賣文物的法律障礙,將古董賣給了私人收藏家。這一點讓菲政府異常惱火,曾發出逮捕令並要求美國將其引渡回菲律賓。但美國拒絕配合。
今年50歲的德國工程師蒂爾曼.沃特法有個野心,他要在未來的歲月里「一網打盡」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寶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幾萬件保存完好的陶瓷製品。沃特法將這座海底寶庫取名為「黑石」號。在接下來的3年裡,他先後撈起6萬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壺、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銀餐具等。研究推測,「黑石」號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島途中,遇上暴風雨觸礁沉沒的。據中方考證,「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器品種相當豐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國都沒有出現過,「黑石」號的青花瓷也是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對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非凡。然而,在中國幾家博物館與沃特法的接觸中,沃特法都堅持把「黑石」號的絕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而這是中國的博物館所無力承擔的。從今年年初開始,沃特法竟將他的撈寶工具伸向了中國南海。據印尼海洋漁業部估計,在「印尼周邊」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貨船殘骸,許多船齡超過1000年。鑒於沃特法的「成績」,印尼政府打算將這463處南海沉船位置,盡數交給沃特法的探寶公司。
金融投資家、比利時人呂克.海曼斯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作夥伴」。2004年9月,海曼斯勘察出了一艘來自10世紀的中國沉船,船很大,有70米長、15米寬。他在船隊上坐鎮19個月,指揮潛水隊下潛2萬次,把將近25萬件珍寶逐一打撈上來。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飾紋是龍、鸚鵡和其他異鳥;茶壺上清晰可見蓮花的圖案;青瓷上的釉完好無缺。巴黎博物館專家保羅.德斯盧克對海曼斯說:「知道你撈上了什麼嗎?公元10世紀的沉船極其罕見,我們對五代十國的認識非常蒼白,博物館里的文物極少,這艘船填補了空白。」在打撈這艘五代十國時期沉船時,海曼斯還在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不明物體」,但這處沉寶所處海域相當敏感,是印尼與中國有爭議的水域。就在他打算對新寶藏「動手」時,印尼警察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達的藏寶倉庫,並指控他「非法撈寶」。海曼斯猜想,這也許是已經掌握了打撈沉寶技術的印尼政府想甩開他單干。
尋寶熱將毀掉很多寶藏
除了國際盜撈者,國內也有許多文物販子在盯著南海的寶藏。盡管我國早在1989年就對水下文物進行立法保護,但已發現的古船文物還是遭到當地一些漁民的哄搶。他們捕魚時有時候會一網拖出瓷器或古錢,便知道下面有沉船與寶物,於是就借機打撈,而有組織、有規模地盜取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勝防。中國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內,盜撈海底文物的「銷售」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通暢的渠道和市場。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盜撈行為,都會在造成中國文物流失的同時,使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遭到毀滅性破壞。
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就是為了搶救中國的水下文物於1987年成立的。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的即將出水,就是這個中心的傑作。張威說,目前制約我國水下考古的頭等問題就是資金。國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業贊助,但中國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業曾出100萬元贊助打撈「南海一號」。張威說,沿海調查一次就要花100多萬元,到一趟西沙來回要300萬元,一套潛水服要4000多元,就連一支深海燈也要1萬元,水下考古無疑是個昂貴的行業。被稱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甚至曾建議中國不要搞水下考古,因為太費錢了。
盜撈者為何肆無忌憚
至於外國打撈公司為何能頻頻潛入中國海域,進行商業性盜撈或在其他海域打撈中國沉船,專家分析,這是因為無論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界定都太模糊。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林燦鈴認為,目前我國相關文物法規定,「對於遺存於中國內水、領海內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海域內的文物,無論其起源於中國或起源於外國,均屬中國所有。對遺存於中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文物,中國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這樣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夠准確和完善的。因為對於中國領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確認為起源於中國的文物,它僅僅是規定了辨認的權利,也就是說僅僅運用了文物的「屬地原則」,而沒有追究文物的「屬物原則」,這顯然不利於我國文物所有權的保護。而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就採用雙重原則,有利於其追討文物。此外,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兩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區域內海洋文化遺產的歸屬,我國法律也沒有做出任何的相關規定。
與此同時,目前國際通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給商業盜撈留下了法律漏洞。該《公約》規定,對於在國家管轄權之內的海底發現的具有考古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應予以保護;並且特別強調對這類文物「要注意來源國(文化來源國或歷史、考古來源國)的優先權」;但公約中提出的這些條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來源國難以依此追討自己應有的權利。

5. 中國的文物有哪些

22年前的一天,中國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靜靜地停著一艘打撈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猶如幽靈一般。據一本收藏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里的古航海日誌記載:1752年,一艘名為「歌德馬爾森」號的中國商船,在這片水域觸礁沉沒。當年,這艘從廣州出發的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准備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兩百多年後,一個名叫邁克.哈徹的英國職業海上打撈者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將自己的打撈船開到了這片海域。哈徹從「歌德馬爾森」號打撈上來了青花瓷器23.9萬件,每塊重達45公斤的金錠125塊。1986年,哈徹將這筆寶藏交給了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換回了2000多萬美元的回報。從此,哈徹以「當代最成功的尋寶人」的頭銜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寶無數」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國際尋寶人來到這里,盜撈中國的水下寶藏。
南海沉寶堪稱「海底瓷都」
其實,這並不是哈徹第一次從南海撈起寶藏。1983年,他就在這里發現了300多年前沉沒的中國明代帆船,船內滿載2萬余件瓷器。這些瓷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以250萬美元成交,平均每件價值112美元。第一次嘗到甜頭的哈徹,從此鎖定了南海。他出高價雇來各種「人才」——考古專業的高材生、海難事故的研究者、東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術純熟的潛水員。1999年,哈徹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載有100多萬件康熙年間四大官窯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號。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拍賣。這一次他賺了3000萬美元。
哈徹發現的寶物,或許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寶物的「冰山一角」。15世紀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通,海洋成為溝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貫通東西方的貿易通道。但是,在那個沒有機械動力的帆船時代,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隻隨時會遇險沉沒,幾乎每隔29個小時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紀初,因遇上海盜和風暴而沉沒的貨船比例仍高達30%—40%。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統計,在中國的茫茫海域下「沉睡」著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還有一些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國沉船。這些船滿載的中國陶瓷、絲綢、金銀珠寶等寶藏也就隨船體下沉被大洋淹沒。有專家曾表示,這些沉船完全構成了一個「海底瓷都」,其數量難以估量。對中國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海底藏品承載著歷史的密碼,中國的航海史、海外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家關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將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這些珍貴的歷史標本,在海外盜撈者的眼中只等同於鈔票。幾乎就在考古學者深入海底的同時,逐利而來的各色人等也瞄準了發財機會。
海外盜撈者野心勃勃
在蘇富比拍賣行,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引誘著越來越多的「哈徹」加入到沉船打撈的隊伍。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們不惜血本,利用各種手段在各個海域搜尋水下文物。與此同時,一些無力打撈本國領海內水下文物的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越南也開始與西方撈寶公司合作。他們向這些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他們在領海內撈寶,之後再與頒證國分享利潤。不過,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圍通常都不會局限在頒證國的領海內,而會秘密潛到中國海域盜撈水下文物。於是,南海成了他們滿足慾望的「樂園」。盜撈、竊取、走私、拍賣……在中國海床上靜躺了千百年的沉寶,也在通過一條條隱蔽的商業通道流失。
參加過越戰的美國老兵費爾.格雷科就借與菲律賓政府的合作,盜撈了數萬件中國古董。為了「開發」南海寶藏,格雷科在菲律賓至少住了10年,從當地漁民的講述中一點一點搜集沉船信息。據菲媒體披露,從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後在南海發現了16艘沉船,撈起了約2.3萬件古董。這些文物都悉數被他運回了美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到過他位於洛杉磯的住所。據他們形容,格雷科的花園里赫然立著幾個兩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隨意擺在地上,「整個家就是小型中國古董博物館!」發達的互聯網讓格雷科輕易繞過公開拍賣文物的法律障礙,將古董賣給了私人收藏家。這一點讓菲政府異常惱火,曾發出逮捕令並要求美國將其引渡回菲律賓。但美國拒絕配合。
今年50歲的德國工程師蒂爾曼.沃特法有個野心,他要在未來的歲月里「一網打盡」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寶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幾萬件保存完好的陶瓷製品。沃特法將這座海底寶庫取名為「黑石」號。在接下來的3年裡,他先後撈起6萬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壺、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銀餐具等。研究推測,「黑石」號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島途中,遇上暴風雨觸礁沉沒的。據中方考證,「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器品種相當豐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國都沒有出現過,「黑石」號的青花瓷也是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對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非凡。然而,在中國幾家博物館與沃特法的接觸中,沃特法都堅持把「黑石」號的絕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而這是中國的博物館所無力承擔的。從今年年初開始,沃特法竟將他的撈寶工具伸向了中國南海。據印尼海洋漁業部估計,在「印尼周邊」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貨船殘骸,許多船齡超過1000年。鑒於沃特法的「成績」,印尼政府打算將這463處南海沉船位置,盡數交給沃特法的探寶公司。
金融投資家、比利時人呂克.海曼斯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作夥伴」。2004年9月,海曼斯勘察出了一艘來自10世紀的中國沉船,船很大,有70米長、15米寬。他在船隊上坐鎮19個月,指揮潛水隊下潛2萬次,把將近25萬件珍寶逐一打撈上來。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飾紋是龍、鸚鵡和其他異鳥;茶壺上清晰可見蓮花的圖案;青瓷上的釉完好無缺。巴黎博物館專家保羅.德斯盧克對海曼斯說:「知道你撈上了什麼嗎?公元10世紀的沉船極其罕見,我們對五代十國的認識非常蒼白,博物館里的文物極少,這艘船填補了空白。」在打撈這艘五代十國時期沉船時,海曼斯還在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不明物體」,但這處沉寶所處海域相當敏感,是印尼與中國有爭議的水域。就在他打算對新寶藏「動手」時,印尼警察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達的藏寶倉庫,並指控他「非法撈寶」。海曼斯猜想,這也許是已經掌握了打撈沉寶技術的印尼政府想甩開他單干。
尋寶熱將毀掉很多寶藏
除了國際盜撈者,國內也有許多文物販子在盯著南海的寶藏。盡管我國早在1989年就對水下文物進行立法保護,但已發現的古船文物還是遭到當地一些漁民的哄搶。他們捕魚時有時候會一網拖出瓷器或古錢,便知道下面有沉船與寶物,於是就借機打撈,而有組織、有規模地盜取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勝防。中國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內,盜撈海底文物的「銷售」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通暢的渠道和市場。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盜撈行為,都會在造成中國文物流失的同時,使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遭到毀滅性破壞。
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就是為了搶救中國的水下文物於1987年成立的。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的即將出水,就是這個中心的傑作。張威說,目前制約我國水下考古的頭等問題就是資金。國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業贊助,但中國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業曾出100萬元贊助打撈「南海一號」。張威說,沿海調查一次就要花100多萬元,到一趟西沙來回要300萬元,一套潛水服要4000多元,就連一支深海燈也要1萬元,水下考古無疑是個昂貴的行業。被稱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甚至曾建議中國不要搞水下考古,因為太費錢了。
盜撈者為何肆無忌憚
至於外國打撈公司為何能頻頻潛入中國海域,進行商業性盜撈或在其他海域打撈中國沉船,專家分析,這是因為無論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界定都太模糊。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林燦鈴認為,目前我國相關文物法規定,「對於遺存於中國內水、領海內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海域內的文物,無論其起源於中國或起源於外國,均屬中國所有。對遺存於中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文物,中國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這樣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夠准確和完善的。因為對於中國領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確認為起源於中國的文物,它僅僅是規定了辨認的權利,也就是說僅僅運用了文物的「屬地原則」,而沒有追究文物的「屬物原則」,這顯然不利於我國文物所有權的保護。而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就採用雙重原則,有利於其追討文物。此外,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兩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區域內海洋文化遺產的歸屬,我國法律也沒有做出任何的相關規定。
與此同時,目前國際通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給商業盜撈留下了法律漏洞。該《公約》規定,對於在國家管轄權之內的海底發現的具有考古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應予以保護;並且特別強調對這類文物「要注意來源國(文化來源國或歷史、考古來源國)的優先權」;但公約中提出的這些條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來源國難以依此追討自己應有的權利。

6. 世界七大文物分別是什麼

關於世界七大奇跡,有分古世界七大奇跡與新世界七大奇跡,古世界七大奇跡就是埃及的吉札金字塔、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法洛斯燈塔、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巴比倫空中花園、阿提密絲神殿、羅得斯島巨像、毛索洛斯墓廟、 (目前僅存吉札金字塔),新世界七大奇跡則為埃及金字塔、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中國的萬里長城、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佛塔、義大利的羅馬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 (不過這是由國家地理雜志所發表的,很多人並不承認),目前也有第八奇跡 (大陸的萬里長城) 與第九奇跡 (大陸的龍游石窟),不過應該都只能做為參考,

7. 故宮和台北故宮,哪個收藏的文物水平最高

總的來來說是故宮更高。
當年故自宮文物南運避難,蔣介石逃到台灣去的時候,運走了一批文物,然後現在流傳著運到台北的那批文物是精挑細選之後的精品。實際上當時兵荒馬亂,根本沒有時間去挑選精品,運到台灣去的文物占總共南運文物的22%,具體可以看一下北京故宮院長在國家地理雜志的演講。www.bilibili.com/video/av6737337/。
台北故宮也有一些很珍貴的文物,但是總的來說北京故宮館藏文物還是遠勝台北

8. 對世界地理/貴州文物 有了解的進來

貴州文物中的馬文化,散見於出土文物,崖書崖畫、古代建築等方方面面。

出土文物中的馬,主要有赫章可樂漢墓出土的漢代陶車馬磚,遵義雷水堰楊輝墓出土的明代彩陶騎馬俑,興義萬屯和興仁交樂漢墓出土的銅車馬。興義萬屯東漢銅車馬,出土於1975年,一車一馬,總長1·12米。馬由頭、耳、軀尾、四肢共11段分鑄組合,身高0·88米,體長0·45米,作晚婚首、立耳、豎鬃、咧嘴奔騰狀。興仁交樂東漢銅車馬,出土於1987年,亦是一車一馬,分段鑄造。馬通高1·16米,身長0·85米,作昂起、昂首挺胸、張口露牙嘶鳴狀。興義、興仁出土的銅車馬,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性,

摩崖石刻,尤其是崖書崖畫中的馬文化相當精彩。所謂「崖書崖畫」,即在天然崖壁上寫字、作畫。主要有貞豐平街小花江的「七馬圖」崖畫,紫雲松山團坡村的打鼓洞崖畫,關嶺普利下瓜寨的「馬馬崖」崖畫和板貴牛角井崖畫,丹寨南臬大簸箕的銀子洞崖畫,長順威遠的龍家院崖畫,開陽高寨平寨村的「畫馬崖」崖畫,西秀區劉官村的「畫馬崖」崖畫和劉官黑土村的毛栗坡崖畫。其中關嶺「馬馬崖」、長順龍家院、開陽「畫馬崖」等以畫馬為主體內容的崖畫,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嶺「馬馬崖」崖畫對游牧有生動描繪。「馬馬崖」因繪有眾多馬匹而得名。現存8個人、4匹馬、1條狗、1隻鳥及其他一些圖像。縱觀全畫,似為一幅放牧圖:年輕力壯的騎手,躍馬揚鞭,奔跑在前。其後群馬緊跟。男孩追隨大人外出放牧,情態歡躍。婦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孩,面向大人,作舞蹈狀。

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早已從事農業生產。古代農耕風貌在長順龍家院崖畫上清晰可見。此處崖畫的最大特點是,除畫大量馬匹外,還畫有太陽、田園、人扛犁和其他農具等。人物頭戴斗笠,農夫肩扛農具,四周田連阡陌,顯然是幅山區農耕圖。

貴州崖畫,除反映社會生產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開陽「畫馬崖」崖畫,堪稱民族風情的歷史畫卷。畫馬崖崖畫位於南明河下游清水江畔頂趴村,分大崖口、小崖口兩處,相距300餘米。前者畫面高1·6米,寬4·6米,離地1·5米;後者畫面高2·5米,寬11·2米,離地2米許。兩處共畫人、馬、樹、洞、仙鶴、小鳥、太陽、星星、山路、烏雲等圖像150餘個。悉以赭色塗繪,圖像大小不等。大者高0·3米,寬0·28米,小者僅幾厘米。通觀兩幅畫面,人、馬幾乎均朝同一方向行進,似乎表示人們在旭日東升之際,或騎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點。途經曲折山路,時而穿越山洞。到達時,有人迎接,繼而對飲。眾人圍成圓圈,攜手集體跳舞,氣氛十分熱烈。其地素為苗族聚居區,崖畫反映的可能是民族節日活動場面。

古代建築,包括主體建築、附屬建築和建築裝修,大多與馬有關。例如座座文廟都有下馬碑,許多大戶人家安有拴馬石,眾多封火牆做成馬頭形。至於建築裝修中的大量木雕、石雕、磚雕、灰雕等部件,「祿馬扶持」圖案比比皆是。在龐大的下馬碑家族中,立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者,造型最美。石象碑座,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安順府文廟增色不少。以象為座,大概取「封侯拜相」之意。在眾多拴馬石中,大方柯家橋「柯官房」數量最多,竟在建房時有意在山牆上安裝4個拴馬石。由此可見,當時「柯官」擁有何等顯赫的地位。

馬頭牆,所在多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遠青龍洞的馬頭牆堪稱佼佼者。尤其是青龍洞古建築群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其牌坊、戲樓、大殿等處,均飾以馬頭牆,場面極為壯觀。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方奢香墓墓地內,有匹圓雕石馬,其身高體長幾乎與貴州高原常見的山地馬相差無幾。此馬原為柯官墳的石象生,傳說因夜間常偷吃村民的包穀,被砸壞了嘴巴。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山郎德上寨用鵝卵石仿銅鼓鼓面紋飾鋪就的銅鼓坪上,有兩匹浮雕戰馬,村民說是楊大六生前喂養的戰騎。楊大六,苗名陳臘略,咸同農民起義首領之一。相傳他跨上戰馬,勇猛異常,嚇得清兵驚問「他是誰?」但聽苗民贊譽道:「羊打羅!」苗話「羊打羅」即「凶死了」、「勇敢極了」之意。清兵不懂苗話,誤以為這位身先士卒的悍將叫「楊大六」,於是便上了書,以至外人不知其真實姓名。郎德村民深諳個中緣由,樂將這位先人稱為「楊大六」,並在銅鼓坪上為他雕塑戰馬,以資紀念。-----------------------------《你應該滿足了吧!!!這么多的文物資料》

9. 求任何一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主要內容。200字左右

2011年6月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這一期的主要內容有三個。
一、梯田:登高線上的秘密
二、瀘縣:千年石雕驚天下
三、56個名族系列---傣族、黎族
梯田:在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定里,坡度大於25°的山坡,是不適合農耕的,需要退耕還林或還草。然而,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山區,平地較少,所以,人們不得不利用坡地作為自己的農耕地,於是,梯田就成為把坡地變為平地的土地利用手段之一,梯田也成為了人類在長期的農生產中的重要基礎。所有的梯田是沿等高線延伸的,這樣才能使田地平趟,才能有利於儲水和儲肥,使農作物更好的生長,提高產量。
瀘縣:位於南丘陵中的小縣城,隱藏著上百座明清時期的時刻龍橋,踏著這些石橋行走在瀘縣鄉野,腳下無處不是宋代的石刻墓葬,瀘縣高聳在山崖上,幾乎通體是精美的明代石窟,在瀘縣,無論是橋、墓、石窟遺像,無一不是精美的時刻藝術。全縣19個鄉鎮都有宋墓分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發現宋墓群160餘處,暴露在外的就有500餘座,是迄今的中國最為密集的宋代石窟墓群。
傣族:對許多人來說,傣族是一個既熟悉有陌生的民族,因為傣族的孔雀舞和潑水節實在是太有名氣了,以至於成為傣族的符號象徵。傣族的名族文化十分豐富,全民信奉佛教,是一個平和、淡泊的名族。
黎族: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為我也喜歡中國國家地理,以上是我自認為的主要內容,如有不同見解,請分享!

10. 河南都有那些名勝古跡

1、安陽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