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中國地理論文範文
① 初一地理論文(配插圖)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版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權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② 求一篇地理小論文,400字,初一水平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分布有剛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達8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廣布著沙丘、礫石戈壁,只有少數地方由於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綠洲,是沙漠中人煙比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佔世界總量的20%以上。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條主要河流。尼羅河全長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在乾燥的沙漠里,由於尼羅河的泛濫而形成了一條帶狀的「綠色走廊」。這里是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 。
非洲地跨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帶南北對稱分布。通常氣溫高,降水少,乾旱地區廣,有熱帶大陸之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茂密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生長著許多珍稀動物,如猩猩、獅子、羚羊、長頸鹿、斑馬和大象等等。咖啡、棗椰、劍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經濟作物。
非洲的地下資源也非常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寶庫」之稱。黃金和金剛石的產量一直佔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氣及銅、錳、鈾、鋁土、鎢、鉻等礦產儲量也很大,常被稱為「富饒的大 陸」。
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非洲發現的大約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是迄今所見的人類最早的化石,非洲現有55個國家和地區,全洲人口5.53億(1985年),人種以黑種人為最多。
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勢頭
近年來,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增長的速度也高於全球經濟平均水平。今年以來,許多國際機構對非洲整體經濟的預測依然樂觀,認為非洲經濟的整體表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出色。非洲經濟正以30年來最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自2003年以來,非洲經濟擺脫了長期低迷的狀態,開始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03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4.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6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5.4%,與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長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國家近年來政治穩定,並實施了宏觀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客觀上促進了非洲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財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財政情況已從赤字變為盈餘。同時,通貨膨脹也得到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勞動力數量在未來十幾年裡將會有較快增長,將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和內需擴大。國際組織普遍認為,非洲國家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加上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將加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非洲經濟增長產生了拉動效應,帶動了非洲國家加工業和出口的增長。同時,初級產品商品價格的上漲,刺激了非洲國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國家的貿易狀況。僅2005年一年,非洲的貿易順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國投資增加。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在逐年增長。近年來,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數據顯示,在上述兩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東非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增加最快。
當然,非洲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還有一些困難有待克服。首先,面臨全球高油價的挑戰。如高油價持續下去,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將會上升,經濟增長將會受到抑制。對石油靠進口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其次,面臨美元貶值的威脅。如果美元進一步走低,致使美國進口減少,那麼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非洲國家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美元貶值對非洲的石油出口國來說意味著收益的減少,因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結算的。另外,非洲農業始終面臨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非洲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飯,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給脆弱的非洲農業造成巨大損害,進而導致經濟下滑。
世界經濟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振興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人們有理由相信,非洲經濟是大有希望的。
你可以刪減一些。很好的非洲論文呢
③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④ 初一觀看中央10台地理中國寫一篇400字論文
論文提綱,是指論文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准備,是論文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構思謀篇是指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以便論文作者可以根據論文提綱安排材料素材、對課題論文展開論證。有了一個好的提綱,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摯領,掌握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使論文的結構完整統一;就能分清層次,明確重點,周密地謀篇布局,使總論點和分論點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能夠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組織、利用資料,決定取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1]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論文提綱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縱觀全文,寫出能表示論文主要內容的信息或詞彙,這些信息或詞彙,可以從論文標題中去找和選,也可以從論文內容中去找和選。例如上例,關鍵詞選用了6個,其中前三個就是從論文標題中選出的,而後三個卻是從論文內容中選取出來的。後三個關鍵詞的選取,補充了論文標題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內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選出,與從標題中選出的關鍵詞一道,組成該論文的關鍵片語。
⑤ 求一篇地理小論文(初一1500字)
節約用水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然而,她為我們提供的各種資源都是有限的,包括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現在,人們的節水意識還沒有提高,要是人們再不節約用水,那地球將會是什麼樣子呢? 那是一個不堪設想、毫無生機的世界,彷彿回到了十個太陽的遠古時代中。波瀾壯闊的大海、舉世聞名的長江、水平如鏡的西湖、歡騰跳躍的小河,都是由水組成的。要是沒有了它們:首先,天空中那潔白的雲朵將會消失,天空也不會降雨,因為無法進行水循環。天空不降雨,農民們的莊稼生長所需的水分與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從何而來?而且,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問題也無法解決。人超過四天不喝水,就會死亡。那麼到時人類就會在地球上滅絕。不止人類,還有動物也會滅絕;土地會乾裂成一塊一塊的;還有…… 天啊!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由此可見,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人類,我們不珍惜水資源,就是在毀滅自己。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這句話看似簡單,意義卻十分重大。眾所周知,這個世界上約有八十多個國家,二十一億人民,有些國家已經面臨了缺水問題,我們中國也是其中之一。我國北方好多城市都已經嚴重缺水:天津、西安、太原、濟南,甚至上海的用水都已成了問題,農業用水問題也很嚴重,黃河斷流每年長達一百多天。但是好多人還沒有自覺節水意識,不但見了浪費水的現象不管不問,而且自己在生活中也大量浪費水。 要怎麼樣才能節約用水呢?第一,大家看到水龍頭沒關或者沒擰緊,要立即上前把水龍頭關好;第二,洗澡時,要用淋浴,不要用盆浴;第三,洗臉水和洗腳水也可以二次利用,再拿來用於拖地、澆花等。只要照以上所說的那樣做,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水了。當然,節約用水還有許多「法寶」,要靠大家自己去發掘,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節水小能手」吧!水是生命的搖籃,是工業的血液,還是農業的血脈。我們決不能浪費水,節約用水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坐起。否則,這個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會是我們的眼淚。讓我們拉起手來,一同加入節約用水的行列吧!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水看上去是那樣的普通,普通得讓人須臾不可缺少而又隨時可以忘記。人們只是在渴了的時候想到喝水,而對於水的本身關心得很少甚至從未關心過。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質都不可替代的。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更談不上什麼文明和發展。當前,由於世界人口的劇增、人類的過度索取和浪費,以及工業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資源越來越匱乏,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水危機。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盡管水資源總儲量達2.8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國養活著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被列為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專家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6億的高峰,再加上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嚴重缺水的國家。 側耳傾聽,淮河在吶喊,黃河在哭泣,長江在嘆息……水污染像一種持久的頑疾折磨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呼籲人類關注水污染,節約水資源,聯合國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呼喚著地球兒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所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當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由此可見,節約用水是多麼的重要。 水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提高對水資源的認識,自覺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同學們,做一名環保小衛士吧!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注意擰緊水龍頭,做清潔時節約用水,在生活中與浪費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行為做斗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珍惜每一滴水,保護水資源。 目前,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資源缺乏的環境中,有資料表明,我國現有淡水2.8萬億噸,而每排放一噸廢水,就會污染8噸淡水,如果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為5億噸,那麼我國的淡水只能維持700年,記得有一句保護淡水資源的公益廣告詞是這樣寫的:「保護水資源,珍惜生命,不要讓水生物哭泣」。
⑥ 初一地理小論文1000字左右(不少於800字)
保護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於人類的一大舉措。
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範區、「綠色學校」等各種設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於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地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並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並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此,人們正在致力於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於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後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⑦ 初一400字地理評論5篇
地理論文
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面積卻與擁有四十多個國家的歐洲相當,這是一件讓歐洲許多人不可理喻的事情。歐洲人說:西藏要獨立,你讓它獨立嘛,台灣要獨立,你讓它獨立嘛。但他們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多數時候就是一個統一的東方大國,這有別於國家數量眾多的歐洲,所以我們一直都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我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特徵,對自然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中俄界河黑龍江從這里流過,這是一條通航的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我國最東端也是,只是中俄界河變成了兩條,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也是能夠通航的河流,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我國最西端在與塔吉克相鄰的帕米爾高原上。最南端是曾母暗沙,南沙群島中淹沒在水下的暗礁。與
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隔黃海東海有韓國、日本;隔南海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隔海相望的國家也稱海上鄰國。雖然也隔海但不能相望的就不能算海上鄰國了,比如我國與泰國也隔海,但有點遠,我國與美國隔太平洋就更遠,根本不能相望。
中國共有56個民族。目前中國少數民族共有55個。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分布地域遼闊。絕大多數縣都有兩個以上民族成分,分布極不平衡大雜居、小聚居。中國各民族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相互交往,形成了各民族既雜居又聚居,互相交錯的居住狀況。有些少數民族既聚居在一個地區或幾個地區,又散居在其他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同學們,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於我們。因此,大家更要繼承和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是至高無上的品德、是民族的靈魂。親愛的同學們,為了我們肩上的重任,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讓我們努力學習,做一個無愧於人民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尊敬師長、愛家愛校、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合格學生吧!
⑧ 地理初一論文1000字(位置,地形,河流 氣候,人口,城市,代表建築,宗教,文化習俗)原創給高分哦!!!
受保護的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中國的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與,不認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惜資源已成為一個好處,對人類的一大舉措。
國務院頒布了多項法令,規劃和資源保護在5年到15年,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我們的環境資源的工作。
目前,中國已經9的法律制度的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管理系統,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的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建立了以保護環境資源,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綠色學校」和其他設施。中國是一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一步一步的道路上。
我們需要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礦產,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物,植物和其他自然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短缺的趨勢正在逐步顯現。對於悲觀主義者,資源是有限的,消耗的部分減少,總的可再生資源的再生是有限的,並不能承受不斷增長的需求。資源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並最終使經濟增長停止。樂觀者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自然資源的使用將繼續擴大,人類的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資源缺乏的情況下隨時更改。雖然他們討論的問題,資源的「矛盾」。在目前的短缺趨勢的部分土地,淡水,森林和其他資源可以是不容忽視的。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一切的一切,資源也不可小視的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危機,人類在一切可能的方式找到了新的替代能源來自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源資源的缺乏。但技術問題是一大障礙,白天和晚上,雨或陽光照射,季節的變化,它很難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的需求和太陽能,水電增長無法跟上的能源消耗速度的增加和生態環境,食物鏈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出於這個原因,人們熱衷於受控核聚變發電的研究和發展,人們已將很大的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被稱為「傳遞給後代21世紀的紀念碑,但我們需要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保護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生產工作,和諧與團結的需要。人類生產大的排放量,資源的成本也非常嚴重,以換取暫時的經濟繁榮,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必須為人類的生產,創造一種環境,資源豐富,環境和生態的固態驅動力生活,因此,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必須要求我們的人類的生產環境和生態的矛盾速度減排工作,在全社會建立一個新的生態理念,大力推廣綠色科技技術,努力促進人們形成一個科學,節能,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動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的支持和安全技術,以保持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讓我們保護地球今天舍才有得,計息。
⑨ 初一地理小論文怎麼寫
給你個大綱.. 由於時代進步,我國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環境中不斷發展,而由此引發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便顯得尤為重要和發人深思. 我國是人口大國,由此,我國的資源人均擁有量都比世界人均擁有量低處好幾個百分比.於此,節約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資源的開發利用,關繫到生產和發展.同時,資源的開采量也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目前,世界各國都還以化石燃料為主要原料資源.若是過渡的開發開采化石燃料,環境會受到破壞,同時,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會給環境帶來污染.(聯系環保.改善環境,可以展開說~還能減少人為原因而引發的地質災害) 所以,要倡導環保,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 合理的消費觀,能有利地促進經濟有條不紊的發展,能應對世界的金融變化形勢.促進生活質量. 以上 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哦..
⑩ 初一地理論文例文
一篇關於非洲的,非洲的圖網上很好找的,你自己找找吧。
---------------------------------------------------------------------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分布有剛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達8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廣布著沙丘、礫石戈壁,只有少數地方由於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綠洲,是沙漠中人煙比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佔世界總量的20%以上。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條主要河流。尼羅河全長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在乾燥的沙漠里,由於尼羅河的泛濫而形成了一條帶狀的「綠色走廊」。這里是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 。
非洲地跨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帶南北對稱分布。通常氣溫高,降水少,乾旱地區廣,有熱帶大陸之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茂密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生長著許多珍稀動物,如猩猩、獅子、羚羊、長頸鹿、斑馬和大象等等。咖啡、棗椰、劍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經濟作物。
非洲的地下資源也非常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寶庫」之稱。黃金和金剛石的產量一直佔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氣及銅、錳、鈾、鋁土、鎢、鉻等礦產儲量也很大,常被稱為「富饒的大 陸」。
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非洲發現的大約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是迄今所見的人類最早的化石,非洲現有55個國家和地區,全洲人口5.53億(1985年),人種以黑種人為最多。
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勢頭
近年來,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增長的速度也高於全球經濟平均水平。今年以來,許多國際機構對非洲整體經濟的預測依然樂觀,認為非洲經濟的整體表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出色。非洲經濟正以30年來最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自2003年以來,非洲經濟擺脫了長期低迷的狀態,開始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03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4.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6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5.4%,與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長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國家近年來政治穩定,並實施了宏觀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客觀上促進了非洲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財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財政情況已從赤字變為盈餘。同時,通貨膨脹也得到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勞動力數量在未來十幾年裡將會有較快增長,將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和內需擴大。國際組織普遍認為,非洲國家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加上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將加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非洲經濟增長產生了拉動效應,帶動了非洲國家加工業和出口的增長。同時,初級產品商品價格的上漲,刺激了非洲國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國家的貿易狀況。僅2005年一年,非洲的貿易順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國投資增加。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在逐年增長。近年來,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數據顯示,在上述兩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東非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增加最快。
當然,非洲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還有一些困難有待克服。首先,面臨全球高油價的挑戰。如高油價持續下去,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將會上升,經濟增長將會受到抑制。對石油靠進口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其次,面臨美元貶值的威脅。如果美元進一步走低,致使美國進口減少,那麼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非洲國家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美元貶值對非洲的石油出口國來說意味著收益的減少,因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結算的。另外,非洲農業始終面臨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非洲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飯,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給脆弱的非洲農業造成巨大損害,進而導致經濟下滑。
世界經濟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振興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人們有理由相信,非洲經濟是大有希望的。
課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我國中學地理課程在近50年間一直隨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改進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著,人類社會及其教育均面臨著21世紀的挑戰。雖然從20世紀邁入21世 紀是個漸進的過程,但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教育的期望,使我們不得不經常反思已做過的工作,用發展 的眼光看待中學地理課程,使它能夠根據社會的進步適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許多因素影響地理課程的發展。比較重要的有:社會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綜合這些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趨向:與中學其它 課程綜合、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時突出地球科學、逐步信息化 。這幾個趨向既是有各自特點的獨立發展方向,又是相互聯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綜合課中的地理知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態。課程綜合化主要是解決中學特別 是初中階段課程劃分過細、過多,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缺乏綜合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現有的綜合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學分類,把中學的課程分為綜合理科(也有稱自然科學或科學 的)和社會科。綜合理科包括分科時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的地學部分;社會科則包括歷史、政治 、社會常識、地理等內容(或只包括歷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課和歷史課合並為社會課,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學課合並為科學課來作為學校課程選擇之一的設想。此外,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綜合課方案還納入到高中課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於我國綜合課還處在實驗階段,內容的綜合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其中的地理知識往往帶有明顯的分科 課程痕跡,即地理類知識集中安排,其結構與分科地理課程基本相同。這在社會科的綜合中更為明顯。
上海市的綜合課與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於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的融合性更強,它並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冊書 或一個年級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識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特徵的 。
綜合課程的發展給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中學課程淡化學科概念,會使地理知識與其它 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更有效地融合起來,其結果是中學的課程將更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將更多地針對地理內容學習本身以及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試圖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綜合化的結果是實現了文、理科各自內部的綜合而強化了文、理之間的分化。現 行中學課程中的學科分化現象很嚴重,但地理課程的實質卻是綜合的。其一、地理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的基礎知 識,並為這些基礎知識提供了一個綜合利用場所。其二,地理課程綜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 理想的狀態是在初中文、理科內部分別綜合的背景下,單獨保留地理課,使學生有一個綜合利用所學文理科知 識和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較強的知識的領域。然而,地理課如果想承擔起這樣一個獨特的角色,必須進行課程結 構的改革,打破傳統的地理學科體系,建立一種以地理思想為中心的,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課程結構。
二、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
地理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區別。從廣義的環境教育概念看,有關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自然 環境的知識,大部分都已含在現有的地理課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實際就是環境教育。從狹義的環境教育概 念看,環境教育主要是環境問題或環境保護教育,而傳統的地理課內容以環境為組成、要素本身的特點及其演 變為主,如構成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及其變化。此外,地理課程中的行政區劃知識等許多內容也不屬於狹義的 環境教育內容。但是,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地理課程,這一點為大多數地理教師所認可。中學地理 課近幾年的變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 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 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 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 架」的(韋志榕,1997)。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 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 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 的關系。對於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同上)。編者認為這樣的「教 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 當。
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並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 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賈國江,1997)。
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向使我們意識到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發展的環境化,使地理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潛在的或隱性的聯系越來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課與環 境教育本來就有內在聯系,在某些方面難以劃分界限。有人從中學課程範式的角度論述中學地理課程與環境教 育的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有一些不同的傳統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與環境的傳統,這個 傳統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中學地理 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都反映這種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范型。」(李子建,1996)。從國家高中實驗大綱和現行 大綱的對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綱的突出特點是將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學科 內容結構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重新組合和轉化。
2.作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結果,中學地理課傳統的地理科學體系將被打破。當前意義上的環境教育是以環 境問題為中心的,而目前中學地理課程則是以地理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地理教育的內容融 合起來,會生成新的課程結構。即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地理背景與當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環境問題融合在一起, 類似一種區域研究的結構。
3.地理課程環境化的過程中,地理內容選擇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地理性」將會有所改變。過去人們強調地 理性,是因為地理教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很容易將屬於其它學科的內容吸收進來。「地理性」的提出,對 於保證地理課程內容的學科特性和精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個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當地理課程趨向於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再來過分強調「地理性」,將無法真正達到預想的教育目標 ,例如:當我們進行能源問題學習時,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種類、能源的特點、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數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內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產的知識,如核電站的內部結構怎樣,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會性和心理性問題、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能源問題並對它產 生興趣。所以,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總之,地理教育的環境趨向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學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將使學生對區域地理、部門 地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更有學習興趣。
三、「地球」課程的設立與地理課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准備在高中階段開設「地球」課程,同時仍保留地理課,後者將以人 文地理為主。我國在中學還沒有開設過「地球」課。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資源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讓學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過程、化 學過程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識,地理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美國正在進行 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實驗。
「地球」課程的設立在我國雖然剛剛處於設想階段,但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地理課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開設「地理」課,實際上是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來(雖然「地球」課 程不同於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課將以人文經濟內容為主。
其次,現在的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自然地理內容很少,可以將區域內容大幅度減少。增加學習 自然地理的時間。加強自然地理內容學習至少有下幾點好處: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對理解環境 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為高中學習「地球」課做些准備;三是給那些不準備上高中的學生一些基本的認識自 然環境的知識和科學方法。
第三,適當加強一下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簡單的區域地理知識放在小學高年級, 其實,現在小學社會課中的內容許多與初中有重復,初中地理課只是在小學社會課的基礎上更為詳細和系統。
四、地理課程的信息化趨向
在面向21世紀所作的地理課程改革中,不能忽視社會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地理教育界應為基於信息技術平台上的地理課程開發及早做出適當的思考。
1.基礎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在學生發展中的獨特功能日益顯現。關於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中的獨特功能 到底是什麼,其實一直不甚明了。傳統的認識是掌握地理知識、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發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識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這些功能上又進行了提煉,就有了「空 間想像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僅僅把「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作為地理課 程能力培養的特點還遠遠不夠。到底什麼是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功能呢?傳 統地理學是一門發現、記錄、描述、解釋(含定性、定量)和尋找規律的學問,它幫助人們不斷擴大對世界和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並運用在發現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現代地理學增強了理 論體系的建設、現代技術的應用和與經濟發展更為直接的聯系,形成了理論、技術和應用三個層面。不論地理 學如何發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礎之上的。把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與學校地理課程聯系起來, 可以認為,獲取、處理、使用和評價地理信息的能力應作為現代地理課程中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這個特 點的逐漸顯現是和社會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態直接相關的。
2.大眾媒體的發展將分散部分中學地理教育的功能。傳統地理課程中的不少內容屬於地理常識,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見的地理現象等,以這些內容為主體的地理課程(以初中為主)體系,與現代地理學 的內容相距甚遠,對地理學研究工作者來說,中學地理課程似乎過於陳舊;對一般人來說,又會以為地理學就 是如此。這裡面的矛盾在於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地理學自身的發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 ,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今後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培養科學家;也不可能承擔 起培養科學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課程內容是否與現在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一致,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開設的 課程是否是學生發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術不很發達的時代,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識,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區、各個國家的分布、特點都要通過地理課程一一傳授給學生,否則,學生很可能 無處去獲得這些知識。現在或未來不太遠的社會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學校地理課程傳授給學生的地理知識 只能是現有知識的極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後這些知識就會發生變化。此外,大眾媒體的發展也擴大了 學生課外知識面。當學生需要知道某個國家的位置時,只要查查地圖就可輕易找到,地圖冊或大量圖書、報刊 雜志、光碟和網路中都可以獲得有關一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這樣獲取的信息不僅符合學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從地理課上獲得的豐富和有趣的多。學校地理課程將集中精力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幫助 他們科學地理解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科 學並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
3.地理課程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當地理課程內容過於依賴地理課本和教師講授時,學生的 主體性是無法得到很好發展的。首先,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視來源是地理課本,會使學生的視野和想像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別是目前常見的現象:學生大都從課本尋找現成答案,只能滿足教師提問的要求,而無法 激勵學生探究更多的問題。其次,過於貧乏的地理信息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而適當豐富的教學信息環 境將使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可能,例如:除了聽教師講授外,學生可以進行資料查詢、社會調查 等活動,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進行獨立學習、網路學習、合作學習、批判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 式。學生將由對地理知識的被動記憶和存儲者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開發基於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將體現一種現代地理教育觀,會帶來一種 全新的學校地理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