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國地理有聲
Ⅰ 求《海底兩萬里》和《名人傳》(有聲的 跟書一樣)
伱恠絔萪里
MP3里找
岢螚侑
Ⅱ 高中語文 數學 英語 歷史 政治 地理 生物 化學 物理 要怎麼學啊
【學無止境有捷徑】
學無止境,但有方法。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某人快速地超過別人,這就是捷徑。
【「三法一書」需知道】
一種看書方法——目錄看書法。
目錄看書法,簡單來說,就是先看目錄後看書,或對照目錄看書。
強調「提綱挈領」的人不在少數,可沒幾個人想到一本書的目錄,就是這本書最好的提綱;為數不少的老師強調學生把某本教科書好好列一個提綱,可就是沒想到讓學生對照目錄看書。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課前、課後,還是總復習,都使用目錄看書法,就能夠有效地「查漏補缺」,更好地領悟到「提綱挈領」的真正意義。
目錄看書法,還可以對一些書籍進行篩選。在拿到一本沒看過的書,或准備買一本書時,如果注意先看一看該書的前言、內容提要、目錄等,對該書的內容作一個大致的了解後,再考慮該書是否有必要看或買,將更加切實地取其所需。
一個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是利用事物間的聯系通過聯想進行記憶的方法。
這個方法絕大多數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著,其他諸如比較記憶法、故事記憶法等,都是由聯想記憶法派生出來的。
我們平常說起某人或某事,總要得到一點提示,腦海中有個基本影像,才能談得比較活絡;我們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時,腦海中總會浮現那個事物的形態。這些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聯想記憶法。
比如數學的方程,就是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來的,如果在講方程的時候聯想到天平,就能加深對方程的理解;物理、化學、生物中的好多實驗,如果自己動手,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進行聯想;生物的學習中,如果平時注意觀察,也能很好地進行聯想;歷史事件的記憶、地理位置的確定,均需使用「聯想」;在學習外語、語文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外語「單詞」、「習慣用語」和語文「好詞好句」等的收集記憶中,更需要進行「聯想」。
如果不斷地進行「聯想」,養成使用聯想記憶法的習慣,將受益匪淺。
一種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法。
邏輯思維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
是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由直觀感知到形象認識,再到抽象探索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有兩種不同層次和角度的含義:
一、邏輯是一種順序,也是一種規律。
二、邏輯需要歸類,然後總結。
某人說話或做事顛三倒四,通常都說某人缺乏或沒有 「邏輯」。
說白了,邏輯就是說話、做事有條理。
數學家華羅庚的《統籌方法》,能很好地使人們體會什麼是「邏輯」。
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動不動就想想《統籌方法》,平時養成有條理地說話、做事的習慣。
其他思維方法,諸如習慣思維、擴展思維、逆向思維等,基本是由邏輯思維方法繁衍出來的。
不會開口的老師——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常用工具書有《新華字典》、《英漢互譯詞典》等等。
這些有極其豐富內容的工具書,帶來極其豐富的收獲,將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並減少家長及老師的好多「麻煩」。
如果知道「三法一書」,並能相應地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話,將為系統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效果特重要】
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特別重要。怎樣避免在課堂上不專心造成的學習效果不好?就事實來說,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專心致志40分鍾,強調在課堂上40分鍾不開小差,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做到:
一、課前預習,記下不懂的地方。
二、上課時,老師講到不懂的地方時認真聽。
三、萬一因開小差而漏過了重點,課後作業時認真復習,再次記下不懂的地方。
四、老師再次講到不懂的地方時重點聽。
這樣反復循環,就能有效避免在課堂上不專心造成的學習效果不好的問題。
歸納為一句話口訣:「預習『記』不懂,上課聽『不懂』;漏過不懂時,復習找不懂;重點聽『不懂』,反復聽『不懂』」。
【基礎知識最重要】
基礎知識最重要!基礎知識的絕大部分都來自教科書。教科書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精華中的精華。
不要反復去看那些未經肯定正確的東西,只有那些肯定是正確的東西才值得去牢記,教科書里的內容正確率無限接近100%,所以再三強調以本為本——高度重視教科書!
如果以前學的忘記了,不要怕,回頭去看以前的教科書,哪裡不會看哪裡。
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個不斷地重復的過程,是不停地「重復學習教科書」。打好基礎就是「吃透」教科書。
如果能做到:即使半夜裡睡著了覺被叫醒後,仍能熟練地回答知識要點。學習成績一定優秀。
【萬事為首是語文】
萬事文為首,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如談話、寫材料、打報告、網路聊天、手機簡訊等;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教科書對定義、公理、定律、定理、推論、公式等概念等概念的闡述;對概念與題意的理解等等。都離不開語文。
很多人在學習的階段,往往最不怕考不及格與最怕考不好的都是語文,那是因為語文「運用」無處不在,語文的「內涵」,靠的是平時的積累,不像數理化等科目容易突擊惡補。
語文的學習,跟語文的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及寫好作文密切相關。
【基礎知識要夯實】
學好語文,不得不提文字。文字是語文基礎中的基礎,一個不懂本民族文字的人是很丟臉的。
學好語文,要弄清楚什麼是語法?和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說話,根本不考慮語法,但互相之間都能聽懂,並不妨礙交流,這是怎麼會事呢?這其實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在交流過程中,不自覺地遵循了某些規則,聰明的人把這些規則歸納整理出來,諸如主、謂、賓,定、狀、補等,這便成了語法。語法能極好地幫助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句群及段落。
學好語文,需要有感情(聲情並茂)地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人會問:「讀書可以分為無聲默讀與有聲朗讀,並各有優缺點,同樣重要,為什麼需要強調有感情地朗讀呢?」這是因為:無聲閱讀最具優勢的特點是閱讀的速度快,被絕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里使用;相對而言,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的人就少了,這些人所花的有感情地朗讀的時間就更少了。有感情地朗讀,可以邊讀書邊思考,培養「語感」,達到心口合一,言出由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幫助體會到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意境(不必在意是否體會到了作者當時的真實意思),增強想像力。
如果理解並記住大量的文字及字意、掌握並能熟練運用語法、經常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
【閱讀理解需提高】
怎樣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對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如果有所疑惑,要盡可能地扣住原文去理解,包括中心思想、讀後感、評論等等。
這就像兩個人吵架,贏的一方總是充分利用對方講的話(理解「對方」講的話),善於逮「漏子」 (緊扣題意)的人。
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就是不斷地尋找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優缺點,借鑒別人的經驗,揚長避短。
閱讀理解真的非常難嗎?好多人感到閱讀理解作業非常難,平時做作業的時候,即使明白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意思,也常常無法下手。
在學生做數理化等作業時,老師或家長經常提醒:「理解題意、緊扣題意!」在學生做語文作業時,卻很少有老師或家長說這樣的話。學生之所以感到閱讀理解作業非常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扣緊原文。
如果在做閱讀理解作業的過程中注意摘取原文。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再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加工。就會對閱讀理解有個全新的認識。
大多數閱讀理解的題目,是能夠在源材料里摳出答案的。做閱讀理解作業離不開源材料,離開了源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非所問、詞不達意),答不全(一鱗半爪、美中不足、白圭之玷)。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綜合來說,在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之上,再注意摘取原文,閱讀理解作業並不難做。
【寫「好」文章不用怕】
平常講話只要雙方能交流就行了,不必太多地講究語言結構、修辭手法等語法現象;寫作不比平常講話,要求比平常講話嚴謹得多,這就是有些人「吹牛」「洋洋萬言」,寫作「無從下筆」的主要原因。
怕寫作文的人絕對不在少數。怕,是因為寫作文的人認為沒有素材。沒有素材是因為沒有發現素材,其實生活很精彩,只要多一點點愛。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萬事開頭難,那些怕寫作文的人,寫作時通常不知道怎樣開頭,更不知道怎樣結尾。寫作文其實就是要寫真人真事,寫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世界名著中的很多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更不用說平常的作文了。憑空想像,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的文章來的。打個比方:孩子的父母吵架,給孩子看到了。不必在意怎麼開頭,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那一刻就是開頭,吵架是真實的,那麼孩子就有所謂的素材來寫。也不必介意如何結尾,真實的事情發生後肯定會有一個結果,不管是誰妥協了,還是不了了之了;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後有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是真實的;孩子就有話寫,也就能給作文一個很好的結尾。「家醜不可外揚」,有的孩子會問:「爸爸媽媽吵架讓其他同學知道了,不是會笑話我嗎?」告訴他:「作文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但並不是不允許虛構。你可以寫真事情,真正的人,真實的內心感受。把爸爸媽媽吵架的事寫成是叔叔阿姨吵架不就行了嘛!」
作文的素材從哪兒來?好的文學作品能豐富生活,但,更源於生活。作文的素材其實就是周圍的人、物和事。多多觀察周圍的人、物和事,加入自己的體會,並且注意收集整理,逐步建立素材庫。這樣在寫作的時候,對照作文要求,從自己建立的素材庫中選擇適合的素材,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如果夯實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對閱讀理解有了全新的認識、能寫出一手好文章,語文成績還會差嗎?
【外語語文「親家」親】
外語是外國的「語文」,與語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跟語文是「親家」。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後,和外國人講話也沒有太多的語法講究。學習外語,無非是感覺外語單詞、習慣用語等難以記憶,外語單詞、習慣用語等的記憶,首推「聯想」記憶,比如在想吃蘋果的時候,說一些相關的單詞,在大腦中浮現吃的樣子及蘋果的形狀,能有效地幫助記憶單詞、習慣用語等等。外語的音標相當於漢語的拼音,對理解與記憶外語單詞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外語音標要像漢語拼音一樣記熟、記牢。外語與語文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沒有語言環境。絕大多數中國人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前就學會了漢語拼音,卻做不到學會外語音標。如果能有意識地營造外語的語言環境,經常進行口語練習,參考語文的學習方法,一定能學好外語。
【數理化生「一理通」】
數、理、化、生等學科中的一些定義、公理、定律、定理、推論等概念,都屬於基礎知識,與語文密切相關。如果不能理解或記住概念,那麼老師講課的時候,就像聽天書,不知所雲,當然不能學好了。如果能夠理解或記住概念(真正暫時不能理解,不仿死記硬背),那麼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動腦子想:「老師為什麼要這樣做,用了哪些概念,是從哪個地方切入的?」把理解或記住的基本概念與老師所講的逐一印證,反過來,又加深了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更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一般來說認真聽老師評講10套左右的講義或試卷就可以了)。所以理解並記住數、理、化、生等學科中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
數學:像數軸的三要素、分數、等式、函數的圖像及平移、排列組合等概念,從接觸這些概念開始,幾乎貫穿一個人的一生。數學與物理等學科也有聯系,如等式、方程等,就是根據物理的天平平衡原理來的;在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如果引用「參照物」的概念能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等等。
物理:受力分析幾乎貫穿物理學習。物理與數學的關系密切,比如力的三要素與數軸的三要素就極其相似;物理實驗的驗證、杠桿、光、電等好多問題的解惑都需要數學知識。
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跟「核外電子的排布」有關,涉及到「核外電子的排布」的知識一定要掌握,《部分酸、鹼和鹽的溶解性表》在化學的學習及日常生活中,均十分常見,十分重要,所以《元素周期表》、《部分酸、鹼和鹽的溶解性表》等要記熟、記牢。實驗同樣很重要,有條件最好自動手做實驗,記住實驗現象。化學與數學、物理等學科也有好多聯系。比如化學中的有關計算,就離不開數學知識;蠟燭的燃燒,其中既有化學反應又有物理反應;膠體聚沉是物理變化等等。
生物:解剖能對生物有個直觀了解,加深理解教科書中的知識。一旦有機會,就注意觀察:小草發芽、禾苗長大,螞蟻上樹,母雞下蛋、貓狗下崽,殺豬宰羊等等。不仿在想吃雞的時候,買一隻雞來自己殺。生物跟數理化等學科密切相關。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就需要用到相關的知識來解釋。
學好數、理、化、生等學科,並不一定要做大量的題目。最怕的就是蒙對了,不知道對在哪,寧可做錯了,知道錯在哪。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適當地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數、理、化、生等學科的學習成績一定能冒尖。
【別具一格學地理】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
地圖冊幾乎囊括了教科書里所有的知識要點。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可能做到「足不出戶,周遊世界」。
學好地理,不是以看書為主,最主要的是看地圖冊:
「看地圖冊要弄清楚方位,「面北背南,左西右東」,要知道確定地理位置的經緯線。
從比較熟悉的周邊城鎮或城市開始,逐步擴大到分省、分區、中國、世界地圖。進而研究專門地圖,比如氣侯、水系、地質、資源等。
看地圖冊要注意圖例,如區域分界線、等高線、河流、交通線、城市各種資源符號等。對應地圖冊看書,把國家、山脈、河流、道路干線、重要城市、礦產資源等地理位置在地圖冊上找出來。」
在記熟、記牢地圖冊,掌握足夠多的地理知識後,把自己「置身」於地圖冊中,會更加深刻地體會什麼是「足不出戶,周遊世界」。
這樣既直觀,又形象,更能加深理解與記憶。
地理的學習成績當然就不差了。
【長篇小說「化」歷史】
這里的「化」有化作,消化等意思,把歷史化作或當作「長篇小說」來看,或用看「長篇小說」的方法來消化歷史。
史地不分家:歷史涉及到太多的人名與地名,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需要與地理方位對應起來。
在學好地理的基礎上,歷史就是看小說。
學習歷史,借鑒歷史,回歸現實。
平時多看新聞,多多關注周圍的人和事,特別是國家大事,加入自己的觀點,把這些事情與教科書結合起來,試著用教科書上的知識要點去解釋。
只有經常這樣鍛煉,才能有效提高歷史學習成績。
【背背不行是政治】
政治這門學科的特點是:不背不行,背了也不一定行。政史不分家,太多歷史事件的發生,背後總有更深的政治原因。政治理論聯系實際太強,沒法當小說看。因此,學習政治,僅僅背書是不行的,除了背書,跟歷史的學習方法類似。
【作業量大有「學問」】
一旦作業量過大,就會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容易的作業之中(容易的作業,雖然做的速度很快,因為量大,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完成),更影響作業的情緒及精力。
怎樣正確對待呢?以「看作業」為主:
「一眼看過去就會做的不做。
一眼看過去不會做的暫時也不做。
看上去會做,但沒把握做對的認真做。
如果時間多餘,再考慮試做一眼看過去不會做的。」
很多人會問:「老師布置的作業,怎麼能隨隨便便地不做呢?如果有這種想法,就是鼓勵學生不做或不認真做作業,耽誤學生的學習。」
請記住前提是「一旦作業量過大」,大到已經影響了作業的情緒及精力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使用的這種「作業方法」。
這種作業方法僅僅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的,並不是說老師不應該布置大量的作業,因為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況各不相同,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只能用題海戰術,讓學生自己通過作業去「扶弱固強」。
如果能夠較好地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去「扶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Ⅲ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論文各個部分之間有何邏輯關系
淺析多媒體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摘要】現代學生思維開放、知識面廣、領悟能力強,不同於歷史
上任何時期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完全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全面發展、具 備全球視角的需求。隨著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大量滲
入高中課堂。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涉及范圍廣、圖文並茂、文理綜合的特殊 學科。如何把多媒體靈活運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中,是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研 究的課題。
【關鍵詞】多媒體高中地理作用 高中地理是一門較特殊的學科,稱為「文科中的理科」。對於以感性
思維為主體特徵的文科生而言,地理是文綜中最難學習和掌握的學科。多 媒體的輔助應用,能以形象、動感、立體的圖文,幫助學生認識一些抽象
的、模糊的地理現象和知識。這種現代的教學方法能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 提高他們學生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
力,從而在整個高中地理學習中,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獲。接下來,筆者將 簡析多媒體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
一.通過呈現現實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激情 古人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大的動力也
是興趣。因此,作為地理老師,最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習喜歡地理,對地 理充滿好奇心。地理教師在現代多媒體技術中,課前設計與教學內容相吻
合的情境,合理地組織畫面,再配以靈動的音樂,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 教學環境,改變以往的沉悶,使課堂更加活潑輕松。以前的課堂,以老師
為中心,所有的學生圍著老師旋轉,課堂唯一的色彩就是單調的白色粉筆。 但是現代的教學模式已經與傳統的有了大大的不同。生動形象的教學可使
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容易提高 學習效率。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還能把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規律及
復雜的地理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遙遠變咫尺、 復雜變簡單,大大增強課堂的表現力,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
心。比如教師在講授高中地理「地質災害」一節時,播放 「地震帶來的 翻天覆地」和「地震肆虐後的悲慘景象」的影像資料。一是快速吸引學生
的注意力,二是激起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求知慾和預防地震災害的決心。 二.地理教學課堂實用多媒體,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很多教具會運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中,但有時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教 具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然而多媒體往往可以彌補這些教具的不足和缺
陷。比如使用電子地圖代替傳統的掛圖教學,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教學效 果比較明顯。比如,在學習我國地理的政區、經緯度、氣候、地形、河流、
植被、土壤、礦產、城市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先展示一張空白的政區地 圖,然後再把相關的政區名稱展示出來,接著是經緯度和相關的氣候、地
形、植被等等。這個過程的時間花費很少,非常清晰明了,但是如果使用 傳統的掛圖的話,學生學習起來常常會感覺比較混亂,理解起來難度會很
三.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各省地理高考題,特別注重考查學生觀察能
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講授法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是教師運用的主要方 法。此種方法不能讓學生感受地理事物的運態變化,一些抽象的知識學生
很難理解和掌握。這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更不用說 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動畫模擬、過程演示可以變靜止圖為動
態圖,整個變化過程盡收學生眼底。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相結合,課堂 氣氛得到活躍,學生求知慾得到激發,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提現。比如在
講《地球在宇宙中》分析太陽系行星運行特點時, 運用多媒體技術把太 陽系運動示意圖製作成運動的動畫形式展現,要求學生觀察並分析八大行
星運動的特徵,就比學生單是閱讀教材的太陽系示意圖容易歸納出答案。 四.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地圖對地理而言是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科的主幹。通過地圖可以形象、 直觀、綜合的表達地理知識。許多隱性的和顯性的地理知識可以透過地圖
表現出來。課本插圖和掛圖是傳統的地理教學最常用的方法,對地理老師 來說,特別是年紀大的,一節課帶上很多地圖都是件體力事。有時地圖很
小,後排的同學很難看清,對一些具體的事物變化更難找的出來。這些都 會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進而影響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一堂課結束後,他們要麼渾渾噩噩,要麼學習的知識很少。但是,利用多 媒體技術,通過大屏幕及相關的軟體,教師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所要展示
的區域,以及利用多媒體通過 FLASH 動畫模擬、演示, 讓學生從中觀察 整個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
生的求知慾,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 對其讀圖用圖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講解」東亞」時利用多媒體
大屏幕展示一幅東亞地圖,動態閃爍顯示「東亞」等內容的位置、分布, 教師一邊口頭講授東亞的分布位置、分界線及其 輪廓特點,另一邊迅速、
准確地在多媒體地圖上勾畫出東亞的位置、范圍,分析對比記憶,分辨出 東亞輪廓的主要特徵。 五.正確認識多媒體的本質,切莫完全依賴多媒體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正確認識多媒體,他不是教學的主體,僅僅是 個輔助手段。很多老師都把多媒體教學看成是學生學習的靈丹妙葯,所以
他們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常常為了准備一個課件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 這嚴重影響了在上課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深入研究。多媒體教學也
好,傳統教學也罷,充其量都是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作為 地理教師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傳統教學和多
媒體教學的相互結合,發揮兩者的最大功能,這樣才能在避免當解說員的 同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多媒體教學有著很多傳統教學無法匹敵的優勢,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是 否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我們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來進行界定。教師應當根據
教學設計的需要來恰當地處理好什麼時候用,該怎麼用的問題,要避免盲 從地無論何時都使用多媒體教學這一誤區。比如在講解「三圈環流」的時
如果使用多媒體視頻的話,往往速度較快,一帶而過,筆者以為達到的效果會很一般。但如果使用板書教學的話,一邊講一邊繪板圖,學生
則在紙上畫,就能夠使教學層層深入, 使學生輕松理解三圈環流形成的 基本原理。 總之,多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是萬物都有雙
面性,關鍵在於教師自己尺度的把握。教師應當充分認清楚多媒體僅僅只 是教學的輔助,學生才是教學的中心。千萬不能喧賓奪主,這樣才能讓多
媒體教學在提高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效。 參考文獻 [1]鄧衛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教育研
鍾冰.運用多媒體進行地理學科教學的幾點體會[J].江西教育論叢,2009(2). 小學時代,2010, 魅力中國,2010,
Ⅳ 怎樣學好高中地理
地理是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呢?古人雲:「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學」就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養對地理的興趣,文理兼容的學法,重視地圖,高初中知識有機聯系等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學習地理,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人類與環境」內容,結合「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來分析理解,可以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鍾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於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並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
Ⅳ 誰有和高中地理有關的有聲讀物下載
博物http://www.zcom.com/m/bowu/?i.zcom.com
這個是有來聲的
中國自國家地理http://www.zcom.com/m/zhongguoguojiadili/11330/
建議你下載這個軟體。
例外BBC的國家地理是全球最權威的。
http://my.hoopchina.com/lisham/blog/4003885.html
望參考。
Ⅵ 高中的英語,語文,政治,歷史,地理資料,最好是有視頻或MP3的
歷史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字數太多,想要了加我1033040304
Ⅶ 有什麼適合中老年人聽的有聲書或節目么
「喜馬拉雅」上就有很多適合中老年人聽的書,類目也比較齊全,歷史的,地理的,古詩詞的,現代的……而且還有很多知名學者的專題講座,我覺得中考年人會比較有興趣的。
「懶人聽書」也可以,內置有戲劇戲曲、百家講壇、名家評書等,內容也比較豐富,使用起來也比較簡單,對於年紀大一點的老年人來說,會比較方便。
Ⅷ 初高中階段地圖冊在地理課堂內外的應用與評價
地圖冊是地理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初中學生處於剛剛接觸地理的階段,地圖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因此,充分運用地理圖像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以及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一、中學地圖冊以及填充圖冊的特點優勢
中學適用的《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是專門為地理教學而設計、編繪的,作為教材的重要補充,它在題材選擇、內容取捨等方面充分考慮到教學的需要,發揮了教師教學工具、學生學習幫手的突出作用,在日常教學中體現出以下特點優勢。
一是豐富性。它以地理教材為依據,編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學的各類地圖、示意圖、景觀圖、剖面圖等,在字面理解的基礎上結合圖文示例,豐富了教材內容,擴張了教學形式。
二是直觀性。圖示有助於學習者更加直觀的理解事物的分布和相互關系,相比文字教材更具簡煉性和直觀性。如果教師聲音信號和課文中的文字系統消失,地圖冊就成為學生隨時、隨地、隨身陪伴的好老師。
三是和教材教學的高度一致性。在目的選擇、圖幅內容和編排次序方面與教材緊密配合、結構一致、互相補充,在保持相對完整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地理知識的能力,與課文插圖分工,各有側重,統籌安排,相互配合,成為學生課堂學習、課後復習和課外自學不可缺少的學習工具。學生掌握讀圖方法之後,它就是「第二教科書」。
四是極強的記憶鞏固性。中學地理課配有的《地理填充圖冊》,設計的填圖題比較好,基本涵蓋了本科的知識點,而且簡單易懂,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加強對地名及位置的記憶,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有助於理解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填繪地圖的能力。它是將地理知識通過教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的有效手段。
學習地理必須有圖,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因此地圖冊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源泉之一。
二、中學地圖冊以及填充圖冊在當前教學中的處境
但是,作為一線的地理老師,我感覺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對地圖冊和填充圖冊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慢慢淡出講台的趨向,而成為學生課下學習時使用的工具書。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內容和形式向圖文結合發展,壓縮了地圖冊的平面教學功能地。新教科書從實際出發,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心理,改變了過去黑白兩種色調、文字占據主導的局面,取之以彩色圖文配合,不僅文字內容更加簡明扼要,而且做到了書中每頁都有圖,且各種比例尺地圖相互配合,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交通圖等交替使用,並穿插大量彩色實物景觀照片,輔以簡要的文字介紹和提示、設問等。雖然每幅圖像和地圖或圖表中信息量並不大,卻充分體現出特定的設計意圖,在地理知識傳播、技能訓練的呈現方式上精彩紛呈,令人耳目一新。「讀圖學地理」這種教材編纂理念的轉變,不僅使新教材「錦上添花」,而且有助於形象、直觀地展示地圖在表現不同尺度、時空分布與演進過程方面的強大優勢。加之在設計及編排等方面大量借鑒國外教材及科普讀物,教材更加生動活潑,親切自然,令人愛不釋手,增強了與讀者間的親和力,展示了過去地圖冊才有的地理圖像的強大教育功能。相比之下,地圖冊無論是形式和內容都略顯單調,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2、多媒體手段使地圖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大量取代了地圖冊的立體教學功能。隨著計算機、遙測、三維掃描等新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立體地圖、多維空間地圖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能夠獲得、認知的普通技術,多媒體地圖教學已經成為普遍運用的教學方式。相比傳統的地圖冊、填充圖冊,多媒體可以創設出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製作圖文並茂的課件,動態直觀地將需要掌握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比如,過去課本和地圖冊上的一些旨在讓學生理解某些結論形成的過程圖形,傳統地圖冊上所體現的內容是靜止的、枯燥的,無法展示漸進的、鏈條式的演變過程,造成有時學生很難做到充分認知、完全理解。而多媒體動態演示功能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現有的多媒體地圖教學資源,基本能夠把總體教學內容、各個知識點由因及果、有始有終的全程展示出來,比平面圖示更加易於理解、更加直觀,結論形成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主動記憶的引導,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紙質地圖冊的缺陷。
3、地理填充圖冊的吸引力也在降低。就筆者了解,現在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地圖填充冊的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內容和當地統一使用的教材配套練習冊有重復,反復使用會浪費課堂時間;二是填充圖冊題目少,內容單調,覆蓋面小,沒有新意;三是多年以來基本沒大變化,所以就失去了它在課堂上的吸引力。
三、對地圖冊和填充圖冊的改進淺見
如何使地圖冊、填充圖冊更加適應當前教學發展的需要,針對以上「兩冊」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談談本人的淺薄改建建議。
一是適當增加功能。隨著地圖形式載體的增加,今後的地圖冊應當及時的根據載體變化增加新的功能。比如,立體地圖或者三維立體空間圖應當結合教材要點及時補充進地圖冊,改過去單純的平面圖冊為平面立體有效結合。
二是及時改善形式。一方面,建議適當擴容載體,以現在的書籍紙張載體為基礎,結合計算機技術已經在中小學普及的事實,適當的補充電子信息載體;同時,及時跟隨時代步伐,更新地圖內容,使用起來才能更方便。
三是增強針對性和連貫性。應當注意改變過去地圖冊立足單一內容,與總體教學相比顯得支離破碎,連貫性、連續性不強的問題。今後的地圖冊,要想辦法將平面圖、立體圖、三維圖、視頻圖有機結合起來,知識內容要系統化,使之更直觀有效率,讓學生樂讀、樂記、樂用,才能保持和發展其功能。
四是填充圖冊要注意增加生動性,豐富內涵。地圖填充圖冊必須考慮當前地理教學的結構變化,內容設計的豐富一些,題目新穎一些,知識面廣一些,要把知識面再延伸再拓寬,把時政熱點等各種要素揉和進去。內容豐富了,形式生動了,必然增加課堂教學的使用積極性,想不用都難。
總之,地圖冊和填充圖冊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應當隨著教學目標、結構、形式的變化而不斷跟進、改善,這樣才能保持其功能作用,實現其價值意義。受水平影響,以上粗淺之見必有不足和舛誤,敬請批評指正。
Ⅸ 中國古典中有沒有「天有聲,人語之」之類的話
摘錄了點材料,應該與你的要求接近或相似!!!
《三國演義》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次日,後主將金帛賜與張溫,設宴於城南郵亭之上,命眾官相送。孔明殷勤勸酒。正飲
酒間,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長揖,入席就坐。溫怪之,乃問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
答曰:「姓秦,名宓,字子來力,現為益州學士。」溫笑曰:「名稱學士,未知胸中曾學事
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學,何況於我?」溫曰:「且說公何所
學?」宓對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
經傳,無所不覽。」溫笑曰:「公既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天有頭乎?」宓曰:「有
頭。」溫曰:「頭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
西方也。」溫又問:「天有耳乎?」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皋,聲
聞於天。』無耳何能聽?」溫又問:「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詩》雲:『天步艱
難。』無足何能步?」溫又問:「天有姓乎?」宓曰:「豈得無姓!」溫曰:「何姓?」宓
答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溫又問曰:「日
生於東乎?」宓對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
驚。張溫無語,宓乃問曰:「先生東吳名士,既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
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
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輕清而上浮,何以傾其西北乎?又未知輕清之外,
還是何物?願先生教我。」張溫無言可對,乃避席而謝曰:「不意蜀中多出俊傑!恰聞講
論,使仆頓開茅塞。」孔明恐溫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間問難,皆戲談耳。足下深知
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溫拜謝。孔明又令鄧芝入吳答禮,就與張溫同行。張、
鄧二人拜辭孔明,望東吳而來。卻說吳王見張溫入蜀未還,乃聚文武商議。忽近臣奏曰:
「蜀遣鄧芝同張溫入國答禮。」權召入。張溫拜於殿前,備稱後主、孔明之德,願求永結盟
好,特遣鄧尚書又來答禮。權大喜,乃設宴待之。權問鄧芝曰:「若吳、蜀二國同心滅魏,
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豈不樂乎?」芝答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滅魏之後,未識
天命所歸何人。但為君者,各修其德;為臣者,各盡其忠:則戰爭方息耳。」權大笑曰:
「君之誠款,乃如是耶!」遂厚贈鄧芝還蜀。自此吳、蜀通好。
Ⅹ 跪求 高中政治 歷史 地理 知識點樹狀圖 馬上要高考了 感謝你救我於水火之中 幫忙 有謝
我地理 歷史都還好
我學的是人民版的歷史
必修一是講的是政治
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地理的話就好難了
一下子說不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