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劉偉

中國國家地理劉偉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23:12

① 小學生說明文怎麼寫

一、弄清說明的對象。

二、抓住對象的特徵。

三、理清說明的順序。

四、掌握說明的方法。

五、體會說明的語言。

六、了解說明的結構。

② 有沒有一本介紹世界各個國家信息的書籍

那麼全的我暫時還沒找到 但是我知道一本介紹國家經濟的書籍 《世界經濟年鑒》版 反映的80年的各個國權家的經濟狀況和基礎數據一些情況的 你可以看一看
終於地理類就有《國家地理》這一本書
世界史書籍就有一本威爾·杜蘭寫的《世界文明史》了 很全面 很有深度 但就是價錢太貴

③ 延安簡介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屬於暖溫帶,氣候較為乾燥,早晚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9.3℃。
延安旅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設施完善。至延安旅遊,可賞之點盡在「二黃二聖」,「二黃」即黃河壺口瀑布與黃土風情文化;「二聖」為中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
延安在近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曾是紅色革命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生活、戰鬥了13個春秋,留下了大批的寶貴文物和紀念地,更為重要的是還留下了的珍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著名的棗園、楊家嶺、南泥灣、鳳凰山麓等都是記錄著先輩們為革命而忘我奮斗的紅色聖地。
延安那曠達的黃土高原風光亦是得天獨厚。宜川縣的黃河壺口瀑布,雄渾、奔放。金色的黃河水奮勇而下所形成的瀑布頓然使人心生活力;迷人的萬華山則擁有千畝野生牡丹,爭芳斗艷、奼紫嫣紅,甚是美觀;洛川塬的典型黃土地貌又凸顯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此之外,延安濃厚的陝北黃土風情也頗值得去慢慢體會。一聲聲洪亮的信天游回響在布滿溝壑的黃土地上,盪氣回腸;一個個震撼人心的腰鼓舞動在質朴的白夾襖、白頭巾的陝北人手中,氣勢磅礴。更有那漂亮的剪紙、樸素的農民畫等等,都讓人深深感受到了濃郁的黃土風情。

④ 主要參考文獻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1997.可持續發展詞語釋義 [M] .北京: 學苑出版社

國家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司 .1995.中國生態環境補償費的理論與實踐 [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擺萬奇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動態趨勢分析 [J] .自然資源學報,15 (2): 112 ~116

擺萬奇,趙士洞 .1997.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模型綜述 [J] .自然資源學報,12 (2): 169 ~175

畢曉麗,洪偉 .2001.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 [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7 (5): 122 ~125

卞建民,林年豐,湯潔 .2002.土地鹽鹼荒漠化預警理論及實證研究 [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2 (2): 207 ~209

蔡運龍 .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尋求新的綜合途徑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

常慶瑞,蔣平安,周勇等 .2004.遙感技術導論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暢軍慶,張榮南 .1997.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水環境現狀及問題分析 [J] .環境科學與技術,(2): 1 ~4

陳百明 .1997.試論中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及其人類驅動力研究 [J] .自然資源,(2): 31 ~36

陳國階 .1996.對環境預警的探討 [J] .重慶環境科學,18 (5): 1 ~4

陳國階 .2002.論生態安全 [J] .重慶環境科學,24 (3): 1 ~4

陳國階,何錦峰 .1999.生態環境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討 [J] .重慶環境科學,21 (4): 8 ~11

陳美蘭,吳延熊,周國模等 .1999.預測、監測和預警關系的初步探討 [J] .浙江林學院學報,16 (1): 10 ~13

陳佑啟,PeterHVerburg.2000.中國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間分布特徵分析 [J] .地理科學,20 (3): 197 ~65

陳治諫,陳國階 .1992.環境影響評價的預警系統研究 [J] .環境科學,13 (4): 20 ~26

丁一匯,王守榮主編 .2001.中國西北地區氣候與生態環境概論 [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竇明,左其亭,胡彩虹 .2005.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J] .鄭州大學學報 (工學版),26 (2): 63~ 66

方創琳,張小雷 .2001.乾旱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J] .生態學報,21 (7): 1163 ~1170

傅伯傑 .1991.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原理與方法 [J] .資源開發與保護,7 (3): 138 ~141

傅伯傑,陳利頂 .1996.景觀多樣性的類型及其生態意義 [J] .地理學報,51 (5): 454 ~461

傅伯傑,陳利頂,劉國華 .1999.中國生態區劃的目的、任務及特點 [J] .生態學報,19 (5): 591 ~595

傅伯傑,陳利頂,馬克明等 .2001.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高更和 .2002.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區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陽市漢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報,(3): 65 ~68

高志強,劉紀遠,庄大方 .1999.基於遙感和 GIS 的中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的現狀研究 [J] .遙感學報,3 (2): 134~ 139

顧朝林 .1999.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機制研究 [J] .自然資源學報,14 (4): 307 ~312

關文彬,謝春華,李春平等 .2003.荒漠化危害預警原理與評價方法 [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5 (3): 79 ~83

關文彬,謝春華,孫保平等 .2001.荒漠化危害預警預景指標體系研究 [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3 (1): 44 ~47

郭中偉 .2001.建設國家生態安全預警系統與維護體系———面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對策 [J] .科技導報,(1): 54 ~56

胡安焱,郭生練,劉燕等 .2006.乾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模糊綜合評價 [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7 (2):69 ~ 73

黃秉維 .1996.論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基礎 [J] .地理學,51 (4): 289 ~294

惠映河,蔣曉輝 .2001.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報,21 (1): 30 ~34

蔣國富,白耕勤 .2004.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環境問題探析 [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3(9): 72 ~ 76

金嵐主編 .1992.環境生態學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靳英華,趙東升,楊青山等 .2004.吉林省生態環境敏感性分區研究 [J]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36 (2): 68 ~74

康慕誼,江源,石瑞香 .2000.NECT 樣帶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J] .地理科學,20 (2): 115 ~120

李紅鷹 .2000.層次分析法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 .監測與環境,(7): 30 ~31

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2000.區域環境質量預警研究 [J] .山東環境,(3): 19 ~20

李平,李秀彬,劉學軍 .2001.我國現階段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的宏觀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

李如忠 .2001.巢湖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初步研究 [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4 (5): 987 ~990

李崧,邱微,趙慶良等 .2006.層次分析法應用於黑龍江省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J] .環境科學,27 (5): 454 ~461

李曉兵 .1999.國際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的環境影響研究 [J] .地球科學進展,14 (4): 395 ~399

李曉秀 .1997.北京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初探 [J] .自然資源,(5): 31 ~35

李秀彬 .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 [J] .地理學報,51 (6): 553 ~556

李祚泳,鄧興民 .1995.綜合環境質量的 B-P 網路二級評價 [J] .環境科學研究,8 (3): 32 ~35

李祚泳,彭荔紅 .1999.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農業病蟲害預測模型及其效果檢驗 [J] .生態學報,19 (5): 759 ~762

林年豐,湯潔 .2000.GIS 與環境模擬在環境地學研究中的作用和意義 [J] .土壤與環境,9 (4): 259 ~262

劉昌明 .2002.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J] .海河水利,(1): 1 ~5

劉昌明,沈大軍 .1997.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

劉彥隨 .2001.山地土地類型的結構分析與優化利用 [J] .地理學報,56 (4): 426 ~436

陸登櫆 .1997.遙感技術在農業工程中應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羅先香,鄧偉 .2000.松嫩平原西部土壤鹽漬化動態敏感性分析與預測 [J] .水土保持學報,14 (3): 36 ~40

馬乃喜 .1998.區域生態環境評價中的幾個理論問題 [J] .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8 (4): 330 ~334

毛漢英 .1996.山東省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

梅寶玲,陳舜華 .2003.內蒙古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研究 [J]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6 (3): 384 ~393

苗鴻,王效科,歐陽志雲 .2001.中國生態環境脅迫過程區劃研究 [J] .生態學報,21 (1): 7 ~13

牛文元 .1994.持續發展導論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3 ~16

歐陽志雲,王效科,苗鴻 .2000.中國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區域差異規律初步研究 [J] .生態學報,20 (1): 9 ~12

冉聖宏,金建君,薛紀渝 .2002.生態脆弱區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J] .自然資源學報,17 (1): 117 ~122

任志遠,張艷芳 .2003.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評價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邵東國,李元紅,王忠靜等 .1996.基於神經網路的乾旱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預警方法研究 [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6): 10 ~ 12

盛連喜,馮江,王娓 .2005.環境生態學導論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史德明,梁音 .2002.我國脆弱生態環境的評估與保護 [J] .水土保持學報,16 (1): 6 ~10

史培軍,陳晉,潘耀忠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 [J] .地理學報,55 (2): 151 ~160

史培軍,宮鵬,李小兵等著 .2000.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方法與實踐 [M] .科學出版社

史培軍,江源,王靜愛等 .2004.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蘇維詞,李久林 .1997.烏江流域生態環境預警評價初探 [J] .貴州科學,15 (3): 207 ~214

孫希華 .1999.山東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發展策略 [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14 (2): 161 ~165

湯潔,林年豐,卞建民 .1999.農業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以吉林省乾安縣為例 [J] .世界地質,18 (2):89 ~ 94

湯麗妮,張禮清,王卓 .2003.人工神經網路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 .四川環境,22 (3): 69 ~72

唐劍武,葉文虎 .1998.環境承載力的本質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國環境科學,18 (3): 227 ~230

陶駿昌主編 .1994.農業預警概論 [M] .北京: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 ~10

王根緒,錢鞠,程國棟 .2001.區域生態環境評價 (REA)的方法與應用 [J] .蘭州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37(2): 131 ~ 140

王立群 .1991.關於建立我國森林資源預警系統的初步研究 [J] .林業經濟,(5): 16 ~19

王良健,劉偉,包浩生 .1999.梧州市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研究 [J] .經濟地理,19 (4): 74 ~79

王龍 .1995.山西煤炭開發與生態環境預警初探 (J).生態經濟,(5):

王橋,楊一鵬,黃家柱等 .2005.環境遙感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王讓會,樊自立 .1998.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 [J] .乾旱環境監測,12 (4): 218 ~323

王思敬,戴福初 .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 [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8 (1): 27 ~34

王秀蘭 .1999.基於遙感的呼倫貝爾盟農牧業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地區農業持續發展影響 [J] .地理科學進展,18(4): 322 ~ 330

文傳甲 .1997.三峽庫區大農業的自然環境現狀與預警分析 [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6 (4): 340 ~345

文傳甲 .1998.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預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

伍黎芝 .2000.生態脆弱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 [J] .中國土地科學,14 (2): 13 ~16

武永峰,任志遠 .2002.陝西省脆弱生態環境定量評價研究 [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6 (2): 10 ~14

夏軍 .1999.區域水環境及生態質量評價 [M] .武漢: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謝志仁,劉庄 .2001.江蘇省區域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研究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1 (3): 85 ~88

徐福留 .2001.城市環境質量多級模糊綜合評價 [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4 (2): 13 ~15

徐正春 .1993.森林資源預警系統初步研究 [J] .林業經濟,(1): 58 ~62

許學工 .1996.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評估和預警研究: (J).生態學報,16 (5): 461 ~468

閻積惠,康慧,陳懷亮 .1995.TM 圖像地質應用原理與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業出版社

顏衛忠 .2002.環境預警指標體系研究 [J]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17 (3): 87 ~90

楊桂山 .2001.長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數量變化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 [J] .自然資源學報,16 (2): 121 ~127

楊天柱 .2005.丹江口庫區生態林現狀與建設對策 [J] .河南林業科學,25 (2): 38 ~40

楊偉光,付怡 .1999.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J] .監測與評價,(2): 42 ~43

楊志峰,徐俏等 .2002.城市生態敏感性分析 [J] .中國環境科學,22 (4): 360 ~364

姚建 .1998.AHP 法在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 .重慶環境科學,20 (2): 11 ~14

姚建,王燕,雷蕾等 .2006.岷江上游生態脆弱性的模糊評價 [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

葉文虎,欒勝基 .1994.環境質量評價學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葉亞平,劉魯君 .2000.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J] .環境科學研究,13 (3): 33 ~36

喻良,伊武軍 .2002.層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 .四川環境,21 (4): 38 ~40

張大任 .1991.洞庭湖生態環境預警 [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7 (2): 42 ~44

張合平,劉雲國 .2002.環境生態學 [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張明 .1999.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及其驅動因子的統計分析 [J] .自然資源學報,14 (4): 381 ~384

張天義,張興遼,張克偉等 .2003.遙感 .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張崢,張建文,李寅年等 .1999.濕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 [J] .農業環境保護,18 (6): 283 ~285

趙躍龍 .1999.中國脆弱生態環境類型分布及其綜合治理 [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趙躍龍,劉燕華 .1994.中國脆弱生態環境類型劃分及其范圍確定 [J]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6 (2): 34 ~44

趙躍龍,劉燕華 .1996.中國脆弱生態環境分布及其與貧困的關系 [J] .地球科學進展,11 (3): 245 ~251

趙躍龍,張玲娟 .1998.脆弱生態環境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學,18 (1): 73 ~79

鄭新奇,王愛萍 .2000.基於 RS 與 GIS 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J] .環境科學學報,20(4): 489 ~ 493

朱東紅,上官鐵梁,蘇志珠等 .2000.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 64 ~67

朱發 .1999.層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現狀評價中的應用 [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1): 66 ~68

朱曉華,楊秀春 .2002.層次分析法在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

庄鎖法 .2000.基於層次分析法的綜合評價模型 [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3 (4): 582 ~590

左偉,王橋,王文傑等 .2002.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標准研究 [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8 (1): 67 ~71

Annemarie.1997.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

Barnthouse LW.1992.Tln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nviron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

Blaszczynski J S.1997.Landform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3 (2): 183 ~ 191

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RV.1999.Regiona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Ecoyst Health,(5): 312 ~322

Edwards G, Lovwel.K E1996.Modelin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Boundaries.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2 (4): 377 ~ 3

Farina A.1988.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

Lambin E F,Baulies X etal.1999.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No.48 & IHDP Report No.10 [C] .Stochkholm: IGBP,11 ~ 16

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al.1995.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Stochkholm: IGBP

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Sanderson.1995.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No.35

Turner II BL.1990.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⑤ 馬志明稱得上相聲大師嗎

都說馬志明先生是相聲界的隱士,這一點都不假,馬志明這個名字在相聲界是十分陌生的,很少被人提起。但熱愛相聲的人,馬志明這三個名字卻大名鼎鼎,《報菜名》、《八扇屏》、《地理圖》、《開粥廠》、《賣五器》、《誇住宅》、《白事會》、《大保鏢》……,個個都是教材式的經典,他甚至被尊為「少馬爺」。

曾經以高大全見長的相聲在百無聊賴之際,不得不丟棄空洞說教和虛假贊美的外衣轉向小劇場,用他的本真去擁抱觀眾時, 用郭德綱的話說相聲終於走向了「頻臨繁榮」的道路。人們驚喜地看到,那些傳統的相聲段子,依然是那麼好玩,那麼有意思,相聲還可以這么說。

當所謂的時代大潮奔涌不息時,總有那麼一些人,如同頑石一般,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寧靜與執著,艱難而困頓地孤獨戰斗著,縱使刀砍斧削,依然不移其志者,這些人往往是時代的巨擘焉。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少馬爺」不愧為當今相聲宗師!

⑥ 延河資料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於白於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

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

由於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6)中國國家地理劉偉擴展閱讀

延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於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徵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