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分區經濟
⑴ 我國主要地理區域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五)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六)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三、適用范圍
(一)國有資產年報數據,國有資產季度監測數據匯總、分析。
(二)清產核資數據匯總、分析。
(三)各省、區、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有資產年報數據測算評價指標標准值。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區、市)。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廈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區、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區、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廈、新疆(5個省、區)。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
1 三大地帶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
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 八區域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鑒於目前關於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眾多弊端,不便於深入分析地區差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的課題報告《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大陸)區域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分為八大區域,即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報告指出,各地區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大西北地區地域最為寬闊,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眾多,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富庶。綜合各特徵,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最強,市場前景最大,是中國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1)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3)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4)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分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黃河中游流域、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北部內陸、東部沿海、東部內陸、中部內陸、南部沿海、西部內陸和西南內陸等。
(5)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台)、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要,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5)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於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於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於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2)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兩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3)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4)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5)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6)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7)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8)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⑵ 中國地理的四大分區以及世界地理十三個分區的自然、經濟特徵
十三個世界分區是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歐、東歐、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 1 東亞 自然地理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地形復雜多樣,總體上是西高東低,氣候以溫帶季風性和亞熱帶季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以西高東低,階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國家有:中國,韓國,蒙古,日本,朝鮮。 2東南亞 自然地理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冬季,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島嶼分布極多,是世界島嶼最多的地區。僅印度尼西亞就有13667個。也是火山多發區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 人文地理 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以泰國為最)旅遊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國家有: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 3南亞 自然地理 南亞位於亞洲南部,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溝通了亞洲東部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熱,雨三季更替變換。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國被稱為「千河之國」。沿海島嶼,沙洲眾多。 人文地理 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國————印度。孟加拉國人口也位於前十位。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信奉佛教。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 4中亞 自然地理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是最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區,部分國家以沙漠和半沙漠為主。 人文地理 中亞農牧業比較發達。信奉伊斯蘭教,以采礦業,食品加工為主。國家有: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 5西亞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這里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塞。氣候以地中海式氣候為主,礦產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農業比較發達,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蘭教。 人文地理 西亞各國領土都比較峽小,經濟以石油為主。這里是世界上戰爭至今還在上演的地區。國家有:土耳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於非洲北部。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東部是紅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特別是埃及,被世界稱為「咽喉位置」,氣候乾燥,經濟以農業為主。蘇伊士運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輝煌,有金字塔,旅遊業十分發達。國家有: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燥,(剛果除外)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動物學家把這里稱為「動物樂園」。沿海地區以熱帶海洋性氣候。人口比較稀疏。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著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這里多為非洲黑人。英語為官方語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公路,鐵路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國家有:剛果,安哥拉,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尚比亞。 7西歐 自然地理 西歐位於歐洲西部,這里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島嶼分布不多,以平原為主。只有法國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人文地理 西歐以白人為主,文化發達,有以香水,服裝為代表的法國,也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英國。荷蘭的鮮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時被稱作歐洲的總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中心就是布魯塞爾。國家有: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安道爾。 8東歐 自然地理 東歐位於歐洲東部。這里是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土地以平原為主,氣候呈區域特徵,由西向東,由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過渡。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煤,銅,鉛,儲藏較大。 人文地理 國家有: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紡織輕工業也相當規模,農業以糧食為主,波蘭首都有「綠色之都」美譽。 9北亞 自然地理 北亞位於亞洲北部 ,這一地區主要是俄羅斯的東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為主。冬季特別漫長,寒冷,乾燥,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和石油,這里是俄羅斯主要生產石油地區。北部島嶼分布較廣。 人文地理 不詳。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於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樣,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有高山,氣候多樣,既有寒帶和溫帶針葉林氣候,又有南部的熱帶氣候,這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世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區。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經濟的中心,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城市化很高,機械化生產聞名,漁業,農業,工業,信息產業,都極為發達。美國工農業生產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均居世界首位,工業以汽車和建築業為重要支柱,電子,電力,機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極為發達。交通體系完備,有全球高度的航空運輸網,和發達的公路交通。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古巴,巴哈馬,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格瑞那達,巴貝多,多米尼克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於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的以南地區。這里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區,僅巴西就佔到3/4,氣候以雨林氣候為主,南部以高山氣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氣候,這里的資源豐富,特別是水資源,森林資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統治,經濟發展很快,農業為主,但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土地和經濟總量佔到整個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業世界聞名,其中以牛肉的生產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還是世界足球之鄉。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最乾燥的一個洲,這里分布著廣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氣候以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人口稀少。以礦石為最,澳大利亞的鋁土,鐵,鈾,鉛,鎳,鋅含量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亞為典型的國家,這里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動植物珍稀獨特。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澳大利亞的游泳很有名,旅遊業十分發達。公路,海運和航空有很大的規模。紐西蘭主要有南北二島,旅遊業較為發達,以陸路交通為主,畜牧業發達。 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萬那杜,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西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斐濟。 13南極 自然地理 南極洲是目前沒有受到破壞的唯一一塊大洲,這里雖然有許多冰山,可以說水資源非富,因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卻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積雪,冰川,狂風,農作物皆不能生長。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學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大了開發的力度,以淡水和漁業為主,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有中山站,長城站。
⑶ 中國區域地理環境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v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三、實證分析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一)變數和數據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
⑷ 我國三個經濟地帶、四大經濟區、地理區劃,各包含什麼省劃分依據是什麼
三個經濟地帶指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這個的劃分基本和地域上的東中西部的劃分一致。
四大經濟區:分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這些的劃分基本都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戰略等等來劃分的。
⑸ 中國地理分區都有那些
一、行政分區
二、經濟狀況分區
三、文化分區
四、自然資源分區
五、氣候分區
六、地形分區
………………
這個太多了,我可以給你說三天三夜不帶重樣的……
⑹ 中國地理分區有哪些
東北,華北,西北,青藏,西南,東南
⑺ 從中國物流經濟分區地理中有什麼收獲
物流經濟區劃是在客觀存在的經濟區的基礎上,根據特定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對全國區域進行分區劃片。
經濟區劃對物流的影響:
1、確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區域物流系統發展格局形成;
2、大區域規劃方案正在編制,推動區域物流中心建設;
3、城市化快速發展,促進物流系統向高效率演進。
⑻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中國地理分區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⑼ 中國地理區劃的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回區、中部地區和西部答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