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人文地理第一單元
『壹』 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復習提綱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種的具體分布到P46圖3-8識記)
25、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貳』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叄』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肆』 七年級上冊南方出版社地理學習指導答案
來給自己一個愛上它的理由源。老話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並且貼切生活的一門學科,它不僅包括自然地理中的日月山河斗轉星移,也包括人文地理中的風土人情文化經濟。地理本身具有極大的情懷,既包羅萬象,又體貼入微,大處到宇宙的奧秘,小到生活中的旅遊出行,都和地理息息相關。學好地理,你對自己的人生會有全新的認識,我是誰,我在哪這樣的命題將有你自己的答案。對高中階段來講,愛上它,他會給你一個客觀的分數,沒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伍』 七年級地理第一單元至第三單元重點概括.
看看你是以下的哪個版本的書
自己找吧!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 第二章 了解地區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二章 了解地區第一節 東南亞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自然環境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的氣......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0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全冊教案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教學要求 1.掌握我國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特點,學會運用地球儀或東、西兩半球地圖說出我國的位置,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04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全冊教案
·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全冊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能......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52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流程和教學反饋等。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00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設計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教案劉新梅 張連中 山東省鄒平縣九戶中學 256211 快捷聯系:0543-4711131;[email protected]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412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掌握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能力. 2.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概括出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特徵,記住位於地勢階梯分界......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639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教學目標】 1.重點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差異及其分布規律. 2. 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對各種氣候類型的特點進行簡要的描述. 3,世界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其分布知識如何指......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105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主題為成長.要善學善用,既要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詞句情韻,學習名家們圓熟的表達技巧,又要對人察己,善於從他人的成長中汲取人生精華,智慧地成長. 本單元"寫......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121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四單元
·: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四單元 第一節 人口和人種(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當前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分布狀況;認識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所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2.......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433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七上教案(北師大版)
·地理七上教案—(北師大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版 本 初中《地理》(王民主編) 章節 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課標要求: 要求學生......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394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教案在比較了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之後,你能不能提出一個關於它們的地理問題 課件展示13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411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級上冊期末教案
·第三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過讀圖了解中國的秦嶺—淮河分解線,分析中國南北地區的氣候...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秦嶺—淮河地理分解線南北方氣溫和降水的特點......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88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上冊公開課教案
·課 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第1課時 授課人:紀貴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分析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 了解地球運動對天氣,氣候的影響. 培養學生讀圖,填圖,析圖,繪圖的能力......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652 推薦程度:
『地理』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
·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教學設計 黃 愈/澄邁縣老城中學(571921) 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設計以新的課程改革地理課程的基本......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260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
·地理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 "巴西"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1,巴西的發展歷史; 巴西的人文特色. 學生探究:小組自選主題......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190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第三冊教案
·初中地理第三冊教案. 第二章 中國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節 中國的人口(第一課時). 授課人:石家莊市十九中 張春靖. 教學要求:1、記住我國的人口總數;. 2、知道我國的人口分布、......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143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公開課教案
·地理公開課教案. 一.時間:2006年11月3日. 二.地點:實驗初中. 三.執教人:豐偉霞. 四.課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影響氣......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959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CAI課件《長江》教案
·《長江》CAI輔助教學教案設計. ——《地理》第三冊(沿海版). 順德一中龍紅. 1999、2、. 教學目的. (一)知識要求:. 1、了解長江水系概況,知道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93 推薦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第二冊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冊教案. 亞洲的礦業. 1.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亞洲的礦產資源種類與分布。 (2)通過學習礦產資源、分布等知識,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應如何智慧地開發資源,從. 而初......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04 推薦程度:
『地理』八年級第五章 中國地理的差異教案
·師課堂評價、小結:本節共學習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不同的地理區域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各種地理區域類型。二是根據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不同,我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38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公開課教案
·地理公開課教案. 課題:《祖國寶島――台灣省》 授課人:吳厚感(尤溪二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台灣省的位置、范圍、居民及地形特點等基本概況. 2、記住台灣島、......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02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活動課教案
·地理活動課教案. 德清三中綠地調查. 一、教育目的:. 1、了解三中綠地面積,使用情況. 2、了解三中花草樹木種類. 3、理解綠地對校園環境的影響. 4、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能力.......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89 推薦程度:
『地理』初中地理教案·一年級·下
·(選自王樹聲主編《初中地理教案·一年級·下》). 教案示例. 第二節印 度. 【教學目的】. 一、知道印度工農業生產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氣候同農業生產的關系,以及工業中心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919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教案:第二節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第二節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使學生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 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 使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涵義和重要性;; 初步學......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79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教案2
·「濱海連陸的六邊形國家——法國」是本冊教材「國家地理」部分的一個重點,是學生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載體。這部分教學內容課本上的闡述詳略有致,但對於學生感興趣的同......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83 推薦程度:
『地理』初中地理第二冊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冊教案. 1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1 大洲和大洋.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海洋與陸地分布的基本概況以及大陸、島嶼、半島、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學生了......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51 推薦程度:
『地理』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第二章 第三節河流和湖泊. ——黃河的治理. 高密市仁和學校 杜秀梅. 第三節河流和湖泊. ——黃河的治理.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記住黃......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716 推薦程度:
『地理』地理CAI課件《廣東地理》教案
·礦產資源蘊藏豐富; 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 發揮外向型經濟的優勢. 沿海開放地帶及主要城市. 教案正文:. 廣東鄉土地理 ... (學生回答)正因為我省具有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有......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92 推薦程度:
『地理』初中物理大氣壓強
·教案:初中物理《大氣壓強》 一,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2,學會探究,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分析,推進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 大......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45 推薦程度:
『陸』 七年級上冊地理學法內容。(不要答案,空白的)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屬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柒』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捌』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玖』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章總結
1、 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球體。
2、 理解經緯線的概念以及幾條特殊經緯線的意義。(參看七年級上冊P16圖)
經線是指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線垂直相交的線(半圓),它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是指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它指示東西方向。
特殊經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180°經線(日界線);西經20°經線和東經160°經線(它們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特殊緯線:0°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北緯23.5°緯線(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南緯23.5°緯線(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溫帶的分界線);北緯66.5°緯線(北極圈,是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南緯66.5°緯線(南極圈,是南溫帶和南寒帶的分界線)
3、 會判讀經緯網圖某點的位置和兩點的相對方位。
重點知道如何判斷東經和西經、北緯和南緯;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要求掌握方法)
4、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或24小時),知道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更替、不同的經度時刻不同。
5、記住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或365天),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冬至(12月22日前後)四個節氣的日期和太陽直射的緯度范圍。(參看七年級上冊P69圖)
日期 太陽直射的緯度范圍
春分 3月21日前後 赤道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回歸線
秋分 9月23日前後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南回歸線
6、記住五帶的名稱和劃分的界線,知道我國大部分位於哪個帶(北溫帶)
(參看七年級上冊P70圖)
7、記住地圖的基本要素: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8、會運用地圖比例尺進行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換算。
要點是記住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同時注意單位的換算。
9、能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選擇適用的地圖。如郊外進行越野行動選地形圖;想知道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哪選政區圖;去博物館參觀想知道如何坐車選交通圖。
10、記住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比例。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陸地佔29%,海洋佔71%,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1、會在圖上判斷七大洲、四大洋,記住亞洲和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參看七年級上冊P23、24圖)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12、會讀簡單的天氣預報圖,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參看七年級上冊P58圖)
13、會計算年平均氣溫和氣溫年較差,初步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年平均氣溫=各月平均氣溫的和÷12
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參看七年級上冊P60活動題)
14、知道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由山麓到山頂的氣溫變化規律。(參看七年級上冊P61)
低緯度地區氣溫高,高緯度地區氣溫低(即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山麓氣溫高,山頂氣溫低(即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100米降0.6°C)
15、會計算年降水量,初步學會閱讀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參看七年級上冊P66活動)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16、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山地降水多,平原降水少;山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7、知道影響氣候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18、會分析赤道地區和極地、沿海和內陸、平原和高原山地的氣候差異,並說明其主要受哪種因素的影響。(參看七年級上冊P74—85活動練習)
赤道地區終年高溫多雨,極地終年寒冷(緯度位置影響);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海陸位置影響);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地形影響);高原山地氣候呈垂直分布(地形)。
19、記住1999年世界人口的總數。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20、知道目前歐洲與非洲人口增長情況的差異。
歐洲人口增長慢(有的國家甚至出現零或負增長),非洲人口增長快。
21、分析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與人口政策:
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飢餓貧困、就業困難、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口增長過慢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政策:鼓勵生育(如法國給多子女的家庭發放補貼)。
22、知道世界三大人種:黃色人種—亞洲;白色人種—歐美;黑色人種—非洲。
23、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24、知道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亞洲西部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 古印度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我國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稱回教或清真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的一個支派)。
25、認識聚落中不同的建築與當地的環境的關系。(參看七年級上冊P53圖)
熱帶沙漠地區,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既防曬又涼快。
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下層放雜物,涼爽又防潮濕。
黃土高原氣候乾旱,降水少,人們住窯洞;北極地區氣候寒冷,人們住冰屋,保暖。
26、記住世界上陸地面積居前三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
記住世界上人口居前二位的國家(中國、印度)
27、列舉幾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名稱:
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
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埃及、韓國、新加坡、等等。
28、記住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29、讀亞洲及其周邊地區圖,描述亞洲的位置,說出我國的幾個較大的鄰國(俄羅斯、蒙古、朝鮮、印度、哈薩克)(參看七年級下冊P3活動1、2及圖)
亞洲主要在東半球和北半球,北鄰北冰洋、東鄰太平洋、南鄰印度洋,西部與歐洲相接、西南部與非洲相接。(參看七年級下冊P2圖)
30、讀亞洲地形和河流圖,填出幾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幾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幾大河流(長江、黃河、印度河、恆河、湄公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參看七年級下冊P2圖)。
讀圖說明亞洲的地形特點:地勢中高周低,以山地、高原為主。
讀圖說明亞洲的河流流向特點:發源於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
31、讀亞洲氣候類型圖,分析亞洲氣候的主要特點。(參看七年級下冊P7圖)
亞洲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32、知道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
33、知道亞洲不同地區的住房、服飾的差異。
34、讀日本圖,填出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域(太平洋、日本海、瀨戶內海、東海)、首都(東京)、附近國家(中國、韓國、朝鮮、俄羅斯)
(參看七年級下冊P66圖或地圖冊)
35、知道日本經濟特點: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對外依賴性強。(本國資源缺乏)
36、分析日本工業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工業分布特點是: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地區。原因是:日本資源貧乏,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市場狹小,工業產品要大量出口銷往國外;沿海地區交通方便,且成本低。(參看七年級下冊P68活動練習)
37、讀東南亞圖,分析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參看七年級下冊P37馬六甲海峽)
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這個路口的咽喉,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38、說出東南亞的主要農產品。
東南亞氣候濕熱,土地肥沃,盛產水稻、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熱帶作物。
A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B泰國是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C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D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量國。
39、記住東南亞是世界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40、讀印度圖,填出德干高原、恆河平原、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和主要鄰國。(參看七年級下冊P42圖)
41、對照印度地形、降水量分布和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圖,說明該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特點。(參看七年級下冊P44圖)
水稻分布在降水多的平原地區;小麥分布在降水較少的高原地區。
42、讀俄羅斯地圖,填出其面臨的海域(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主要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脈)、主要河流(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首都莫斯科、港口聖彼得堡、西伯利亞大鐵路。(參看七年級下冊P76圖)
43、知道俄羅斯是世界面積最大和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俄羅斯有豐富的森林、石油、煤、鐵資源,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
44、知道中東的范圍。包括亞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東北部。(參看七年級下冊P46圖)
45、讀中東地區圖,填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參看七年級下冊46圖)
46、知道中東地區最豐富和最貧乏的自然資源分別是石油和水資源。缺水是因為當地氣候乾旱,降水稀少。
47、知道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產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48、讀歐洲西部圖,填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德國(柏林)及其首都。(參看七年級下冊P53圖)
49、知道歐盟的組成情況。
今年5月1日歐盟吸收了10個新成員國,至此歐盟共有25個成員國。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50、知道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及其原因。
歐洲地處中緯度大陸的西岸,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多且分配均勻,地形以平原為主,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廣布,因而畜牧業發達。(參看七年級下冊P55)
51、讀非洲地圖,填出大西洋、印度洋、好望角、撒哈拉沙漠、尼羅河。
(參看七年級下冊P16)
52、分析非洲人口、糧食與環境的現狀。
非洲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問題),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糧食不足問題),於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或在草原地區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問題),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即目前非洲出現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不足、環境惡化等問題。
53、說出幾種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袋鼠、考拉、鴨嘴獸、鴯鶓。
54、知道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是什麼(是服務業)。
55、知道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原因。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養羊數量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所以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同時它又是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因為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比重,所以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56、讀美國地圖,填出其面臨的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主要鄰國(墨西哥、加拿大、俄羅斯)、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科迪勒拉山系、華盛頓、紐約、舊金山。(參看七年級下冊P84圖)
57、說明美國既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又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部門體系,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從世界各地大量進口各類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工業發達,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廢物)的基礎之上的,因而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所以美國應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盡主要責任和義務。
58、分析巴西熱帶雨林面臨的危機與對策。
巴西北部的亞馬孫平原覆蓋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然而這一片森林正面臨著重大危機,巴西為開發亞馬孫地區,修建公路、開采礦產資源、開荒種地、開辟大型農牧場,不惜把大片森林化為烏有。由於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對策:巴西政府表明要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59、會判讀北極和南極地區圖(參看七年級下冊P58—59圖)
北極地區主要是北冰洋,周圍環繞三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南極地區主要是南極洲,周圍環繞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60、知道極地地區的氣候特點。
極地地區因為緯度高,氣候嚴寒,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地表終年冰雪覆蓋。
61、說出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
南極代表動物是企鵝;北極的代表動物是北極熊。
62、知道我國兩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名稱。
我國在南極已經建立了兩個科學考察站,是長城站和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