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擺拍
1. 美國地理雜志評出的世界十大最美地方是哪裡
我只知道中國評選的:
1西沙群島(海南)、2潿洲島(廣西)、3南沙群島(海南)、4澎湖列島回(台灣)、5南麂答島(浙江)、6廟島列島(山東)、7普陀山島(浙江)、8大嵛山島(福建)、9林進嶼和南碇島(福建)、10海陵島(廣東)
2. 《中國國家地理》的主編單之薔是一個怎樣
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
畢業於吉林大學,1985年任職《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部。後來到《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擔任編輯管理工作。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辯證法學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特聘研究員等。
單之薔先生酷愛思考,觀點新穎,嗜書如命,行路萬里。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執行總編,他熟悉編輯業務,善於策劃和組織編輯為廣大讀者喜愛的專輯和報道, "上帝為什麼造四川"、"選美中國"等專輯不斷的刷新雜志發行的奇跡。他曾率隊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絨布冰川,希夏邦馬峰,塔克拉瑪干沙漠,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秦嶺,長江源,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親歷過許多艱險,記錄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地方。
單之薔經歷復雜,做過許多工作。大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但與其他文科生不同,單之薔對科學、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單之薔從事的工作與"地理"有關,因為地理科學離人文科學最接近。
在單之薔任主編以來,雜志策劃的"給中國最美的地方劃個圈"、"上帝為什麼造四川"、"走遍世界去問河"、"大香格里拉"、"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專輯不但創造了發行的奇跡,更成為許多人的經典珍藏。
能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正是許多人羨慕單之薔的地方。但他卻笑稱,"走"並不是他的本來目的。他曾經也是閉門造車的編輯,直至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邀來到四川旅遊。走一圈之後,發現普通人們對四川的印象,還局限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老一套上。這時,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壩、涼山,廣大的土地,眾多的雪山,特別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貢嘎山、海螺溝等,庄嚴聖潔,與中國傳統審美中的名山大川有著不同的凜然大氣之美。
"看山要看極高山。"這是單之薔在"上帝為什麼造四川"專輯中提出的一個著名理念,他說,中國人幾千年來歌詠的都是東部的風景,卻忽視了西部的壯麗河山,中國人的審美應在珠峰前工作的單之薔當來一場革命,進入到欣賞冰川的時代。他的這個理論,得了很多人的熱烈響應,當時四川的一幫學者文人,也為他這個外來者的觀點而嘆服。
自此,《中國國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單之薔也開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覺得一個國家的公民應當對自己祖國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線上,他遇到過一群年輕人,他們都是大城市裡的白領,辭了職走完了川藏線,卻沒有任何收獲,也不知道身邊就有著壯麗的景色。這讓他更堅定的樹立起幫助人們掌握地理知識的念頭,他說這樣會讓人生更豐富。
作為一名行者,單之薔非常喜歡走在路上的狀態。就像文藝復興一定要回到希臘的源頭,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報道,就一定會親自去那個地方看看,而每次都會有著出人意料的驚喜和發現。
單之薔他說,攝影師的照片永遠是令人信不過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來以為中國已"沒什麼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在香格里拉地區,他看到了與現代婚姻制度並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個村子裡,每家都是四個兄弟共一個妻子;在常人通常認為危險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麗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腳下的石頭彷彿用水沖洗過一般,在陽光下閃著藍幽幽的光。
經常在西部地區行走,單之薔的考察生活並非人們所想像的輕松休閑的旅遊觀光,而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在敦煌附近,他們一行人為了尋找大規模的雅丹地貌,誤將車開到一條廢棄的國道上,路上到處是流沙,汽車很快就沒會油……而近乎絕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讓他們歡欣鼓舞;在珠峰,從未有人進入過的冰塔林美麗而充滿著陷阱,到處都是冰裂縫、冰湖,連當地向導也極力勸說單之薔不要下去,但單之薔"一意孤行",他笑說,最美的風景往往就在最險之處。
走過很多路的單之薔,嘆惜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很多的書還沒有讀。看過這多風光,他一直堅持自己來寫專輯前的文章,他說,只有親自寫作才能去關注自然、研究自然。
單之薔是雜志社的總編,喜歡寫字、看書、引經據典,比如為了寫三峽,他會查出《唐詩三百首》里有54首關於長江的詩,有12首關於三峽的詩;他用喜歡隱匿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和好炫耀、搶占制高點的西方城堡建築作比較,用地理知識解釋關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區別……此外,他還有很多受到爭議的"離經叛道"的論斷,比如認為植樹造林是個神話,質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為此動用了美國生態學家克羅門茨的"頂級群落"理論;青藏鐵路開通,他宣稱又一座長城誕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網友的抨擊。他的文字風格呈現出戶外人士的自然和穩重,同時又能令我們體會到讀書人那種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緒和沖動,他總是急於為那些默默無聞的山、湖、高原、濕地在城市裡討要一個恰當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兩個極端之間來回奔跑。在一個極端,他和同行的難兄難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為一個朋友在登上冰川後全裸自拍興奮不已;在另一個極端,他作為一名單位人,每月必須按商業法則推動雜志社的流程,統籌每月雜志的按時出版,除了寫序言,還要穿西服打領帶,不定期進行讀者見面會或做演講……
顯然,單之薔已經適應了在兩個世界中來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鍾表一樣搖擺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時擺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訴記者,為了趕稿,自己有過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剛剛喝完面湯,便壓著帽子、穿著沖鋒服、戴上耳機,在鍵盤上敲打出他的經歷;可以想像,他敲出的,不是別的,是他一直在干,並想繼續做下去的事--建構中國的形象。
3. ufo的來源
UFO現象是本世紀最激動人心,最富有深遠意義的事件。UFO現象中一些似乎違反自然規律的事件,極可能是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前奏,因為歷史上物理學的重大發現往往是從觀察天空開始,而且UFO現象還可能與外星智慧有關。
它所顯示的種種超出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功能,無疑是對人類智慧和當今科學技術的極大挑戰。假如UFO真是外星人的乘具,外星人真的同地球人接觸,那將會對地球文明產生全面沖擊;對宇宙圖景、科學體系、思維方式、哲學思想以至倫理道德方面,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對UFO的研究極有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新飛躍。
但是目前,UFO研究一直徘徊在較低水平上,這不僅因為有關UFO的資料和數據十分缺乏,更重要的是因為對UFO存在著一些誤解。其中最為典型的觀念是「UFO=飛碟=外星人」,它可能使UFO研究誤入歧途,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牛頓為了解釋運動的原因,創立了「第一推動力」學說,而不惜將後半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費在深奧玄虛的神學上。而當今UFO研究面臨同樣的境地:把UFO的神奇現象,簡單地推到外星人身上。那比上帝難以捉摸的外星人假設,必然使UFO研究流於神秘空洞甚至膚淺,使它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不能作為一門嚴格的科學而登大雅之堂,這與UFO及其研究所具有的深遠意義極不相稱。因此,有必要從哲學高度對UFO及其研究進行深刻的探討,以期對UFO及其研究建立正確的認識,進而尋出正確的研究方向。
外星人存在嗎? 千百年來,人類信奉的最高准則「人是萬物之靈」,並且慣於孤獨地生活在浩瀚宇宙中,排斥任何其它智慧的存在。這由來已久的思維方式,對於外星人的存在,自然持有一屑不顧的懷疑態度。然而進入本世紀以來,先後有許多現象都表明,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是可能的。
1977年9月,參加日內瓦CCIR(國際無線電通訊諮詢委員會)第二次討論會的代表提出:「目前地球上接收到許多來自宇宙的電波」、「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中,存在著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注1)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拉克根據經驗公式,計算出約有六千五百萬顆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進而具體分析處於各個文明發展階段的行星數目。並指出有兩顆行星發展到核子時代,與地球水平相近。(注2)
生命並不一定以碳水化合物為基礎。80年美國馬里蘭大學舉行了一次專門討論地球以外是否存在文明社會的科學討論會,有的生物化學家指出:「在高溫下,矽完全可以成為生命的基礎」、「另一種理性的人可能以能的形式存在」。海洋科學家也發現了一種寄生於硫磺的生命體,這一發現為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線索。(注3、4)
今日世界中,的確存在著奇怪的飛行物。這些飛行物的許多行為都帶有「非天然」的性質。例如:具有奇特碟形的飛行物,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加速度、巨大的電磁影響,奇異的發光特徵,在人類生活的空間,頻頻向人類展示。作為一個飛行實體的神奇功能,就人類當前的科學技術是無能為力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人們推斷它們是外星人操縱的工具。
綜上所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我們從前面所說的三個證據中可以看出,它們仍以地球人固有的經驗為准則,去探索另外一種可能存在的智慧,含糊和空洞是顯而易見的。唯有那些屢屢出現的飛碟現象,才是清晰的和具有研究價值的。
但是整個科學界對於外星人的說法並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不僅與外星人假設過於玄虛、其科學依據甚少有關。實質上,還存在著更深一層的原因。
自古以來,「人」是哲學的第一主題,到本世紀已形成了一種「以地球人為中心」的價值理論。這種理論只考慮地球人和地球人的目標,以及以地球人的經驗來判斷萬物的准則。這種價值理論有廣闊的歷史、哲學和宗教背景,在西方國家中幾乎已成為至高無上的准則。盡管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學說」,而他卻一直珍視「地球人是宇宙獨一無二的智能生物」的信條,不能設想也不能允許別的智慧存在。這代表了一大批傑出科學家的觀點:人的精神不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它只能為人類所獨有,這是整個人類價值所在。而且當地球文明還未受到外星人的侵襲,由牛頓、麥斯威爾、愛因斯坦等創立的科學體系依然壯麗輝煌。
人類技術水平正在日新月異地飛躍,在這一系列場景下,誰還會杞人憂天,對那「外星人」的神話而操心費神呢?然而愛因斯坦說過:「追求比佔有更偉大。」當人類安於一個古老的家園,傲視千古時,UFO現象所顯現的超乎尋常的力量是對人類文明的沖擊,是使人類的精神世界得以更加完美的契機,因此人類不應迴避外星人的存在問題或者漠視UFO現象。假如外星人真的存在,那將在人類文明的一切領域發生一場真正的革命,將使人類歷史的進展煥然一新。
所以,必須使UFO研究及外星人研究走向正途,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4. 黃雅:我們為什麼拍照
對於攝影,我們大家先來看幾幅圖片。 真正進入攝影語言是一個很難的事情,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學生,如果是從繪畫中來得話,他拍出來的圖片永遠是一些構成的黃金分割構圖的方式,非常的明確,這個包袱沒有辦法拋開,什麼時候講構圖?攝影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我們個人的體會和感受,以後達到悟心這種相應的境界,也就是在一瞬間,能得到物體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而且所謂的構圖,我覺得它是一個必然的東西,假如我們看到這個物體,真的是能夠打動我們自己,通過這個又能夠打動別人的話,它根本就不是構圖的東西,而是這個物體裡面。 像我們的國家地理有很多的圖片,都是一個很中心的內容,這個內容本身具備的神韻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而不是說我們經常說的這些構圖有遠景,有中景、有近景,我覺得我們在中央美院這么多年的教學,沒有人提構圖的事情,真正講的就是我們影像語言的本身,也就是說,我們下一步怎麼做呢?我們可以把繪畫裡面的一種經典的東西、一種美感、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放進來,所以當代很多作品很有繪畫的感覺,但是它不是在構圖上面,而是在色彩和它的創作的一些組織上的問題。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這個攝影就入門了,就真正的尊重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一門藝術了。 這個是美國的一個攝影家韋斯頓的作品,他的貢獻是在攝影的形式上和影調上、還有層次上,就是攝影作為一個科技,作為一個技術,它所具備的這種能量,這個側重點是放在這兒,然後是一種形式化的抽象的形體。 到了真正意識到攝影理念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時間,這個是法國一個攝影家叫布羅松,這是他正式提出來,叫決定性的瞬間,也就是說,這個重點是在哪裡,就是在那麼一刻最關鍵的時候,所有的鏡頭對准了所有的事物,在某一個時候,構成一個很重要,處於一種幾何形體集合,幾何形體在那時候組織得恰到好處,強調那一點那一刻的重要性,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攝影的時間性的重要,比如說我們這個時間,我們很不關鍵的一些事情,我們這個快門一按下去以後,雖然是把這個時間給固定下來了,其實從此這個照片就發生不斷的變化,是什麼變化?為什麼我們在按了那一段之後?最平常的照片也會讓我們產生很大的意味呢?就是因為攝影跟其他繪畫不同的地方,跟這個現實一樣,是一個現實的模擬,模擬的世界,也就是說只有攝影,才能提供更真實的信息給我們,因為他們跟現實太接近了,就是因為它的特性跟現實太接近了,從此我們隨著時間的漂移,時間離我們拍照的時間越遠,我們會覺得越來越有意味。 你不信自己回去翻翻自己的照相本,你看看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照,我們都覺得比這些所謂的藝術照,這些婚紗照都有意思的多,這是為什麼?因為這個照片固定下來的事物是不變的,永遠是不變的,但是這個現實在那一刻,現實已經不斷的發生變化,這裡面給我們產生很多陌生的東西,也就是說時間的距離越遠,它產生的沖突會越大越強烈,然後越有意味,要具備一種超現實的信息。 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一些影像語言和時間,和攝影師個人的感受、個人的品質和他們的文化背景,拍出來都是一些決定性瞬間的經典照片。 這個是布拉斯的。下面有一些很龐大的場景,上面會出現一些細節,我們從一些小的細節里發現一些細節化的情節在裡面。感受一下大概的方向,這種下面語言的研究和探索。 我們從這個環境和個人,在那一刻的關系,要的信息化,要的是一些暗示的作用。這個是美國的戴爾森的,這是弗蘭特,這個階段是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中國現狀就是剛好不存在,已經被架空,因為我們在攝影里真正提出來這種獨立價值的時候,我們正好經過抗日戰爭、二戰和我們的解放戰爭,包括建國到改革開放,這段時期,世界上發展很快,而且這個階層的隊伍也獲得了很多成績,我們攝影家協會為主的這個團體,好像到現在還是跟以前是一樣的,沒有什麼變化,我看到很多的教材還是在講攝影的構圖,都是一些很可笑的事情,沒有看到我們真正關心的重點在哪兒。 現在我們對攝影語言獨立的探索,還沒有建立起來,還沒有開始的時候,更說不上發展壯大的時候,突然後現代藝術,後現代攝影就進來了,包括數碼很多東西進來了,現在我們教學生很難教,他們一進來就講怎麼玩想法,玩游戲,搞一些觀念的東西,他們對攝影本身的語言沒有任何的積累,他們的積累也是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所以我給大家多看看。 這兩個作品,我估計大家都看過,像這些照片,有一些暗示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解讀。比如說像小女孩,她是一個很弱小的生命,後面是一大片的墳地,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生和死之間微妙的關系,後面大片的灰暗,小女孩非常亮,我們覺得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還是一種死亡的暗示,攝影裡面有很多意味的東西。 這個是布拉賽爾,他專門拍巴黎的晚上。這個是捷克的庫德卡拍的,這個是拉迪格,他是法國的藝術家,這是戴爾森拍的。這是墨西哥的布拉塞拍的,這是法國的科特茲拍。這些都是很有名的。這是科特茲的,這是東歐的一個年輕人,他拍東西都是有一些超現實的。這個是法國的貝朋,這個是他布置得現場,這是藝術家本人,他是用木偶,都是小孩的形象,布置了小時候的一些游戲和場景,再把這個場景拍下來。這是最終的圖像的結果。這個時候,攝影變成了我們不是從現實中來,我們可以再現一個場景,再現心中的一個夢想,現在有一些探索了。 但是這個時候,還不是特別的重要的,現在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攝影分類,攝影分類真正的提出來是貝西亞夫婦,貝西亞夫婦有一個工作室,培養了一大批當代的攝影影像的藝術家,其實這個分類法從奧古斯丁.桑德(德國人)開始,這張照片非常的有名,這個拍的是三個在農村裡面的三個農民,到城裡面去赴舞會的時候,在路上拍下一個情景,分類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同一種形態、同一種類型,同一種性質,把所有相同的因素擺在一起,通過相同裡面的,強迫觀眾找出他們在相同里的差異性,通過這個差異性,產生意義,這是分類法的原則。 三個農民,同樣一個禮帽,穿同樣黑色的衣服,還有同樣的拐杖,包括鞋都是一樣的,乍一看,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歸類的作用,他們相同,都是一個農民,他們打扮得規則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作為一種本能,我們不可能這樣看待這個圖片,我們肯定要從相同里找出潛在的差異,我們先從帽子開始看,你可以看出來,我們這個前面的人戴的這個帽子是歪的,不是特別的嚴肅,最後面那個要把這樣帽子戴著特別的謹慎,特別的緊,中間這個把帽子就戴得稍微合適一點。 從帽子到他們的神態,從他們叼的煙可以看出他們的文化背景,最裡面那個人神態感覺有點拘謹,很嚴肅,覺得沒辦法對付目前被拍攝的事情,讓他很不自在,很緊張。 我們再看衣服,前面這個衣服,是皺巴巴的,可以看出這個衣服不是特別的整潔,可以看出他不是經常的參加舞會,他的個人修養在三個人當中可以顯出他的差異性,裡面這個人這個衣服跟剛做好的,為了舞會臨時穿上去,很不得體,中間比較得體,沒有太大突出的表現。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手抓拐杖的時候,同樣也是看類型,前面那個人,不知道拐杖對人的身份有什麼作用。後面那個人非常的緊張,可以看出來,中間那個人像是會拿拐杖的人。 下面的鞋、褲子,包括整體的姿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攝影分類法,在那個時候,目的已經是這樣的,桑德拍德國各個階層的人,各個職業,各種各樣的人,他的目的也是搞分類的,搞歸類的,已經在做了,把所有的記錄下來,但是沒有真正的提出來,真正的提出來是貝西亞夫人,拍水塔的時候提了出來。 這個就是貝西亞夫婦,他們分類就是一些水塔的相似形狀的分類,他從分類當中,再找出這種類型的差異,這種建築都是在一戰和二戰之間建起來的工業建築,這是冷卻塔,還有建築側面的牆壁。 分類法另外一個說法,這個攝影體系比其他的繪畫更真實,但是因為它太真實了,他往往以我們記錄到的一面信息,把這個面否定了,也就是說,假如這個人把這個伸出來,然後我們把這個面拍下來,我們接受的就是這個,我們沒有辦法了解到它後面是長著瘡疤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這個攝影的真實性,對其他的面起了否定的作用。 這個是新的視覺的開拓,在歐美,包括中國所有的藝術攝影展裡面,都看到場面很大,場景裡面有很多內容,有很多小的單元,裡面發生了一些事情,光是小單元的這么幾個人,我們就可以組成幾個故事,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一眼看過去,真正震懾我們的就是整體的一個氣氛,然後在整體氣氛的作用之下,我們還是會耐下心來細細看,這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從攝影這個分類法裡面創造的原則裡面,延伸過來的一個新的視點,跟我們廣角鏡頭拍過來的大場景不一樣,前面的物體很大,後面的物體很小,這個基本上好像是擠在一塊的,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什麼呢?是用這個長焦,都是幾百毫米的長焦,把它拉過來,用數碼技術拼過來,用長焦展現的是一個廣的視角,是一個廣角信息,不是長焦,我們知道,它往往拉過來的東西是扁的,就是它的大小差異不大,相對的距離開始發生變化以後,這個東西都會被擠在一塊,擠在一塊有個什麼好處呢?等於是加劇他們的情節沖突。 你在任何的攝影裡面,一些大的場景,都是這種類型的。拍人也是一樣,拍人跟拍水塔一樣的。 這個時候的代表人物是古斯基,他拍過香港的證券市場,他是這個時候的代表人物,這個時候,要出現一個很重要的一種趨勢,這是加拿大的一個攝影家,傑克.沃夫,再現重新組織一個場景,讓我們看到它非常的真實,然後這個場景感覺給我們一個一瞬間發生的事情,但是這個體系是組織的,我們沒辦法發生,發現這種導演調度的痕跡,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攝影的真實性,這種差異到底多大。 這個攝影家,我覺得對我們東方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人,這是日本的一個攝影家叫山本博士,這個照片是怎麼拍的呢?他找來一部電影,把鏡頭打開,這個是一個電影院,把鏡頭打開以後開始放電影,在電影結束完之後,再把這個鏡頭關上,現在我們看到的最終是這么一個結果,我們這個題目里 都沒有,就是一片空白。我覺得他對時空的這種理解,完全是跟我們中國的古代的哲學,尤其是佛學裡面的理念是一樣的,簡單的來說,世界上發生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很有戲劇化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情大事情,經過這個時間以後,都變成一個空洞,變得毫無疑義。我們講佛的空信,空信是世界的本質,我們這里有很多是學佛的,應該知道,色就是空,空即是色,世界上所有的物體是空,這個空是世界的本質。 所以說,我們這里看到,他留下來的是一個空白,要真正留下細節,需要我們推敲的是通過這個屏幕的反光,照亮了這些細節,我們在這里頭關心的,我們真正期待的東西,對我們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得到的沒有得到,沒有想得到反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裡面關於東方的東西,像我們中國,要是搞藝術的話,我覺得像中國的古代的哲學,應該給我們提供很多很廣闊的天地,但是現在沒有人真正的去做這個方面。 包括大海,也是他拍的,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曝光,曝光以後,留下來非常單純的這么一種模式,他拍了大量的大海都是這樣,就是一個天空,一個海面,不管海面波濤洶涌,還是天氣變化,經過這個時間以後,它都恢復到平靜,我們東方裡面把世界想像成一,天人合一都是這個理念。 我現在說到這個問題,今天為什麼講我們為什麼要拍照?現在不僅是攝影,而且是其他的一些媒體,我覺得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離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遠,越來越變成是一小撮人在玩一些游戲,這樣的話,我們不大了解現在藝術的狀態,所以要是講起來,你們覺得有一些不可思議。現在的藝術主流在哪裡?主流在798,不在攝影機協會,我們本來是一個主體,現在被邊緣化了,這裡面發生了很多問題。現在我們大概瀏覽一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 這個是世界的,這是中國的,這是美國的,我們瀏覽一下作品的話,我都看不下去了。我以前是很喜歡的,覺得這些還有創造性,現在我看到了,說不上惡心,但是不想看第二遍了,我想我們在座的離真正的藝術的小圈子比較遠,這裡面的人都是比較善良的。這是中國的作品。你們看看,這些作品有好有壞,你們看看自己感受一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些藝術家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我以前也不敢講這個問題,因為有一些東西我是知道的,但是裝糊塗,但是又不想裝糊塗,可以看出來,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看到當代藝術,包括攝影在內,都是出現了邪惡得血腥,非常的暴力,變態、混亂,非常的惡俗,看了很怪異,他們說很有藝術,很有感覺。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真的是一個危險的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個原因很簡單,不是藝術問題,藝術只是一個表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外來的意識,對我們內在的改變,這種改變用什麼模式?用市場的模式。這個很簡單,改變起來很簡單,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到底是什麼,現在目前中國見到的情況,就是前蘇聯、跟俄羅斯的情況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現在有很多藝術家在紐約大紅大紫,在西方非常的有市場,80年代的時候,蘇聯照樣有一批藝術家在紐約也是大紅大紫,跟現在是一樣的,這裡面我想不用說透,你們都知道,他用這個市場的模式,來誘導這些藝術家,你這個符合我們國家的意識,符合我們的精神,符合我們的理念,你這個作品就可以賣錢,不符合的話,門都沒有。在這種情況的誘導之下,大家都這樣做。 另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說,你一定要做到與眾不同,你可以不負責任,可以亂搞,只要不同,就能賣錢,當代藝術在這種誘因之下,形成了這種結果。但是我們這個國家也可以這樣做啊,但是沒辦法,做不了。因為什麼呢?因為建立一個團體要去對付一個民族很難,假如是一個民族跟一個民族來對應的話,我覺得還是可以的,但是讓我們感覺是某個利益團體在對付另外一個利益團體的話,我們缺乏共同的認同感,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所以最終的結果出現了798。 以我們過去的國家意識的主體,攝影家協會根本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體系就是一個服務團體、一個宣傳團體,太直接了,一點拐彎都沒有,藝術的發展空間就沒有了,幾十年來,沒有變,你可以看看攝影家協會的宗旨,一點沒變,其實我很想做攝影家,但是一看攝影家協會的宗旨就退卻了,別人問我你是不是攝影家,我說不是,我只是一個愛好者。 我認為,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一樣的市場運作,就是說,不要把錢砸在團體和研究機構上,這些都是養閑人。吳冠中老師曾經說過體制的問題,真正符合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我們就買,就收藏,這樣一些畫廊就會形成良性的市場運作,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我們老百姓也喜歡,老百姓也看得懂,所有人都看得懂,從上到下都喜歡,現在大家一看,不知道你也不敢說不知道,最多說挺有特點,挺有想法,怕人家說你沒有文化。你就認了,我就看不懂,有什麼了不起,我就看不懂,我就不喜歡,我們憑良心說話。 我跟很多朋友談,他們說我看不懂這個東西,你能不能跟我講?我說我告訴你,我一點也看不懂。 我們為什麼要拍照?這是前面的問題,我想講的,我們拿著這個相機,我們叫相機行事,就是這個意識,我們拍照就是做事,做什麼?做有意義的事情,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自己人喜歡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所以出現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們拍照是為了什麼的問題。為享受而藝術,這是一種看法,為名利而藝術,這是我們剛才講,有錢就奔著去了,也不知道這個作品拿出去以後,會不會對自己的弟弟看了以後,把自己的父母給給幹掉了。 還有一個為藝術而藝術,這個問題好像在我們以前老早就提了出來,但是我看,我說這些搞藝術的藝術家,是這么想的。這種就是我喜歡就拍,這個是我最大的興趣,你自己讓自己舒心就可以。 為名利而藝術,就是798的現象,就是奔這個來的,很多藝術家身價上億,十幾億,這裡面有大量的熱錢在裡面滾動。為藝術而藝術,這個是貢獻者,至少在探索當中,可以創造出新的藝術語言,假如這個語言沒有訴求,沒有目的,真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我覺得這個作用有限,這種人叫沒心沒肺。 我們為什麼要搞藝術,其實很簡單,我們以前就講過,一個缺乏攝影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思想僵化,藝術平庸,沒有創造力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可能這幾十年風光,過了這幾十年,這個社會可以容許你的存在,但是社會不會重視,不會選擇你。這是一個歷史的問題。那天我拿起《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主席那時候的講話,好像那時候已經有一個798存在了,真的好像是對798年講的,講得太好了,不信你們回去看看,我不是黨員,但是我講的是真心話。 怎麼建立的問題,我們中國的文化,真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個空間非常大,尤其像攝影,我們還沒有開始動,還沒有真正的正視這個問題,還是跟著錢,人家說東邊有一堆金子,一大堆就跟著跑了,就沒有人去想,我們自身搞藝術的方向在哪兒?價值在哪兒,我們要干什麼,沒有搞清楚,所以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的藝術是干什麼的,我們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就提出來,藝術的目的非常的簡單,就是「成教化、助人倫」,這就是藝術幾千年的目的,但是我們現在基本上是,破教化,亂人倫。我在這兒講得很嚴肅,你如果進798就知道了,假如他們那些藝術家聽了我的話,他們恨不得上來給我兩拳。 我們東方裡面真正重要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維護我們的生命,好好的活下去,我們生命的要好好的活下去,有很多檔次,有各個方面,就是怎麼樣活得更精彩,更有層次,我們的藝術境界裡面,講的生命之美,我們分五個方面來講的,講到生命的整體之美,天人合一,我想每個人比我了解,我只是集中了一下,你們都是專家,只是對攝影有點好奇。所以我今天只是點點。 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又講了情景交融,第二方面,生命的真情之美,把我們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東西展現出來,就行了,這裡面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我們看這個東西討厭的時候,就是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和情緒發生作用的話,知行合一。生命創造美,這個美來自哪兒?我們這個《道德經》里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最高的智慧,在我們中國來說,應該是佛家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覺悟、無上的智慧。還有生命的形式之美。我剛才講的關於攝影的構圖。這個時候,我們就從攝影裡面出來了,而不僅僅固守在我們攝影裡面幾個決定性的瞬間,也不是幾個鏡頭、廣角,也不是幾個色彩,而是把攝影融合到自然、天然、天地人三個合起來,我們把它最真實的、最精彩的,最有價值的那一面呈現出來,所以我們老祖宗孔子在幾千年前就反對798的這種東西,怪的東西是不搞的,怪雖然能夠揚名,但是我不會做這種事情的,還有一個,他不說怪的東西,不講混亂,也不講迷信的東西。 還有著名的畫家黃公望說繪畫主要是去邪、甜、俗和懶,邪就是邪惡,是和正對立的,甜就是沒有創造性,沒有深度,像個名信片一樣,拍的東西就是拍日落,拍荷花盛開的地方,真的沒意思,拍那個干什麼?沒有一點有價值的、新的東西,俗!俗就是沒有境界,太低俗了。連不正常的人,獲得這些名聲了,會搞一個更不正常的,要麼替人家拍個發廊,要麼拍妓院,要麼拍神經病,這有什麼意思呢?真的沒有意思。攝影人的目的是干什麼?首先這個人必須要樹立起使命感。 懶就不用說了,無所謂了,拍拍玩,我喜歡就行了,沒有一點見地性的東西,然後要呈現生命之美,要真正的理解生命之美,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我們中國人都是叫憑良心做事,就是講心的,我們想對這個生命的本質有所把握的話,一定要回到我們的內心,然後通過我們修行,正心,把心的層次不斷的提高,像佛教裡面,先從文字般若一直到識相般若,這個不同的層次往上提,然後我們才能發現生命里不同的本質。假如說我們像佛祖一樣,打一個瞌睡,孫悟空在石頭下被困了500年,這樣來看的話,這個世界肯定是空的,還用講嗎?一眨眼孫悟空過了500年了,這怎麼回事?所以說每個人站在不同的層次看世界的變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想拍攝精彩的片子,要拍出讓別人佩服的片子,而且為自己帶來幸福和智慧的話,我們一定要從心開始,叫做像由心生,隨心生。我今天講座到此為止,謝謝! 黃雅:這個是讀研究生時候的作品,這個是青蛙的,這個時候我的心態是什麼,完全可以看出什麼是相隨心生。拍這個的時候,我原來是在武警當兵的,我結婚的時候,要打報告,這這里,我覺得人本來是建立這么一個秩序,一個系統,是為了方便自己,或者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這個秩序過於龐大,會妨礙我們的自由,也就是從這個畫面里可以看出不滿,我們叫憤青。 「挺好?」這個是一個放鸚鵡的架子,現在放的是一個青蛙,你說好嗎?挺好嗎?肯定不是,不是一個寵物,但是別人把它放上去。這個是「通過」,我們想做某個事情,要想做的話,你可以看出青蛙過去了,是怎樣一個結果,它要付出代價的,這個是「容許」,兩個青蛙也可以是一個擬人化的傾向,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放鬆、非常自由的情感。這個「可行」,這著籠子可,這些東西就是那個時候,我想的東西就是這個樣子,我就那麼想的,拍出來就是這個結果。 這個是另外一個階段,又是一批創作,知道因果,要下地獄,我拍了一個事故,用來警示世人。以前這些片子,我自己都不想看了,這是一個新的,是今年拍的,這三張片子,我說一下,這個是一塊玉米地,這個玉米地從中午一直到晚上太陽下來的時候,然後把它接起來,這裡面有一個時間問題,另外一個是我自己的一個狀態,他的名字叫《持續的微笑》,說的是一個狀態的時間的一種持續,我希望這個時間在這個變化層,太陽出來也要到晚上的時候,太陽明天還會起來,變化不斷,我希望我的微笑是不變的,持久的,我也希望大家的微笑也是持久的。 《虛弱的遠景》,我們看兩個人,兩個女性,享受著,房子是東方的房子,兩個人是兩個老外,我們現在東方聯想是想過西方的日子,各個想賺錢,想出去旅遊,有很多想法,我覺得這種遠景很虛弱,所以發生了金融危機。 這是《憂郁的持戒者》,現在學佛的人應該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學佛的方向就是解脫生死,但是在沒有到達彼岸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不好的情況,很郁悶,這個煩惱是在生長的,在不斷的生長,修行當中,不斷的向上生長,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玉米,這個玉米正好是長起來的時候,在我們煩惱最多的時候,所以我們這里,這個是一個箱子,這個是一個煙囪,你們應該看得到,這個煙囪不斷的釋放煩惱,生命不斷的成長,煩惱和希望在互相的較量當中,也是我們憂郁的原因,因為我們是一個實踐者,而不是一個得道者,也不是一個一般人。 下面是一些小景,希望帶一些禪意在裡面,這個是我最新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我最有標志性東西,回到東方的審美裡面來,這是一個菊花,這都是菊花,我相信你們看了都會很喜歡。這是中國人的一些照片,我很喜歡這些,我拍了這些人,我給他們,他們很高興,這個有點像國家地理了。有很多很精彩的照片。 交流互動問題: 1.【提問】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俗我不太理解,照荷花特別俗,我一想好多人都喜歡,你剛才說您拍了菊花,來來回回的拍,拍出最美麗的一面,這個是怎麼解釋?這也是俗嗎? 【黃雅】我只是總體上來說,個人有好的片子也難說,但是我說總體上,我的菊花跟平常人拍的荷花應該不一樣的,我相信這個燈滅了以後,你能看得出來,它不是那樣的,它是一種普適的美,不是一種毫無保留、簡單的美。 2.【提問】您好,我想問一下,剛才我看了有些的作品,好像後期製作的比較多,煙囪、老玉米什麼的,如果後期製作多的話,算不算攝影作品? 【黃雅】算。 3.【提問】這裡面的比重是一個怎樣的關系? 【回答】現在一直在講這個問題,我們覺得如果從攝影裡面找出來的話,這些都不是問題,假如我們就在攝影裡面的話,它是一個問題,我希望我們既能找進去,又能夠出得來,我們的眼界會更開闊一些。 4.【提問】十一月份,《國家地理雜志》出現了一封道歉信,說有十月份的兩個照片是合成的,國家地理雜志說反對任何經過後來合成的照片,處理的照片算不算攝影?你說算,您對合成的照片有什麼看法?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問一下我們的主編,這個是從你們雜志的真實性出發的,我覺得是功能性的東西,跟藝術還是兩回事。 5.【提問】老師我想問一下,我們現在對一些變態的行為藝術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回答】應該說,我們有態度,但是沒有行動,我們這個社會是很大的,包容能力很強,但是我們這個心裏面會有選擇。應該是有選擇的。歷史也會有選擇的。 中國國家地理會員俱樂部 2008.11
5. 真的UFO嗎
真有外星人嗎?這至今還是個迷!雖然還沒有確實的證據存在,但相信內,在茫茫宇宙中,肯定有其他的容生命存在!我這可不是胡亂猜想!宇宙之大,無奇不有!雖然一個要誕生生命需非常多的條件,但不是不可能,地球不就是個例子嗎?宇宙中有無數個像地球一樣的星球,難道就只有地球有生命?就算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但有水的星球不止地球一個吧!現在只是在太陽系還沒有找到存在液態水的星球,宇宙中有很多個像銀河系大小的星系,那像太陽系的就更數不勝數了!還怕找不到第二個地球嗎?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找到外星人,但具有比我們更發達科技的外星人不會找我們嗎?至今為止就有很多類似外星宇宙飛船的東西被人們記錄了下來,它們統稱為UFO,盡管有99%的UFO是大自然的傑作,但不是還有沒被證實的嗎?它們難道不是外星飛船嗎?綜上所述,外星生命是肯定存在的!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前些日子有科學叫曾計算過,銀河系中類似地球——太陽這樣的行星、恆星系統。據研究,在銀河系內大約有1%與太陽同類型的恆星,其中至少有10%的恆星帶有行星,也就是有1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帶有行星所以未來肯定會發現的。
6.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讀後感兩篇300字
讀《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有感
一直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主要是教科書式的,這就是所謂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樹,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匯集到樹幹上,後人可以沿著樹干窺視到先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傳統的正史就如一面篩子,它只篩取了人類發展中符合傳統歷史觀的枝乾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帶著鮮活質感的生活細節都被過濾掉了。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是一套以地域事件為單元散點透視、實地實拍、實證實錄的圖書,從地理人文風貌,到社會歷史心態,有記錄,有拍攝,有考察,有論證,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把歷史之樹的絢麗風采展示給大家。從社會生活的細節上,揭開歷史的面紗,看一看神秘中國的精彩。每本書中圍繞同一主題生發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幾片相似的樹葉,為中華歷史的大樹平添幾抹生命的綠色。
在這里,我們即將看到:秀麗的山川,古老的城鎮,塵封的遺跡,神秘的陵寢;我們將接觸到:奇石美玉,奇異建築,珍貴遺產,傳奇人物……它們背後的故事,深藏的歷史,蘊蓄的文明,讓那些漸行漸遠的動人往事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早已離去的作古先人變得生動可感,在這里,每個人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感覺。
歷史不是龜甲獸骨上凝固不變的抽象字元,也不是古墓牆壁上褪色斑駁的陳舊壁畫,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遙遠模糊的古老背影。《國家地理。神秘中國》帶我們感知那些年代久遠卻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隱隱相接的歷史軌跡。在圖片和文字中的這次行走,將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靈經歷。
一座規模宏大的清代庄園,歷經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斷擴建,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地主生活的網路全書」。它庭院深深,融匯了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兼具北方的古樸粗獷和南方的清雅細膩,在朴實敦厚的齊魯大地上彰顯著靈活飛揚的荊楚之風。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園。
窯洞積淀了黃土高原深層的歷史文化,是普通民眾創造的民間藝術。在當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涼的窯洞與秀水青山間的江南吊樓、翠竹掩映間的瑤鄉竹樓、遼闊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樣是家的象徵。土樓----不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徵,更是一種樂觀頑強的生活態度的體現。
匪患橫行讓客家人築起了堅不可摧的圍屋,在這贛南圍屋的背後,有著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讓每一座圍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滄桑的歷史和奇幻的傳說。素以「蘇杭園林」著稱的江南水鄉之間,鑲嵌著一顆第宅廳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園。
今年暑假,我們一行35人到風景這邊獨好的江西旅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築:一式的白牆青瓦,造型獨特的屋檐,翹角飛檐,外觀上的樸素是古式徽商低調做人的真實體現。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築群卻成就了壯觀的畫面。遠遠看去,好不氣派。進入屋裡卻有著天壤之別:精緻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過這幾千年的歷史讓我們都能看到曾經的風光和輝煌;從大門、偏門、窗戶、天窗等等的設計和擺設無不充分體現了商人對於風水的講究,對於富貴多子的祈盼、崇尚讀書的風氣。說婺源這一帶具有渾厚的文化韻味是有原因的,從古至今走出過多少的文人及官仕,無不為婺源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處都沉澱著歷史痕跡的一幢幢的老屋間,看著別具匠心的裝飾或是擺設,我試著去設想:古時征戰全國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許一生都無不在思念著家中的妻兒,因此,年老後都紛紛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質地修建一座橋,告訴後代人其實他們一直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土。
明清時期名仕輩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牆黛瓦、參差錯落,青石板鋪的小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溝通兩岸,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我們去參觀的那天正好下著蒙蒙細雨,在如煙如夢的氤氳中,我們渴望遇著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進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們挑選著自己喜歡的商品。除了憧憬美麗的邂逅和瘋狂購物外,我們似乎褻瀆著它的存在。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幾句話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它陳列在那兒,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石頭,甚至每一棵樹,都表達了某種靜止和停滯的含義。外來者為了一種「文化」而來,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後帶著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雲南的麗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帶著好奇的心情,帶著數碼相機,為了一種」文化」而來,然而自己真的尋找到文化的真諦了嗎?沒有,充其量只是為自己的相冊增加了炫耀的資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發現「周庄」的陳逸飛,他曾痛苦地說:「我把周庄給害了。」麗江的宣科老人則更痛苦地哀嘆道:「麗江已經死了!」 確實,在無兵禍的年代,異化一種古老民族的淳樸傳統,破壞一片純凈恬然的清靜原野,沒有什麼比市場經濟、商業游戲更有力、更徹底的了。
7. 擺拍的相關事件
《今日早報》頭版刊登嚴重擺拍的照片
事件簡介
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所屬《今日早報》頭版刊登嚴重擺拍的照片,在廣大讀者及網友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網友留言表示「抵制擺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圖片新聞中心對此事表示歉意,並對值班編輯做了處分。
致歉聲明
關於今日早報頭版出現嚴重擺拍照片的致歉聲明
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報》頭版刊登嚴重擺拍的照片,在廣大讀者及網友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出版流程顯示,該照片由圖片中心簽發,當班編輯具有不可推卸的把關責任。由於這張照片帶來的對於新聞真實性的戕害及非常嚴重的導向錯誤,我們深表歉意。經研究決定,扣發圖片中心值班編輯潘海松當月獎金,給予照片作者停權6個月的處理。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圖片新聞中心
2012年11月17日 印度尼西亞一隻樹蛙被拍到在傾盆大雨中抱著一片葉子躲雨,更聰明的是,它懂得根據暴雨方向調整 雨傘 朝向。近日,印尼攝影師拍到的這組照片在微博上熱傳(截至昨晚10時,已有超過26萬條討論)。但攝影師從專業角度提出質疑:這些照片是明顯的擺拍,而且是在虐待動物的情況下拍出來的。
折騰動物到死有網友配以動情文字, 小樹蛙在 雨傘 的庇護下巋然不動一直持續了30分鍾。在沒有你的雨里,我等待雨停。 網友紛紛贊嘆,印尼攝影師的手巧,小樹蛙太可愛了。網友 福州炒麵 更是感慨, 史上最高智商青蛙,估計是王子變的,娘子們快去吻他。
排山倒海的贊美聲中,也有網友提出理智的分析,網友 光陰幾何web 表示這張照片是擺拍的,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圖中的那隻蛙快死了。 珠海攝影協會理事程斌在微博上表示,這是幾乎把動物折騰到死來擺拍的黑鏡頭。近兩年一些所謂攝影師的傢伙們已經持續拍這種造假照片。例如前幾年美國國家地理一等獎的雨中蜻蜓已經是極大丑聞,拍攝者本身也已經承認多次擺拍行為,但大賽組委會卻沒有勇氣認錯。
8. 有哪些世界聞名的攝影獎項
1、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又稱荷賽,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攝影家發起創立的基金會支持的,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並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廣泛興趣,傳播信息並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展到9類19項,是世界上參與范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荷賽每年還常增設一些特別獎,如「匈牙利李斯特獎」、「奧斯卡·巴納克獎」等。
荷賽所涉及的題材的多樣性使其參賽及獲獎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2、哈蘇國際攝影獎
哈蘇基金會是由厄納和維克多·哈蘇捐贈的遺產於1979年建立的。基金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和攝影領域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該基金會每年都撥款資助眾多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蘇國際攝影獎。
1989年,該基金會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並向公眾開放了哈蘇攝影中心(哈蘇中心),該中心已經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文化演講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建有一個面向研究者和學生的攝影研究與參考書圖書館,收藏有包括歷屆哈蘇國際攝影獎獲獎者作品在內的豐富的圖片。
哈蘇國際攝影獎創辦於1980年,當前已經逐步成為一項國際攝影界重要的攝影賽事,主要宗旨是獎勵「一位公認的攝影師的主要成就」。該獎項由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和資深專家推薦3名候選人,最終得主則由哈蘇基金會董事會從3名候選人中選定。
3、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開始於1917年的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
普利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
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斗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
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於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麼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4、國家攝影大典
國家攝影大典是國家攝影一年一度、面向全球攝影人的年度盛典,是全球攝影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同時也是一年一度全球攝影人的思想盛宴。
一年一度的國家攝影大典,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全球攝影領域的大事件進行盤點;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影響全球的圖片進行評選和頒獎;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攝影事件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將對下一年度及未來全球攝影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和展望。
2012年4月22日,國家攝影大典首屆盛典在中國北京勝利舉行,1200多人參加了本屆盛典,會議現場展出了1000多幅優秀攝影作品。盛典還對首批「達蓋爾獎」進行了揭曉和頒獎。
國家攝影大典是全球攝影人的尖峰盛會,每年將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舉行。
5、達蓋爾獎
達蓋爾獎,是國家攝影大典的最高獎項,以照相機的發明人法國著名發明家、化學家和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Jaque·Manteis·Daquelle)的名字命名。為了紀念他對人類攝影事業的貢獻,國家攝影大典把每年的最高榮譽獎定為達蓋爾獎。
(8)國家地理擺拍擴展閱讀:
攝影簡史:
1842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復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
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
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著攝影業的經營觀念 、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
可以說,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悅,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里或電子器件里排在一起。
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膠卷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
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 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時代,隨著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衛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9. 外國著名的攝影師有哪些提供一些簡介之類的
外國著名的攝影師有很多,列舉幾位,希望有所幫助。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
1938年出生於烏克蘭的科沃夫,原先是一名技術工程師,28歲時開始涉足攝影,在克格勃搜查到他給妻子拍攝的裸體照片後,他就被工廠解僱了,從那以後他成為專職攝影師。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攝范圍很廣,一個專題與另一個專題在形式上截然不同。這就很難定義他的攝影風格和審美觀點是什麼。然而,他卻一直認為攝影的功能是傳播,他認為媒體必須幫助受眾更多地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的作品往往是令人驚訝和不拘一格的。他的許多早期作品,包括《私人系列》Private Series(60年代末),《紅色系列》Red Series(1968-1975),《Luriki》(1971-1985),在攝影態度上是幽默的。在《私人系列》中的作品類似一本照片冊,所有照片都是表現諸如在自己房間里的人;婦女鍛煉身體;跳舞和聚會等內容。
1984年,鮑里斯·米克哈洛夫開始進行一個相當重要的工作——把拍攝的反映每天科沃夫發生的事的小黑白照片貼在他叔叔未寫完的學術筆記的背面,後來,又給照片加上各式各樣手寫的文字說明。這項工作到1998年,才以一本名為《未完成的論文》的精美藝術書籍的出版發行而告終。1986年,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攝一個名為《鹽湖》的系列,描繪人們在可能是污水,也可能是清水的鹽湖中游泳,而湖周圍被巨大的廢管道包圍著。
蘇聯解體引起巨大改變,甚至對攝影家和藝術家來說也是一樣。鮑里斯·米克哈洛夫的系列《黃昏》(1991)和《土地》(1993)描繪了烏克蘭的街道生活,採用棕色色調。在「土地」系列採用藍色調,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描繪的是為生存而斗爭。
在1992年拍攝的《我不是我I am not I》系列中,鮑里斯·米克哈洛夫自拍裸體,周圍裝飾各種各樣代表男性特徵的東西,像劍,讓人想到19世紀的沙龍藝術。
安塞爾·亞當斯
1932年亞當斯在舊金山為當時的明星演員卡羅琳.安斯帕奇拍攝了一幅肖像照。照片拍成後,人們稱之為「傑出的石雕似的人像」,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拍攝的雕塑頭像照片。亞當斯聽了這些議論卻很高興。事後回憶起這幅照片的拍攝過程時,他說:「我堅信,最深刻感人的攝影人像是這樣的照片,當人物的臉型能暗示出身份和個性時,照片能在靜止狀態下提示出被攝者的基本特徵。使用一秒或一秒以上的曝光常常可以達到這一點。如果使用閃光燈的話,這就要善於抓取你所期望的表情,而不是讓被攝者長時間的擺姿勢。我依然堅持通常的『抓拍』照片只不過是被攝者的一種瞬間形象,一種往往只與相機快門運動所抓取的事物有關的片斷。一個畫家可以把許多印象、觀察到的各種形象以及各種反應加以綜合,創作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形象。
人像攝影家只能把握一個時間的推移過程,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人物的面貌特徵進行刻畫。反映瞬間表情的影像偶爾可能表現出人物個性的廣泛方面,但它只不過是一幅完滿的人像而已。」
亞當斯還說:「構思是攝影創作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你發現被攝者的表情之後,這種表情——面部肌肉活動的瞬間停頓——可能會流逝和避開快門迅速開啟的一剎那。
吉姆·里德
吉姆·里德出生在伊利諾依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在那個地方他經歷過各種惡劣的氣候,像冰風暴、暴風雪、洪水、颶風……後來母親送他的相機激發了他對影像的愛好。在電影專業畢業後,他從事影視製作工作,但他發現有五分之四的工作內容都因為天氣原因被中斷,里德突然意識到:「我把攝影機對錯了方向,鏡頭其實應該指向天空!」從此他便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極端天氣攝影。
他是世界攝影界公認的最傑出的極端氣候攝影家之一。在近20 年的全職攝影生涯中,他追蹤了多達357 次的暴風,經歷了17 種大型颶風,拍攝了60 多個龍卷風紀錄片,曾受邀擔任電影《後天》中颶風特效的處理顧問。他的作品不斷在《國家地理》、《紐約時報》、《時代》等著名報刊雜志上出版。
安妮.哥蒂斯
出生於澳大利亞,現居住紐西蘭的奧克蘭,為紐西蘭職業攝影家學會的成員。安妮.哥蒂斯以其非凡的想像力和獨特的風格.拍攝了大量的兒童攝影作品.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