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教學大綱
A. ILBEH802CD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周 強(太原師專外語系 030001)摘要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關。本文摘錄《大學英語》課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許多例句, 闡述了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僅強調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素質的提高。二者的結合對於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關鍵詞 文化背景, 英語基礎知識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非英語專業本科) 指出: 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學還應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 擴大知識面, 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 提高文化素質。文化和語言有密切的聯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語言是社會現象, 是一定文化的載體。雖然人類的思維沒有什麼不同, 但由於各個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 形成的歷史不同, 社會制度, 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的習俗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語言必然與外族語有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描述同一事物時, 詞彙、發音和語法結構的不同, 而且對同一概念的具體表述,以及對某一事物所產生的聯想也不盡相同。學習外語的人往往注意外語與母語形式的不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異。英語起源於基督教國家英國, 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絕大多數也是基督教國家。英語中的許多典故和成語都來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The Ho ly B ib le)。《大學英語》·精讀(Co llage English 修訂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第一冊第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single tex t. 」(一次考試不及格, 天是不會塌下來的, 因此, 不必為個別的一次考試過分擔心。)「end of the wo rld」意為「世界末日」, 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13 章39 節(M at thew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們中國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我們把「天不會塌下來」譯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雲。英語來自《聖經》的成語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滄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in p ictu res of silver」(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為玉帛)、「castpearls befo re sw ine 」(對牛彈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聞) 等。有些成語漢語也已經借用, 如:「象牙塔」、「橄欖枝」、「披著羊皮的狼」就來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學習英語國家地理和歷史知識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我們中國人一說到陝北和甘肅自然會聯想起黃土高坡, 革命聖地延安, 同時也會想到乾旱和貧困; 提起江南頭腦中就會浮現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魚米之鄉。而美國人談到美國大西洋東北部海岸, 就會想到摩天大樓林立的紐約和獨立戰爭時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頓、費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羅里達和夏威夷自然會浮現出海浪拍打沙灘, 棕櫚樹成蔭的「陽光地帶」; 而美國西部地區更會使現代的美國人聯想到白雪皚皚的落基山脈、披荊斬棘開發西部邊疆的先人、粗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紀瘋狂的淘金熱。《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單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課, 寫到6 個前往佛羅里2000 年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第3 期達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當紐約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們身後消失時, 他們正夢想著金色的海灘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冊第九單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記事》中, 作者認為美國精神體現在西部, 因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雖然共和國誕生在東部, 但建國後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向西開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East 」(當數百萬美國家庭正准備擁向東部兩百年大慶的聖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們決定在1976 年也沿著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跡和名山大川向西進發。) 如果我們熟悉這些背景, 這兩篇課文也就不難理解。就美國地理而言,《大學英語》這套教材幾乎提及美國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諸如華盛頓(W ash ington D. C. )、紐約(N ew Yo rk )、舊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Hou ston)、匹茲堡(P it t sbu rgh)、巴爾第摩(Balt imo re)、聖地亞哥(San D iego )、芝加哥(Ch icago)、布法羅(Buffalo) 等美國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話, 我們就很熟悉有關的背景, 學習英語自然是「事半功倍」。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86 頁閱讀練習中有這樣一行「N FL Foo tball——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譯成漢語是「全國橄欖球聯盟橄欖球連賽: 巨人隊迎戰印第安人隊, 上午10 點(二頻道) ;公羊隊迎戰加里福尼亞淘金者隊, 下午1 點(二頻道) 」。「foo tball」美國人通常指美式足球, 即橄欖球; 北美早期移民稱美洲印第安人為「red- sk in」, 因為印第安人膚色發紅。但望文生義, 把「49ers」理解為「有49 個球員的球隊」, 那就錯了。其實, 49ers 與美國歷史有關: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亞州的San F rancisco 發現了金礦,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 於是1849年美國各地甚至世界許多地方的人蜂擁而至, 這批「淘金族」人們稱之為49ers, 我們中國人把San F rancisco 譯為「舊金山」, 也與此地發現金礦有關。不僅地理、歷史等知識對學習語言有很大幫助, 生活習俗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方面。《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七單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說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請一位婦女在巴黎的一家豪華飯店吃飯: 這位婦女點了幾個名菜, 而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還沒有學會對婦女說半個不字, 結果自己點了個最便宜的羊排, 心裡還嘀咕著該如何付帳,甚至准備押上手錶。也許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飯, 干嗎這位年輕人只是吃著自己點的小得可憐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餚呢 其實, 中西飲食習慣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制」——自己吃自己點的菜, 不與他人分享。而我們中國人習慣「聚餐制」, 同一個菜餚大家品嘗, 對色、香、味各抒己見。課文中的這個年輕人固然可推託自己愛吃肉而少花幾個錢,但看著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pu rpo se 」(長著潔白整齊的大牙齒, 其數目之多已超過了實際需要的) 吃著鮭魚、魚子醬和蘆筍, 喝著香檳酒侃侃而談的婦女, 口水只好往肚裡咽了。而「大牙齒之多已超過了實際需要」往往又會使西方人聯想到貪婪噬血的鯊魚。從廣義上講, 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過去在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研究的項目, 今天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車、電視機、計算機等。汽車在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國號稱是「輪子上的國家」, 美國人上班、購物、國內旅遊幾乎總是乘家用車。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石油產量的30%。難怪在《大學英語》中涉及美國現代生活的文章,「汽車文化」的痕跡比比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美國人生活中須臾也離不開汽車, 那麼就會明白為什麼第一冊第四單元《關上電視機: 清靜一小時》作者要說: 假如擺脫電視機的束縛, (下轉第63 頁)第3 期 周 強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49·關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加以認識、理解和把握。學習問題不是孤立的, 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決定了的。只有在系統觀點指導下, 才能整體把握, 摸清原委, 體察相關因素, 抓住問題本質, 確定並實踐最佳解決方案。第二, 綜合的觀點。在學習理論的研討中, 要注意到這樣的事實: 不同的流派、理論或學說, 對同一個問題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統而論之, 似乎每種理論學說都不無其獨到之處。但是, 卻沒有哪種理論觀點能解釋說明一切或絕大部分有關的現實問題, 並能不招致其它觀點的駁難與攻訐。事實上, 我們不能奢求任何—種理論是絕對的永恆的真理, 也不能相信或反對一切。我們只有在對各個理論學說在理性上與現實中進行細致的分析、比較、檢驗之後, 吸取各種學說的哪伯是一點點的長處、正確的東西, 或者經得住實踐檢驗的部分, 不是簡單地堆積一處, 而是把圍繞有關課題的所有問題碎片和正確的理論觀點, 經過合理的加工處理, 高度綜合起來, 形成合乎邏輯的新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新的思想脫胎於奠基於已有的思想, 但應高於這一基礎, 它應是原有思想的歷史的邏輯的發展。新的綜合意味著新的創造, 意味著更能適合並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第三, 實踐的觀點。理論畢竟是抽象的, 有著濃厚的主觀色彩。雖然它可能確確實實地來源於實際, 但在由實際上升到或抽象為理論的過程中, 還存在某種主觀歪曲的可能性。況且就「實際」來說, 既可是對統計意義、普遍意義上的具體事實的科學概括和總結, 也可能是對個別事例、特殊現象的說明和抽象。尤其在學習理論中, 有的理論來自於對動物的實驗觀察, 有的理論來自人的實驗室行為, 整體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學習行為的系統觀察、概括、總結。因此, 光有理論抽象還不夠,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 還須密切聯系學教實際,得到真正適合於人的一般學習行為的具體結論。對於一般學習理論的應用, 則須考慮到個別對象的具體特點, 做具體分析。學習實踐是學習理論的標准和歸宿。第四, 發展的觀點。由於發展是教學或學習最本質的目的和任務, 我們對待學習理論, 就須有發展的觀點。發展性應作為一個條件, 來參與衡量各種學習理論的價值。不論是在抽象的學習理論中, 還是在具體的學習實際中, 或在教學體系的心理、知識、技能方面, 只有把發展性的觀點建立起來,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把握和應用, 才能更適合實踐的需要。第五, 歷史的觀點。對各派理論、各種學說, 要從其歷史淵源、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及實踐基礎上加以考察, 實踐的觀點應是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觀點。能夠明晰一種觀點、一種思想的來龍去脈, 能用歷史的觀點對待它, 就可以從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確地認識、把握它。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礎或歷史根源的,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 更不能捨本逐末, 無視其本來面目而迷惑於其外表和形式。同時, 不僅看一種理論發展的過去, 更要看它的現在, 看它在學習或教學實際中所起到的作用, 還要看它的未來, 其發展的可能、趨勢, 以及應用實踐的新的傾向。( 上接第49 頁)「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們會合家驅車去看日落, 或許會全家一起去散步(還記得自己長有雙腳嗎) , 以新奇的目光觀察住處周圍地區」的原因了。對於批評美國人車坐得太多以至連自己有雙腳都忘記了, 也就體會得更深了。總之, 學習外國語的過程, 實際上也是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對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學習英語過程中文化障礙也就越少, 越有利於我們盡快地掌握這門外語。20 世紀之末所制定的英語教學大綱給我們指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學習語言與提高文化素質的關系。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 拓寬視野, 盡可能多地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這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第3 期 張廣君 試談如何對待各種學習理論·63·
B. 淺析中國大地構造學派成因
李迎家
白麗麗
( 燕山大學里仁學院,秦皇島)
一、對學派概念的理解
「學派」是百家爭鳴所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因此,要認真地解釋一下它們的含義。
湖北辭書出版社和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 《漢語大字典》中,對於 「學」的釋義有十一條,其中第八條釋義為: 學說,《史記·老子列傳》: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教》: 「本自皇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說。」
同本詞典,677 頁對 「派」的釋義有九條,其中第三條為: 流派,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如: 黨派; 學派。《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七十二地,人非人等,總共只有兩派: 一派講公利的,就是上帝部下的聖賢仙佛,一派講私利的,就是阿修羅部下的鬼怪妖魔。」王國維 《人間詞語》: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 其政治代表是國家主義派和國民黨右派。」
以上是對於字的解釋,我們來看看 1986 年的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卷,第 2250頁對 「學派」的解釋: 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今請據群籍,審趨勢,自地理上、民族上放眼觀察,而證以學說之性質,制一先秦學派大勢表。」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 「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二、學說產生的內外因素
以五大學說為基礎的學術繁榮,雖然持續的時間很短,但引起這次繁榮的原因是很值得研究和當代學者反思的。
( 一) 外部原因
學說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20 世紀 50 ~60 年代,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我國政府在各個領域的建設上都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以恢復國力,在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以下三個方面重要的決定,為學派的產生和發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第一方面: 「雙百方針」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初期,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科學文化領域內由於受到蘇聯學術批評粗暴作風的影響,也由於我們自己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的某些「左」傾思想的影響,存在著教條主義、宗教主義和形式主義。在學術、文化和藝術問題上動輒打棍子、扣帽子的情況時有發生,把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當成政治問題,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挫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從 1953 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到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剝削制度即將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後,所以黨和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迅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科學和文化事業。為適應這種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提出了一些變革措施。為此,毛澤東寫了 《論十大關系》,其中,針對文藝、科學領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二方面: 1956 年的知識分子會議
1956 年 1 月 14 ~ 20 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知識分子會議。會議主要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開始後,加強黨對整個科學文化工作和知識分子的領導問題。周恩來代表中央在會上作了 《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報告主要包括五個內容。這個會議鼓舞了廣大知識分子,激發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全國迅速掀起了向科學進軍的熱潮。
第三方面: 1952 年院系調整
20 世紀 50 年代的院系調整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是建設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特殊階段。院系調整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地質教育為例: 調整前,我國地質專業十分薄弱,規模很小,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 ( 原北洋大學) 、唐山鐵道學院和西北大學地質系全部在校學生同時並入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成為擁有 5550多名師生員工的專科院校,設立了礦產地質及勘查系、水文地質工程系、地球物理探礦系等,為新中國的地質勘探、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院系調整後建立了以專業培養人才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高等學校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設置專業,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學大綱、教材,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活動,因此保證了大學培養的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
「雙百方針」的學術氛圍,知識分子會議的政策支持,院系調整的學科基礎,為當時中國的學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政治環境。
( 二) 內部原因
大地構造學說能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里產生如此多的學派,除了上文所論述的外部原因外,與其自身的因素也是不能分割的,主要體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 學科的豐厚底蘊
現代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如果從外國地質學者在中國進行地質考察 ( 1863) 算起,已經有 140 年的歷史; 如從中國學者魯迅於 1903 年發表地質文章算起,也有 100 余年的歷史。中國第一個政府地質機構成立於 1912 年,中國地質學科的第一個學會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於 1922 年,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地質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地質學在中國從誕生到比較成熟僅經歷了二十幾年,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地質學的幾位奠基人和為數不多的開拓者,通過不懈的努力,艱難創業,為地質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更為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及的是 1913 年創辦的地質研究所。地質研究所以實事求是的辦學目標、全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的教學原則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地質人才。三年的學習,使得第一批畢業的 18 名學生,具備了精深的專業知識,在 1916 年 7 月,地質研究所舉辦了畢業典禮,同時還舉辦了學生成績展,一些外國地質學家前往參觀,看到師生們三年來所作的圖表,採集的岩石、礦產等,十分驚嘆,稱: 「實與歐美各大學無異,為中國科學上的第一次光彩」。
第二方面: 學說 「創始人」的共性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是一代一代承前啟後、奮斗不息的科學家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科學成果,推動了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通過對五位學說 「創始人」的研究,發現具有以下兩個非常明顯的共性。
其一: 啟蒙教育中的愛國精神
李四光於`1889 年 10 月 26 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窮家庭里,當時清廷腐朽,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華民族痛遭凌辱,備受壓迫,少年李四光逐漸懂得了什麼是民族恥辱。反帝、反封建斗爭日益高漲,激發起他強烈的愛國熱忱。
張伯聲,1903 年 6 月 23 日出生於河南省滎陽縣一個農村家庭里,和別的農村孩子一樣,每年夏、秋兩季收獲時節,他也要幫著家裡收割莊稼。這種地道的農村生活毫無文人騷客筆下的田園詩意。相反它是艱難勞苦的。然而正是這段生活經歷,使少年張伯聲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和誠實忠厚的品行,並磨煉出堅定的性格和強健的體質。中原地帶,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軍閥混戰人為的兵災禍害更勝自然之災。家鄉農民終年辛苦勞作卻不得溫飽,年少的張伯聲有了親身的感觸,便立志要 「繁榮中原」。私塾老師為了不埋沒這個 「志存高遠」的學生,便向他父親建議,把他轉到省城開封上一段學,以便能考入省立中學。到開封就學不久,他就考中了來河南選拔人才的清華學校。
黃汲清,1904 年 3 月 30 日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青崗場的一個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參加過科舉考試,他們長期在鄉里教書。黃汲清 7 歲被送入私塾誦習 「四書」,次年入青崗國民小學學習,10 歲時進入其父主辦的青崗場同化高等小學。他求知慾旺盛,除了學國文、算術、博物和歷史等課程外,他還閱讀了不少課外書籍,他最愛讀的是梁啟超的 《中國魂》,從中能感到一種愛國主義思想的激盪。
張文佑,1909 年 8 月 31 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南郊禮尚庄。其祖父早逝,家業交由大伯掌管。張文佑的父母在大家庭中處於一種附屬地位,這給他幼小的心靈投下了冷漠的陰影。張文佑 7 歲讀私塾,10 歲轉入小學。禮尚庄在開灤煤礦附近,煤礦是洋人開辦的,小學時代的張文佑對洋人掠奪我國煤炭資源不滿,又對地下怎麼 「長出」那麼多煤炭感到好奇,於是萌生了學習找煤采礦本事的念頭。母親去世後,他離家到天津,考入南開中學。在這里,他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同時,他如飢似渴地閱讀博物學這一類書籍,眼界大開。他的父親曾要他棄學經商,他不幹; 要他長大當工程師,他看到那時候的工程師只會賺工人的錢,對此也就沒了興趣。他一心想的是搞科學研究工作,他認為對國家有用。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幼年的時候,他們就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和氣魄,這樣的一粒種子在他們的心裡紮根和他們一起慢慢成長,有了崇高的信念,無論生活、工作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們都努力去克服,並時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對一個學者而言,真的是難能可貴,更值得今天的學者去學習。
其二: 良好的教育
從幾位學說 「創始人」的經歷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相似點就是幾位 「創始人」都曾經在國外接受過教育。
李四光,1904 年 7 月 3 日,考取湖北省官費留學日本,進東京弘文學校普通校學習,後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機械; 1913 年,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了 1 年采礦,意識到礦產資源的開發,必須懂地質,於是轉入地質系學習,1918 年獲碩士學位。1919 年在歐洲各國考察地質。
張伯聲,1926 年以優秀的成績從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並被保送到美國去學化學。到美國後,張伯聲先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學習,後來他了解到芝加哥大學的學習條件和教學質量在美國是很有名的,便積極聯系轉學,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在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攻讀時,他還選修了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課程,以滿足內心的好奇。1928 年 3 月,他因順利完成了芝加哥大學化學系規定的學分而畢業。之後,他轉入芝加哥大學地質學研究部,得到了著名岩石學家 Johannson 教授和構造地質學家Chamberlin 教授的精心培養。
黃汲清,1932 年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瑞士留學,他先入伯爾尼大學地質系,次年轉入濃霞台大學地質系。他的導師 E. Argand 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活動論的代表人物。他治學嚴謹,要求學生們一絲不苟地完成各項訓練,包括熟練掌握德語和法語。黃汲清勤學好問,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深得導師贊賞。在 2 年多的時間里,黃汲清閱讀了大量地質學專著,對瑞士華萊縣素女峰地區的岩石、地層、構造、地貌以及冰川等地質現象做了詳細考察。1935 年在 Argand 教授的指導下,黃汲清用法文寫出了 《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通過了公開答辯,獲理學博士學位。
張文佑,抗戰勝利後,他被派往歐美考察研究。這期間,他在西歐 ( 包括英國中部和蘇格蘭) 、北美廣泛考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工程,在許多技術先進的實驗室里了解和掌握了各種實驗測試技能,還向一些地質名家學習了許多新的學術思想和新的分析理論,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學術水平。
對於以上的幾位學者,他們在國內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之後在國外依賴於先進的技術、老師的指導以及對祖國地質學的一份熱愛,使他們很快地成長起來,為自己的學說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地質學的學科特點
大地構造不同學說的產生,除了大環境的保證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地質力學學說和多旋迴構造學說,產生時間早於 「雙百方針」提出的時間。更早於知識分子會議召開的時間,相信在 「雙百方針」提出以前,這些學說已經在醞釀中,但是沒有明確地提出來,為什麼? 這說明,除了受大環境的影響外,地質學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
其一: 地質學理論的共識程度低
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有著數十億年的歷史,很多地質變化是經過數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完成的,所以它需要從大尺度的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分析研究。地質學家通過野外考察了解不同地質過程和現象是如何在各區域和地點相互作用,包括了解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賦予地方以獨特的性質,以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途徑。而不同的學者在大自然這個 「實驗室」中觀察所得的結果,因學者知識體系和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很多結論較難取得共識。因此,地質學成果的產生既有因科學本身原因造成的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也有因特定地區、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特點的影響造成的知識過程。
地質學家也多承認以上的觀點,他們認為地質學 「不如其他實驗性科學之嚴格,最易摻雜個人的偏見,即以公正態度出之,也不免有人的因素在內,若再不自檢束極力遏制,勢必南轅北轍」。
其二: 學術成果的歸屬方式獨特
地質學是一門需要合作的學科。野外考察是一種深入細致的工作。這種工作的強度很大,需要大量人力、財力資源的投入。一位學者很難完成從材料收集到野外考察、收集標本,到室內分析、繪制地質圖以至理論研究的整個過程。同時,近代科學研究需要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已非個人能力所能置備,尤其是地質學,它的野外研究方法和學科性質決定了地質學是一門需要組織、協調與合作的科學。可以說近代地質學的成長必須依賴於學術研究機構。正如任鴻雋所說: 「我們要敘述我們科學的進展,必須以研究機關的是否存在為其先決條件,因為研究機關乃是以發展某種學科為目的而組織的」。
其三: 地質學的區域性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物質基礎和不同的變化過程。雖然這種變化過程有著統一的發展規律,但不同地區的地質發展過程存在著變異。從區域特點上講,中國地域遼闊,地貌形態復雜多樣。這里擁有著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地貌單元,如中國西南地區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有世界最廣闊的黃土高原。從全球構造來看,中國大陸是全球構造演化的產物和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地質學知識體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世界地質學界十分重視中國學者的工作。同時地質學又是國際性的,對任何一個地區的研究都必須放在整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尺度中檢驗,才能夠被證實或證偽。
從以上對 20 世紀大地構造學派繁榮原因的分析,與當今社會上的學術氛圍、學者素質相聯系,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想到什麼。
參 考 文 獻
[1] 鄧綬林 . 地學辭典 .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2] 陳國達,陳述彭等 . 中國地學大事典 .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 王天青,周書欣等 . 簡明地學辭典 . 哈爾濱: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 齊秀生 . 社會環境與人才 . 濟南: 齊魯書社,2005
[5] 王鴻禎 .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 .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6] 中國地質科學院編 . 黃汲清紀念文集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8
[7] 張九辰 . 地質學與民國社會 ( 1916 ~1950) .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8] 薛明揚 .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9] 池順良,駱鳴津 . 海陸的起源 .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2
[10] 雷禎孝 . 中國人才思想史 . 北京: 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
[11] 黃汲清,何紹勛 . 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 .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2] 趙克讓 . 地苑赤子———中國地質大學院士傳略 .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13] 張文佑 . 斷塊構造導論 .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1984
[14] 張伯聲 . 中國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 .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0
[15] 陳國達 . 中國地台 「活化區」的實例並著重討論 「華夏古陸」問題 . 地質學報,1956,36 ( 3) : 239 ~272
C. 求電子版《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地理卷》(吳履平主編,2001年)
書名=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 地理卷
作者=吳履平主編;課程教回材研究所編
頁碼答=507
ISBN=7-107-12998-8
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附件已經上傳
D. 我國是什麼時候把地理教學大綱改為地理課程標準的
2001年開始的
E. 請問英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之間的區別
一、社會保障體系不同
相比較我國,英國擁有優越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福利社會中,英國學生上學不用交學費,國家免費為他們提供學習平台。
這也導致了他們思維上形成一種定勢:學習最初是沒有代價的,國家讓來學習。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國學生為什麼自我動機沒有中國學生那麼強。
二、中英文化差異。
西方社會是個體主義,東方是集體主義,這在文化心理學中是首要強調的。在英國,孩子們從小就認為我是一個個體,對於集體沒有強烈的觀念。
三、教育的側重點。
英國經濟發達,社會保障體制完善,就業壓力遠小於中國。所以傳統的英式教育的側重點在於發展孩子的長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但在中國嚴峻的競爭形勢下,中國的教育方向不得不轉向英式教育,素質教育僅存在於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平台優越的發達地區。
側重點的差異也說明了為什麼在中英同齡學生群體中,英國學生的基礎知識落後中國學生,但英國學生的創造力、探索能力比中國學生要強。
(5)中國地理教學大綱擴展閱讀
國民教育體系
國民教育體系主要是指主權國家通過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對本國所有享有公民權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種不同層次、不同形態和不同類型的教育服務系統。
終身教育體系則是針對人生各個階段的發展需求以及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變化而建立的教育服務系統。
終身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是貫穿人一生、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石,沒有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作為依託,終身教育體系也就難以建立。
可以說,國民教育體系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F. 陳澄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任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標准研製組組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基礎教育教材審查組組長、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繼續教育教材審查委員、上海市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高考命題專家組地理學科組組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青年教師課題評審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義務教育地理教材主編。 1966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
1967年赴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林業局工作
1982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3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講師
1992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1996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教學副系主任、地理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2002年任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 1.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研究與制訂,2000年~2001年,負責人之一,總經費40萬。
2.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研究與制訂,2001年~2003年,負責人之一,總經費40萬。
3.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項目上海市二期課改義務教育地理教材編寫與研究,2001年~2006年,負責人、主編,總經費30萬。
4.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項目在職教育碩士(地理)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研究與制訂,2000年,負責人,經費2萬。
5.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項目上海市高考、會考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樣題研製,2002年~2006年。 《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主編。
2.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編。
3.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編。
4. 《中學地理教育實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主編。
5. 《地理教育測量與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6. 《地理教學論與地理教學改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7.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8. 《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9. 《地理學習論與學習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10. 《地理典型課示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主編。
11. 上海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材系列(課本、地圖冊、練習冊、教學參考、光碟),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2004年~2006年,主編。
12. 「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層級關系」,《地理教學》2000年第二期。
13.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框架結構」,《地理教學》2004年第九期。
14.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教學》2004年第十期。
15.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課程目標』簡析」,《地理教學》2004年第十一期。
16. 「多媒體地理教學軟體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8, 與段玉山合撰。
17. 「中國的地理基礎教育問題研究——兼論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的目標與內容結構」《地理研究》2001年第五期,與樊傑等合撰。
18. 「計算機網路地理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六期,與蘇小兵合撰。
19. 「著眼可持續發展構建高中地理新課程——高中地理新課程解析」,《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16日第五版,與劉蘭合撰。
20. 《新編地理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主編。
21. 《地理新課程教學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編。
G. 地理教師王樹聲今年多大歲數
84
H.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8)中國地理教學大綱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I. 初中地理按教學大綱上要求的每周兩節課(初一初二),時間不夠用,教學大綱有沒有修改意見
精講,不要面面俱到,突出主幹知識